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美展会好吗?

来源 :美与时代·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1983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美术展览在我国兴起,美术展览会成为中国美术展览与传播的重要途径。新中国成立之后,美术展览呈现包容万象、姿态各异的多元化面貌。2019年9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美术展览(中国画)亮相于山东美术馆,本次展览呈现出了当下中国画的现状与发展情况。纵观全展,此次美展的展览作品题材较之前更加丰富,出现了诸如“天眼”建设等新题材,开始描绘21世纪特有的风貌。
  关键词: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新时代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国画)在山东举行,共展出604幅作品,如此大量的绘画作品展出,吸引了不少观众前去观看,大家发现中国画已然开始有新的突破,呈现出新的面貌。但人们在欣赏此次灿烂绽放的美展作品的同时,也对当下中国画的新面貌产生了一定的思考与焦虑。比如大众感叹已然看不到中国画的独有特点,国画的精神气象似乎被遮上了一层迷雾,令人难以捉摸。全国美展的作品可以说是反映当下中国绘画情况以及发展现状的展览,这次展览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陷入了一个题材同质化、形式相似化、技艺造作化、思想空洞化、情感匮乏化的窘境,这不得不令人深入反思:美展的发展将来会怎样?中国画的未来就是如此发展吗?中国画会向何种方向发展?
  纵观全展,此次美展的展览作品题材较之前更加丰富,出现了诸如“天眼”建设等新题材,开始描绘21世纪特有的风貌。同时,也出现了多种新形式的构图,以及新材料与新技法在中国绘画中的使用。全国美展代表了当下部分中国国画发展的新风貌与新特征,这是值得我们欣慰的。但是如此大量画作的集中展出也毫无疑问地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诸多作品出现了雷同主题;主题内容多表现为人物画;表现形式单一,多运用工笔较为细密写实的手法来表现,过分具象表现艺术形象;构图拥挤,画面过分饱满,画面输出的内容过满,导致一定的反作用;色彩绚丽、颜色灿烂到令人目盲;技巧的过分使用,矫揉造作;画面很难让人体会到中国画的特点体现在何处,无迹可寻,意象缺失,情感匮乏,空洞无味。總体情况使人观后觉得部分作品千篇一律,呆板固化,对中国画传统的继承不足,难以充分体现新时代中国画的新气象和新面貌。
  这次美展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画发展的思考:中国画将要走向何方?如何走出稳健而坚定的步伐?这些问题很难做出详细的回答。中国画在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中,如何保持自身独有的艺术魅力并且形成突破?中国画将以何种面貌获得新生?大家心中并无确切的答案。
  一、“养”之反思
  艺术家个人的“养”之因素在艺术创作中重要吗?宋代从理论上开始重视画家的修养,并将画家修养作为评鉴与创作绘画的一种标准。生活经历是宋代理论家提倡“修养”的一个方面。清代石涛在《画语录》中指出“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强调的是宇宙自然的本然状态,其中体现的是画家本人的艺术创作观念和思想主张,体现的是画家对审美主客体联系的深刻体验。荆浩久居于气势巍峨的太行山多年,才有其笔下雄奇险峻的《匡庐图》;倪瓒久游于烟波浩渺的太湖,才有其笔下平淡天真的《渔庄秋霁图》。由此可见,沉醉于自然世界之中,心领神会,方可悟会神通。现如今,在如此开放包容的艺术创作环境下,我们应当积极主动地去感受自然万物,从中获取自然的滋养,从而获得自然之启发,并使之跃然于纸上。建立与自然的紧密关系,细品自然之中的微风与细雨、日月与星辰,培养自身足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考力,丰富自身的艺术实践活动,从而弥补创造力、感受力的匮乏,避免作品思想层次浅薄、形式样貌趋同、情感表达虚无。
