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教材呈现方式抓住关键问题突破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zhang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材分析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更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就人教版一下“找规律”教学而言,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调整主题图的呈现方式,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通过“猜出规律、读出规律、分出规律、再猜规律”的教学安排,让学生深入理解规律,破解规律难点。这一案例可以为探索细致解析教材,实现凸显课程本质的教学效果提供佐证。
  【关键词】教材分析 课程本质 找规律
  “找规律”是人教版一下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理念的支持下,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渗透探索规律的内容,这一学段要求学生“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不仅强调能够发现规律,也强调对于规律的表征,强调对规律的运用。于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笔者展开了备课和教学,得到了同年级组陈老师的点评与建议。回味同伴的点评,反思课堂实际教学,觉得与新课程的理念,教材的编排意图,预设的教学目标相差甚远。此后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又进行了第二次的设计和教学。
  师:小朋友们,你知道下面两朵花是什么颜色的,理由呢?
  生:下面两朵花应该是紫绿,因为前面的花都是按照紫绿紫绿这样排列的,那这里绿的后面还是紫绿。
  师:你说的意思也就是紫绿是一组,那么我们就可以把一朵紫花和一朵绿花圈起来,这样我们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小花排列的规律。(课件出示:
  师:你知道中间两个灯笼是什么颜色的吗,理由呢?
  生:中间是蓝蓝,因为前面是红蓝蓝,后面也是红蓝蓝,所以这里红色后面就是蓝蓝。
  师:也就是说哪几个灯笼是一组的?
  师:你知道哪几面彩旗是一组的?第12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的?
  生:是红绿黄一组,第12面是黄色的,因为刚好3面3面,这里9面加3面就是12面。
  师:你说得真清楚。
  师:看来小朋友们都已经会找规律了,下面我们就来挑战自我吧!
  接下来是练习巩固。
  【教学思考】
  没过15分钟,新课教学就结束了,还有学生嘀咕“这也太简单了,我早就会了”。这样的内容安排,学生上过这堂课和没上这堂课没什么区别,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增长点,这样的教学是无效的。在教学时,当笔者依次出现小花图、灯笼图、彩旗图时,学生都已经知道下一步的教学安排,教师简单重复的问题,学生根本没有参与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不活跃。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到底怎样的设计才是有效的呢?
  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是“找规律”,什么是“找规律”?《教师教学用书》第175页,所谓找规律,是根据已经观察到的,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特例)在排列上具有的某种特点或属性,在没有遇到任何反例的情况下,推出这类事物的排列都具有该种特点或属性的结论。由此说来,笔者似乎已经完成这堂课的“使命”了。课堂上,学生都已经会“找”了,而且认为很简单,课后作业也完成得很顺利,那么教学是不是就止步于此呢?学生是否真的知道“规律”了呢?《教师教学用书》第175页“一般来讲,一组实物依次不断重复地排列(至少重复出现3次),就可以称为规律的排列”。“不仅强调能够发现(识别)规律,也强调对于规律的表征,强调对规律的运用”。