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能有几多愁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lj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愁”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思想主旨,虽然诗人的“愁结”各有不同:或怀才不遇,孤苦无助;或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或羁旅在外,思亲思友,离别闺怨;等等。但是,那万千愁绪,断肠椎心之痛,总能让读者不得不产生强烈的共鸣。
  一、借江、河之水,让愁绪有了不尽的“长度”
  汩汩滔滔长年不息流淌的江河之水,常是作者用来寄托自己时时难了、日夜煎熬的断肠愁绪的意象。
  如,秦观的《江城子》中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欧阳修的《踏莎行》中的“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离愁渐行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还有后唐李煜的《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江春水载着作者难以排遣的幽愁暗恨,不知何时才能流到它的尽头,还有宋代李之仪的《卜算子》中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这些作者浓浓的愁怨,似江河冲破堤防,又像火山喷出的岩浆,让这江河之水,载不动,这许多愁,强烈地冲击着读者的情感,产生了难以抑制的震撼力量。
  二、借四季景物,让愁绪笼罩“沉重”的阴霾
  贺铸在《青玉案》中说“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闲愁已经够多了,偏又赶上这春末夏初草长絮飞的时节,这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漫天的梅雨,更增作者的愁怀。李商隐的《代赠》中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句子,蕉心还未展开的芭蕉,缄结不开花蕾的丁香,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哀愁无限,这物之愁,更加深了人之愁。柳永的《雨霖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等,这些景物衬着愁情,让诗人更难承受这愁绪的重负,也使读者难以拂去萦绕心头的沉重阴霾。
  三、借鸟、猿之声,让愁绪凭添难耐的凄楚
  李白的《蜀道难》中的“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辛弃疾的《菩萨蛮》中的“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还有夏完淳的《卜算子》中的“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王鹏运的《浪淘沙》中的“断尽愁肠谁会得?哀燕声声”,又有关汉卿的《双调·大德歌·春》中的“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填憔悴”,等等。子规、鹧鸪、乌鸦、哀燕的啼叫,非但不能转移境中人的注意力,反而入耳的声声音韵更让人愁上加愁。王昌龄的《送魏二》中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诗人从听闻孤猿阵阵哀鸣入笔,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愁情已重,此时的心境就更凄楚了。
  四、借“雨”托“泪”,让愁绪绵绵不知何时是绝期
  苏轼在《江城子》中写到“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写梦中与亡妻相逢,无言垂泪。痛妻亡,伤身世,诗人想象以后年年明月之夜,清冷的月光照着那沉寂的孤坟,他怎能不内心凄楚,泪洒双襟。王驾的《古意》中的“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李益的《上汝州郡楼》中的“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钱惟演的《玉楼春》中的“绿阳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等等。婆娑泪眼,肝肠欲断的悲苦,读来极易引起共鸣,催人泪下。
  除以上所列,古典诗词中还有许多凭借种种“外物”,写出撞击灵魂的愁情别绪的。如,著名词人李清照的《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和《醉花阴》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及魏夫人《武陵春》中的“宽尽春来金缕衣,憔悴有谁知”。诗人借“双溪舴艋舟”“黄花”“金缕衣”等,将“愁”引入诗中,写得直观真切,抒尽人间无限情怀。
  中国古典诗歌,素以含蓄蕴藉见长。正因如此,才让作者的满腔愁怨,寄托于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外物”,抒发得淋漓尽致。也给后人留下了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让灿烂的历史文化异彩纷呈。
其他文献
一、网络语言的特点  (一)风趣幽默,有人情味。  在网络这个特别的交流平台上,语言成为了网民们的个性标志。网络上的新词比比皆是,不乏生动有趣的词语。比如,论坛在线不说话或QQ隐身状态,叫做“潜水”,两者都有一个隐秘性的特点,虽存在但别人却看不到,这就是两者的相通点,多么的形象而生动!又如,“大虾”一词,据说最早的形式是“大侠”,后来渐渐演变成“大虾”,为何?无外乎“大虾”更形象幽默。JJ代表姐姐
期刊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很多情况下是在和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凝聚着中国灿烂的历史文明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文言文,就是走近中国的传统文化;学好文言文,将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然而,一提到文言文,不少教师会喊头疼,因为上文言文课,往往是出力最多,效果却不大。通常情况是,教师口干舌燥,拼尽力气给学生讲完了一篇文言文后,满怀希望地叫起一个表现还不错的学生回答一个不算很难的句子翻译,可是学生的回答通常是让人
期刊
伴随着语文课改和新课标大讨论的浪潮,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被广泛关注和认同。语文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被突出放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尊重。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形成健全人格,这些正在被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广泛地接受。与此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呼唤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师生平等,师生之间不仅是教与被教的关系,更是互相合作的关系。由此而形成的
期刊
意象,也就是诗歌中的形象。古诗中涉及的人、物、景观、花、鸟、鱼、虫等,都可以称为“意象”。古诗中的意象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平时重视对诗歌意象的积累,对把握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大有帮助。为此,将常见的诗歌意象进行整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1.秋。秋天天气转凉,秋风萧瑟,草木凋零,万物蛰伏,有时也用秋来表示人生迟暮。在这样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下,秋之意象大都积淀
期刊
鲁迅的作品如何教,这应是一个老话题了;鲁迅作品难教、难学,这也已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共识。谈论鲁迅作品教学的文章,都喜欢引进所谓学生的口头禅:“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或“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当下,鲁迅作品难教、难学,似乎已成定论。从舆论势头看来,谁要对此表示一点不同意见,就难逃灭顶之灾。  如今,在全民娱乐化、文化快餐化、阅读卡通化的当下,教学鲁迅作品有难度,是一个不争
期刊
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赫尔巴特也曾说过:“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根据《中小学德育大纲》规定:“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的阵阵浪潮中,学案教学模式逐渐成为各学科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手段,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一些学校的肯定,也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广。在学案教学模式的推广中,部分教师不断地融入个人元素或者依学情“单独开方”,结果各地学案形式各异,“百花齐放”。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案教学的问题逐渐出现,也引起了学校教学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高度关注和深刻反思。像一些教育基础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
期刊
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过:“作为一名教师,他自己受了多大程度的教育和教养,在多大程度上使这种教育和教养成为他自己的财富,他只能在这样大的程度上对别人发生教育的影响,而且必然发生这种影响。”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教师自身的学识与道德水平即师德,在潜移默化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学生对他的看法,进而影响着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不能只关心传道授
期刊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的意思就是教学生断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
期刊
周记,因其内容自由、形式灵活、体裁不限、字数不限,相较于作文,更受学生的欢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坚持让学生一周一记,内容可以涉及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追求“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的境界,写出自己对人世万物的独特感受,由此再生发“同情”“想象”“彻悟”。在这样的过程中,周记就是学生生活的备忘录,能够给他们留下一笔日后回味陶醉的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学生倾吐衷肠的驿站,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