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外德语教学中,教师如果不注重目标语言文化的输入,不仅课堂索然无味,学生还会把母语和第一外语的文化迁移到德语学习中,造成混淆,最终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但是由于二外课时一般为三至四学期,时间紧凑,一般不可能单独安排课时学习德语国家的国情。因此教师只能在在语法、词汇和篇章的语言要素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入文化元素。胡文仲、高一虹(1997)曾介绍过八种文化教学方法,其中之一便是文化渗透。陈申(2001)也提过文化教学策略的三种模式:兼并模式、融合模式和综合模式。
无论是文化渗透还是融合模式,词汇是词汇传递文化信息的最佳途径,因为词汇是文化关系最密切的语言要素。德语二外课程因课时紧张,而且受传统外语教学的影响,学生和教师会更倾向于记忆大量词汇以求速成。失去文化色彩传统填鸭式学习方法会导致二外学习非常枯燥,形式与内容脱离。如何在二外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记忆词汇,让枯燥的词汇教学充满文化色彩,克服文化负迁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德语词汇习得中的文化盲点
词汇中的文化盲点是指学习者由于对目的语文化缺乏了解以及母语文化的负迁移而对词汇文化内涵的理解产生偏差。由于语言文化的浩瀚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词汇习得的文化盲点始终存在。
现有的德语教材几乎都是以人称代词"Sie"和"du"向初学者初次展现目标语言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差异。Sie在英文中没有对应的词,在教科书的词汇列表中"Sie"被翻译成"您",而"du"被翻译成"你"。但事实上两者之间并非是完全对等的关系。在汉语的"您"是为了显示对对方的尊重而使用的谦词。而在德语交际中,"Sie"用于关系一般或疏远的成人之间的交流,虽说是尊称,但更暗含交际双方保持一定距离的关系。"Sie"和"du"带有浓重的德国色彩,不能用母语或英语去机械配对,否则会产生文化冲突。
无论哪种语言,在特有的文化背景下,都存在大量的反应国情特色的词汇,如warm essen 和kalt essen体现德国人一天三餐饮食习惯,而非汉语文化角度理解的热菜和冷菜。显然,在词汇学习中仅仅寻找德汉或德英的词汇意义对等是不够的。很多词汇概念意义貌似相对,而实质内涵却大相径庭。不同语言词汇的文化蕴涵存在零对应性也是不足为奇。
二、在德语词汇教学中导入文化元素的方法
词汇意义的习得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在词汇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习得词汇的概念意义,其次要向学生灌输语义理论,使学生意识到除了概念意义以外,大部分词汇还有文化意义,而且在阅读和交际中造成障碍的往往是文化意义。
(一)利用具体语境释义
对于一般的词汇语义文化,学习者往往可通过具体的语境(如教材中的篇章)自动释义。二外德语教材本身就是按不同的主题分单元进行文化导入的。在有歧义的情况下,如上文中的"Sie"和"du",教师可创造真实语境进行文化释义。通过观看电影对话片段,学生可以了解和学到多种和目的语有关的生动的交际方法和手段,真切体会词汇在实际语境中的意义。
(二)通过联想和对话创建词汇的文化网络
为了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以文化为导向习得词汇,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练习导入文化元素。比较常见的方法是通过联想创建词汇的文化网络。认知语义学认为,人的大脑中有一本心理字典,大量的词汇及其发音、拼读、语义、语用知识和文化内涵交织成一张网络存储在里面。人脑的记忆和回忆就是输入和激活词汇的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人脑储存信息的原理,将会把学生从杂乱无章的平面记忆引向层次分明、更为灵活、立体化的认知状态。如碰到单词"Grün",由教师提问Was f?llt euch ein, wenn ihr grün h?rt?引发联想。该词覆盖性较强,除了联想其多种意义、词汇来源、衍生词汇等语义知识外,还能激活人脑中与此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比如德国的政党绿党(Die Grünen)。
下文以另一关键词"verreisen"为例,阐释教师在词汇传授中传递文化元素的技巧。
第一步:学生通过联想,收集与verreisen相关的词汇。
Lehrer: Was, mitten auf der Streckke. Da hat jemand die Notbremse gezogen
采用对话的形式进行词汇联想有利于让学生在交际情景中扩展词汇。教师借机发挥,对联想的词汇进行补充,传授其文化内涵.。在对话中,教师针对收集到的概念Bahnhof引导学生进一步联想:德国的火车非常准时(pünktlich);逃票(Schwarzfahren)指ohne Fahrkarte fahren。在上文中,教师巧妙地将联想法运用到词汇学习中,不仅激活原有的知识结构,还渗入文化内涵,并应用于情景交际中,实现了语义、国情、交际三者融合,使课堂富有立体化。
(三)利用简短诗歌导入社会历史背景
除了任意联想词汇,创造文化语境之外,利用文学为平台,在词汇学习中融入社会历史背景,也是饶有兴趣的教学方法,符合词汇教学的情感原则。德国诗人Ernst Jandl的诗便很适合用于初级德语或二外德语教学。以下面一首1944 / 1945为例,通篇以一个单词Krieg描述了1944 / 1945那年的战争岁月:
三、结束语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德语成语,因其来源和典故,更是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因此成语的学习更是离不开对文化内涵的把握。只有了解语言身后的文化内涵,才能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不过由于二外授课时间有限,不是所有词汇都有必要关注其外延的文化。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从每一课中挑选出几个重要概念纳入文化导入的范畴,目的是增强学生对德语文化的敏感性和领悟力,使其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减少盲点和失误。提高语言学习效率并相应提高文化认知能力,这便是词汇学习的文化原则。
参考文献:
[1]鲍志坤.也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外语界,1997,01.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4]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5]侯继红.德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内容的导入[J].合肥学院学报,2004(11).