  此次美展青年画家作品占据了主要地位,年轻人作为国家艺术之希望,应该继承和发展传统艺术德行,并结合当下时代特征,深入研究与探索时代气息、时代精神。若人们创作思想不再纯正、坚定,艺术创作便缺乏一定的思想和精神传递,人们便不再会对着天地思考,不再会对着一棵树反思人生,亦不会在这个时代做出祭拜石头这样“疯狂”的行为。对细致事物的观察不存,与万物同感的感受不在,突破创造的想象消失,人们便会自然地接受世界所呈现的表象。空泛的创作,难以感动自己,更难感动他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精神、心理、思想、人格的集中体现,作为艺术家思想的载体,不应是创作素材的堆砌,应是其深刻思考与观念的体现。如今有的创作可能对某处的写生观察已做不到静心细品、物人合一了,仅是通过短暂的参观景点似的旅游,随之便进行创作,缺失了与客观物体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既没有外师造化,更未中得心源,必将形成对物无情、对艺术也无感的结果。
  二、“术”之反思
  如何衡量“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术”在艺术创作中重要吗?如何更好地使“术”服务于艺术创作?从古至今,艺术创作中“术”之发展变化,皆对艺术作品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岩画、壁画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主要绘画形式,直至笔墨纸砚的出现,随即出现帛画、绢画、纸本画等依托于不同材料的艺术作品。其中,技术、工艺的发展成为促进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刘勰的“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便明确指出了只有心有所感,才能自然地表达出真实的情感。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扩宽了艺术表现的形式,人们应当紧跟时代步伐,利用技术手段创造更加多彩的作品。在技术上,应自然地流露艺术家的思想品质,技术过分展示便有炫技之嫌。技术只可当作为艺术创作的辅助手段,并非艺术创作的目的。科学技术使我们得以欣赏几千年之前珍贵灿烂的绘画作品,通过科技,我们可以领略到大唐盛世和宋代风光,但也因为技术,为我们当下的绘画创作提供了投机取巧的方式方法,直接对照片的描摹已经失去了绘画创作的意义。现在移动媒体的发展,更是导致了人们难以沉心静气地去深思,皆是快餐式文化,大家通过一样的搜索引擎,一样的资讯网站获得同样的信息,一样的传播媒体传达给大家的信息是相同的,相隔千里甚至身处异国都可以获得信息的及时共享。大家在创作时,毫无疑问地作品也会出现相似的情况,无论是表现形式和题材,还是创作手段、构图都会出现极大的相似性。但是,科技在艺术中发挥的作用大多还是积极的,并非技术滥用,投机取巧。信息公开化、共享发展的时代,如何在艺术创作方面与时俱进,并且体现艺术特色,将是比较困难的。   三、“授”之反思
  在当下艺术繁荣发展时期,如何重新确立艺术创作中“授”的形式?何种“授”之形式更为重要?中国艺术发展过程中,“授”乃传授学业、技艺,是从艺之路上必不可少的环节。王献之第一任老师,便是自己的父亲——书法界泰斗王羲之。王羲之并未要求其子学习自己的书法艺术,而是重在塑造其品性,授之以观念,但献之却对书法艺术情有独钟,并刻苦学习,勇攀书法高峰,最终获得了极大成就,与其父并称书法界“二王”。周臣的授业理念是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有教无类,他对“明四家”唐寅以及仇英的授业便可见一斑。我们应当结合前人经验反思当下的艺术教育。我们的美术教育似乎总是选拔模式统一、教学模式统一、培养范式统一,这些情况都与当下美术绘画现象的形成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各地的美术学院、艺术学院、综合性学校艺术类的教育开始全面发展,这次展览的作者基本上都接受过美术学院的教育,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无可避免地形成了相似的创作结果,也使中国艺术学科高等教育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高校选拔美术人才的途径无非是考试创作,为了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大家选择一样的模式学习,同样的辅导班模式,同样的素描、色彩等美术性选拔考试,我们的社会、教育把我们从互不认识的陌生人变成了相似群体,建立了一种文化联系,使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所创作成为了一致。在这种相似度极高的教学模式、创作模式下,必然会造成创作形式一致的结果。因此,如何形成各自发展的教学特色,因材施教,也是教育者应当反思的。
  四、“蕴”之反思
