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德育模式的探析及思考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y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模式是包括一定观点和理论,一系列原则和策略方法在内的德育实施体系。我国学校德育模式是在借鉴国外的相关理论基础上而建立发展起来,本文通过对国内主要学校德育模式的梳理,从而反思今后的我国德育模式在构建和实践运用中应需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德育模式;学校德育模式;反思
  近年来,教育理论迅猛发展,有关教育的理论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走向成熟。各种教育的新思想、新学说像潮水一般向我们涌来,但究竟如何将这些理论运用于我们的教育实践,是教育学领域共同关注并极力探讨的问题。德育模式及其研究正是这众多问题中的一个。
  (一)德育模式的概念解析
  《教育大辞典》指出,德育模式是“包括一定观点和理论,一系列原则和策略方法在内的德育实施体系“ 。有论者认为,”德育模式是一个由德育过程中诸多内外因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其因素主要有:德育目的、要求、内容、过程、方法以及预期性效果;受教育者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心理学、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理论观点和思想见解。任何一种德育模式都是对上述诸因素加以有机融合而形成的。每个道德教育模式都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系统“ 。也有论者认为,”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道德哲学和德育理论指导下,以德育实践为基础,为实现特定的德育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在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德育活动程序及策略方法体系“ 。
  有关德育模式定义的界定,都具有以个特点:首先,德育模式是一个系统性的实施体系,是在德育理论和德育思想的指导下,在德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德育实施体系;其次,强调了德育目标对德育模式的制约作用。德育模式是为了实现特定的德育目的而设计的,德育目标不同,选用的德育模式也往往不同;再次强调了德育模式的简约性和可操作性,德育模式是一个简明的理论框架,指明了德育活动在时间上展开的各个步骤以及每个步骤上的实施策略和方法,具有可操作性,能为人们在实践中运用德育模式提供具体的指导。
  (二)我国主要的学校德育模式
  随着德育理论的不断成熟和完善,近年来,我国德育研究工作者提出了很多特色鲜明的学校德育模式。如 “学会关心”德育模式、欣赏性德育模式、对话性德育模式、生活型德育模式。“学会关心”德育模式的思想理论基础来源于“学会关心”的哲学。其根本目的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及其成长、培养学生的关爱精神和富有关爱精神的完全人格;欣赏型德育模式檀传宝博士提出的、由德育学和美学“深层交叉、灵魂借鉴”而产生的德育美学观。其强调“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对话性德育模式是针对学校德育中德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德育方式强调灌输说教而忽视学生主体性、师生隔离等问题而提出。该模式强调师生有着共同的话语,平等、真诚,强调个体德性的自主生成;生活型德育模式,是指学校和教师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思想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按照一定的品德规范来生活,从而养成一定品德的教育。
  上述所列的几个主要的德育模式,都是在德育中影响比较广泛,且为人熟知的。实际上,现今对于德育模式的探讨和研究也未曾停止,我国德育模式的研究仍处在不断发展中。
  (三)针对我国德育模式的反思
  通过对德育模式概念及国内相关理论的梳理,得出无论何种德育模式,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观点基础之上的,不同的德育模式植根于不同的教育思想中,每个德育模式都各有其特色。后人关于德育模式的构建,都是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然而,在学习借鉴已有的丰富德育模式理论时,或许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 德育模式的非西方视角
  “任何一种理论或模式的建立都有其理论和现实前提,国内现代德育模式正是在批判传统德育模式、借鉴西方德育模式的前提和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构建前提中,目前的德育模式表现出反观传统、参照西方的理论倾向” 。纵观国内外德育模式的发展,外国的德育模式研究要早先起步于中国,我国德育模式的发展都是在借鉴外国的理论基础上建立的,然而这也导致我国德育模式的西方化色彩。我们在研究本国德育模式的时候都带有一种西方的视角,在西方德育模式理论的基础上,来建立我国的德育模式。这种倾向的存在或是由于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些封建纲常伦理的思想遭到批判,传统道德教育存在危机并被一味地全盘否定。因此在急切改变中国的传统道德教育的要求下,西方道德教育提供给我们一个新的发展视角。然而,西方德育是建立在自身理论基础之上的,我们的德育在借鉴西方理论时,更应关注自身的传统和文化。我国传统道德教育虽有予以剔除的地方,但也有可以值得我们继承的。
