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培养需要对其进行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这一教育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掌握自身发展规律、自觉调节心理倾斜的种种矛盾。大学生成才目标完善人格潜力是个性心理特征中智力、性格、气质、能力、品德多方面全方位的潜力培养,激发健康人格潜力需要大学生自身、学校、社会环境、家庭等各方面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进行教育与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教育;人格潜力
课题来源:山东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项目号:LZYZ201120) 的阶段性成果。
我国的教育方针,一向要求大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激发起不同方面的潜能,正视和直面自身的利弊,适应社会变化,较好的调整个人期望与社会期望之间的矛盾冲突,保持与社会协调一致,在思想、目标和行为上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教育工作在近几年聚焦在了三大核心问题:婚恋问题、心理问题以及就业问题。希望所教育的每个大学生身心健康是每个高校教育工作者所希望的,因为这是其他教育效果得以实现的首要前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潜力的含义
心理健康包括至少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没有心理疾病的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下自我情况良好,没有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这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下能做良好的适应,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是心理健康的本质含义。[1] 在心理学上,人格(本文采用human dignity之含义)指个人之特质,人格之研究在教育心理学上与教育学上尤其重要。人格教育着重的是对个体品性、秉性及情商(EQ)的培养和塑造。这样的教育任重而道远。在传统的人格塑造教育中所使用的方法一般是激励法、探寻法、共鸣法等方法。[2] 人格是一个人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其个体身上的一贯心理倾向,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如何面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以及反应的方向、速度、程度和效果。人格潜能开发就是要塑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健全人格,发挥人格构成各因素的最佳作用。[3]
所谓潜能,就是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在一定条件下(如学习、模仿、激励等等)可以外化、转变为现实的心理、生理能力。心理潜能是一个很广泛的心理概念,它包括潜在的未被开发的人的心理功能和心理能量。[4]大学生人格的潜在能力假激发说,即是在其人格的心理学构建上深入研究潜能的开发的价值取向。
二、大学生人格潜力激发的意义
人类学、心理学、逻辑学、生理学的一系列最新成果证明人格的潜在能力是巨大的,而且人人都有,在大学生这一人生阶段尽早、尽力开发其人格潜力有四个方面的意义:
(一)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道德上的人格潜力,指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的潜质。我们认为,道德操守人格潜力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以及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有所坚持、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和行动力量。 大学生得到的人格潜力主要体现在:当代大学生中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也就是说他们知道应该怎样做,但是实际上却没有那样做,知与行是分离的。行为表现上有的大学生心胸狭隘、没有起码的道德原则、不懂起码的文明礼貌;有的大学生自私自利、惧怕艰苦、心理脆弱等。这些不健康的人格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引导,就极易产生种种道德失范行为意味着对大学生得到的人格而言是有很大潜力值得挖掘、重塑的。
(二)提升大学生的智力潜能
在正常情况下,作为学生,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学习者,一般只使用了大脑思维的一小部分,美国学者奥托(Herbert A·Otto)认为约占一个人所能全部发挥能力的百分之四。他还曾经指出:“如果我们能迫使我们的大脑达到其一半的工作能力,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40种语言。将一本苏联大百科全书背的滚瓜烂熟,还能够学完数十所大学的课程。”所以我们说,如果能不断挖掘大学生的人格潜能,其一生都会充满令人激动的智力探险。道理显而易见,如果一个大学生因循守旧、恪守经典、照搬照抄,其思考技能、境界都将停滞不前,严重的还可能走向生活的反面,因为无论在哪里社会环境都处于变化之中,大学生必须充分挖掘自己的人格潜力以作为今后灵活的适应准备,才能建立相对稳定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的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能获得的生活可靠感。
(三)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养
