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外科损伤控制性手术应用效果观察

来源 :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quanche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观察损伤控制性手术在肝胆外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1年5月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抢救的30例损伤严重的肝胆外科患者的损伤控制性手术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损伤控制性手术时间平均60分钟,其中26例康复出院,住院时间平均29天,4例死亡。结论:损伤控制性手术可以有效避免致死三联征所引起的生理上不可逆转损伤,使严重创伤及危重病患的救治成功率有效提高。
  【关键词】 肝胆外科;损伤控制性手术
  
  传统的外科手术在外科危重患者的抢救中,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术后生存率不对称,患者术后很容易出现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和体温低等三联症,并使机体最终产生生理耗竭。 1983年Stone等提出了损伤控制性手术概念,对损伤严重患者实行早期简单的损伤控制性手术,抢救后再根据患者情况逐步实施救治,此方法使外科手术后生存率大大提升[1、2]。肝胆外科中,患者的伤情一般都比较严重,存在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自2008年6月至2011年5月在肝胆外科抢救中采用了损伤控制性手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8年6月至2011年5月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共收治损伤严重的肝胆外科患者30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龄5至56岁,平均37.3岁。高处坠落伤10例,交通意外伤16例,其它损伤4例;撕裂性肝损伤15例,胆损伤6例,胰腺破裂9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已陷入失血性休克状态。
  1.2手术方法
  1.2.1肝脏损伤控制
  对肝动脉实施结扎后,胆囊破裂者先行胆囊切除,最大限度的保留肝组织并采用简单易行的止血方法如肝脏填塞压迫止血术等,对于较深贯穿伤则实施气囊导管填塞止血,若肝内出现多发性血肿或胆道出现大出血时则需采用血管介入栓塞止血。对损伤严重的患者不易实施较长时间的肝修补、不规则肝切除等术式,应尽快结束手术,将病人送入重症监护室实施复苏治疗。然后再依据具体情况决定二期手术。
  1.2.2胆道损伤控制
  对胆道损伤患者应尽早实施引流减压、抗休克治疗,并立即进行复苏治疗,消除胆道梗阻,为二期手术积极准备,减少病死率。
  1.2.3 胰腺损伤控制
  对胰腺挫裂严重的患者先行大血管的缝扎止血,在胰腺破裂处及盆腔放置引流管,并快速开通呼吸通道和输液通道,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正常并尽快实施复苏,同时备足同型血浆和红细胞以供手术及术后所需。复苏治疗后依据患者情况决定二期手术。
  2结果
  本组30例肝胆损伤严重的患者损伤控制性手术时间40至130分钟,平均60分钟。其中26例康复出院,平均住院时间29天,2例在抢救中死亡,2例术后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3讨论
  体温过低是肝胆外科损伤严重的患者损复苏后的病理生理正常变化,此时患者会出现低血流量及麻醉部位血管收缩反应丧失等症状,并进一步导致体温过低,引发致死性的心排出量降低、心律失常、血管阻力增加、凝血障碍、低灌注等,而反复、持续性的低灌注则会引起机体酸中毒,同时凝血障碍、低温、酸中毒又会相互影响、促进,是病患死亡的三联征。此时的病患生命处于极限状态,难以经受长时间的手术治疗,此时若进行彻底性手术不但不利于患者急性反应期的安全度过,还会加剧患者机体内环境紊乱,给患者造成二次致命打击。
  损伤控制性手术可以有效避免致死三联征所引起的生理上不可逆转损伤,使严重创伤及危重病患的救治成功率有效提高[3],主要包括三个环节:1.快速采用临时的控制措施使患者出血和伤口污染得到控制后迅速将腹腔关闭;2.实施复苏治疗,对致死三联征进行纠正;3.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二次手术,对肝胆损伤实施确定性的修复治疗。
  本院采取损伤控制性手术抢救的30例损伤严重的危重病患除2例在抢救中死亡,2例术后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他均康复出院,救治效果良好。术后效果观察发现患者致死三联征中凝血障碍和酸中毒都比较容易诊治,而体温低则比较容易忽视,低温时间过长就会使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机率增高,进而加大病死率[4]。因此,救治过程中应注意室温的保持,并增加输液复温装置和电热毯的使用,冲洗腹腔的盐水应保持温热并尽快关闭腹腔,使患者热平衡尽快回复。
  
