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情境 拓空间 给实践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2002c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语交际在社会生活中历来就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交际情境,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因此,口语交际教学要注重创设交际的情境,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口语交际情境创设的方式很多,如:从讲述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入手、从播放录像片段渲染气氛入手、从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入手等等。
  例如,在进行《这就是我》的口语交际活动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交际情境------根据当代学生喜欢追“星”的心理,先出示有关同学们大家都熟悉的影视明星、体育明星,然后启发学生:看了这些明明星你们一定很羡慕吧。现在让我们也来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用你的笑语、你的歌声,真诚地把自己介绍给大家。
  又如,在进行《向你介绍我心中的美景》口语交际活动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交际情境------先出示喧闹的都市、宁静的乡村等多媒体画面,然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同学们,不管是生活在喧闹的都市还是在宁静的乡村,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幅属于自己的自然美景……请你闭上双眼感受自然对心灵的呼唤,然后用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语言把它描绘给同学听听。
  在口语交际中,创设的情境既要有形象性、情感性,又要对交际具有挑战性和诱发性,从而使学生产生急于交际的欲望。
  但是在情境创设时,必须把握住两点。一是情境的创设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实践证明,只有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交际情境,容易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有了这样的感觉和体验,学生就会带着积极的情感走进交际的情境。二是交际情境的形式要多样,这样可以调动多种感官参与交际活动,减轻交际时的疲劳,从而增强交际的兴趣。
  二、拓展实践的途径,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只有在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形成。因此,要切实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必须拓宽学生实践的途径。
  1.上好口语交际课。现行中小学国标语文教材都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了口语交际的训练内容,这为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供了基本的保证。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训练内容,使学生通过这些典型话题的交际实践,熟练地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技能,积累口语交际的经验。
  2.结合阅读和写作教学,落实交际互动的思想,引导学生交际实践,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例如:阅读教学时,可以针对课文中的典型人物或事件,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评一评。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讨论、观点辩论、复述课文、扩编或续编故事等方式参与交际实践。
  3.组织和引导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进行口语交际,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如参观游览、争当环保小卫士、当小导游、小记者采访、小小辩论会、社会调查、模拟法庭、读书交流会等等。
  4.加强口语交际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将“口语交际”教学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之中。例如在进行《向你介绍我心中的美景》口语交际活动时,可以整合多种学科的课程资源:科学老师可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的实践中实现互动;音乐老师可启发学生在“歌唱----想象-----欣赏”的实践中实现互动;语文老师可在和学科交际活动的基础上,开展一次综合性的口语交际活动,将“科学里的美景”、“音乐里的美景”、“美术里的美景”、“文人笔下的美景”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促进学生口语交际素养的综合提高。
  三、注重互动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交际的主人
  口语交际是听方和说方双方互动的过程,它的核心是“交际”两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时,应注重双向互动的过程。
  从目前出版的语文教材所设计的口语交际的话题内容来看,有一些话题内容双向互动性是明显的,操作起来比较容易。如“当一回小记者”这样的交际话题,只要事先作些提示准备,指导学生设计一些采访的问题,学生采访时就会较好地进入互动状态。还有一些话题内容双向互动性不够明显,如果不进行优化处理,很容易上成听说训练课。如“学会劝告”这样的话题,如果教学时只关注“劝告一方”怎样说话,那就变成说话训练课,失去了互动性。因此,针对这一类话题,教师须从“互动”的角度进行重新设计,不仅要引导“劝告一方”能言善变,也经引导“被劝告一方”能言善辩,真正使双方或多方都能互动起来。
  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住了口语交际的特点,不要上成在教师操纵之下的“谈话课”、“说话课”,始终将学生放在第一位,要让学生做主人,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以一种独立的角色身份,自主的参与交际实践活动。
  凡是有人际交往的地方就可以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口语交际的天地是广阔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让我们一边探索方法,一边积累经验,为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新形式的人才而努力。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学习《教学设计参考》的使用要求,我们明确编写的目的,领会编写的意义,熟知操作步骤。由于见贤思齐的原因,我们教师的思想境界、集体备课的质量、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学质量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关键词:学习;共识;反思;提升    我们县教育局教研室组织本县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编写了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参考》,经过一年的使用,谈谈我们的一点感受或感悟,主要从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  一、学习篇
期刊
二十一世纪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时代。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在生活中、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使我们的接班人适应信息社会,逐步具有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已成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重大责任,同时也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愈来愈严格的要求,其中“高效课堂”就是当务之急,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怎样才能打造“高效课堂”,在这里我只是抛砖引玉,以期能引起同仁们的共鸣和关注。  关键词: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必须尽快行动起来,为新课程的实施推波助澜。在这里,我就如何打造新课程标准下的“高效课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参加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
期刊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阵地。和谐有效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创学生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动力源泉。我们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和谐的环境,构建一种以尊重人格个性为特征,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的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和谐有效的数学课堂的特征  一、体现师生的互动性和生生的互动性  和谐有效的数学课堂强调师生之间是交流与合作的关系,双方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充分运
期刊
摘要: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是新课改的理念,对历史教师是新的挑战。它更加需要老师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拓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     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创新教育是新课改的理念,对历史教师是新的挑战。现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一
期刊
摘要:数与计算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被摆在数学教学的重要位置。本文就“算法多样化”上做一些生对数学计算教学的兴趣;二是优化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数学教学;激发思维;算法多样    中把“算法多样化”这一激发学生思维的策略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同时也博得到了广大数学教师的认同。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后,我也谈谈我的认识与尝试。  一、我所理解的“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针对“不同
期刊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传统教育的一句概括总结。时移世易,在今天看来,韩愈的这句精辟之言已不足用矣。  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耳边总传来一些家长们的叹息:我们家的孩子都这么大了,还不定性,做事情三分钟热血;又或有家长烦恼:这孩子的脑子好使,可惜劲儿不往学习上使。其实,在高中教育工作中,类似的事例屡见不鲜。有些孩子,典型的“顺毛驴”,给点阳光,才会灿烂,给点雨水,才会
期刊
摘要: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抓住一些细节,力争真正去尊重和理解学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弯腰;师生成长    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全部真谛,就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真诚的爱和尊重。”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更应对生命保持一种心灵的悟,能够常低下头来,静观自己的心,弯下腰会让师生成长更精彩。  一、南风北风的故事  初一入学不久的一天下午,正值学校的卫生扫除日,作为班主任的我因
期刊
摘要:家庭和学校的沟通在学生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的家庭教育具有诸多的困惑和问题,通过研究这些困惑和问题,从而找到更好的路径实现家校的紧密结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班主任;家庭;学校;联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可见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家
期刊
去年是我市课程改革实施年,我校作为课改的实验基地,我有幸地成为新课改的实践者。新课程强调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并非所有学生都喜欢质疑、敢于质疑且善于质疑。因此,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质疑能力就成为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点。针对这些问题,谈谈本人的切实感受。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质疑的兴趣  学起与思,思源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