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朔散文模板化的现代审视

来源 :教师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hzjhzjh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杨朔散文模板化的写作入手,结合当代文学的背景,剖析了我国特定时期的散文创作,只有一味地歌颂,没有全面反映生活,缺少自由精神。警醒我们今天要给文学以自由的空间,用作家个性化的语言写出多彩的文学,全方位反映我们的生活。
  [关键词]散文;语言;个性;自由;生活
  
  建国后的十七年文学中,最有成就的,最能代表当时新的散文范式的散文家是杨朔。在十七年的散文创作中,杨朔是代表着一种创作方向,尤其是他的抒情散文,显现着人们所期待的狭义散文创作的实绩,一些篇章在那个时代被视为经典。
  
  1 单一的诗意美
  
  其实“真正的散文是充满着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果汁一样”(巴乌斯托夫基语)。散文追求诗化,这是散文写作者的追求。杨朔说他对散文,“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以诗为文”,是杨朔自觉的艺术追求。他所讲究的诗意,包括谋篇布局的精巧、锤词练字的用心,以及诗的意境的营造。他的作品多结构精巧,曲折有致,善于从平淡中制造出波澜起伏。他对锤字炼句十分讲究。还有许多散文常常撷拾古典诗词人文,恰到好处,不仅增加了杨朔散文语言的凝聚力和精确度,而且强化了散文艺术的美感,处处追求着抒情诗的美学趣味。
  最初阅读杨朔散文,我们总是被它的“诗意”感动:
  今年二月,我从海外回来,一踏进昆明,心都醉了。我是北方人,论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雪,水瘦山寒,云南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到处早象催生婆似的正在催动花事。——《茶花赋》
  这类“典范”语言往往都极为流畅舒缓、平易近人,叙述起承转合极缜密。通常使用借景抒情,托物言情(志)的观照方式,所思所想亦极有理有据有节。
  杨朔的抒情散文代表了散文“诗化”创作方向,众多的文学史都肯定了他的这一贡献。让我们挑出几篇最具诗意化的散文来分析他的创作,看看究竟能有一些怎样的思考。《荔枝蜜》已烙在了我们那一代学生的记忆里,《茶花赋》、《雪浪花》、《香山红叶》给我们深深的印象。当再一次细读这几篇散文的时候,已经不再是一种模糊的好的印象,它已引起了我强烈的思考欲望。
  
  2 单一的结构
  
  以前人们在谈到杨朔散文的艺术成就时,往往会十分推崇他的结构方式——写景——记事写人——议论点睛(三段式)(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荔枝蜜》通过我对蜜蜂的感情为线索,以喝荔枝蜜的甜美生活体验,而抒发对劳动人民对甜美生活的创造的情感,最后升华到自己变成蜜蜂;《茶花赋》以我在异乡求人作画解乡愁为由,联系自己在云南见到茶花之美,而抒发劳动人民创造生活之美的情感,最后画与茶花成为一体;《雪浪花》以海边礁石议论的见闻为发端,通过描写老泰山一生为线索,而抒发祖国建设就是千千万万的老泰山的集体力量所成,最后升华到老泰山就是一朵雪浪花;《香山红叶》通过我游香山为绪,穿插老向导的动人叙说和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抒发人们对香甜事物只有在好的时代才能自觉的情感,最后升华到老向导也成了一片可爱的红叶。因此,优秀的文学家不仅其思考是独特的,而且其形式的追求也是带着他的血脉和体温,也是求新求变的。一旦一种艺术结构定型化,便会把读者引入一个已被规定的框架,那就势必减弱他们阅读时所带来的心灵的创造性满足。
  由于杨朔散文作为最重要的范本选进了教科书因此其影响面就不仅仅是同时代的散文创作者,而是不计其数的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而且,这种影响还不仅仅是散文作法的一种方法,更是思维上的一种限制,这与文学的创造性是根本背离的。在这种写作中,想象的能力、求异的思维、诚实的品格、自然的情感都受到残酷的压抑。这种散文体制显然已不能负载现代人多层次、多向度、多侧面的生命体验与思索。
  