许多大学生抱怨曾经为特长选择的领域往往不是自己的天赋和潜能里最优秀的。但据“大学生人事在线”网站统计,大约六成的考生不知道自己兴趣爱好,那么潜力的开发更将无从谈起。许多教师在学生的启蒙教育中,就已开始扼杀学生在儿童时期就特有的天赋与潜能。明智的高校教师善于发现大学生的最佳才能,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尽可能挖掘出其兴趣爱好或专长潜能。选高校、择专业,毕业后能顺利就业,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事实上,忽视了兴趣爱好,到了大学后才发现所选专业与想象的相去甚远,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的大有人在。此外,如果填报志愿时“错估”了就业形势,以为是热门专业盲目跟风,结果毕业生人数过剩,成为“毕剩客”的也不少。这在大学生专业选择以及就业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是选择自己喜欢的还是先选择能够高薪能稳定生活的专业、行业,是造成大学生心理矛盾、人格分裂的最大原因之一。
(四)提高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素质
大学生在校园里就像一张白纸,然而一旦走入社会,要应对的关系就不再那么单纯了,既要处理好与家庭、长辈间的关系,朋友(男、女)间的关系,更要处理好与同事、领导的关系,与客户以及所有发生联系的人的关系,等等。而这其中的错综复杂,牵扯了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利益冲突。培养一个大学生有着主动进取的处世态度,要求发挥处世态度中的乐观、勤奋、自律、不怕挫折的精神潜能对创新活动也深具积极意义。
三、大学生人格潜力养成中面临的困境 大学生作为人生一个特殊阶段,其人格潜力素质的养成主要面临如下困境:
1.丧失自我。在当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理性、逻辑、秩序的高度控制下,当代大学生人性本来具有的诗意、直觉和想像已渐渐远去,而机械、呆滞和奴化却日益扩散。作为我们整个文化进程的结果,个人日益被限制于为职能的服务,为作用着的自动化和机器服务。在踏入社会和工作岗位之前,大学生已经明白将失去支配自身能力的自由,失去了使某种意志形成成为可能,从而表达出自我意志的自由度大大降低。
2.物欲膨胀。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明显增长,在交友、择偶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商品人格”已经开始想大学生群体蔓延开来,似乎每个大学生从一入学校就已经被贴上了商品标签,追逐名牌、贫穷歧视已经渗透到当今许多高校的作风和氛围之中,心理失衡的青年人便有可能做出极端行为。弗洛姆在《占有还是生存》一书中揭露说,我们的这个社会是一个完全以追求占有和利润为宗旨的社会。现代文明往往以功利原则为社会运行的杠杆。功利原则确实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即一切以市场为取向。[5] “……像其它任何商品一样,是市场在决定着这些人的特质的价值,甚至决定着他们整个存在的价值。假如某人所具有的特质在市场上卖不出去,那这个人就毫无价值、分文不值。”[6]
3.精神空虚。由于对物欲的片面追逐,在大学生中间正滋长着极为可怕的荒谬感和无意义感。精神空虚无聊,已成为一种时代病,导致大学生在信仰的选择上越来越趋向于虚无的宗教主义情结,甚至有的大学生笃信邪教、轻信传销等。在当代,不少富二代大学生过上了别人做梦也难以想像的丰裕而舒适的物质生活,但是他们并没有由此而变得更加愉快,反而孤独感、压抑感甚至痛苦感与日俱增,导致暴戾乖张、行为失去道德和心理上的双重标准。
4.情感淡漠。当代90后大学生多数中学时期已经开始熟练地运用手机、电脑等交流工具,情感已变得日益淡漠甚至走向麻木。高校校园即便是班级管理也是QQ群、飞信等工具解决,人与人之间靠技术沟通,交往越来越表面化、程式化。不可否认,电话、聊天软件、电子邮箱等现代通讯工具给我们的联络带来了不少方便。但与此同时新一代的大学生群体也失去了许多与他人直接交流的机会。我们似乎无法苛责为什么当今大学生缺少了人文关怀的理念和良好的服务意识,因为交流工具的运用导致他们始终生活在自我封闭式的套子里。
四、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激发大学生人格潜力的方法
(一)发掘大学生自身人格潜力素养
发掘大学生人格潜力素养主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职业人格的培养。大学生应通过“学践结合,活学活用”的重要学习模式,通过自身的努力,将外在的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高职学生的内在心理品德,从而成为一个具有崇高职业人格的现代职业人;其次独立人格的建立。独立人格的激发表现为个人在处理自身问题方面包括几个方面的品质:激发具有独特个性,能独立思考、发现和分析问题,能自我肯定,能自立自强,能自我约束的人格;再次,和谐人格。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为人处世的人格潜力的激发。和谐人格包括正常的交往能力、丰富的情感因素以及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这三个方面。可以说,人的心理是在人际交往中成熟完善起来的,人际交往可以维持人的心理健康。
(二)高校对大学生人格潜力激发的型塑与引导
高校在对大学生人格潜力的形塑和引导至关重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型塑与引导。一是高校应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大学引导大学生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让大学生从身边的具体事情出发,积极参与班级、学校的各种活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心理素质水平,努力是人格潜力激发教育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二是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以激发大学生人格中的抗打击能力和心理上的承受力。教育大学生确立合理的期望目标,运用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如补偿法、精神宣泄等方式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教导大学生善于自我调节,避免极端心理出现。
