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同化力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容的相通和精神实质的一致,使二者有了结合的可能;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和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使二者的结合走向必然。二者的结合与促进是相伴而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化,中国传统文化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经验总结, 成功地指引着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发展。历史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必然的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可能性
(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同化力。理论界一般认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两个维度: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广泛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同化力等优秀特性,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前提。儒学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几乎兼具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优良品质,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与儒学文化的融合。儒学产生于“百家争鸣”,具有很强的自调能力和兼容性。“佛教文化传入以后,它又能容纳外来文化,宋明理学(新儒学)又消融了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到了近代西方文化传入,它又能以开放的姿态吸纳西方文化。由于儒学的开放性、宽容性,所以引起各民族的认同,使它对各民族都能表现出凝聚力和吸引力。”[1]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内容上相通。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外来文化,在中国竟然能发展成为主流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这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内容上具有相通性是分不开的。有学者从社会理想、世界观和辩证法等方面分别进行阐释, 认为在社会理想方面,“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有相通之处;在世界观方面,“天下一气”与物质统一性原理有相通之处;在辩证法方面,“阴阳学说”与对立统一规律有相通之处。[2]有学者主张, 二者的相通之处主要在于二者都关注人的现实的生活世界。人,是马克思主义的真实主题和核心内容,是它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对人类的高度关注。[3]还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人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论也具有相通之处。
(三)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一致。“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 虽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在概念、命题、内容上存在差异,在文化精神上也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文化精神相通的可能性,只有在文化精神上相同的两种文化之间才有融合并超越传统的可能。文化精神上的相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联结点或纽带。”[4]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务实精神、革故鼎新精神、民本精神以及和谐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中的实事求是精神、发展变化精神、群众观点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都是一致的。这些文化精神上的一致性,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内在原因。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必然性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是科学的,具有普遍性意义。但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 世纪的欧洲,面对的是欧洲当时的现实问题,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其历史和民族的特点。正如列宁所说:“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他只是给一種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意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我们认为,对于俄国社会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5]因此,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发展就有一个同特定民族的具体实际和传统文化相融合的问题,在中国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是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1917 年,“俄国人举行了十月革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过去蕴藏在地下为外国人所看不见的伟大的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精力, 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之下,像火山一样突然爆发出来了,中国人和全人类对俄国人都另眼相看了。这时,也只是在这时,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6]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党内出现过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革命实践的历练之后, 深刻地认识到“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绝不能主观地公式地用它。”[7]新中国成立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经历了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互融合是实践发展的必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融合,将是一个不断不尽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态和面貌将越来越清晰。坚持中国特色,优化中国特色,就应该继续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动互化之路。既用马克思主义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又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既使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任务,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唯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性格、中国气象、中国风韵,使中国传统文化真正获得其现代形态。
参考文献:
[1]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66.
[2]陈方刘.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原因[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2).
[3]魏范青.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契合[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4]包心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融通[N].光明日报,2009-11-21.
[5]列寧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275.
[6]毛泽东选集, 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
[7]毛泽东选集, 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708,534.
作者简介:王祝昕(1991—),女,陕西省西安市人,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经验总结, 成功地指引着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发展。历史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必然的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可能性
(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同化力。理论界一般认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两个维度: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广泛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同化力等优秀特性,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前提。儒学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几乎兼具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优良品质,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与儒学文化的融合。儒学产生于“百家争鸣”,具有很强的自调能力和兼容性。“佛教文化传入以后,它又能容纳外来文化,宋明理学(新儒学)又消融了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到了近代西方文化传入,它又能以开放的姿态吸纳西方文化。由于儒学的开放性、宽容性,所以引起各民族的认同,使它对各民族都能表现出凝聚力和吸引力。”[1]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内容上相通。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外来文化,在中国竟然能发展成为主流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这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内容上具有相通性是分不开的。有学者从社会理想、世界观和辩证法等方面分别进行阐释, 认为在社会理想方面,“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有相通之处;在世界观方面,“天下一气”与物质统一性原理有相通之处;在辩证法方面,“阴阳学说”与对立统一规律有相通之处。[2]有学者主张, 二者的相通之处主要在于二者都关注人的现实的生活世界。人,是马克思主义的真实主题和核心内容,是它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对人类的高度关注。[3]还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人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论也具有相通之处。
(三)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一致。“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 虽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在概念、命题、内容上存在差异,在文化精神上也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文化精神相通的可能性,只有在文化精神上相同的两种文化之间才有融合并超越传统的可能。文化精神上的相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联结点或纽带。”[4]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务实精神、革故鼎新精神、民本精神以及和谐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中的实事求是精神、发展变化精神、群众观点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都是一致的。这些文化精神上的一致性,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内在原因。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必然性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是科学的,具有普遍性意义。但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 世纪的欧洲,面对的是欧洲当时的现实问题,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其历史和民族的特点。正如列宁所说:“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他只是给一種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意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我们认为,对于俄国社会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5]因此,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发展就有一个同特定民族的具体实际和传统文化相融合的问题,在中国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是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1917 年,“俄国人举行了十月革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过去蕴藏在地下为外国人所看不见的伟大的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精力, 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之下,像火山一样突然爆发出来了,中国人和全人类对俄国人都另眼相看了。这时,也只是在这时,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6]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党内出现过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革命实践的历练之后, 深刻地认识到“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绝不能主观地公式地用它。”[7]新中国成立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经历了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互融合是实践发展的必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融合,将是一个不断不尽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态和面貌将越来越清晰。坚持中国特色,优化中国特色,就应该继续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动互化之路。既用马克思主义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又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既使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任务,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唯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性格、中国气象、中国风韵,使中国传统文化真正获得其现代形态。
参考文献:
[1]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66.
[2]陈方刘.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原因[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2).
[3]魏范青.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契合[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4]包心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融通[N].光明日报,2009-11-21.
[5]列寧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275.
[6]毛泽东选集, 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
[7]毛泽东选集, 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708,534.
作者简介:王祝昕(1991—),女,陕西省西安市人,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