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一种体验,而体验需要情境。根据低年级孩子的认知和掌握知识的规律以及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我努力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境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并达到乐学、好学的境界。
一、情况教学法与语文课堂的关系
情境教学法同以往那种“满堂灌”教学方法存在很大不同。在情境教学方式下,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教师的角色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学生则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变原来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探求。
二、展现生活情景,激发乐识字、爱习作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为此,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乐识字,爱习作的兴趣。
第一,在识字教学中,单纯的识字会使教学变成枯燥无味的苦差事,让学生望而生畏,丧失学习动机和兴趣。因此,利用低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受感染的,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的特点,充分放手让学生参与,通过借助生活中的实物,图片来让学生识字。
第二,“语文课标”从低年级开始强写话训练,提倡学生不拘形式写出见闻和感受。低年级写话要以习作开始,让学生养成能写好一句话的习惯。低年级的习作素材多半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来自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想。所以,我试着把学生带出教室,深入生活,回归大自然。
对于低年级学生生活经验不多,知识视野不丰富的情景、表达水平处于起步阶级的现实,我开展了《我的小制作》《我喜欢的小动物》等这些切合实际生活习作主题。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勇于探索、善于动手来把生活中的点滴记录下来。我想,习作一旦离开了生活,离开了学生们的真切体验,那学生的想象真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
三、体会表演情境,加深内心体验
新课标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打破传统木板、僵硬、枯燥的教学模式,以一种“把生活引入课课堂,把课堂融入生活”的方式教学。这就是提倡课堂上的“互动”,讲究在课堂“动”起来。以表演体会情境、理解内容,这样的表演增添了课堂教学情趣,加深了学生对文本情境的体验。
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玩具台前的孩子》《玲玲的画》等课文时,我都让学生积极参与,自己选择喜欢的角色,把课文当故事来演起来,学生表演得很投入,惟妙惟肖的动作、逼真的表情,把大伙都吸引起来,其他同学有的当导演、指导和评委,看了表演后,都跃跃欲试。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不仅特别接近儿童生活,而且使得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课本上的,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把课本里的知识掌握得更牢。
四、创设多媒体情境,增强学习有效性
我们知道新时期小学生对动画片百看不厌的特点,同时对各种新的事物接受能力较快。运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和兴趣。在教学《雷雨》一文时,我于课前准备相关的课件。上课后用多媒体先是播放蝉叫的声音,让学生猜这是什么昆虫叫?而这种昆虫喜欢在做么季节里叫呢?接着播放打雷的声音,同学们异口同声说出课题《雷雨》。我通过借助多媒体课件,尽量做到先让学生直观感知后再进行理解其义,让学生如同和作者所看到的景色一样:火热的夏日,骄阳似炎,雷雨前满天乌云,一场大雷雨后,送来了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感受真实,不虚设,印象十分深刻。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臆,入境始觉亲。”要想学生有文中所描绘的那种感知体验,我们必须要创设一个意境和氛围,才能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的感受。再如学习《望庐山瀑布》一古诗时,通过让学生观看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风光,体会瀑布磅礴的气势,领略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接着把诗句屏蔽起来,只播放画面跟音乐背景,让学生随着画面和音乐把诗句背出来。如此这般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语文知识,并同时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我们应该明确多媒体永远只是辅助课堂的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所以,在教学过程要把握好“度”,切不可滥用多媒体,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最佳效益。
五、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参与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提问的方式,对于每一个人提问,都要使其的价值。既不能让学生感觉太难,也不能让学生感觉太容易,既要给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同时又不能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最好,将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会让学生比较熟悉,容易回答。
例如,在学习《画风》的时候,我先利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再让学生说说风能把什么怎么样呢?风能画出来吗?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就能把风画出来,他们分别是谁呢?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你更喜欢谁画的风?你也能画风吗……这样巧设问题情境,经贯穿课堂的始终,使课堂教学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深化。问题设计应具备怎样的特点呢?
