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调是蒙古族传统民间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域分布的蒙古族长调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色彩。长调民歌在我国分布较广,长调分布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中心地带,以大兴安岭——阴山——木纳山——贺兰山为一条线东西衍生。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吉林省等省份均有长调民歌的分布。从察哈尔长调色彩区、昭乌达盟长调色彩区和呼伦贝尔长调色彩区三个区域浅述色彩分布及其风格特点。
关键词:蒙古族;长调民歌;色彩区分布;风格特点
长调在蒙古族民族语言中可以用音译文字表示为“乌日图音道”,显而易见,相对于简短的民歌而言长调民歌被理解为“悠长的歌曲”。在长调演唱过程中字少腔多,旋律舒适缓慢,悠然绵长,演唱者可以稍加控制节奏,相对自由。歌词内容多由“嗒咿”“咿”“啊”和“嗬”等衬词组成。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独特演唱形式,它具有游牧文化的地域性特征。蒙古族长调以它特有的音乐艺术语言构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这个极具民族性又有时代特征的音乐形式经过我国蒙古族人民和卓越歌手的传唱一代又一代流传至今。
一、色彩区分布概述
长调是蒙古族传统民间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域分布的蒙古族长调都有各自的特色。刘正维老师曾在《中国民族音乐形态学》一书中提到,地貌特征的形态决定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心态,从而产生的音乐形态也有所不同。长调民歌在我國分布较广,长调分布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中心地带,东西横向衍生至大兴安岭——阴山——木纳山——贺兰山一带。除我国内蒙古以外,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吉林省等省份均有长调民歌的分布。下文将从察哈尔—锡林郭勒色彩区、昭乌达盟风格色彩区和呼伦贝尔长调色彩区三个区域进行论述。
(一)察哈尔—锡林郭勒色彩区
察哈尔—锡林郭勒草原位于中国内蒙古草原的中部,北部与蒙古国接壤,南部紧邻河北省承德市、张家口市等地,西侧连乌兰察布市,东方则与赤峰市、兴安盟、通辽等地相交。察哈尔—锡林郭勒草原从古至今畜牧业发达,草原文化成熟,是我国草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中心地带。“察哈尔”“乌珠穆沁”以及“阿巴嘎—阿巴哈纳尔”三个部分是察哈尔—锡林郭勒长调色彩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察哈尔长调中,“察哈尔”的汉语意思为“汗之宫殿的侍卫”。察哈尔长调主要分布在现今锡林郭勒盟的正蓝旗、镶黄旗、正镶白旗、太仆寺旗以及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等地。都仁毕利格、娜仁其木格、乌日柴夫等人都是我国蒙古族长调察哈尔长调自治区级传承人。
乌珠穆沁长调中“乌珠穆”在蒙古族语言中意为“葡萄”,“沁”是身份的意思,连在一起意为“种植葡萄的人”“摘葡萄的人”。乌珠穆沁长调主要分布在西乌珠穆沁旗和东乌珠穆沁旗,现存的乌珠穆沁长调有朝政歌(如《至高无上》《圣主成吉思汗》《圣洁的苍天》等)、婚宴歌、史诗歌、摔跤上马歌与赛马歌等。乌珠穆沁长调传承人有莫得格、昭那斯图等人。
阿巴嘎—阿巴哈纳尔长调中“阿巴嘎”蒙语翻译为“叔父”的意思,分布在我国锡林浩特、阿巴嘎旗一带。演唱曲目有《小黄马》《四季》《老人和雁》和《珍贵的旷野》等。传承人有著名的蒙古族长调大师哈扎布、潮尔道国家传承人芝来等人。
(二)昭乌达盟风格色彩区
