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人占有70%的财富是危险信号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han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波士顿咨询公司的《2006全球财富报告》出炉,报告显示,在中国大陆,富有家庭的管理资产额2005年比2004年增长18%,0.4%(约150万)的家庭占有了70%的财富。报告同时指出,在发达国家,一般情况下是5%的家庭占有50%—60%的财富,所以中国已经成为财富最为高度集中的国家之一。(《中国青年报》10月18日)
  如果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数据准确,而我国政府部门或权威研究机构又拿不出有力证据和事实来否定上述结论,那么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总体经济实力已成为世界四强之一,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在世界排名第100位以后,仍属于贫弱国家。在这样一个人口最多、人均收入又低下的国家,财富差别之大竟居世界前列,这的确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财富悬殊若出现在发达国家,还没有太大的危险性。因为它们的人均国民生产和收入水平要比中国高很多,差别再大,广大低收入阶层基本生活也有保障,还能过上较为体面的生活。像美国四口之家,年收入在19500美元以下者可获政府补助,其数额相当于我国四口之家年收入近16万元人民币,可算殷实之家了。何况如报告所说,即使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其财富占有差别远没有中国这么大。
  中国情况则不一样,在普遍贫穷的情况下,少数人却占有财富的70%以上,必然使富者越富,穷者越穷。而相当部分的富人又只知一味聚积财富,供个人和家庭挥霍享乐,不思回报社会,缺少助困济贫之心。加上在社会转型期,中国富人中不乏与腐败官员相勾结,形成强势利益集团,共同侵占公共财产,侵害广大弱势群体的利益(无偿或低价强制征用农民土地、强行拆毁民宅就是典型例证)的人。这势必助长穷人的仇富仇官心理,加剧社会矛盾,破坏社会和谐稳定。
  客观地讲,造成贫富悬殊的根本原因在于宏观调控管理政策失当。改革开放之初,曾一度忽视地区、城乡、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兼顾、均衡发展,忽视对弱者的扶植。这主要表现在国家财政总预算的压倒性部分投放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国防外交、航空航天、行政开支等事业上,而对80%以上居民所迫切需要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住房、社会保障及就业培训、农村金融等事业则投入很少,导致几亿农民和城市贫民上学难、看病难、买房难、就业难、获得信贷和救助难,等等。正是这些难处,导致贫者益贫或贫者变富难返贫易。更为严重的是,城乡二元体制不允许农民在城乡自由流动和发展(现已有所改变),获得改善生存环境的机会,由此造成不可避免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贫富差别,其中潜伏着的各种社会矛盾令人忧虑,有的已接近临界点。
  中央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缩小三大差别的改革措施,并加大对贫困落后地区的投入力度。但要改变部分官员特别是各级决策者原有的发展观,仍然困难重重,因为发展观和发展战略的转变将触动许多官员特别是决策官员的既得利益和生活方式。比如,彻底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就会动摇城市管理者原有的管理模式,打破他们既有的惯性思维和舒适美梦,他们肯定不乐意。因此,要切实有效地转变发展战略,体现新的发展观及缩小三大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绝不能只靠原有的权力结构来推动,必须实行政治体制改革,改变现有的各级权力结构。要在各级党委、人大、政府等机构中,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新的力量必须深刻认识发展战略转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积极主动地贯彻新的发展战略,保证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保持一致。
  在这个根本保证下,中国除了实施正在拟定的新的收入分配制度外,可以实行缩小贫富差别的一大举措是,借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诺斯的“穷人银行”模式,以帮助广大贫困农民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自助发展。与其让国有银行将几千亿几万亿贷给国有企业,最终这些国企无力偿还导致国家巨额资金打水漂,还不如通过“穷人银行”方式,帮助广大贫困人群自我发展。即使有人赖债不还,对国家和社会也不会完全无果而终,他们毕竟能创造一定的财富。
  缩小贫富差别还有一个有效途径,那就是借鉴新加坡政府与国民分享财政盈余的办法,从多年财政盈余中拨出资金,向全体国人免费派发股份,以及用其他方式向国民分发财政盈余;也可借鉴澳大利亚用收入援助和最低工资制度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用个人所得税来调节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并为庞大的收入援助开支筹资。