无论是文化渗透还是融合模式,词汇是词汇传递文化信息的最佳途径,因为词汇是文化关系最密切的语言要素。德语二外课程因课时紧张,而且受传统外语教学的影响,学生和教师会更倾向于记忆大量词汇以求速成。失去文化色彩传统填鸭式学习方法会导致二外学习非常枯燥,形式与内容脱离。如何在二外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记忆词汇,让枯燥的词汇教学充满文化色彩,克服文化负迁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德语词汇习得中的文化盲点
词汇中的文化盲点是指学习者由于对目的语文化缺乏了解以及母语文化的负迁移而对词汇文化内涵的理解产生偏差。由于语言文化的浩瀚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词汇习得的文化盲点始终存在。
现有的德语教材几乎都是以人称代词"Sie"和"du"向初学者初次展现目标语言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差异。Sie在英文中没有对应的词,在教科书的词汇列表中"Sie"被翻译成"您",而"du"被翻译成"你"。但事实上两者之间并非是完全对等的关系。在汉语的"您"是为了显示对对方的尊重而使用的谦词。而在德语交际中,"Sie"用于关系一般或疏远的成人之间的交流,虽说是尊称,但更暗含交际双方保持一定距离的关系。"Sie"和"du"带有浓重的德国色彩,不能用母语或英语去机械配对,否则会产生文化冲突。
无论哪种语言,在特有的文化背景下,都存在大量的反应国情特色的词汇,如warm essen 和kalt essen体现德国人一天三餐饮食习惯,而非汉语文化角度理解的热菜和冷菜。显然,在词汇学习中仅仅寻找德汉或德英的词汇意义对等是不够的。很多词汇概念意义貌似相对,而实质内涵却大相径庭。不同语言词汇的文化蕴涵存在零对应性也是不足为奇。
二、在德语词汇教学中导入文化元素的方法
词汇意义的习得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在词汇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习得词汇的概念意义,其次要向学生灌输语义理论,使学生意识到除了概念意义以外,大部分词汇还有文化意义,而且在阅读和交际中造成障碍的往往是文化意义。
(一)利用具体语境释义
对于一般的词汇语义文化,学习者往往可通过具体的语境(如教材中的篇章)自动释义。二外德语教材本身就是按不同的主题分单元进行文化导入的。在有歧义的情况下,如上文中的"Sie"和"du",教师可创造真实语境进行文化释义。通过观看电影对话片段,学生可以了解和学到多种和目的语有关的生动的交际方法和手段,真切体会词汇在实际语境中的意义。
(二)通过联想和对话创建词汇的文化网络
为了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以文化为导向习得词汇,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练习导入文化元素。比较常见的方法是通过联想创建词汇的文化网络。认知语义学认为,人的大脑中有一本心理字典,大量的词汇及其发音、拼读、语义、语用知识和文化内涵交织成一张网络存储在里面。人脑的记忆和回忆就是输入和激活词汇的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人脑储存信息的原理,将会把学生从杂乱无章的平面记忆引向层次分明、更为灵活、立体化的认知状态。如碰到单词"Grün",由教师提问Was f?llt euch ein, wenn ihr grün h?rt?引发联想。该词覆盖性较强,除了联想其多种意义、词汇来源、衍生词汇等语义知识外,还能激活人脑中与此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比如德国的政党绿党(Die Grünen)。
下文以另一关键词"verreisen"为例,阐释教师在词汇传授中传递文化元素的技巧。
第一步:学生通过联想,收集与verreisen相关的词汇。
Lehrer: Was, mitten auf der Streckke. Da hat jemand die Notbremse gezogen
采用对话的形式进行词汇联想有利于让学生在交际情景中扩展词汇。教师借机发挥,对联想的词汇进行补充,传授其文化内涵.。在对话中,教师针对收集到的概念Bahnhof引导学生进一步联想:德国的火车非常准时(pünktlich);逃票(Schwarzfahren)指ohne Fahrkarte fahren。在上文中,教师巧妙地将联想法运用到词汇学习中,不仅激活原有的知识结构,还渗入文化内涵,并应用于情景交际中,实现了语义、国情、交际三者融合,使课堂富有立体化。
(三)利用简短诗歌导入社会历史背景
除了任意联想词汇,创造文化语境之外,利用文学为平台,在词汇学习中融入社会历史背景,也是饶有兴趣的教学方法,符合词汇教学的情感原则。德国诗人Ernst Jandl的诗便很适合用于初级德语或二外德语教学。以下面一首1944 / 1945为例,通篇以一个单词Krieg描述了1944 / 1945那年的战争岁月:
三、结束语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德语成语,因其来源和典故,更是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因此成语的学习更是离不开对文化内涵的把握。只有了解语言身后的文化内涵,才能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不过由于二外授课时间有限,不是所有词汇都有必要关注其外延的文化。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从每一课中挑选出几个重要概念纳入文化导入的范畴,目的是增强学生对德语文化的敏感性和领悟力,使其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减少盲点和失误。提高语言学习效率并相应提高文化认知能力,这便是词汇学习的文化原则。
参考文献:
[1]鲍志坤.也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外语界,1997,01.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4]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5]侯继红.德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内容的导入[J].合肥学院学报,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