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课堂教学问题例谈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5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问设计不够精心,时常出现自问自答现象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合理的课堂提问正是“学”与“思”的最佳切合点。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难度要适中,所提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让学生能“跳一跳,摘果子”。教师还应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扬起他们思维的风帆,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不久听一位老师讲“风的产生”这节课时,老师在做完实验,得出“风是由空气流动产生的”结论后提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风是由空气流动产生的?这本来是一个不错的设计,只要给学生应有的思考时间、思维空间,自由回答即可,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就能举出很多例子,即使学生答不全面,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再回答。但是这位老师偏偏等不及学生思考,见学生举手回答太少(也许是由于老师听课学生很紧张的缘故),自己便举出四、五个例子,并归纳总结风的产生及风的益处与坏处,草草结束了这个问题。这种简单的课堂提问教学,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势必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因为课堂提问不是学习的目标,得到正确的答案也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我们要做的是让每个学生说出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这样设计课堂提问时自问自答,提问还有什么意义?
  
  二、教学内容讲的过繁,练习操作甚少
  
  新的课程理念摒弃“教教材”而倡导“用教材教”,可见教科书只能被视为教学的资源之一,绝不能再“以本为本”、按部就班地教书了。教学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或重组。但有的老师唯恐学生做不好,讲的太多,恨不能手把手的教学生做,而学生因此对探究失去了兴趣。如在执教放大镜成像的规律时,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了实验装置和做法,让学生明白实验什么和怎么做,接下来却没有让学生独立地做实验,而是教师说一步学生做一步,并一再提示学生到哪里才能找到成像的规律,提示学生观察放大镜成像的大小、成像的倒正,再统一学生的答案。学生做实验时,教师一直不停的在讲,只突出强调接受和掌握,而冷落和贬低了学生的发现和探究。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创新,影响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参与探究的过程,时常出现有探究之行,却无探究之实的现象。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学习和生活中的有心人,让学生设疑启智,去探索新知已是当前追求科学课堂教学的必由之路。
  
  三、不能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思维的启动,无不被问题所诱发,没有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活动。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在质疑问难时,往往提不到点子上,说不到关键处。教师的方法总是滞后于新课程的要求,没有用创新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找出答案。如一位教师教授《蚂蚁》一课时,提出了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如蚂蚁的家在哪里,观察后、讲出蚂蚁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等等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去自由探索、充分发言,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感受知识与生活、知识与实际的紧密联系,使学生澄清疑虑,激发新的思路和观点,自主地获取知识。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注重了知识的过程性,增强了课堂互动的有效性。而有的教师生怕学生不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剥夺学生在课堂的自由,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改革过去单纯为了追求分数而死擂硬灌的做法,尽量在课堂上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以鲜活的生命力吸引着每一位教师,然而,实施新课改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说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吗?当然不是,它应该是在教师搭建的戏台上,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张扬个性的方法,因此教师首先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能力,才能适应当前课改形势的变化和要求。
  总之,生活和教育是统一的,教学的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根据教材、环境、学生的实际,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努力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既要方法多样,又要科学合理,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样才能真正走进新教材。
其他文献
生活就像一本书。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深深地理解了这样一个道理——十个手指有长有短。一个班几十名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优点,他们中有先进、中间、后进的不同层次和状态。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究竟怎样去做学困生的工作,怎样才能使他们转化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如同良医用药,要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也就是要找到“困难”的病根。因此,首
期刊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比地球大的是宇宙,比宇宙大的是人的胸怀。”人的思想,博大精深,细微复杂,试图用几句简单的语言说清,实属不易。思想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多样性、互异性等都应是其特点。人的思想工作转化途径多种多样,有强制性的、有说服性的、有感悟性的、有实践性的。对学生的思想工作,仅属于软化性的说服教育,力度有限、效果有限,况且教育的对象又是尚未成年的青少年,因此用“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化学生的
期刊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意义重大而深远。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先导性作用。实施和谐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构建和谐校园的好处    (一)和谐的校园文化能够促进相互关爱  在这里,我所谈的校园文化是指教师的团队精神——教师的合作文化。  学校需要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第一,新教师需
期刊
学校管理的本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必须构建和谐的校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在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之间架起和谐、沟通的桥梁,才能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一、突出教师教学的主体地位,促进学校与教师的和谐    校长与教师的关系,从权力集散式的领导方式上看,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上下级关系;从教育目标看,领导与教师又都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不同分工的协作
期刊
笔者听过一堂《数据的统计和整理》的教学观摩课,这是该课的教学片断: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心中都有一个远大的理想,谁能告诉大家?  生:我长大了要当一名医生。  师: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好!  生:我长大了要当一名警察。  师:人民生命和财产的保护神,好!  生:我长大了要当一名教师。  师:和老师是同行,来,我们握握手!  (师生握手)   生:我长大了要当一名建筑师。  师: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
期刊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也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是的,每个人都需要赏识,喜欢被赞美、被肯定,生活由此而变得积极。学生亦如此,尤其是后进生,他们由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常常遭到批评、讽刺、挖苦、斥责,在心理上或多或少留有阴影,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由此而自我评价降低、没有自信、逆反情绪严重,甚至厌学,这些都严重地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身心的发展。
期刊
近来听了一些教学观摩课,不知是教师准备不足,还是有些“秀”的意味在其中,很多课没有竞赛课那么精彩。课堂上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如果一堂课没有一点问题是不可能的,但这些课存在着课堂教学中“虚”的现象,就值得我们去深思了。是不是我们存在“拿着课标学习,写着大纲上课”“嘴上说着专家的话,课堂念着自己的经”“评奖课精彩,平时课稀松”这样的“虚”的现象呢?现以所听的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内角和》
期刊
在当今经济社会中,按劳付酬是毋庸置疑的事。现在许多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多动手,在家中对孩子的劳动也经常采用“按劳付酬”的方式:扫一次地五角钱;洗一次锅五角钱;取一次报纸两角钱……正因为联系这样的生活实际情况,我在教学《妈妈的帐单》一课时,专门设计了一个小小的辩论环节:小彼得该不该给妈妈写这份帐单?意在通过辩论,引导学生认识到金钱有价、母爱无价这一情感主旨。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似乎已经看到孩子们争先恐后积极
期刊
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一种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教育手段。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人才的全面和谐发展。所谓素质教育即使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自由接受方式正是在“充分和自由”两方面显示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教育者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充分尊重学生已形成的主观选择,充分利用学生主观已有的判断来加以引导,显示出音乐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和愉
期刊
美国有位教育专家精辟地提出: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发问的问题性质和方法考察出来。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教师具备新素质。其中设计课程提问及处理学生回答,更成为新形势下教师必需具备的基本功。  设计提问,无从照搬照抄,教师要知难而进,在正确教育思想指导下,掌握设计问题及处理学生回答的种种技巧。  然而,在设计提问中,有些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提问的教育学、心理学原则,走进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