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东临科尔沁地区,文化经济交流密切。长调是这里最主要的音乐体裁,流传广泛,演唱技法高超。昭乌达盟与阿鲁科尔沁又是同宗,其长调民歌属于同一风格色彩区。昭乌达盟风格色彩区包括阿鲁科尔沁长调、巴林翁牛特长调和克什克腾长调三个部分。在这里除了极具草原特色的长调民歌以外,胡仁·乌力格尔等近代艺术也很丰富。昭乌达盟地区长调风格古朴、热情豪放,阿鲁科尔沁、巴林翁牛特长调支脉主要分布在现今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以及翁牛特旗北部、巴林左旗等地。克什克腾旗位于昭乌达盟风格色彩区的西部,具有典型的草原文化特征。克什克腾长调主要分布在赤峰市克什克腾旗,风格与阿巴嘎长调有相近之处,现流传曲目有“宴歌三首”、婚仪歌、言情歌等。
(三)呼伦贝尔风格区
巴尔虎长调和布里亚特长调两个重要的部分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巴尔虎部最早在今俄罗斯境内巴尔古津河,也就是贝加尔湖东北部的巴尔虎真河一带,生活在当地的人民从事游牧和渔猎生产。之后不断迁徙发展变化,最后到了贝加尔湖东部和南部。
巴尔虎长调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其内容形式可以分为宴歌、婚庆歌、情歌、史诗歌等。巴尔虎长调特点由羽调式为主要组成部分,8到15度之间的音域分布为准。曲目有《褐色的雄鹰》和《额尔敦山的远影》等作品。
布里亚特部的祖先原在贝加尔湖一带从事畜牧狩猎生产,后来向北发展到叶尼塞河与勒拿河之间。布里亚特长调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东、西苏木等地。布里亚特长调其内容形式可以分为宴歌、婚庆歌、狩猎歌等。
二、蒙古族长调歌曲部分色彩区风格特点
不同的地态决定当地人们的心态,我国内蒙古地区草原辽阔,一望无际,草原的蒙古族人民形成了热情豪迈的性格特点。我国蒙古族这种开放、大气又不拘小节的心态特征,使得蒙古族长调的旋律舒缓悠然。
(一)察哈尔—锡林郭勒色彩区
在察哈尔—锡林郭勒色彩区中察哈尔长调现今保存较少,保存下来的长调多以短小的思念歌曲(家乡和父母)和情歌为主,长调调式调性以五声的羽调式为主,音域在10到14度之间,在演唱方面常用一般性拖腔,多用哈呀拉嘎等传统演奏技巧,曲风平稳而单纯,旋律结构呈现出方正型框架结构特点,抒情性较强。
乌珠穆沁长调在察哈尔—锡林郭勒色彩区之中属于结构庞大、音域宽广的民歌。调式由五声羽调式、徵调式、宫调式组成,如《悠悠的青马》为羽调式、《北山岭的马驹》为徵调式、《伯格多山顶》为商调式等。在演唱技巧方面常用8度以上的下行回落特点并常年以希格希勒格、塔西拉嘎、柴如拉嘎、数日古拉噶等丰富多彩的演唱技巧,尤其是努日格勒等为特点,曲调优美、节奏悠长、结构庞大,运用“nuogula”的居多,华丽、典雅、优美的长调民歌最为多见。 (二)昭乌达盟风格色彩区
昭乌达盟风格色彩区中阿鲁科尔沁长调和巴林翁牛特长调依旧是我国传统的羽、徵等五声调式。9到16度的音域范围本区域长调民歌音域特征,代表民歌如《圣主成吉思汗》《苍天般》等,在演唱方面常用一般“哈呀拉嘎”(蒙语音译)、“柴其拉格”(蒙语音译)等传统演奏技巧,阿鲁科尔沁长调和巴林翁牛特长调风格的特点相近,演唱歌词口语化,曲风平稳且叙事性强。传承人有白音查干、松迪、娜仁等。克什克腾支脉特征具有音域在11到19度之间,如《陶莱班迪》《神奇的黄骠马》等,在演唱方面常用一般舒日古拉嘎、哈雅拉格等传统演奏技巧,以及清晰靓丽的查初拉噶等主要演出技巧。
昭乌达盟风格色彩区中的克什克腾长调民歌中多存在于徵调式和商调式。音域跨度大,少则11度,多则19度,在演唱时以“舒日古拉噶”“哈呀拉噶”以及明亮清晰的查初拉嘎为主。
(三)呼伦贝尔风格区
呼倫贝尔长调风格区长调旋律平和疏稳,使人听后有一种开阔明亮、音色鲜明的感觉。“诺古拉”的使用相对单纯,并不复杂,在“诺古拉”的使用中,多以硬颚式的“诺古拉”为主。呼伦贝尔风格区长调曲目结构相对短小,乐段结构的构成大多为上下的两个乐句为主。
其中巴尔虎长调中羽调式和徵调式存在较多,音域分布较昭乌达盟长调偏窄,现有《褐色的雄鹰》《额尔敦山的远影》和《飞快的栗鬃马》是较为典型的民歌。
布里亚特长调调式除了羽调式以外还有宫调式。音域范围多在6到12度之间。作品有《呼啸的山梁》《哲日格勒跟图山》等内容,演唱过程中装饰音少,歌词多用布里亚特口语。
在调式特点方面,长调民歌多运用相对普通转调离调手法。其常见的转调手法便是向下属方向离调,清角音往往出现较多,带有柔和宽厚的色彩,如长调作品《驯服的铁青马》和《巴颜巴尔虎的守夜人》等。
三、结语