  3 单一的情绪
  
  —个抒情时代随着共和国的建立而出现,散文由“为祖国而战”到“为祖国而歌”,歌颂成为当代散文乃至整个文学创作抒发情感的至尊方式。在当时的社会和文学背景下,散文创作的共同取向,就是日趋政治化,无论是叙事性、抒情性或哲理性的,都要与政治挂上钩,才被认为思想性强,有教育意义。作家不可能超脱当时的时代风气,甚至还要紧紧地追赶,同时代的刘白羽和秦牧也如此。但杨朔的这些颂歌体散文的弊端就在于:它们没有对生活的忠诚。更具体来讲,那就是当我们整个民族正处于政治上的危机和经济上的困难的时候,它们不但没有直面这些危机和困难,而是以一种失真的描写来粉饰太平。
  例1:《蓬莱仙境》。这篇散文写于1959年,而杨朔在蓬莱的农村却看到了什么呢——
  原以为是一顿家常便饭,不想第二天一去,这位老姐姐竟拿我当什么贵宾,摆出家里最讲究的四个盘儿:一盘子红烧加级鱼,一盘子烧鸡蛋,一盘子炒土豆丝,一盘子凉拌粉皮。最后吃面,卤子里还有新晒的大虾干。我不禁说:“你们的生活不错啊。”老姐姐漫不经心一笑:“是不错嘛,你要什么有什么”。
  即使不否认其中某些枝节的真实,但其整体氛围。夸张的叙述语调和评价生活的口吻,都表现出强烈的“伪饰性”。由于党的“左”倾错误,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等因素,我国的国民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挫折,山东还是重灾区。山东农村背井离乡、举家外逃,下江南、闯关东的可以说不计其数。这是当时的历史真实。
  
