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南》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提出:“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因此,在百草园活动中,我们已越来越重视幼儿的操作探索,我们旨在让幼儿通过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试一试,说一说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能主动地参与活动,获取知识经验,并充分体现其在活动中的主动性,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体验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乐趣。
一 、身边的百草园 吸引主动参与
《指南》中提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宽松的环境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对幼儿的刺激能起到积极的教育价值作用,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直接得到愉快的情绪,成功体验活动的快乐,从而能使幼儿主动地参与活动。芬兰教育家苏塔玛指出:缺乏刺激性、新异性的环境会剥夺幼儿感官的辨别力,削弱思维的积极性,降低幼儿观察事物的细节和微小差异的能力。因为幼儿是发展的、能动的主体,他们总是以主体的身份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但由于幼儿天性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常常被自然万物所吸引。因此,我们利用环境,有利于幼儿的发展,易于被幼儿接受,是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基础。如在散步的时候,一路上有蔬菜:青菜、大蒜、萝卜,引导幼儿观察它们的特征和样子,说说它们的不同和生长情况。一路上有香橼树、香樟树、橘子树,熟悉它们的特点,比较它们树的不同,一路上泥土里猜猜藏着哪些小动物?小朋友积极性很高,全身心地融入到百草园中,久久不愿离开,成为了孩子开心活动的乐园。
二、提供合理材料 激发主动学习
要想使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合理有效的提供操作材料是首要条件。首先材料的准备应贴近幼儿的生活。《指南》指出:“探索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如:班本课程“我和树儿比身高”我为幼儿提供了一次性脚套,请幼儿脱下自己的鞋子,第一次:先光着脚来到鹅卵石上走一走,体验脚的感受,第二次再穿上脚套也在鹅卵石上走一走,引导幼儿尝试运用不同的感官去探索、发现、并讨论每次走的不同感觉?第三次:穿上袜子走一走又会是什么感受?这样,幼儿运用各种体验与产生了共鸣,体验到了自己经历的乐趣。
其次,操作材料要便于幼儿自主操作。只有为幼儿提供了便于他们操作的材料,才能使他们能愉快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还应提供可以让幼儿在操作中进行观察、比较的材料。如:在“我与树儿比身高”的活动中,我们提供了绳子、卷尺、丝带、尺子等测量工具,事先组织幼儿进行猜测,有的幼儿开始认为树儿并不是很高,后来通过测量尝试操作,发现原来测量的工具有很多,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测量方法,孩子们在百草园中忙碌了起来,一个个都像个小小测量师,有的合作、有的商量、有的记录、有的测量,幼儿对其中的测量方法发生碰撞产生兴趣。而且提供便于操作的材料,既可以放手让幼儿独立操作,又可以让幼儿自己反思活动失败的原因,激起幼儿探索的热情。
再次,操作材料的投放要注重层次性。而对能力强的幼儿则提高操作要求、增加操作的内容等。这样既满足了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又能使他们都得到一定的提高。有的时候一些科学知识幼儿一下很难理解,那么操作材料的投放就要随着幼儿探索的过程逐渐丰富,甚至提高材料的操作难度,这样可以继续保持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支持幼儿每一个想法和活动,让每个孩子在百草园活动中都有不同的收获。
三、科学有效引导 促进主动探索
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不能进行深入的探索而是草草结束。那说明为幼儿准备的操作材料并不能使他们的探索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要使幼儿对百草园探索有乐趣,就要做到不过多干预,给幼儿充分自由探索的空间。如在“寻找蜗牛”的活动中,我为孩子准备了各种放大镜、瓶子、小铲子、纸张、笔等不同材料,在提醒幼儿注意操作安全的事项后,就只提出“看看谁发现的秘密最多”的要求,然后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操作。在面对幼儿操作中的失败,我做到了不马上纠正,而是相信他们有能力认识和纠正自己的错误,让幼儿在不断尝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幼儿更为强烈的探索欲望,给幼儿带来更多的快乐和自信。
探究活动中,能否充分引起幼儿的主动探索欲望,很关键的一点在于我们是否善于提问。有效的提问,由浅入深激发幼儿操作、活动的兴趣。我们的提问是贯穿于幼儿每次活动前、活动过程中及操作探索之后的。如在“墙角那颗芭蕉树”的班本活动中,问题:环卫叔叔为什么把枯萎的芭蕉树运走?墙角的芭蕉树生病了吗?什么时候再长出来呢?芭蕉树的粘液
是什么?一步一步的激发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幼儿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观察结果并不相同,这时我便会引导幼儿在记录表上有争论的物品再次进行探索,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着探索成功的乐趣。