  中国教育自古以来就特别注重人的心情德行的修养,孔子以六艺为教,但更注重在人的内心道德修养的培养。中国古代教育很注重开悟,认为信在外面,悟在体内,因此自身的内心体悟是归入人生境界的一大途径。由此看来,中国古代文人教育,很注重内心体悟,德行的养成并不是仅仅依靠于外在的约束。而与当下的道德教育相比,学生单纯只是作为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作为一个能动的个体,学生并未能从自身去体悟道德,去体会有德性的行为如何去做,以及为何去做。学生自身的体悟就这样被我们忽视了,这似乎与我国古代教育理念是相背道而驰。中国古代的一些优秀的教育理念是我们不能予以遗弃的,而应当加以吸收和改进,为当下所用。
  因此,在今后的德育模式构建发展中,研究者须具有一种非西方视角来审视我国德育模式的构建。研究者在试图提出一种新的德育模式时,需回到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来寻找灵感与源泉,而不是一味地将注意力集中于先前已有的西方德育模式的研究,从而遗忘了我们原本已有的本土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所以在我们寻求西方德育模式为我国德育服务和发展的同时,也应注意到我国原本已有的德育文化传统,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用一种非西方的视角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模式。
  2、 注重德育模式实践推广的条件   “德育理论要推广、要应用,要指导德育实践,就必须研究德育模式。同样德育实践要升华为德育理论,也需要研究德育模式。德育模式理论是一种中介性理论,它是介于德育理念与德育实践之间的桥梁,通过它,德育理论可以指导德育实践,德育实践经验也可以上升为德育理论。 “但长期以来,我们都较倾向于关注德育模式理论的研究,而轻视了理论研究后运用于实践的环节,殊不知在德育模式施行过程中,是需要很多外部条件和环境支持的。
  长期以来,在中小学德育地位长期处于飘忽不定的状态,新的德育模式的推广过程中是受到阻碍的。新的德育模式的推广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如果不注重这些外部环境的影响,其德育模式的效果也会大大降低。一方面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对新的德育模式认识不深,这会导致在德育模式的施行中,教师并不会太积极地配合,而只是勉强的应付,从而这样也不会产生德育模式期望的效果。另一方面,家长与学校在孩子的道德培养上缺乏密切的沟通,家长也没能参与到学校开展的德育模式中,认为德育工作是学校的任务。学校老师也是在孩子出现不良道德行为后,才去找家长沟通询问情况,然而忽视了孩子在尚未形成不良道德行为之前的最佳塑造时期。学校里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道德教育与家庭中无意识的道德熏陶会出现了偏差,导致同一个道德问题会出现学校和家庭要求不一致。这就会使得孩子处于道德矛盾纠结的状态中,对于良好的道德认知也是模棱两可。
  社会大环境,也是道德教育中不得不提的一个方面,德育模式要在有利于它的社会大环境中进行。因此,有论者就提出新媒体环境下德育模式的创新,其认为“新媒体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地域和时空的限制 ,使得信息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任何新媒体使用人群之间进行广泛的传播,为德育信息的传播 、德育主体的广泛参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社会中出现的一些青少年沉溺于虚拟网络做出不法行为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运用新媒体,把学校的德育空间与新媒体博客空间 、虚拟社区等开放式的德育空间整合,使德育冲破空间的限制。现实中,学校是德育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然而新媒体信息时代给德育工作开展提供了一个契机。学校可以在新媒体德育资源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和有关教育部门联系起来,建设类似的德育资源网站,以学校为中心向家庭,社会辐射,形成家庭社会学校之间的互动。
  因此,在德育模式具体运用到学校中,教师的观念提升、家长的积极配合、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等各项条件都需要在前期的实施过程中做好准备,以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到重重阻碍。在今后德育模式研究中,对于德育模式实施条件的分析和创建,是研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李伯泰,岑国祯主编.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
  [2]德育原理编写组.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114.
  [3]薛晓阳、班华. 新时期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理论特征[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71.
  [4]陈洛湘、陈树文、孔 琳. 经典德育模式特点的比较及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53-55
  [5]班华. 学会关心——一种重在道德学习的德育模式[J]. 教育研究,2003(12).