  4 现代审视
  
  高尔基的《海燕》是一首散文诗,作者以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作品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渴望用战斗来迎来光明前景的炽烈感情。我们读《海燕》时,通过想象和形象思维,使自己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暴风雨到来之前海上风云变幻的壮阔境界,并在自己的想象中出现那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这种感觉,与读杨朔散文有惊人的相似。是的,《海燕》塑造了象征大智大勇革命者搏风击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高尔基的《海燕》一文因其编入中小学教材,更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我国当代文学中的许多作品更是直接脱胎于《海燕》。当时的作家只能写作一种人物——革命英雄,一种情绪——讴歌,一种情节——战斗。于是,作家的良知藏起来了,作家只表现激情。如果想从写作战斗的作家的作品中看到历史的真实,难而又难。当时散文的三大名家,刘白羽的名篇《长江三日》。记乘坐江轮游赏三峡山水,驰目骋怀,诗情洋溢;其时正值红旗漫天。饿殍塞途之际,史称“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秦牧的代表作《花城》,也是三面红旗的赞歌,并非风俗实录。杨朔的《蓬莱仙境》《海市》等一组还乡散记,其粉饰之严重,与“彭大将军”的还乡报告及搜集的民谣适成鲜明的对照。刘白羽后来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托尔斯泰的读后感,说:“读了托尔斯泰的作品,觉得自己写的东西那样淡而无味,应该撕掉,原因是没有剖析得深入生活内核而停留在事物的表面。”问题的实质,不关乎深浅浓淡,重要的是真实与否。
  也许,在今天这样一个偏重个性和审美的时代里去苛求杨朔散文,显然是一种苛责,也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我们的国家以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世界一体化,文化互相影响正日益紧密,人性化将是评判文学的标尺。文学已走出战斗话语、英雄话语的霸权阴影,散文应该更多承担人文精神与良知功能,应该有更多对社会和当代的思考……在生命诚实、精神关怀力、社会良知和道义承担上下工夫!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五彩缤纷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王开岭,当代散文的精神情性,海燕,2004年第8期
  [2]徐巧娟,杨朔散文的现代审视,教学交流(中),2008年第10期
其他文献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在《新教育》中说过:“唤起兴味。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件,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能力较差,需要一定的直观感性经验作为支持学习的基础。“不是学生能够亲身经历到的,容易犯空洞、抽象、脱离实际的毛病。”在小学生作文时,我们可以通过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作文的兴趣,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我的做法是:    1 先演后写    就
期刊
[摘要]在中世纪晚期,随着西欧社会的复兴,新兴城市中逐渐出现了一批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作为一种社会阶层,学者历来没有对其成员的界定形成一致的看法。当然,在这里没有必要弄清楚它的确切身份,只要知道知识分子作为一种社会阶层在中世纪后期开始出现,并对人类历史有着重大的贡献,就足够了。  [关键词]十二世纪文艺复兴;知识分子;哥利亚德;大学教师;人文主义者    我们知道,在英语世界当中intellectu
期刊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现在的小学生对作文普遍存在恐惧心理,一提到作文就脑子一片空白。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让孩子们愿意写、喜欢写、乐于写,是新课程标准的重点,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不过,如果从小学低年级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写作能力,将会为学生今后的写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此,我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低年级写作教学进行了探索与
期刊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提倡在和谐、平等的人文化氛围中学习。我们语文课更应该如此。那么如何做才能达到此目的呢?    1 创设和谐氛围,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古人云:“情人眼里出西施。”只有学生真正从内心“爱”上了语文课,产生了一种愉悦感。我们的教学才会有收效。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建立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的沟通,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师要尽可能的放下架子
期刊
[摘要]通过几年实践与思考认为。语文教学只有先做减法,才会让课堂魅力有加;语文教学只有删繁就简,才会让美永驻课堂,所谓欲有所为,当有所不为。  [关键词]有所为;有所不为;简约    古语云:“治国之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实,“有所为,有所不为”何止是治国之道,它也是指导做人和做事的一条重要原则。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学习精力有限,作为老师课堂教学的领路人,面对纷繁众多的教学信息
期刊
[摘要]加强朗读训练,是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指导朗读:熟悉课文;强化字词;善用运用;把握文体的朗读特点。重视范文。  [关键词]朗读;教学;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教学要加强朗读,而且要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中,即要求讲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翻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六个单元中,有五单元的教学重点提到朗读。足见朗读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  的
期刊
又到夏天,又到夏天下午的语文课,相信有很多老师对于这样的课都有点打怵。原因很简单:上课打瞌睡的学生多了,听课注意力不集中,费力不讨好,有时还惹一肚子气生。为了提高学生听讲的注意力,老师们可是煞费苦心,各种方法无所不用其极。除了班主任强调中午好好休息外,很多教师课前都通过游戏或活动来刺激学生的“神经末梢”,有唱的,有跳的,有学狮吼的,有学马叫的,各种方法林林总总,以求达到课堂的活跃和高效。这些措施初
期刊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中“阅读能力”的要求是: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培养默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读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断,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熟练使用常用字、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这就是初中阅读教学总体要求,要达到这要求
期刊
在教学的诸多环节中,阅读教学是中心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乃至整体的语文素养起着其它教学形式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依据。但是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中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不少教师打着新课改旗号大搞所谓的情境体验教学,对阅读文本浅尝辄止,往往是三五分钟即读完课文,甚至于忽略阅读学生都不用翻书,然后教师便带领学生以极尽之能事地进行不着边际地拓展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文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学生的思想修养、道德情操、知识水平、分析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也是综合考察学生语文水平的方式之一。长期以来,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作文教学一直是一个难题。随着语文教学改进的不断深入,作文教学虽然有一些新的具体做法,但效果并不尽人意。一次作文之后,老师能够看上眼的委实不多。一上作文课,学生几乎都有一个共同感受,就是“作文太难了”,课堂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