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导入环节”要求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这也是笔者惯用的“伎俩”,学生说了很多,无非是想引出课题“找规律”,但是到了新授环节重复同样的内容时,学生已然没有学习的兴趣了。笔者一厢情愿地依次出现小花图、灯笼图、彩旗图,可是笔者始终围绕的问题只是“你知道下一个图形是什么颜色吗”?这仅仅是对规律的延续,但是这种延续或许是“依样画葫芦”,是对规律的“模糊”感知。尽管或许有部分学生对规律心知肚明,但又无法言说。“你的理由是什么”,无非是想让学生圈出规律的“核心”是重复,但是又只圈了一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重复出现。回看教材第85页“说出图中其他的排列规律,圈出重复的部分”。这不正是要求对规律的识别和对规律的表征的强调吗?那么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不应该只是延续规律,同时应该具有如何识别规律和描述规律重复出现的特点,让学生只能意会的“无形”规律变为可听、可说、可看的“有形”规律。
  【教学对策】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笔者适当调整主题图的呈现方式,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对“找规律”进行了重新思考。
  一、猜出规律,激起学习热情
  教材的主题图不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对这样的材料不感兴趣。于是笔者自制小花,跟小朋友玩猜一猜的游戏。先贴出第一朵紫花,学生猜的答案五花八门;接着贴出第二朵绿花,学生的猜测还是各种各样;当一个基本单元结束,再贴出第三朵紫花时,学生隐约有了线索,声音慢慢趋向一致。学生的心理处于紧张兴奋状态,急于想让教师再贴一朵花证明自己的猜测。于是,笔者顺势贴了第四朵绿花,这一下学生情绪激昂,高呼“猜对了,猜对了”。笔者顺着学生的猜测接着再往下贴,一直到三组重复出现。提问:“为什么开始你们猜不中,后来你们就猜中了呢?”有学生回答,因为开始不确定,不知道下一朵是什么颜色,后来发现都是一朵紫一朵绿这样排列的;有学生回答,其实都是按照紫绿紫绿这样排列的,是有规律的;也有学生回答,就是两个紫的中间一个绿的,这样隔开来排列的。教师评价:你们可真聪明,说出花是按照紫绿紫绿的规律排列的,那我们一起来读出这个规律,要求让别人一听就能明白你说的规律是怎么样的。   二、读出规律,理解规律的重复特点
  接下来有学生用停顿的方法读出循环组:紫绿,紫绿;有学生读紫绿(重音)紫绿(重音);也有学生读紫绿,表示后面都是如此。这时学生已经初步有了描述规律的方法。然后教师要求全班齐读,感受规律的重复性,并读到超出黑板上小花的数量,充分感受规律重复性的好处(不看见也能猜测到),体会规律可以用来预测。
  三、分出规律,建立规律视觉表象
  读一读可以从听觉中感受规律的重复性,分一分可以从视觉上清晰感受规律的基本单元——循环组,建立规律表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读分一分……
  教师可适时小结:像小花这样总是按照紫绿紫绿的规律排列的,数学上就说是重复排列的规律,紫绿就称为一个循环组,不断重复出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重复排列的规律(出示课题)。如果说之前学生在用停顿、重音的方法读的基础上对规律有了初步的体会,那么现在用粉笔在黑板上画竖线清晰分出每一个循环组,则从视觉上更加加深了对规律的理解。教师顺势提问1:那么根据这样的排列,你们知道第10朵花是什么颜色吗?理由?有学生回答,接着往下贴一直到第10朵,是绿花;有学生回答2朵2朵数,刚好5次,所以还是绿花。教师评价:你说得真清楚,你的意思也就是每组有2朵,有这样的5组。更有学生回答,其实不用贴就知道是绿,因为我们发现第1,3,5,单数的时候都是紫花,第2,4,6双数的时候都是绿花。教师评价:你发现了数字和花的颜色之间的联系,你的发现很深刻。那么第55朵呢?第100朵呢?学生回答,“55是单数,所以是紫花,100是双数,是绿花”。教师提问2:那么你们知道这10朵花中,是紫花多还是绿花多呢?理由?学生脱口而出“一样多,因为都是一朵紫的后面跟着一朵绿的,刚好5组”。教师提问3:那如果我只知道其中的部分呢,你能判断谁多谁少吗?课件出示:学生回答:“紫色多,绿色少。因为都是一紫一绿这样排列的,最后紫的后面应该有个绿的,但是现在没有了,所以紫色多了一朵。”教师评价小结:刚才小朋友说的意思也就是一朵紫的要对应一朵绿的,最后多出一朵紫的没有绿的相对了,所以绿的少了。这种现象数学上称为“一一对应”,我们要等到高年级的时候才研究这样的问题,你真是太了不起了!
