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生活的语用才能形成语文核心素养(下)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a98162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服务生活,变“浅表语用”为“深度语用”
  所谓“浅表语用”,顾名思义就是指语用训练的设计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徒有其表。而“深度语用”则是指联系生活实际,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深入的语言表达训练。以苏教版六年级《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
  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十分钟,执教的陈老师让学生自主选择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中的一个部分,将文中的内容改编成导游词向大家介绍。在老师的提示下,同学们有的把书卷成了小喇叭,有的把红领巾系在了小棒上当作导游旗……开场白也别具一格:“大家好!我是本次双龙洞导游张兵,大家可以叫我张导。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双龙洞的山脚下,现在大家跟我入山,这里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鵑显得有精神……”
  很多老师都喜欢学习完游记类课文之后让学生做小导游,将课文改编成导游词以巩固所学内容,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本节课来看,课堂很热闹,书上的内容也得到了巩固。可细想一下却有美中不足之处,除了开头的自我介绍之外,其余的内容学生都是照着书本搬下来的。教师过于强调学生介绍的形式而忽略了介绍的内容。文中的内容是作者作为一名游客的所见、所闻、所感,而作者能见到的,在实际生活中,别的游客也能见到。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导游介绍的只是游客自己也能看得到、听得到的内容,这样的导游谁会请呢?这样的介绍经受不住生活实践的检验,只是“浅表语用”。
  那导游应该介绍什么?怎么介绍才能令游客感兴趣呢?另一位张老师的做法就可圈可点了。在第一位同学按照书上的内容介绍之后,张老师对他进行了鼓励与表扬,同时也对下面的学生“游客”提出了问题:“作为游客,什么样的内容是你感兴趣的?”经过讨论,大家认为“自己不知道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有典故的”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应该详细地介绍。于是张老师让学生“导游”再次回到课文中,在自己要介绍的段落中圈画出这些内容。
  同样介绍双龙洞,一位同学在调整后这样介绍:“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就行驶在通往双龙洞的盘山公路上。请大家从窗口向左看,那满山的花朵大家知道是什么植物吗?对,是杜鹃,它也叫映山红。看,满山的笑脸正在欢迎大家的到来呢!那一簇簇盛开的粉红色的花,有哪位游客认识就厉害了!它叫油桐,是本地特有的植物,其实不仅油桐是粉红色的,山上的沙土也是粉红色的。粉红色的山,各色的花,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你的心情是不是也变得明艳起来了呢?”
  比较两个教学设计不难看出,第一位教师的设计中,学生对导游词的认识只停留浅表,在开头的自我介绍,具体介绍景色只是引用了课文中的语言。这是一种机械记忆和复述,没有将书面语言换成导游需要的口头语言,也没有从语言表达形式上唤起游客的兴趣。而第二位教师想游客所想,重点讲解游客不知道的映山红、油桐、粉红色的沙土,采用反问、设问这样引发思考的句式调动游客的兴趣,旅游气氛也得到了充分渲染。
  这样结合生活实际的语用是一种深度学习,是一种创造性复述,语言充满了吸引力,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语文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语用训练只有同生活相联系才能使语用教学生动活泼,收得好的成效。语用与生活相联系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客观要求,符合学生语用学习的内在规律,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社会性所决定的。
  三、寓于生活,变“简单语用”为“智慧语用”
  语用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指导学生在各种场合表现最适当的语言行为,使学生在任何环境下都能用适当的语言来进行对话和沟通。学生除了要积累词汇和语法知识外,更要懂得运用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恰当地以言行事,体现语言的智慧。
  苏教版六年级《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一文中,有段内容是写聂将军让警卫员到老乡家给日本小姑娘找奶喝。执教的倪老师在这一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语用训练——“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这是日本军官的孩子,老乡会把奶给她们喝吗?如果你是警卫员,你准备如何说服老乡?”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语用训练,既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上,第一位学生说:“我们是八路军,我们是保护你们的,难道你们不信任我们吗?”第二位学生义正辞严:“老乡,我们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第三位学生直接引用了聂将军对战士说的话:“乡亲们,虽然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同胞,但这两个孩子是无辜的,她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照料,决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
  倪老师对三位学生大加表扬,满意地进行下一个环节。但这一环节达到了语用训练的目标了吗?符合生活实际吗?显然没有。首先,学生这样的语气不是劝说老乡的语气,跟老乡商量事情不应“义正辞严”,作为八路军也不会拿“保护”去博取老乡的信任。实际生活中老乡是地道的农民,没有读过很多书,“国际主义”“至仁至义”这类话老乡听不懂。所以这样的语用训练是经不起实际生活检验的,只是一种简单的语言平移,在劝说的过程中没有体现出语言的智慧。
  另一位黄老师在这一环节的处理则高明得多,他首先和学生讨论得出,劝说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将大道理变成老乡能明白的理,“情”必须站在老乡的角度才能引起共鸣。
  一番思考后,学生的语言明显贴近了当时的生活,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有学生说:“我们也有很多的战士在战场上失去了生命,我们也想为他们报仇,我们知道你们很多人失去了亲人,我们理解你们的心情。(师评:动之以情)战争是残酷的,但是这些孩子和咱老百姓一样,她们是无辜的,她们失去了父母也很悲伤。况且她们还那么小,也不懂事,如果我们伤害了她们,那我们和那些残忍的日本军队又有什么区别呢?(师评:晓之以理)”
  本环节的语用训练就是将聂将军的语言以老乡能接受的方式用自己的话表达了出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同身受,道理、情感都经历了“走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劝说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就是一种能力的提高。
