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的“温度”与“厚度”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time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的报业市场,已让不止一位报人感慨:“报纸的发行量未来只有下降,没有上升。”就连许多新兴媒体的大腕也在纷纷预测报纸的“死亡时间”表。
  网络的迅速发展,让我们认识到了科技对传媒的巨大影响力,更让报纸从业者,尤其是国际、国内新闻版面的编辑人员产生巨大的压力。我们在领略网络魅力的同时,必须有一种危机意识,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构建独特的话语方式。这里想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方面,要着力打造报纸的亲和力。也就是说,报纸要有“温度”。报纸作为一种大众传媒,读者对其理念、形式、内容的接受、认同乃至喜爱是至关重要的。这种亲和力是一种综合体现,从宏观来说,它表现在板块、栏目的定位,内容、版式设计等方面,从微观来说,它涉及我们时事编辑对每个国际、国内新闻事件的观察角度、判断能力等。
  做我们这一行的,无论聚焦国际国内重大事件、解读党和国家重大决策,还是感受时代社会喜怒哀乐,每编辑一篇稿子,都要自问一下:假如我是读者,这篇稿子是否有兴趣读下去?如果读者瞄第一眼就勾不起阅读的欲望,那就是失败,更达不到报纸传递党和人民政府声音所要求的目标——“有用、有效”。一句话:你的劳动无效。
  办报如同谈恋爱,你要尽量体贴读者。很多媒体讲与市场接轨,经常讲“我要蹲下来跟我的受众说话”。我觉得这里有一个假设的前提,就是你是很高的,就像家长对孩子说话一样,你要蹲下来,这本身就是不对等的。
  一次烟花大会时,杭州一家发行量很大的都市报在头版登了这样一段话:“今天的报纸看后,请不要丢掉。看台的台阶很凉啊,可以把它垫在屁股下。看烟花时吃剩下的果皮纸屑,把它用报纸包起来,一起扔到垃圾箱。我们都要做一个文明的好市民。”这样放下架子做新闻,让读者感觉很温暖,也说明报纸是有温度的。
  再说报纸的“厚度”。当今的地球如同“地球村”,信息互享非常便捷。报纸没有必要与网络比拼速度,而应该在“以快制胜”之外再找到一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深度报道、深度整合。网络媒体新闻滚动刷新,为了时效不得不采用一事一报的短消息模式,这种信息大多属于浅显的信息。而受众对热点新闻不仅想知道事情的起因和结果,更希望了解新闻的背景和有关细节。
  以前我们是“宁给读者一个西瓜,不给读者一把芝麻”。按传统的办报理念,编辑做版,一定要会删稿。为什么?就是为了多发几篇稿件,以加大信息量,信息多了,总有一条能满足读者需要,这就像用霰弹打靶,总有一粒能击中目标。
  如今变了,应讲究“足些足些再足些”,编辑要选准读者感兴趣的题材,尽可能地做大做全,放大稿件。为什么?一是因为报纸越来越厚,而读者读报时间相对却越来越短,再追求信息量,平均用力,可能会使报纸变得平淡无味,没重点,也没看点。二是因为报纸竞争激烈,报纸与网络间的竞争也很激烈。一般信息。你有我有全都有,而如果在某一个点上有所突破,有重点突出重点,没有重点制造重点,握指成拳,或许能做出些自己的特色来。一份综合类报纸,一天要发上百甚至数百篇稿件,其中多数是无关紧要的,有20%的必读稿件就很了不起了,与其天女散花,不如一枝夺目。
  比如“9·11”事件。《南方都市报》同行曾这样说:当年,夜班编辑晚上9:30在香港电视上看到后,还以为是美国大片。紧急请示老总后,决定做12个版的专题报道,而此时手里还没有任何信息。当时只定了3条:不能有幸灾乐祸的标题或小标题;要有前瞻性;要有故事。编辑们叫苦不迭,拿什么做呀。“怎么做,自己想办法!”就这样把12个版生生逼出来,第二天又滚动出了20个版。报纸很受欢迎。
  对所谓的“硬新闻”及国家重要政策的解读,在选稿、编稿甚至做标题上都要做到大尺度观察与细节化表述。比如,经济适用房。说滥的题,都是政府怎么说、开发商怎么说、学者怎么评论,这样做出的新闻还有新意吗?这样的新闻,能不能找到典型性出口?