  对于一个好的数学问题,美国数学教育家 G·波利亚有过一个比喻:“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是成堆地生长的,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这样的排列现象属于重复规律排列,更属于间隔排列问题。伴随教师逐步深入的三个提问,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刻。这种“一一对应”的思想为将来学习间隔排列问题埋下了伏笔。
  四、再猜规律,深入理解“循环组”
  通过前面的三个环节,学生对规律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了节约课堂时间,接下来就由课件演示:  先出示前两朵,猜第三朵,学生说没规律,什么颜色的都有可能;再出示第三朵,这个时候,学生都以为一个循环组已经出现,说太简单了,第四朵是绿色啊,跟前面一样。教师在学生激动时,课件出示第四朵红色。这个时候气氛瞬间凝固了,都不出声了,原来规律还没有出现。于是有了深入讨论:那么到底看到什么地方才能保证猜对呢?教师依次出现第5,6朵花,有小朋友说还不放心,教师继续出示第7,8朵花,这个时候学生都说够了,下面肯定是这种规律。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深入理解重复性规律要两组以上才能保证猜正确。
  就这样,通过猜出规律,初步感知规律;分出规律,读出规律,深入理解规律;变化材料,再猜规律,破解规律难点,学生对规律的表征和描述有了清晰的表达和认识,在这基础上对规律的延续和创造也是运筹帷幄。至于课例中的灯笼图和彩旗图,教师作了相应修改作为课堂巩固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德儒.现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皮连生,主编.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如何针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相关知识上好一节练习课,这一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并没有引起教师们的关注。因而在平常的练习设计时,比较常见的是重复已知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求第三个角的度数的题目,练习形式比较单一,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针对这一内容作了深入的思考,主要通过对数学内涵的挖掘,对练习内容作了一定的拓展。现把教学的简要过程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教学实录】  一、基本练习  (一)判断:
【摘 要】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样也需要增强发现和提出教学问题、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以“认识平行”一课为例,围绕“图形归类理性化、揭示概念结构化、寻找平行方法化、创作平行多样化”四方面进行教学问题分析与追思,可以有效探寻教学重构的路径。  【关键词】问题分析 教学重构 路径驱动 平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指
数据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做决策和预测。在当今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多地需要与数据打交道,如“今天降水概率20%”“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达到3.8%”“某地因台风受灾的面积达60%”“火车站的日客流量突破10万人次”等都是用数据描述客观世界中的某些现象。面对纷繁复杂的数据信息,现代公民需要具有一定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对数据进行选择与判断,做出合理的决策,并进
【摘 要】使用先前研制的数学问题情境框架,从背景素材特征、语境呈现方式、语境干扰程度和任务挑战水平四个维度对特级教师俞正强“平均数”一课的教学情境进行编码分析,最后得到启示:1.情境创设应有利于激活经验;2.新授课使用的情境应聚焦“本原性数学问题”的诱发、引导和深入,适当减少无关的干扰和波折;3.尽可能使情境引发高层次思维。  【关键词】问题情境水平;课例;数学  PISA的数学素养观引发了人们对
【摘 要】课堂起点是教学的基础。实践证明:有效课堂须建立在学生现有的知识起点上,对教材进行处理和整合,引领学生思维,丰富数学思想。以“梯形面积”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智慧提供材料的切入点,引发学生思维;敏锐捕捉新知的生长点,引导学生思维;充分挖掘习题的深化点,拓展学生思维。从而引领学生感悟数学策略与思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起点 思维 引领  课堂起点是教学的基础。它包含教材的逻辑起
【摘 要】以“圆柱侧面积与体积的关系”教学为例,对教材中的一道习题进行深入挖掘研究,引导学生提出猜想,检验猜想,论证猜想,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发现圆柱侧面积和体积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和本质属性有一种更深的理解与领悟。  【关键词】一题一课;侧面积体积知识;关联  一、教学内容及设计构想  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30页有一道关于圆柱的综合性习题:下面4个图形的
近几年,学校都在积极倡导和实践自主发展教育,目的是要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以促使学生能全面、充分、多元、和谐、可持续地发展。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如何有效地渗透自主合作学习,追寻自主课堂,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初步提炼出了小学数学“三环六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这一模式,笔者设计并执教了“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在此和大家分享
【摘 要】虽然动手操作越来越多地受到教师的关注,但课堂教学中重“做题”轻“操作”的现象还普遍存在。通过对具体教学实例的分析,从精选操作内容、把握操作时机等方面来谈如何提高学生“做数学”的机会及“做数学”的效率,从而让操作在数学课堂上发挥最大的效益。  【关键词】做中学 有效操作 思维品质  如今,从“双基”走向“四基”,作为教师不能把教学目标仅盯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两个方面,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多
【摘要】本研究以甘肃省科技馆为例,随机选取了92名入馆幼儿并观察其学习行为发现,幼儿参与场馆学习的人数偏少,频次不高;时间偏短,存在明显的展品学习偏好;学习时长随幼儿年龄增长递增,与幼儿来馆频次呈显著正相关;幼儿是操作学习的主要发起者,操作方式因展品操作难度而异,幼儿的操作偏向常规操作,创造性操作少;与家长互动较多,与同伴互动较少,与场馆工作人员的互动更少。建议家长重视非正式学习的价值,充分利用场
自2017年笔者所在学校成为浙江省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首批试点学校后,校数学组对照《省小学生数学学科分项等级评价建议》,在原有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以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注重发展性评价作为评价的目标,力图构建一套立足于学校实际的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评价体系。  本文主要整理“作业及课外阅读”板块评价的探索与实践。文中所指的作业指的是浙江省小学数学学生综合评价表中的基础性作业和挑战思考性强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