(三)环境濡化
首先,要注重对大学生网络环境的心理引导,指导大学生杜绝网络谩骂、浏览不良网站、中伤政治跟风、恶意交友等行为。因此,要将大学生热爱网络的潜力引导向科学、健康的上网方向上来,让其利用网络开阔视野和兴趣爱好的潜力的以激发。
其次,要在心理教育中注重家庭环境的作用。注重和谐家庭建设,切实为大学生人格潜力激发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是子女接受教育的首要场所,父母是子女的启蒙教师。作为家长,除了为子女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之外,还要坚持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成为子女学习的榜样;鼓励子女参与家务劳动和家庭生活,培养热爱劳动、孝敬长辈、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良好的家风和家训对大学生人格潜力激发得以全面发展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风往往通过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家庭成员,具有持续稳定的心理暗示影响力。良好的家风和家训是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人生信念的精神支柱,不良的家风和家训势必影响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是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大学校园文化在人格潜力激发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弘扬高雅文化、树立崇高理想、塑造高尚人格,坚持以社会主流文化、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提倡高品位、高格调的文化内容,坚决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消极、颓废的文化,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出大学生人格中对真善美的品位潜力和内化潜力。
参考文献
[1] 董守海 主编.思想道德修养[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56
[2] 沈雪蓓. 论“暗示”教育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潜隐性作用[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 02期,73-76
[3] 张建东. 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潜能开发[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11月第24卷第6期,120-121
[4] 崔景贵. 知识经济挑战与大学生心理潜憾开发[J].青年探索,2000年第1期,38-41
[5] 何齐宗. 当代人格的困境与出路[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6卷第3期2003年5月,108-112
[6]〔美〕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教育;人格潜力
课题来源:山东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项目号:LZYZ201120) 的阶段性成果。
我国的教育方针,一向要求大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激发起不同方面的潜能,正视和直面自身的利弊,适应社会变化,较好的调整个人期望与社会期望之间的矛盾冲突,保持与社会协调一致,在思想、目标和行为上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教育工作在近几年聚焦在了三大核心问题:婚恋问题、心理问题以及就业问题。希望所教育的每个大学生身心健康是每个高校教育工作者所希望的,因为这是其他教育效果得以实现的首要前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潜力的含义
心理健康包括至少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没有心理疾病的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下自我情况良好,没有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这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下能做良好的适应,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是心理健康的本质含义。[1] 在心理学上,人格(本文采用human dignity之含义)指个人之特质,人格之研究在教育心理学上与教育学上尤其重要。人格教育着重的是对个体品性、秉性及情商(EQ)的培养和塑造。这样的教育任重而道远。在传统的人格塑造教育中所使用的方法一般是激励法、探寻法、共鸣法等方法。[2] 人格是一个人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其个体身上的一贯心理倾向,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如何面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以及反应的方向、速度、程度和效果。人格潜能开发就是要塑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健全人格,发挥人格构成各因素的最佳作用。[3]
所谓潜能,就是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在一定条件下(如学习、模仿、激励等等)可以外化、转变为现实的心理、生理能力。心理潜能是一个很广泛的心理概念,它包括潜在的未被开发的人的心理功能和心理能量。[4]大学生人格的潜在能力假激发说,即是在其人格的心理学构建上深入研究潜能的开发的价值取向。