长调是中国北方草原民族共同的创造,蒙古人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加以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今天草原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乌兰杰先生曾在《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一书中提到的。长调歌唱着蒙古族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我国蒙古族传统民族歌曲文化历史内涵悠久,同时又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在对长调形态特征学习和吸收之后撰写此文,对察哈尔长调风格色彩区、昭乌达盟长调风格色彩区、呼伦贝尔长调风格色彩区进行阐述和特征分析。
在此,希望今后一方面能够吸收蒙古族传统民歌之精华,另一方面也希望借鉴、融合更多蒙古族民歌中的优秀文化,运用到笔者的声乐演唱学习之中,使长调得到发展,并将作为民族艺术瑰宝的长调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乌兰杰.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2]博特乐图.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3]呼格吉勒图.蒙古族音乐史[M].龙梅,乌云巴图,译.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
[4]朝鲁,哈森塔娜.蒙古族长调演唱方法新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1):142-144.
[5]张佳明.浅谈中国民族音乐视野下的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J].黄河之声,2020(2):16-17.
[6]博特乐图.蒙古族长调区域分布及生存现状[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1):62-75.
[7]李玉英.长调民歌的拖腔构建[J].内蒙古艺术学院报,2020(2):95-104.
[8]张佳明.象征主义视域下蒙古族风格乐舞中意象阐释[J].新疆艺术(汉文),2020(5):111-117.
[9]刘正维.中国民族音乐形态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张佳明,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表演。
李玉英,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蒙古族音乐与地方音乐研究。
关键词:蒙古族;长调民歌;色彩区分布;风格特点
长调在蒙古族民族语言中可以用音译文字表示为“乌日图音道”,显而易见,相对于简短的民歌而言长调民歌被理解为“悠长的歌曲”。在长调演唱过程中字少腔多,旋律舒适缓慢,悠然绵长,演唱者可以稍加控制节奏,相对自由。歌词内容多由“嗒咿”“咿”“啊”和“嗬”等衬词组成。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独特演唱形式,它具有游牧文化的地域性特征。蒙古族长调以它特有的音乐艺术语言构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这个极具民族性又有时代特征的音乐形式经过我国蒙古族人民和卓越歌手的传唱一代又一代流传至今。
一、色彩区分布概述
长调是蒙古族传统民间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域分布的蒙古族长调都有各自的特色。刘正维老师曾在《中国民族音乐形态学》一书中提到,地貌特征的形态决定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心态,从而产生的音乐形态也有所不同。长调民歌在我國分布较广,长调分布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中心地带,东西横向衍生至大兴安岭——阴山——木纳山——贺兰山一带。除我国内蒙古以外,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吉林省等省份均有长调民歌的分布。下文将从察哈尔—锡林郭勒色彩区、昭乌达盟风格色彩区和呼伦贝尔长调色彩区三个区域进行论述。
(一)察哈尔—锡林郭勒色彩区