  缩小贫富差别的另一途径是借鉴美国捐赠文化的经验。美国虽然盛行个人主义,但美国人具有高尚的财富观,他们一方面承认个人财产意味着个人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承认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认为个人的成就与社会的帮助支持分不开,人们应在努力聚敛财富之后,尽可能回馈社会,以促进公益事业和帮助穷人,而捐赠就是回馈社会的主要方式之一。捐赠成了美国的一种文化。这种缩小贫富差距的捐赠文化实质上是财富再分配的另一种模式,它几乎不需要国家和社会付出任何成本,既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又培养了人的高尚情操,可谓一举数得。
其他文献
日本自民党(全称:自由民主党,创建于1955年11月)无疑是个“奇迹”,它承载着战后半个多世纪日本历史的几乎全部功过。  1989年的一天,我的保证人藤永先生把我带进了著名的“东京永田町众议院第一议员会馆”。那里几乎集中了日本所有在位实力派国会议员的办公室,一个亚洲经济强国的风风雨雨,都在这幢楼宇中被翻来覆去地搅动着。藤永先生是日本自民党原干事长安倍晋太郎的同乡和后辈弟子——据说日本的山口县,是日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到一年,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开始对外提供经济援助。根据解密的外交部档案,1976年以前我国曾向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过经济援助,1973年以后这种与国力不符的对外援助才逐步得到纠正。    建国初对蒙、朝、越的援助力度有多大    建国后最早的对外援助是在1950年7月,我国首任驻蒙古大使吉雅泰刚到任,蒙古总理乔巴山就提出急需劳动力。这时新中国刚成立不
期刊
腐败和反腐败是许多人一谈起来血压能马上升高的话题,容易让人得出“瞎子摸象”的结论,鲜有人能用专业、中立、理性的观点冷静地探讨腐败的成因和治理之道。不说一般的老百姓,即便是一些学富五车的专家、学者和部分媒体,在分析和解释中国的腐败问题时,也常常提出许多不切实际的、似是而非的建议和分析,而这些建议和分析所造成的混淆和迷思,远比它们要解答的腐败成因还要困扰得多。    “乱世用重典”止不住“前腐后继” 
期刊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是一句常话。  前年坊间有一本出人意料走红的书——余世存先生所编之《非常道——1840~1999的中国话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这是仿“世说”体的一本杂书,书中吉光片羽,分类汇集了晚近中国历史人物的奇闻逸事,因为选家的眼光和“话语”的精粹,这样的书是很容易被读者相中的。  却说《非常道》有一节:“1957年,文化部副部长刘鬃要新凤霞跟她的右派丈
期刊
张乃丽 译    专注意识:假面表情    日本弓道对中靶率并不看重,但很看重“架势”,因为他们认为,只要能把握好姿势,箭就一定能中靶。写《菊与棒球棒》的赫瓦汀古在他的书中就说,美国的击球手一般不很在乎姿态、风度,而把是否能打出好成绩放于首位,而日本“优秀的棒球选手必须是能把自己身体的每一个动作做得完美无瑕的人,只要做到这点,其他的便可迎刃而解”。赫瓦汀古在此指出的姿态、风度,实际上就是“架势”。
期刊
剖析维权事件    《同舟共进》:近年来社区维权矛盾比较尖锐,甚至出现一些极端的例子,各位认为,引发冲突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谢凯:业主维权事件的发生有几大因素。首先,房地产和物业管理市场运作不规范,一些开发商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垄断经营,利用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漏洞牟取暴利。其次,业主在纠纷处理上胡子眉毛一把抓,不管什么问题,责任都归结于地产商;小部分人的利益带动羊群效应,造成所谓的维权。第三,从计
期刊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决定战后世界格局的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在波茨坦举行。同时,作为会议的副产品,中、美、英三国于7月26日联合签署发表《波茨坦宣言》,向日本发出无条件投降的最后通牒。抗战中的中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虽因成为美国的盟友而一度被视为“大国”,但却先后缺席了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正是在中国缺席和不知情的情况下,由三个大国决定了与中国主权相关的事宜。    波茨坦:斯大林得到
期刊
孙志刚惨案已经过去两年,由此而引发出几位法学家联名上书建议取消收容制,得到采纳,被认为当政者从善如流的一项善举。2006年,由于钟南山院士遭抢,又引起如何对待城市无业游民以及收容制是否应该恢复之争。就所看到的有关这个问题的正反双方的意见,我总感到始终没有触及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滥刑杀人!  姑且不论收容制度的存与废的问题,最关键的事实是孙志刚是被无端活活打死的。即使是已经判刑的监狱罪犯,生命也应受到
期刊
从刘少奇对秘书的三个要求说起    □ 林剑虹(广东·汕尾)  偶然看到刘少奇秘书吴振英、刘振德的一篇回忆文章,其中谈到刘少奇对刚来上任的秘书刘振德提出的三条工作要求,读后感慨颇多。原文不长,权且录下,与诸君共勉:  少奇同志说:“到我这里工作,第一是要如实地向我反映情况,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凡是要经过我办的、要请示我的事情,你们不要自作主张;对外要如实地传达我的意见、我的话;不要以我的名义干其
期刊
乍暖还寒时的莫斯科    2006年五六月间,笔者有幸参加了俄罗斯短期考察活动。5月28日莫斯科时间晚上10时左右,飞机降落在莫斯科谢列梅捷沃国际机场。我们一行多为第一次踏上俄罗斯的土地,来到普希金的故乡,亲身感受“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心头涌起微微的激动。有人说,五六十岁以上的中国知识分子有一种“俄罗斯情结”,因为这些人青年时代往往学过俄语,读过旧俄和苏联的作品、唱过它的歌曲,还被灌输过“学习苏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