二、大学生人格潜力激发的意义
人类学、心理学、逻辑学、生理学的一系列最新成果证明人格的潜在能力是巨大的,而且人人都有,在大学生这一人生阶段尽早、尽力开发其人格潜力有四个方面的意义:
(一)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道德上的人格潜力,指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的潜质。我们认为,道德操守人格潜力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以及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有所坚持、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和行动力量。 大学生得到的人格潜力主要体现在:当代大学生中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也就是说他们知道应该怎样做,但是实际上却没有那样做,知与行是分离的。行为表现上有的大学生心胸狭隘、没有起码的道德原则、不懂起码的文明礼貌;有的大学生自私自利、惧怕艰苦、心理脆弱等。这些不健康的人格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引导,就极易产生种种道德失范行为意味着对大学生得到的人格而言是有很大潜力值得挖掘、重塑的。
(二)提升大学生的智力潜能
在正常情况下,作为学生,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学习者,一般只使用了大脑思维的一小部分,美国学者奥托(Herbert A·Otto)认为约占一个人所能全部发挥能力的百分之四。他还曾经指出:“如果我们能迫使我们的大脑达到其一半的工作能力,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40种语言。将一本苏联大百科全书背的滚瓜烂熟,还能够学完数十所大学的课程。”所以我们说,如果能不断挖掘大学生的人格潜能,其一生都会充满令人激动的智力探险。道理显而易见,如果一个大学生因循守旧、恪守经典、照搬照抄,其思考技能、境界都将停滞不前,严重的还可能走向生活的反面,因为无论在哪里社会环境都处于变化之中,大学生必须充分挖掘自己的人格潜力以作为今后灵活的适应准备,才能建立相对稳定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的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能获得的生活可靠感。
(三)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养
许多大学生抱怨曾经为特长选择的领域往往不是自己的天赋和潜能里最优秀的。但据“大学生人事在线”网站统计,大约六成的考生不知道自己兴趣爱好,那么潜力的开发更将无从谈起。许多教师在学生的启蒙教育中,就已开始扼杀学生在儿童时期就特有的天赋与潜能。明智的高校教师善于发现大学生的最佳才能,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尽可能挖掘出其兴趣爱好或专长潜能。选高校、择专业,毕业后能顺利就业,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事实上,忽视了兴趣爱好,到了大学后才发现所选专业与想象的相去甚远,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的大有人在。此外,如果填报志愿时“错估”了就业形势,以为是热门专业盲目跟风,结果毕业生人数过剩,成为“毕剩客”的也不少。这在大学生专业选择以及就业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是选择自己喜欢的还是先选择能够高薪能稳定生活的专业、行业,是造成大学生心理矛盾、人格分裂的最大原因之一。
(四)提高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素质
大学生在校园里就像一张白纸,然而一旦走入社会,要应对的关系就不再那么单纯了,既要处理好与家庭、长辈间的关系,朋友(男、女)间的关系,更要处理好与同事、领导的关系,与客户以及所有发生联系的人的关系,等等。而这其中的错综复杂,牵扯了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利益冲突。培养一个大学生有着主动进取的处世态度,要求发挥处世态度中的乐观、勤奋、自律、不怕挫折的精神潜能对创新活动也深具积极意义。
三、大学生人格潜力养成中面临的困境 大学生作为人生一个特殊阶段,其人格潜力素质的养成主要面临如下困境:
1.丧失自我。在当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理性、逻辑、秩序的高度控制下,当代大学生人性本来具有的诗意、直觉和想像已渐渐远去,而机械、呆滞和奴化却日益扩散。作为我们整个文化进程的结果,个人日益被限制于为职能的服务,为作用着的自动化和机器服务。在踏入社会和工作岗位之前,大学生已经明白将失去支配自身能力的自由,失去了使某种意志形成成为可能,从而表达出自我意志的自由度大大降低。
2.物欲膨胀。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明显增长,在交友、择偶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商品人格”已经开始想大学生群体蔓延开来,似乎每个大学生从一入学校就已经被贴上了商品标签,追逐名牌、贫穷歧视已经渗透到当今许多高校的作风和氛围之中,心理失衡的青年人便有可能做出极端行为。弗洛姆在《占有还是生存》一书中揭露说,我们的这个社会是一个完全以追求占有和利润为宗旨的社会。现代文明往往以功利原则为社会运行的杠杆。功利原则确实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即一切以市场为取向。[5] “……像其它任何商品一样,是市场在决定着这些人的特质的价值,甚至决定着他们整个存在的价值。假如某人所具有的特质在市场上卖不出去,那这个人就毫无价值、分文不值。”[6]
3.精神空虚。由于对物欲的片面追逐,在大学生中间正滋长着极为可怕的荒谬感和无意义感。精神空虚无聊,已成为一种时代病,导致大学生在信仰的选择上越来越趋向于虚无的宗教主义情结,甚至有的大学生笃信邪教、轻信传销等。在当代,不少富二代大学生过上了别人做梦也难以想像的丰裕而舒适的物质生活,但是他们并没有由此而变得更加愉快,反而孤独感、压抑感甚至痛苦感与日俱增,导致暴戾乖张、行为失去道德和心理上的双重标准。