一是围绕题目设计问题,捕捉眼睛,设计富有吸引的提问内容,或者提示中心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是抓住重点设计问题,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设计有启发性、有思考价值、发展学生思维的问题。
三是抓住关键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含义深刻关键的句子,加深学生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发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要由浅入深,贴近实际,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挫折承受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能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情景教学形式,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感情的体验,又能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让学生摆脱“苦学”的束缚,走进“乐学”的天地。
一、情况教学法与语文课堂的关系
情境教学法同以往那种“满堂灌”教学方法存在很大不同。在情境教学方式下,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教师的角色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学生则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变原来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探求。
二、展现生活情景,激发乐识字、爱习作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为此,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乐识字,爱习作的兴趣。
第一,在识字教学中,单纯的识字会使教学变成枯燥无味的苦差事,让学生望而生畏,丧失学习动机和兴趣。因此,利用低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受感染的,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的特点,充分放手让学生参与,通过借助生活中的实物,图片来让学生识字。
第二,“语文课标”从低年级开始强写话训练,提倡学生不拘形式写出见闻和感受。低年级写话要以习作开始,让学生养成能写好一句话的习惯。低年级的习作素材多半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来自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想。所以,我试着把学生带出教室,深入生活,回归大自然。
对于低年级学生生活经验不多,知识视野不丰富的情景、表达水平处于起步阶级的现实,我开展了《我的小制作》《我喜欢的小动物》等这些切合实际生活习作主题。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勇于探索、善于动手来把生活中的点滴记录下来。我想,习作一旦离开了生活,离开了学生们的真切体验,那学生的想象真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
三、体会表演情境,加深内心体验
新课标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打破传统木板、僵硬、枯燥的教学模式,以一种“把生活引入课课堂,把课堂融入生活”的方式教学。这就是提倡课堂上的“互动”,讲究在课堂“动”起来。以表演体会情境、理解内容,这样的表演增添了课堂教学情趣,加深了学生对文本情境的体验。
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玩具台前的孩子》《玲玲的画》等课文时,我都让学生积极参与,自己选择喜欢的角色,把课文当故事来演起来,学生表演得很投入,惟妙惟肖的动作、逼真的表情,把大伙都吸引起来,其他同学有的当导演、指导和评委,看了表演后,都跃跃欲试。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不仅特别接近儿童生活,而且使得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课本上的,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把课本里的知识掌握得更牢。
四、创设多媒体情境,增强学习有效性
我们知道新时期小学生对动画片百看不厌的特点,同时对各种新的事物接受能力较快。运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和兴趣。在教学《雷雨》一文时,我于课前准备相关的课件。上课后用多媒体先是播放蝉叫的声音,让学生猜这是什么昆虫叫?而这种昆虫喜欢在做么季节里叫呢?接着播放打雷的声音,同学们异口同声说出课题《雷雨》。我通过借助多媒体课件,尽量做到先让学生直观感知后再进行理解其义,让学生如同和作者所看到的景色一样:火热的夏日,骄阳似炎,雷雨前满天乌云,一场大雷雨后,送来了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感受真实,不虚设,印象十分深刻。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臆,入境始觉亲。”要想学生有文中所描绘的那种感知体验,我们必须要创设一个意境和氛围,才能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的感受。再如学习《望庐山瀑布》一古诗时,通过让学生观看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风光,体会瀑布磅礴的气势,领略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接着把诗句屏蔽起来,只播放画面跟音乐背景,让学生随着画面和音乐把诗句背出来。如此这般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语文知识,并同时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我们应该明确多媒体永远只是辅助课堂的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所以,在教学过程要把握好“度”,切不可滥用多媒体,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最佳效益。
五、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参与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提问的方式,对于每一个人提问,都要使其的价值。既不能让学生感觉太难,也不能让学生感觉太容易,既要给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同时又不能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最好,将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会让学生比较熟悉,容易回答。
例如,在学习《画风》的时候,我先利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再让学生说说风能把什么怎么样呢?风能画出来吗?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就能把风画出来,他们分别是谁呢?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你更喜欢谁画的风?你也能画风吗……这样巧设问题情境,经贯穿课堂的始终,使课堂教学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深化。问题设计应具备怎样的特点呢?
一是围绕题目设计问题,捕捉眼睛,设计富有吸引的提问内容,或者提示中心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是抓住重点设计问题,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设计有启发性、有思考价值、发展学生思维的问题。
三是抓住关键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含义深刻关键的句子,加深学生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发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要由浅入深,贴近实际,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挫折承受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能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情景教学形式,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感情的体验,又能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让学生摆脱“苦学”的束缚,走进“乐学”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