  几年前,北京一家报纸刊登过一个短消息:一个大学老师排了56天队等开发商放号,这还不算过分的。北京一对夫妇从春节后就在售楼处排队,一直排到五一,最后被告知,排队取消,改摇号了。这样一则消息,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写一篇这对夫妇的特写:他们怎样风餐露宿,刮风怎么办?下雨怎么办?在哪儿吃饭?在哪儿上厕所?家里若有老人、孩子,谁来照顾?他们不工作了吗?他们是老北京人还是新近迁入的“外来户”?他们租房子行不行?他们买房的钱从哪儿来?是准备先付个首期房款还是能一下子交清?这是不是他们几代人可能拥有的第一套房子?……
  这一系列问号,能解决关于经济适用房的许多疑问。如果将这一系列问号整合在一起进行编排,读者也爱看。
  当然,在网络时代,我们的优势还有许多。比如报纸具有的公信力,这是长年累月的积累。同时,报纸作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在目前阶段给人心理上带来的“可信”感觉要远胜于网络。网络里的内容良莠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既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可以允许的。但对于报纸而言,必须承担起社会道义和责任,维护社会良知,这也是网络永远无法比拟的。
  互联网是集声、像、文字于一身的多媒体,在很大程度上集聚了传统媒体的特征。但经济、社会、文化的多元结构,决定了人们接受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互联网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仍很难取代传统媒体的地位,报纸在网络时代依然大有作为。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及时调整策略,主动拓展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
其他文献
摘要:甘肃政法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对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进行了为期半个多月的田野调查,发现在该镇电视的“去农村化”现象普遍,电视从制作播出到经营运作,都以城市生活为背景,农民媒介需求被忽略,传播环境严重失衡,媒介经营失衡。基于此,提出“到农村去”应成为西部农村传媒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农村 电视 媒介 传媒 角色    2009年暑期,甘肃政法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伯阳镇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化媒体的迅速崛起,美国政府开始将越来越多的宣传精力投入到网络中:其中,社会化媒体便是他们最常用的工具之一。通过社会化媒体的平台,美国政府可以在短时间内号召数以百万计的网民支持某一决议,或对某项新政策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前所未有的宣传方式不仅使美国政府得到了满意的宣传效果,而且还令政府在公众中的亲和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本文试以美国政府如何利用社会化媒体为其宣传策
期刊
语言就整体来说,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从有声语言看,历史发展的轨迹却较为明显。播音主持语言,作为包含新闻性的有声语言,时代感的色彩是相当鲜明的。  不同的时代都会形成一定的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播音主持语言不能脱离它们而一成不变或率意而为。新中国播音事业产生之初,就自觉承担起了反映时代、反映不同革命时期不同要求的历史使命。战争年代刚强有力的播音风格成为振奋革命斗志、打击敌人气焰的有力武器;社会主义建设
期刊
讨论缘起  在现代汉语的静态研究里,“因为”向来作为关联词用,是表因果关系的复句或句群的标志,一般分为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静态语法研究里,一些学者也曾提到“因为”在后的情况,多以描写为主,如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邢福义主编的《现代汉语》在介绍说明性因果句时说,说明性因果句在因与果的安排顺序上,又有“由因到果”和“由果溯因”两种情况,结果总是产生于原因之后。因此,说明性因果句一般是前分句
期刊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电视传播界在节目改版与创设淘汰、节目评价与编播制作以及广告经营活动中,广泛引入收视率指标。“收视率”一词越来越多地为广大电视受众所接受。甚至成为衡量节目受欢迎与否的标志性指标。当传统的行政式管理逐渐淡化时,电视竞争必然要求按照新的市场规则“出牌”。收视率开始在电视界掀起了波澜,也从最初70年代仅仅作为概念的一个词语,成为电视界的主流。  收视率,指在一定时段内收
期刊
摘要:新闻以准确地传播事实致效,以减少受众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这是新闻采写最基本的要求。假如受众通过阅读不仅没有减少不确定性,反而增加了不确定性,那么新闻传播就失去了意义。在一些新闻作品中,由于叙述不清,造成了受众阅读困惑。本文旨在通过探讨一些文章案例来解剖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关键词:新闻写作 叙述 问题    新闻消息作为一种短小的新闻叙事题材,要求叙述清楚、交代明白。什么时间、什么地
期刊
评论和理论是媒体的旗帜,代表着媒体宣传的主旋律和发展方向。因此,媒体应当重视社论、评论和理论的宣传,把旗帜举得更高。近年来,《河南商报》十分重视新闻时评,对报纸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  《河南商报》新闻时评版简介  《河南商报》时评版由主流评论、世象漫议等栏目组成。  “主流评论”实质上是该报的社论,经常以商报评论员署名的形式发表针对新闻时事的独家评论。随着报
期刊
摘要:2009年4月。一场由墨西哥发端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开始在全球蔓延。在这样一个全球都为之恐慌的疫情面前。新闻媒体在控制和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方面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本文拟从制约媒体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因素,媒体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媒体在报道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应有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探寻媒体的角色把握及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字:甲型H1N1流感 突发性
期刊
随着民众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对知情权诉求的越来越高,媒体在危机事件中,如一味地“说教”。忽视民众的态度和视角,媒体的舆论引导效果会大打折扣。  因此《大公报》就选择以平民视角揭示事件真相,客观全面报道,用正反两面的平衡报道来体现舆论引导艺术,赢得受众的同时也有了先声夺人的主动权,构建起独具特色的舆论氛围,将舆论权牢牢揽到自己手中。    一、版面安排和报道的特点    《大公报》从报道《甘肃14婴患上
期刊
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作为中国中央媒体在20世纪80年代初创造出的重要象征性行为,一直持续不断地存在于27年来每年中最特别的辞旧迎新的大年夜晚上。春晚的最终固定被许多文化研究者称为是一种“新民俗”:承载了传统春节文化、民间文化的时代文化的交融。春晚本身作为一个文化文本重构了传统春节文化甚至建构了国家形象和社会共同记忆。这种形式远大于内容的大型歌舞电视联欢晚会实际上是选择性地成了一种仪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