  
  参考文献
  [1]吴文元. 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肝癌自发性破裂10例分析[J].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1, 23(3): 254.
  [2]姜洪池, 李正天. 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严重肝外伤诊治中的指导作用[J]. 中华外科杂志, 2011, 49(5): 385-387.
  [3]王一镗. 严重创伤救治策略一损伤控制性手术[J]. 中华创伤杂志, 2005, (21): 32-35.
  [4]李喆, 华积德. 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严重创伤和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J]. 中华创伤杂志, 2006, (22): 321-323.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辅助治疗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3例病毒性脑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治疗,对患者预后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严重程度评分、脑电图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42例中痊愈11例,显效15例,好转13例,无效3例;对照组41例中痊愈6例,显效11例,好转10例,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评价胆舒胶囊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09年6月-2011年5月的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96例,把所有的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每天口服胆舒胶囊三次,每次2粒,对照组每次口服今胆片5片,每天三次,疗程均为三个月。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患者的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症状都得到了一定的缓解,总治愈有效率为77.1%,但是超声显示实验组患者的胆囊壁毛
期刊
【摘要】 目的:对小鼠胚胎房室通道内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differentiation, EMT)体外研究方法的改良。方法:根据小鼠胚胎房室管内皮细胞EMT体外胶原凝胶实验方法进行改良,去胚胎时以37℃的1 x M199培养基代替冰PBS,培养液中加入了ITS。结果:显微镜下观察培养8小时内皮细胞贴着胶原表面生长,细胞之间相互紧靠,8小
期刊
【摘要】 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09年10月我院糖尿病专科门诊病人中初诊的T2DM且空腹血糖≥13.9 mmol/L患者共206例,予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治疗,经过8~12周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差异,同时观察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两种手术方式在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应用情况。方法:对114例糖尿病性白内障分A、B组,分别采用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比较两组术后第一天、第十天的视力变化。 结果:A组、B组白内障术后第一天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缺少超声乳化技术或超声乳化技术欠成熟地区,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仍是糖尿病性白内障手术的一个很好的选择方式。  【关键词】 糖尿病性白内障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48例川崎病患儿按治疗方法分成三组, A组为IVIG 1g/(kg.d),连用2d,B组为IVIG 2.0g/kg单次静脉输注,C组为IVIG 1g/kg单次静脉输注,对比3组治疗后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率和急性期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川崎病发病5-10d内IVIG 1g/kg,连用2天,
期刊
【摘要】 观察颅内血肿(软通道)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和改进治疗方法后的疗效。对近四年来50例(观察组)脑出血病人进行术前CT下标志物再定位,在(软通道)微创穿刺清除术同时联合局部低温疗法治疗,同过去使用微创穿刺术的5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疗结果与对照组差异比 较明显,准确定位后行微创术并联合局部低温疗法治疗脑出血可以比单独使用微创穿刺术提高临床治愈的概率。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血吸虫病患者41例,采用吡喹酮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一个月后,41例患者的转阴率为97.6%,虫卵减少率为95.1%;治疗两个月后,转阴率为100%,虫卵减少率为100%,治疗两个月后疗效最为明显,治疗前后阳性及虫卵比较差异显著(X2=190.6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喜炎平注射液和病毒唑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疗效。方法:将60例小儿秋季腹泻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喜炎平注射液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病毒唑等进行常规治疗,同时,对两组患儿进行疗效、大便轮状病毒抗原转阴、止吐、退热效率等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治疗后,显效率达85%,总有效率96%,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用喜炎平注射液对小儿秋季腹泻进行治疗具有较高的疗效。  【关键
期刊
【摘要】 目的:对比探讨红霉素与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方法和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100名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名,行红霉素治疗。实验组50名,行阿奇霉素治疗。疗程均为10d,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对比统计。结果:随访期间两组内相比,开始治疗后第10天总有效率(包括显效和有效)均优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