  语文核心素养的外在行为表现就是一个人的语言面貌。恰切、准确、得体的语言决定着孩子的未来社会人的生活水平:更好地做事,更好地生活。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从教与学的角度思考,学生“读”“听”“思”“议”“记”的课堂听课习惯一旦形成,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意识便会提高,探索的積极性、主动性都会加强,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意识也会加强,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听课习惯;读;听;思;议;记  吕叔湘说:“教语文就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文审美、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高尚
期刊
二、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作为语文教师,对成为学生的心理导师备感荣幸的同时,更觉任务艰巨,每一步都需要用心去构建。  笔者通过实践认识到,要使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有意识无刻意痕迹的联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读”,学会观察与体验。  语文课堂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美文,使学生从文章作品中感知真善美,明辨是非。  对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和情感体验是语文学科
期刊
一提“后进生”,许多教师就会想到他们的缺点、毛病较多,不怎么可爱……在工作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面对一批后进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他们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只要我们关爱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引领每一个孩子、激励每一个孩子、不放弃每一个孩子,那么,即便是“不来劲儿”的学生也能来劲儿,“后进生”也能创造奇迹!  一、以爱心开启“后进生”的心扉  “后进生”在内心深处比其他同学更渴望得到教师的爱,所以
期刊
2016年高考招生计划公布,全国各地本科计划招生3253900人,各部门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计划招生460546人,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安排本科14萬人。  教育部网站公布《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的通知》,该通知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是2016年各地各部门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和相关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文件包括2016年各地、各部门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2016
期刊
四、巧用评语,交流情感  情感教育理论认为,在儿童表达情绪时,如果成人做出不合理的回应,儿童就会表现出退缩反应,这会给今后的教育增加难度。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个性独特,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在日常作文中常常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而这种情感有可能存在偏激成分。作为教师,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利用作文评语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循循善诱,肯定他的优点,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其不足,要在字里行间让学生感受到温暖,
期刊
学校里为什么要设语文课?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的说法可为代表:“语文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培养他们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接受和表达表现在口头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表达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听、说、读、写都重要》,《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第21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
期刊
里约奥运会已经落幕,但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还有一个远比奥运会大得多、激烈得多的教育“赛场”。教育中的这个“赛场”更像是一种强调少数高手进行单项体育竞技、以争夺冠军为最高目标的锦标赛。为了实现获取高分、第一名以及进名校的目标,千千万万个孩子以及他们背后的家长们已将这个“赛场”从高中延伸到初中、小学乃至幼儿园阶段,从课堂扩展到校外的各种补习班、强化班。这个“赛场”比拼的不只是孩子的智力,更多的还有孩
期刊
阅读心理学讲,阅读是学生个体从书面材料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是学生动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图式和文本中所反映的生活经验图式进行同构的过程。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能力、阅读水平、感悟能力和感悟角度等方面也各不相同。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本所反映的生活经验进行同构。点评具有激发兴趣以及指
期刊
如何上好高中《语文·必修2》的《离骚》一文是笔者一直在思索的问题。以往常常是教师包讲——串讲意思,强调字词,一首活泼的诗歌生生被当成了文言文来讲。这样的授课方式学生听过即忘,教师讲起来也自觉生涩,学生对字面意思不理解,更不能准确地理解诗歌情感,往往只找出“怨、哀”的内容就草草收场。  今年,在高考全国《考试大纲》要求背诵的篇目中,《离骚》赫然在列,如果在上课的时候不把它拿下,高考复习的时候这将是个
期刊
【设计思想】  《雨霖铃》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第三板块“词别是一家”的第三篇。它是柳永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令人叹为观止。“点染”艺术手法的运用使诗歌的形象更为丰富,意味更为浓郁。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即以“点染”艺术手法为主线,带领学生通过初读、深读,逐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境,以期提高同学们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及语文素养。  【学习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