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介与研究

来源 :南方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c-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季进:本期刊发了两篇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翻译者的文章。第一篇作者是阮氏明商博士,她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的博士,现在任教于越南河内国家师范大学语言与文学系,是一位年轻的中国当代文学热情的研究者和翻译者。她所翻译的阎连科的小说《坚硬如水》获得越南最高文学奖项之一的“河内作协奖”。这篇《论莫言小说对越南读者的感召》从接受的角度分析了莫言的小说在越南得到认可的原因。全文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传播媒体的兴盛,文化背景的近似,阅读体验的新鲜以及自我革新的需求。通过其中引述的越南作家、批评家的议论,我们能够勾勒出莫言小说在越南具体的接受情况,这方面恰恰是我们以往所忽略的。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当代文学在海外的传播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既然涉及跨文化的影响研究,就应该有来自不同文化的研究者参与进来,如果仅仅从影响放送者的语境出发,所得出的结论也只能是中国学者的一面之词。当我们一再提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时,似乎是将“世界”想象成了一块文化势力均衡的平面图,“走向世界”最终成为了走向西方中心主义视域下的“经典”序列,将西方社会的理解和期待当作世界的召唤,并以之作为批评和研究的标尺。而阮氏明商博士的论文从越南本土视角出发,关注特殊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环境对越南读者接受莫言小说的影响,颇具启示意义。在有关中越文化亲缘性的讨论中,她特别提到越南学者与西方学者在研究兴趣上的差异,西方学者对莫言作品的分析“侧重于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的研究”,而越南学者则更多地关注情感层面,将莫言视作“一位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家”,相比于西方读者,越南读者对于莫言小说中的文学传统和历史指涉可能更具共鸣。
  同样的,这种差异也体现在具体的传播和接受环节。如在文章的第四部分,作者指出包括莫言在内的中国当代作家所使用的现代主义手法正好填补了越南小说的空白,因而这种“陌生性”也成为莫言被越南读者喜爱和追捧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说,莫言小说中的西方文学技法吸引了越南读者,这是因为越南的文学发展水平所产生的独特影响,不可能存在于其在西方的传播之中。在有关文化政策的讨论中,作者又提到莫言带有揭露性的作品能够在中国出版并被翻译到越南,激发了越南作家对于中国比较宽松的文学体制的向往的追求,这与西方的普遍观念又是背道而驰的,是基于中越两国相似的历史进程才能产生的认识。如果我们仅仅以西方作为标准,就会贬低甚至忽略这些面向,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影响和传播的效果都是莫言的小说对于“世界”不容抹杀的重要价值。当然,文章还有有待深入讨论的空间,对于莫言艺术特色的分析也略显简单,但是,我们相信,只有更多这样来自不同文化的声音加入到中国当代文学的传播研究中来,我们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当代文学对于整个“世界”的意义与贡献。
  另一篇的作者是李素,她是目前捷克以至欧洲比较活跃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年轻翻译家。她毕业于捷克帕拉茨基大学中文系,先后两次留学中国学习汉语和现当代文学,后来任教于布拉格的查理大学,2014年以后,干脆辞去工作,专事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她先后翻译了苏童、阎连科、张爱玲、余华、姜戎等人的作品,在布拉格的维索纳(Verzone)出版社创立了华文现当代文学作家译著系列并担任丛书主编,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捷克的主要译者。众所周知,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因素,捷克相较于西方国家拥有更多接触中国文学的机会,读者和研究者的巨大热情,促成了以普实克(JaroslavPrusek)教授为代表的“布拉格学派”的形成。然而,由于政治变故,从天鹅绒革命到苏东剧变,从中苏交恶到文化大革命,两个国家在文学文化上的互动趋于停滞,“布拉格学派”的悠久传统也很快被淹没在逐渐崛起的欧美汉学的众声喧哗之中。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性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以及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以一种似曾相识却又相当陌生的方式重返捷克的文学翻译市场,我们难免好奇,其被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是怎样的?李素作为这一翻译实践的亲历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以及来自接受者文化的观察视角。