总之,在百草园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幼儿自由、大胆地进行观察、操作、尝试、实验,以培养幼儿自由自主地探究为基点,重视操作尝试,善于启示幼儿质疑,并引导幼儿展开讨论,让幼儿在百草园活动中真正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并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积极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对科学的热爱与渴求,使之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精神,达到“爱科学、學科学、用科学”的教育归属。
一 、身边的百草园 吸引主动参与
《指南》中提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宽松的环境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对幼儿的刺激能起到积极的教育价值作用,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直接得到愉快的情绪,成功体验活动的快乐,从而能使幼儿主动地参与活动。芬兰教育家苏塔玛指出:缺乏刺激性、新异性的环境会剥夺幼儿感官的辨别力,削弱思维的积极性,降低幼儿观察事物的细节和微小差异的能力。因为幼儿是发展的、能动的主体,他们总是以主体的身份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但由于幼儿天性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常常被自然万物所吸引。因此,我们利用环境,有利于幼儿的发展,易于被幼儿接受,是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基础。如在散步的时候,一路上有蔬菜:青菜、大蒜、萝卜,引导幼儿观察它们的特征和样子,说说它们的不同和生长情况。一路上有香橼树、香樟树、橘子树,熟悉它们的特点,比较它们树的不同,一路上泥土里猜猜藏着哪些小动物?小朋友积极性很高,全身心地融入到百草园中,久久不愿离开,成为了孩子开心活动的乐园。
二、提供合理材料 激发主动学习
要想使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合理有效的提供操作材料是首要条件。首先材料的准备应贴近幼儿的生活。《指南》指出:“探索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如:班本课程“我和树儿比身高”我为幼儿提供了一次性脚套,请幼儿脱下自己的鞋子,第一次:先光着脚来到鹅卵石上走一走,体验脚的感受,第二次再穿上脚套也在鹅卵石上走一走,引导幼儿尝试运用不同的感官去探索、发现、并讨论每次走的不同感觉?第三次:穿上袜子走一走又会是什么感受?这样,幼儿运用各种体验与产生了共鸣,体验到了自己经历的乐趣。
其次,操作材料要便于幼儿自主操作。只有为幼儿提供了便于他们操作的材料,才能使他们能愉快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还应提供可以让幼儿在操作中进行观察、比较的材料。如:在“我与树儿比身高”的活动中,我们提供了绳子、卷尺、丝带、尺子等测量工具,事先组织幼儿进行猜测,有的幼儿开始认为树儿并不是很高,后来通过测量尝试操作,发现原来测量的工具有很多,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测量方法,孩子们在百草园中忙碌了起来,一个个都像个小小测量师,有的合作、有的商量、有的记录、有的测量,幼儿对其中的测量方法发生碰撞产生兴趣。而且提供便于操作的材料,既可以放手让幼儿独立操作,又可以让幼儿自己反思活动失败的原因,激起幼儿探索的热情。
再次,操作材料的投放要注重层次性。而对能力强的幼儿则提高操作要求、增加操作的内容等。这样既满足了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又能使他们都得到一定的提高。有的时候一些科学知识幼儿一下很难理解,那么操作材料的投放就要随着幼儿探索的过程逐渐丰富,甚至提高材料的操作难度,这样可以继续保持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支持幼儿每一个想法和活动,让每个孩子在百草园活动中都有不同的收获。
三、科学有效引导 促进主动探索
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不能进行深入的探索而是草草结束。那说明为幼儿准备的操作材料并不能使他们的探索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要使幼儿对百草园探索有乐趣,就要做到不过多干预,给幼儿充分自由探索的空间。如在“寻找蜗牛”的活动中,我为孩子准备了各种放大镜、瓶子、小铲子、纸张、笔等不同材料,在提醒幼儿注意操作安全的事项后,就只提出“看看谁发现的秘密最多”的要求,然后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操作。在面对幼儿操作中的失败,我做到了不马上纠正,而是相信他们有能力认识和纠正自己的错误,让幼儿在不断尝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幼儿更为强烈的探索欲望,给幼儿带来更多的快乐和自信。
探究活动中,能否充分引起幼儿的主动探索欲望,很关键的一点在于我们是否善于提问。有效的提问,由浅入深激发幼儿操作、活动的兴趣。我们的提问是贯穿于幼儿每次活动前、活动过程中及操作探索之后的。如在“墙角那颗芭蕉树”的班本活动中,问题:环卫叔叔为什么把枯萎的芭蕉树运走?墙角的芭蕉树生病了吗?什么时候再长出来呢?芭蕉树的粘液
是什么?一步一步的激发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幼儿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观察结果并不相同,这时我便会引导幼儿在记录表上有争论的物品再次进行探索,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着探索成功的乐趣。
总之,在百草园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幼儿自由、大胆地进行观察、操作、尝试、实验,以培养幼儿自由自主地探究为基点,重视操作尝试,善于启示幼儿质疑,并引导幼儿展开讨论,让幼儿在百草园活动中真正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并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积极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对科学的热爱与渴求,使之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精神,达到“爱科学、學科学、用科学”的教育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