  “蕴”对于当下艺术创作有重要作用吗?艺术作品体现的不仅是造型技艺的水平,更是创作者“蕴”的体现。我们在接受老师传授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身“蕴”的塑造。自身的文化底蕴、美学修养、历史造诣等,都会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宋徽宗赵佶在北宋画院选拔艺术人才时考试命题为“深山藏古寺”“踏花归去马蹄香”等,不仅是考察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水平,更注重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和思想气质。明代画家王绂云曾言:“要得腹有百十卷书,俾落笔免尘俗耳”。文学、历史、哲学、美术、美术史、画论等皆是我们可读之书,读万卷书的过程就是为磨练重塑我们的气质德行,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现在一些年轻的艺术家给人的印象是文化修养不深厚、思想灵魂不可爱,倒是行为较怪异、打扮较奇特。有些艺术家只是单纯地重视艺术创作和实践,并不认为艺术理论有何作用。艺术家们已经不懂何为艺术、何为美学、何为哲学。如今,有些国画艺术家已不再能“诗书画印”俱全了。艺术创作是知识的结合也是素养的体现。此次展览中有些画作仅是在使用单一的物质来进行堆砌,通过集中物象来对应其题目的涵义,细看之并没有蕴含深意。《满园春》仅是通过牡丹花、玉兰花、水仙花等的齐放来体现“春”,不知其题中的“满园”又如何体现。《美美与共》的题目则是来源于《费孝通论文化自觉》一书的观点,美美与共自然会让人忆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全句。然此作品中意涵也只是通过花卉以及蝴蝶的柔美来体现,仅是表层美的事物简单的集中,其中的深意又如何体现?似乎缺乏了一定的文化内涵。优秀的作品应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如何在技巧的基础上来传递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与情感的流露产生共鸣,则是艺术作品应当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我们的艺术创作不是孤芳自赏,而是一个向公众传播和展示中国美术形象的行为。现今社会发展迅速,物质丰富,大众的审美素养以及艺术情操皆有大幅度的提高,对艺术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艺术作品也应当顾及大众的眼光与精神需求。现在的作品展已不仅只是放在美术馆内的展览,同时还要面对庞大的互联网等新媒体,不单有展馆内的观众还有网络中艺术素养深厚的网民等,全国人民皆可以通过艺术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介来观看。艺术作品的创作如何完美地体现高度、深度、维度与温度,不是泛泛的表面现象,不是单纯的画面描写,不是雷同的形式与题材,不是技巧的炫耀与空洞的表现,这些只是艺术家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的必要条件。艺术作品的呈现是创造者与观赏者的一次精神交流,而作品作为二者之间的桥梁,不可敷衍了事,应慎重对待。全国美展是属于美协专业单位来进行筛选的,有入选作品,亦有落选作品,然而,即使是入选作品也会有人欣赏有人唾弃。或许我们应当在全国美展附近举办一个落选作品的展览,马奈、高更、莫奈等名家的画不是也未入选当时的沙龙展吗,如此,我们或许可以发现中国画的新形式,打开新的艺术思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几代艺术家坚守在艺术阵地上,使得中国艺术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与突破,尽管中国画发展方向尚处于迷雾森林中,我们也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关于中国画未来的发展,希望反思中持乐观态度。我们应当给予年轻人足够的耐心与信心,只有积极地面对问题,并且饱含热情地去解决问题,才能携手并进,助艺术发展常青。世界是年轻人的,艺术之花将永远绽放。全国美展会好吗?中国画会好吗?会的,一定会的。
  参考文献:
  [1]张东华.中国画该走向何方[N].美术报,2019-10-12(005).
  [2]陈履生.我们期待什么样的全国美展[N].美术报,2019-10-12(005).
  [3]白岩松.白说 [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
  [4]何珣晔.周臣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4.
  [5]赵志文.论艺术创作与审美鉴赏中的真情与自然[J].艺术百家,2018(3):55-60.