  [6]季爱民. 近年来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综述——兼论德育模式研究的趋势[J]. 道德教育研究,2004(4).
  [7]檀传宝.《让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试论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具体构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天津300387)
其他文献
摘要:将网络化教学引入通识教育,使得网络通识教育具有教学资源丰富、方法灵活,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优势。但网络通识教育教学在给学生和老师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认真研究网络通识教育教学及其特点,探索和思考网络通识教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对调动学生参与网络通识课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提高通识教育课程质量,促进通识教育教学
期刊
摘要:“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云锡,以金属矿业矿山生产过程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引领,以工学交替为核心,以产学研融合为切入点,结合生产实际,开展了矿山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强化了实训基地建设,提升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教育;技能大赛;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
期刊
摘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把现代竞技心理训练中“运动心理技能”这一概念与高校大学生高水平沙滩排球运动员的训练实践相结合,重点分析了沙滩排球运动心理技能特点,并在训练方法上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使大学生高水平沙滩排球运动员能按专项的心理技能规律培养良好的心理能力,取得最佳的比赛成绩。  关键词:大学生 ; 高水平沙滩排球运动员 ;运动心理技能 ; 特点 ; 运用  1 引言  高水平运动员是普通高校为
期刊
摘要:日语历史上著名的松尾芭蕉在日本俳句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对日本俳句的促进,发展以及创新都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丰富了日本文学的发展,是日本文学发展的瑰宝。  关键词:松尾芭蕉;俳句;俳圣。  松尾芭蕉,江户时代的俳句大师,号称日本俳圣,三大古典俳人之首。生于寛永21年(1644年),卒于元禄7年10月12日(1694年11月28日),他公认的功绩是把俳句形式推向顶峰,但是在他生活的时
期刊
摘要:组织开展中小学研训教师基本功大赛活动,全员准备,全员参赛,全员提高,收到了以赛代训、以赛促学、扬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效果。这种大赛不仅赛前具有激励作用,赛后也有加油鼓劲的长期功效,值得借鉴。  关键词:研训教师 ; 基本功 ; 大赛; 作用 ; 做法  研训教师承担着对辖区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实践指导、教学管理评价以及教学成果推广等重要任务。研训教师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他们的专业素质与在校任
期刊
摘要:对于新城发展而言,人口导入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其难度不亚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由于“路径依赖”效应,注定了新城的人口导入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本文立足于城市公共服务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关系,以嘉定区城市建设成就与人口流入不均衡的现象为视角,探讨郊区新城如何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有效促进人口集聚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公共服务;人口导入;大型居住社区  随着信息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
期刊
摘 要:继续教育是军事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剖析了当前继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院校与部队交流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强调继续教育立足一线部队需求,不断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继续教育; 教学改革 ; 教学模式 ;改革创新  一、引言  当前,我军正处于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不仅要
期刊
摘要:现阶段对教师群体的幸福感研究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教师的幸福感是教师在日常的教育工作过程中,由于自身的职业理想、教育成就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实现时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感和自我愉悦感。教师的幸福感,直接关系着教育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本文以“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互动”为切入点对高校教师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教师幸福感、幸福感影响因素、教学互动  高校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不
期刊
摘要:汉字的原型指的是基本笔画、部件及其内部之间的组合关系。进行汉字教学时必须把汉字放在这个结构系统中,尽可能利用已学过的汉字、部件及汉字结构知识引出新字,通过联系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新学汉字的形音义结构。本文分别探讨了怎样在字形教学、字义教学两方面应用汉字原型来促进教学的策略,于此逐步培养起留学生对汉字的字感。  关键词:汉字原型;字形;字义  所谓原型,原本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 是表示某一类(
期刊
【摘要】《道连·葛雷的画像》是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杰作,主要讲述了一个原本心思单纯的美少年道连·葛雷因为自己的画像可以代替自己承担所有罪恶而逐步堕落,直至亲手杀死自己的故事。本文主要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从悲剧情节、悲剧人物、悲剧效果等方面来分析主人公灵魂的沦丧与悲剧的人生。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道连·葛雷;情节;人物;悲剧效果  1. 引言  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在文学史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