察哈尔—锡林郭勒草原位于中国内蒙古草原的中部,北部与蒙古国接壤,南部紧邻河北省承德市、张家口市等地,西侧连乌兰察布市,东方则与赤峰市、兴安盟、通辽等地相交。察哈尔—锡林郭勒草原从古至今畜牧业发达,草原文化成熟,是我国草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中心地带。“察哈尔”“乌珠穆沁”以及“阿巴嘎—阿巴哈纳尔”三个部分是察哈尔—锡林郭勒长调色彩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察哈尔长调中,“察哈尔”的汉语意思为“汗之宫殿的侍卫”。察哈尔长调主要分布在现今锡林郭勒盟的正蓝旗、镶黄旗、正镶白旗、太仆寺旗以及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等地。都仁毕利格、娜仁其木格、乌日柴夫等人都是我国蒙古族长调察哈尔长调自治区级传承人。
乌珠穆沁长调中“乌珠穆”在蒙古族语言中意为“葡萄”,“沁”是身份的意思,连在一起意为“种植葡萄的人”“摘葡萄的人”。乌珠穆沁长调主要分布在西乌珠穆沁旗和东乌珠穆沁旗,现存的乌珠穆沁长调有朝政歌(如《至高无上》《圣主成吉思汗》《圣洁的苍天》等)、婚宴歌、史诗歌、摔跤上马歌与赛马歌等。乌珠穆沁长调传承人有莫得格、昭那斯图等人。
阿巴嘎—阿巴哈纳尔长调中“阿巴嘎”蒙语翻译为“叔父”的意思,分布在我国锡林浩特、阿巴嘎旗一带。演唱曲目有《小黄马》《四季》《老人和雁》和《珍贵的旷野》等。传承人有著名的蒙古族长调大师哈扎布、潮尔道国家传承人芝来等人。
(二)昭乌达盟风格色彩区
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东临科尔沁地区,文化经济交流密切。长调是这里最主要的音乐体裁,流传广泛,演唱技法高超。昭乌达盟与阿鲁科尔沁又是同宗,其长调民歌属于同一风格色彩区。昭乌达盟风格色彩区包括阿鲁科尔沁长调、巴林翁牛特长调和克什克腾长调三个部分。在这里除了极具草原特色的长调民歌以外,胡仁·乌力格尔等近代艺术也很丰富。昭乌达盟地区长调风格古朴、热情豪放,阿鲁科尔沁、巴林翁牛特长调支脉主要分布在现今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以及翁牛特旗北部、巴林左旗等地。克什克腾旗位于昭乌达盟风格色彩区的西部,具有典型的草原文化特征。克什克腾长调主要分布在赤峰市克什克腾旗,风格与阿巴嘎长调有相近之处,现流传曲目有“宴歌三首”、婚仪歌、言情歌等。
(三)呼伦贝尔风格区
巴尔虎长调和布里亚特长调两个重要的部分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巴尔虎部最早在今俄罗斯境内巴尔古津河,也就是贝加尔湖东北部的巴尔虎真河一带,生活在当地的人民从事游牧和渔猎生产。之后不断迁徙发展变化,最后到了贝加尔湖东部和南部。
巴尔虎长调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其内容形式可以分为宴歌、婚庆歌、情歌、史诗歌等。巴尔虎长调特点由羽调式为主要组成部分,8到15度之间的音域分布为准。曲目有《褐色的雄鹰》和《额尔敦山的远影》等作品。
布里亚特部的祖先原在贝加尔湖一带从事畜牧狩猎生产,后来向北发展到叶尼塞河与勒拿河之间。布里亚特长调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东、西苏木等地。布里亚特长调其内容形式可以分为宴歌、婚庆歌、狩猎歌等。
二、蒙古族长调歌曲部分色彩区风格特点
不同的地态决定当地人们的心态,我国内蒙古地区草原辽阔,一望无际,草原的蒙古族人民形成了热情豪迈的性格特点。我国蒙古族这种开放、大气又不拘小节的心态特征,使得蒙古族长调的旋律舒缓悠然。
(一)察哈尔—锡林郭勒色彩区
在察哈尔—锡林郭勒色彩区中察哈尔长调现今保存较少,保存下来的长调多以短小的思念歌曲(家乡和父母)和情歌为主,长调调式调性以五声的羽调式为主,音域在10到14度之间,在演唱方面常用一般性拖腔,多用哈呀拉嘎等传统演奏技巧,曲风平稳而单纯,旋律结构呈现出方正型框架结构特点,抒情性较强。
乌珠穆沁长调在察哈尔—锡林郭勒色彩区之中属于结构庞大、音域宽广的民歌。调式由五声羽调式、徵调式、宫调式组成,如《悠悠的青马》为羽调式、《北山岭的马驹》为徵调式、《伯格多山顶》为商调式等。在演唱技巧方面常用8度以上的下行回落特点并常年以希格希勒格、塔西拉嘎、柴如拉嘎、数日古拉噶等丰富多彩的演唱技巧,尤其是努日格勒等为特点,曲调优美、节奏悠长、结构庞大,运用“nuogula”的居多,华丽、典雅、优美的长调民歌最为多见。 (二)昭乌达盟风格色彩区