  李素首先回溯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在捷克的翻译情况,指出影响其翻译规模的主要是市场因素,包括出版者的经济困难和读者的政治偏见。即便是诺贝尔奖得主莫言的小说,也远远无法与普实克时代中国左翼文学译本的印数相比,这是因为经过长时间的政治隔离,出版社和读者对于当代中国文学的情况已经毫无了解,更缺乏信心,因而一般不会有人愿意花钱来出版和阅读。他们的认识要么还是停留在五六十年代,要么就是受到西方学界的影响,带有显著的东方化和“后学”的印记,在阅读趣味上更加关注流亡作家、不同政见者以及华裔作家,却忽视了同样重要的大陆作家、作品。在这样的语境下,李素等人所译介的从张爱玲、沈从文到阎连科、余华、苏童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优秀作品,正越来越多地得到捷克读书界的了解和阅读。李素还以阎连科《四书》的捷克文译本为例,从接受者的角度讨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于捷克乃至世界文学的意义。在她看来,阎连科能够进入Magnesia Litera文学奖的终选名单,能够获得卡夫卡文学奖,得益于其“以微妙的方式把东方和西方的文风和古今的文明思想结合起来,讲述了人类共同记忆中的故事,人类共同命运的中国版本”,一方面,它能够回应普遍性的人的境遇,因而能够引起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的共鸣,但另一方面,它又是中国特有的经验,是一份能够超越西方视野局限和思维定式的答案,是一个“东方的西西佛斯”。这最终回到了文章开头所提出的问题:译什么?怎么译?这当然是一个大问题,李素也只不过是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她反对那种学术化的文学翻译,而是希望将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独特的“故事”及其书写经验带进捷克读者的视野,以让他们保持对于“为什么要天天推石头”的追问。我们期待在“李素”们的努力下,中国当代文学能在捷克甚至欧洲产生更大的反响。
  (季进,苏州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让鲁迅弃医从文的著名“幻灯片事件”,是现代中国一段重要的集体记忆。1922年在《呐喊·自序》中,鲁迅提及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课堂“画片”上,见到替俄国人做军事侦探的中国人正要被日军砍头,周围是“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四年后,这一段经历在《藤野先生》中得以重述,课堂电影放日本人枪毙中国人,围着看的也是中国人,而“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一场“幻灯经验”是否可以作为一件明确无误的史料,鲁迅看的究
期刊
毫无疑问,这些年长篇小说创作已成为中国文坛最受人瞩目的现象。文学奖获奖作品尽管多,但普通读者记住的,恐怕还是那些获奖的长篇小说。长篇小说不仅影响大,而且产量也越来越高,高到每年超过四千部。长篇小说的作者人数也在增加,多到超过百万。长篇小说文体本身在变,体量和形态越来越多样,尤其是篇幅,越来越大,百万字、千万字的作品都已出现。如此超出想象的长篇小说发展态势,真正构成了当下中国文坛最壮观的文学景象。 
期刊
初次阅读祁媛的小说,我感到十分吃惊。一个80后的女孩,一名绘画专业出身的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生,却在写作上闪烁着如此耀目的光芒。她不仅具备感知生活的特别视角与能力,还有这个年龄段作家鲜有的语言上的老道与自如。祁媛的文本症候,已完全逸出了我们通常所说的“80后创作”,诡异地透射出中年作家常见的成熟与睿智。  总有一种特殊的氛围,笼罩着我阅读祁媛小说的整个过程,不是现代都市青年所热衷的那种文艺小资情调,而
期刊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已尘埃落定,获奖作品在线上线下的销量可观,甚至还出现了断货情况。作家获奖赢得荣耀,社会热度自然会随之升温。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很大,相对而言,文学爱好者也比较多。大多数读者偏好阅读长篇小说,因为长篇小说是一种综合性的重文体,其内容的丰富、人物的饱满、语言的张力以及思想情感的喷发,都是其他文体所难以匹敌的。对于那些真正爱好文学、理解文学的读者而言,长篇小说也比任何一种其他文体
期刊
故乡意象、原乡书写在中国文学传统里经久不衰,恋乡、怀乡的情愫根植于人类最深处的恐惧与不安,还有对故土家园、苍茫大地的原始依恋,现代时空再一次召唤了远古的哀愁,现代文学以更为浓郁的笔墨将“怀乡”或曰“乡愁”扩充至对一种渐行远去的文化的哀悼,以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政治学、经济学,甚至是心理学,等等的视角来立体地察看乡土大地,现代人也或多或少地体会它“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参与了对人类生活的‘组织’
期刊
我所设想的文学批评,至少包括三个共存的层面。  批评家必须首先是走私犯、说谎家和催眠师。他以客观的包装盒来走私主观的价值判断。他“骗”读者说,这“才”是作家想表达的东西。他又去“催眠”作家说,你“其实”不懂你自己,你“其实”想写的是这样这样的东西。他把自己的见解塞进原文,险恶又扫兴。显而易见,或许是因为对西方批评理论浸淫太久(然而又并未吃得很透)的关系,我在刚踏入文学批评这块领地时,对于新世界充满
期刊
人物:申霞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曾任《花城》杂志编辑)  项 静(青年评论家,上海市作协研究室)  时间:2015年5月9日,星期六上午  5月20、21日修订  地点:北京,芍药居鲁迅文学院405房  申霞艳:很高兴今天能和你谈论一些批评问题。关于80后女批评家,坊间有“北岳(雯)南项(静)”之说。在给《光明日报》写80后笔谈的时候,我参考过你的《我们这个时代的表情》,微信圈里常看到
期刊
如果按照作家代际的区分进行整体考察,与60后、70后的作家相比,80后小说家的创作似乎还缺乏时间上的积淀,在一定程度上也还带有青春的稚气。更重要的,很多时候,这个群体还会被韩寒、郭敬明所绑架,他们符号化的光环常会遮蔽了这个小说家群体的丰富可能性。令人欣喜的是,80后小说家并没有被人们的“偏见”吓住,他们正以一种锐不可当的文学气势,以自己独特的思想方式和表达方式,以对文学理想的执着和虔诚、对自我意识
期刊
俄狄浦斯情结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它既决定了男女性差异以及代际关系的构建,也同时决定了精神分析之心理病理学范畴(神经症—性倒错—精神病)的分化和区分。它不仅涉及一般经验意义上的家庭三角关系,还进一步涉及了文化在种系内部的传递。然而,其自诞生起,就引起了无数的争议。这些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其一指向弗洛伊德思想中的阴茎中心主义和对母亲角色的忽视,例如英国精神分析克莱因(Melaine Klein)
期刊
时间:2015年11月7日  地点:广西北海市辰茂海滩酒店·南海厅  论题:全媒时代文学价值的发现与阐析  主办:中国现代文学馆 《南方文坛》  主持人:张燕玲 郜元宝 宋嵩  张燕玲(《南方文坛》主编):欢迎各位青年才俊不远千里,来南国北海参加第六届“今日批评家”论坛!尤其昨天踏着今年第一场大雪、今天就置身灿烂冬阳的京城才俊,一定颇多感受吧?大家知道“今日批评家”论坛以“凝聚批评新力量,互启文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