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体育作为国民体育的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教育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 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面对21世纪,学校体育教育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运动成绩,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一大批体育骨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在体育课、活动课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同学,提高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哪么如何推动素质教育在课堂上开展呢,我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先进行。
一、教师观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因素。在其他学科中,随着学科内容的更新发展,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师都要进修和培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如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然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却很少有机会“充电”,通常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体育教师,二十年前学习的知识至今还能完全胜任现代教学,这在知识更新如此迅速的年代,其结果必然导致体育教育落后于现实。体育教师既是脑力劳动者又是体力劳动者,他们并不是社会世俗偏见认为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只满足于“学科知识加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应形成多层复合结构。
第一,掌握有关当代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并能熟练运用。
第二,更多地了解和熟悉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知识,了解体育教育对社会、人类进步的人文价值,从社会发展来揭示、认识学生素质发展的规律性;提高人际交往中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外语能力,具备计算机一般知识和操作技能。
第三,对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和整个教学进程状况 。
第四,应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科研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每学期都应写一些科研论文。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教师除应注意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专业技能之外,更应该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从政治、道德 、知识、能力、心理、审美等诸方面提高自己,使其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
二、学生观的转变
使学生的观念转变,加强思想素质教育,从班会、家长会做起,配合班主任向家长、学生宣讲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德智寄于体”,健康第一,才会有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存在;使学生与家长产生共识,使学生自身对体育课、体育锻炼有足够的认识,学生才会自我充电。
三、 课堂教学观的转变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然而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内容繁杂、时间少,教学过程受到严重的挤压,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因内容膨胀而无法实现目标。笔者认为,想通过两节课来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其实是不现实的,只有使学生注重学习运动技能和掌握练习方法,才是体育教学中最实在的目标。
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任务是:一是教给学生基础的、系统的体育知识;二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三是使学生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能力 ;四是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自觉锻炼的态度。并且,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提问题,找思路,做实验,分析错误动作,让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观念的转变才能更好的认识事物的本质,为以后的课堂开展提供理论基础,哪么我在教学中又如何运用呢?
第一,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
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本,寓道德之舍也。”辩证地指出了体育与知识、道德的关系。所以,体育教学要把教育贯穿到教学中去,利用体育教学丰富的教育因素,加强学生的德育。
一是通过严密的课堂组织,培养学生动作迅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协同行动的良好习惯和作风。
二是通过教材的游戏内容,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热爱集体、勇敢顽强、机智果断、遵守规则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是通过田径、球类、体操等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勇敢、果断、机智、顽强的意志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另外,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教育影响学生。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立表率。
第二,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
第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
第四,加强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可巩固和扩大体育课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应建立以传统项目为主的运动队,对有特长的学生要集中进行训练,运动队员必须要思想好,各科学习成绩良好,并在学校体育活动中起骨干作用。同时要健全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坚持小型多样、达标内容为主的原则,每年举行一至两次体育比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巩固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教师观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因素。在其他学科中,随着学科内容的更新发展,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师都要进修和培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如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然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却很少有机会“充电”,通常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体育教师,二十年前学习的知识至今还能完全胜任现代教学,这在知识更新如此迅速的年代,其结果必然导致体育教育落后于现实。体育教师既是脑力劳动者又是体力劳动者,他们并不是社会世俗偏见认为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只满足于“学科知识加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应形成多层复合结构。
第一,掌握有关当代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并能熟练运用。
第二,更多地了解和熟悉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知识,了解体育教育对社会、人类进步的人文价值,从社会发展来揭示、认识学生素质发展的规律性;提高人际交往中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外语能力,具备计算机一般知识和操作技能。
第三,对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和整个教学进程状况 。
第四,应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科研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每学期都应写一些科研论文。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教师除应注意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专业技能之外,更应该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从政治、道德 、知识、能力、心理、审美等诸方面提高自己,使其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
二、学生观的转变
使学生的观念转变,加强思想素质教育,从班会、家长会做起,配合班主任向家长、学生宣讲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德智寄于体”,健康第一,才会有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存在;使学生与家长产生共识,使学生自身对体育课、体育锻炼有足够的认识,学生才会自我充电。
三、 课堂教学观的转变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然而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内容繁杂、时间少,教学过程受到严重的挤压,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因内容膨胀而无法实现目标。笔者认为,想通过两节课来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其实是不现实的,只有使学生注重学习运动技能和掌握练习方法,才是体育教学中最实在的目标。
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任务是:一是教给学生基础的、系统的体育知识;二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三是使学生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能力 ;四是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自觉锻炼的态度。并且,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提问题,找思路,做实验,分析错误动作,让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观念的转变才能更好的认识事物的本质,为以后的课堂开展提供理论基础,哪么我在教学中又如何运用呢?
第一,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
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本,寓道德之舍也。”辩证地指出了体育与知识、道德的关系。所以,体育教学要把教育贯穿到教学中去,利用体育教学丰富的教育因素,加强学生的德育。
一是通过严密的课堂组织,培养学生动作迅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协同行动的良好习惯和作风。
二是通过教材的游戏内容,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热爱集体、勇敢顽强、机智果断、遵守规则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是通过田径、球类、体操等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勇敢、果断、机智、顽强的意志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另外,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教育影响学生。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立表率。
第二,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
第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
第四,加强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可巩固和扩大体育课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应建立以传统项目为主的运动队,对有特长的学生要集中进行训练,运动队员必须要思想好,各科学习成绩良好,并在学校体育活动中起骨干作用。同时要健全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坚持小型多样、达标内容为主的原则,每年举行一至两次体育比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巩固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