昭乌达盟风格色彩区中阿鲁科尔沁长调和巴林翁牛特长调依旧是我国传统的羽、徵等五声调式。9到16度的音域范围本区域长调民歌音域特征,代表民歌如《圣主成吉思汗》《苍天般》等,在演唱方面常用一般“哈呀拉嘎”(蒙语音译)、“柴其拉格”(蒙语音译)等传统演奏技巧,阿鲁科尔沁长调和巴林翁牛特长调风格的特点相近,演唱歌词口语化,曲风平稳且叙事性强。传承人有白音查干、松迪、娜仁等。克什克腾支脉特征具有音域在11到19度之间,如《陶莱班迪》《神奇的黄骠马》等,在演唱方面常用一般舒日古拉嘎、哈雅拉格等传统演奏技巧,以及清晰靓丽的查初拉噶等主要演出技巧。
昭乌达盟风格色彩区中的克什克腾长调民歌中多存在于徵调式和商调式。音域跨度大,少则11度,多则19度,在演唱时以“舒日古拉噶”“哈呀拉噶”以及明亮清晰的查初拉嘎为主。
(三)呼伦贝尔风格区
呼倫贝尔长调风格区长调旋律平和疏稳,使人听后有一种开阔明亮、音色鲜明的感觉。“诺古拉”的使用相对单纯,并不复杂,在“诺古拉”的使用中,多以硬颚式的“诺古拉”为主。呼伦贝尔风格区长调曲目结构相对短小,乐段结构的构成大多为上下的两个乐句为主。
其中巴尔虎长调中羽调式和徵调式存在较多,音域分布较昭乌达盟长调偏窄,现有《褐色的雄鹰》《额尔敦山的远影》和《飞快的栗鬃马》是较为典型的民歌。
布里亚特长调调式除了羽调式以外还有宫调式。音域范围多在6到12度之间。作品有《呼啸的山梁》《哲日格勒跟图山》等内容,演唱过程中装饰音少,歌词多用布里亚特口语。
在调式特点方面,长调民歌多运用相对普通转调离调手法。其常见的转调手法便是向下属方向离调,清角音往往出现较多,带有柔和宽厚的色彩,如长调作品《驯服的铁青马》和《巴颜巴尔虎的守夜人》等。
三、结语
长调是中国北方草原民族共同的创造,蒙古人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加以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今天草原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乌兰杰先生曾在《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一书中提到的。长调歌唱着蒙古族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我国蒙古族传统民族歌曲文化历史内涵悠久,同时又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在对长调形态特征学习和吸收之后撰写此文,对察哈尔长调风格色彩区、昭乌达盟长调风格色彩区、呼伦贝尔长调风格色彩区进行阐述和特征分析。
在此,希望今后一方面能够吸收蒙古族传统民歌之精华,另一方面也希望借鉴、融合更多蒙古族民歌中的优秀文化,运用到笔者的声乐演唱学习之中,使长调得到发展,并将作为民族艺术瑰宝的长调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乌兰杰.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2]博特乐图.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3]呼格吉勒图.蒙古族音乐史[M].龙梅,乌云巴图,译.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
[4]朝鲁,哈森塔娜.蒙古族长调演唱方法新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1):142-144.
[5]张佳明.浅谈中国民族音乐视野下的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J].黄河之声,2020(2):16-17.
[6]博特乐图.蒙古族长调区域分布及生存现状[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1):62-75.
[7]李玉英.长调民歌的拖腔构建[J].内蒙古艺术学院报,2020(2):95-104.
[8]张佳明.象征主义视域下蒙古族风格乐舞中意象阐释[J].新疆艺术(汉文),2020(5):111-117.
[9]刘正维.中国民族音乐形态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张佳明,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表演。
李玉英,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蒙古族音乐与地方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