4.情感淡漠。当代90后大学生多数中学时期已经开始熟练地运用手机、电脑等交流工具,情感已变得日益淡漠甚至走向麻木。高校校园即便是班级管理也是QQ群、飞信等工具解决,人与人之间靠技术沟通,交往越来越表面化、程式化。不可否认,电话、聊天软件、电子邮箱等现代通讯工具给我们的联络带来了不少方便。但与此同时新一代的大学生群体也失去了许多与他人直接交流的机会。我们似乎无法苛责为什么当今大学生缺少了人文关怀的理念和良好的服务意识,因为交流工具的运用导致他们始终生活在自我封闭式的套子里。
四、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激发大学生人格潜力的方法
(一)发掘大学生自身人格潜力素养
发掘大学生人格潜力素养主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职业人格的培养。大学生应通过“学践结合,活学活用”的重要学习模式,通过自身的努力,将外在的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高职学生的内在心理品德,从而成为一个具有崇高职业人格的现代职业人;其次独立人格的建立。独立人格的激发表现为个人在处理自身问题方面包括几个方面的品质:激发具有独特个性,能独立思考、发现和分析问题,能自我肯定,能自立自强,能自我约束的人格;再次,和谐人格。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为人处世的人格潜力的激发。和谐人格包括正常的交往能力、丰富的情感因素以及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这三个方面。可以说,人的心理是在人际交往中成熟完善起来的,人际交往可以维持人的心理健康。
(二)高校对大学生人格潜力激发的型塑与引导
高校在对大学生人格潜力的形塑和引导至关重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型塑与引导。一是高校应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大学引导大学生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让大学生从身边的具体事情出发,积极参与班级、学校的各种活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心理素质水平,努力是人格潜力激发教育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二是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以激发大学生人格中的抗打击能力和心理上的承受力。教育大学生确立合理的期望目标,运用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如补偿法、精神宣泄等方式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教导大学生善于自我调节,避免极端心理出现。
(三)环境濡化
首先,要注重对大学生网络环境的心理引导,指导大学生杜绝网络谩骂、浏览不良网站、中伤政治跟风、恶意交友等行为。因此,要将大学生热爱网络的潜力引导向科学、健康的上网方向上来,让其利用网络开阔视野和兴趣爱好的潜力的以激发。
其次,要在心理教育中注重家庭环境的作用。注重和谐家庭建设,切实为大学生人格潜力激发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是子女接受教育的首要场所,父母是子女的启蒙教师。作为家长,除了为子女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之外,还要坚持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成为子女学习的榜样;鼓励子女参与家务劳动和家庭生活,培养热爱劳动、孝敬长辈、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良好的家风和家训对大学生人格潜力激发得以全面发展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风往往通过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家庭成员,具有持续稳定的心理暗示影响力。良好的家风和家训是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人生信念的精神支柱,不良的家风和家训势必影响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是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大学校园文化在人格潜力激发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弘扬高雅文化、树立崇高理想、塑造高尚人格,坚持以社会主流文化、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提倡高品位、高格调的文化内容,坚决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消极、颓废的文化,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出大学生人格中对真善美的品位潜力和内化潜力。
参考文献
[1] 董守海 主编.思想道德修养[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56
[2] 沈雪蓓. 论“暗示”教育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潜隐性作用[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 02期,73-76
[3] 张建东. 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潜能开发[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11月第24卷第6期,120-121
[4] 崔景贵. 知识经济挑战与大学生心理潜憾开发[J].青年探索,2000年第1期,38-41
[5] 何齐宗. 当代人格的困境与出路[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6卷第3期2003年5月,108-112
[6]〔美〕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