  作者簡介:张颖,北京语言大学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 要:以拍摄黄山美景时的感悟为主线,积极地对“艺术摄影应该仅仅只是自然美的客观再现?还是应该更多地去主观表现?”展开思考。提出了艺术摄影可以真实再现自然之美,更可以融入主观意识以表现自然美。  关键词:自然本身美;艺术摄影;主观表现;黄山美景  大家知道摄影是分为各种类型的。由于其拍摄目的不同,一般可分为艺术摄影、纪实摄影和实用摄影三大类型。因笔者热衷于用艺术摄影做自己的创作,故长期在此范围内思
期刊
摘 要:由陈建新所撰写的《李渔的造物思想研究》一书观点新颖,跳脱了大多数学者常规的研究角度,独辟蹊径地从艺术设计学科的角度去研究分析李漁的造物思想,探讨了其前卫、独特的实践巧思和审美理念,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和理论深度。  关键词:李渔;审美;生活  如今,生活的审美化正成为当下艺术家和美学家的关注热点,艺术开始贴近大众,美学开始走出象牙之塔,它们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于是,使每个人都拥
期刊
摘 要:1937年末到1938年10月,武汉成为战时首都——政治、经济、文化、出版业的中心,抗战文艺蓬勃发展,抗战报刊相继出版。而《中国的空军》的出现成为当时空军界唯一的刊物,因宣传中国空军英勇事迹、报道中日空战战况、介绍敌我军机、及刊载梁又铭等精美的空战美术作品,受到民众广泛喜爱。《中国的空军》的美术插图立足新现实主义,通俗易懂,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时光流逝,今天它的光辉不再,但它的历史价值与
期刊
摘 要:通过对《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解读,探索其叙事的时间顺序和方法上的陌生化,以及反常规自由构图、多时空巧妙切换的剪辑手法。贾马尔等人物性格与传统类似人物形象反差的陌生化艺术手法的运用,从而给观者一种别样的视觉盛宴和审美感受,使得观者对影片中陌生且新奇的叙事结构、剪辑手法和人物形象等方面产生另类趣味。陌生化手法在影视艺术中的应用是具有可行性的,既有助于影视艺术的发展,又为陌生化艺术手法的发展提供
期刊
摘 要:毕业创作标志着一个学习与绘画阶段的结束,是多年绘画学习及经验的总结。油画创作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素养和绘画理论支撑,作者的情感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油画的迅速发展,高校美术教学对油画创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毕业创作作为高校美术专业毕业生学习成果的汇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拥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见证;毕业创作;心得;构图;色彩;表现手法  一、引言  随着中国油
期刊
摘 要: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意识,可以说是对古希腊哲学文化的内在体验与道德思考。《俄狄浦斯王》的言说脚本,以一种文艺的方式将命运的概念引入哲学的思考层面上。比如“生”与“死”“人”与“事件”都将神谕的预见性赋予罗格斯主义的合法性。探讨《俄狄浦斯王》的自我与命运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展现古希腊悲剧最重要的事件,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自我”的多重意蕴。  关键词:自我;俄狄浦斯;个体断裂;命运;神谕  一、
期刊
摘 要:由《白狗秋千架》改编的电影《暖》,是霍建起自《那山那人那狗》后给观众带来的又一次视觉上的感动。电影对小说诸多方面进行了改动:电影中通过冷暖色彩的交叉运用反映人物命运变化,区分回忆和现实;电影忠实原著的同时,重新架构小说的关键性意象,使电影与小说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小说和电影同样是传达思乡的情义,但二者却表现出了不同形态的乡村世界。  关键词:白狗秋千架;暖;影像叙事;审美取向;乡村展现 
期刊
摘 要:中国的阳阳理论将世界的一切现象都归结为阴阳二元,二元之间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对立统一。这种对于二元与二元之间联系的探索逐渐积淀和内化为一种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体现在语言的使用中就是对语言在形式上的对称平衡布局和在内容上的偶双设置。昆明汉语方言中的对称平衡型修辞,如叠字、对偶、回环和顶真,不仅在形式上体现了中国阴阳二元文化的架构,其中的对偶修辞更是折射出了中国汉民族关于二元对立又相互依存、互
期刊
摘 要:雷蒙德·卡佛是美国二十世纪下半叶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以特有的“微型美国梦”为书写视角,关注琐碎、平凡、普通的日常生活,用直白、简素的语言诉诸日常时刻,对主流化、纪律化的日常生活中的压抑、荒诞、无奈等实质进行揭示。《你们为什么不跳个舞》,以重要意象“星星”和“家具”捕捉主人公的偏离状态,并由此深化分析“酗酒”和“跳舞”的狂欢时刻,狂欢意味着失序,是对刻板日常的叛离,也为此提供了一种更立体的检
期刊
摘 要:波普艺术是二十世纪50年代,在西方产生的一种后现代艺术流派。安迪·沃霍尔是其重要代表之一。他利用丝网印刷技术创作的《坎贝尔汤罐头》《玛丽莲·梦露》等流行图像已广为人知。但鲜为人知的是,宗教主题也是沃霍尔艺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他创作了超过100幅宗教主题的艺术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将波普文化图像与宗教图像进行结合,为宗教艺术带来了崭新的表达和形式。  关键词:古典;宗教图像;安迪·沃霍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