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美术 音乐教学中的互补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test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种现象:一节单纯的音乐或美术课,要么感染力不足,要么气氛欠佳。为了能更好的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我们尝试着进行美术、音乐学科的教学互补。
  绘画是需要灵性的,它是一种意境的艺术。音乐以其明快的旋律,能够改变美术课的沉闷气氛。人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画是静止的音符,音乐是浮动的画面。”美术以其清晰的画面,为抽象的音乐语言增强形象性。
  根据学生好动、爱唱、爱画的特点,我们利用美术、音乐的互补优势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视听并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使这两门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做到“声中有画、画中有声”。改变了以前的局面,两者有了和谐统一,既有利于创设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又有利于学生愉悦身心,激发灵感,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下面,就美术、音乐学科教学过程中是如何进行教学互补的作简单的介绍:
  例:在教学《国画》课中音乐的运用。
  中国画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它与西方油画并称为世界绘画领域的两座高峰。它们有着不同的观察透视法及审美标准,不同的民族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中学生相应知识修养相对来说比较欠缺,他们对中国画所描绘的意境领悟起来比较困难。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就会在课堂上用一些诗词来讲解国画意境,诗词本身就是比较抽象的语言表述,同学们听得云里雾里,呆板、僵滞的画面使国画的气质面目全非。为了更好地让同学们理解国画意境,我们大胆的将音乐欣赏引入课堂,就有了不一样的效果。
  在欣赏国画的同时,给同学们播放《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筝曲和古琴曲。中国古琴和筝是我国古老的乐器,恰恰对国画起了诠释作用,中国古琴那辽阔苍远,大地平沉的乐音,筝那如高山流水般的律动,伴着教师的剖析,同学们体会到了中国画特有的意境美。画笔在同学们手中也不再停滞,擦、点、染、抹红、染绿,思维随着笔在劲秀、清漓、苍远、飘逸。同学们感到和以前截然不同了,对国画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例:在教学人音版音乐第15册第3单元《梨园金曲》时,为了增进学生对国剧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对京剧角色脸谱的欣赏,识别能力,大胆引入了美术教学示范画,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等环节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讲课中如按照以往形式:识谱——歌唱,很容易忽略培养同学们对京剧的欣赏能力,也无法让学生直观地产生对京剧角色的认知。因此,在讲课中,我们出示了几张描好的脸谱范作,同时播放京剧曲牌配乐,在京剧地道的韵味中,面对脸谱根据角色演唱的情绪及唱腔服饰,让同学们分析角色性格,给每个脸谱对号入坐。大胆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尝试,对京剧行当,行头,唱腔,版式都有一定直观的了解,同学们边听边画,精力集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脸谱知识,而且对京剧兴趣的培养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再去学习歌曲《唱脸谱》,同学们能戴着自己绘制的脸谱边唱边展示。
  这样,两种学科的互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德国美学家费歇尔说过:“人的各个感官不是孤立的,它是一个感官的分支,多少能相互代替,一个感官响了,另一个感官作为回忆,作为和声,作为看不见的象征,也就是共鸣。”借助艺术的互相渗透,我们才能把各个感觉沟通起来,激发想象、联想产生移情,使学生从有限的形象中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把美的思维沟通起来去体验艺术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真善美。
  一、声行并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
  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绘画教学中创设情境,给同学们最真实的听觉感受,以声动人、以情感人、寓教于乐,学生有兴趣就会有自学性、积极性、主动性,就会积极去探索发现、去创造。
  二、声行并用,培养学生的感受力
  想要让学生能感受作品的真实情感,就要让学生融入到作品中,在耳濡目染、声行并用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感受力。
  三、声行并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学生们都喜欢音乐,有时在画画时会不自觉的哼起歌曲,而静静聆听音乐时又容易产生一定的幻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聆听音乐来让学生联想不同的画面,有了美的想象,再去画就非常容易,而每个同学的感受能力不同、想象也不同,作品就千变万化非常丰富了;或是通过画面来让学生对音乐所表达的意境,对音乐语言有直观的认知。
  同学们对于绘画不是没有感情,也不是不想唱出“心中的歌曲”,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启发、一种氛围,只要教学中用好优势互补,不仅仅是音乐、美术学科,还有其它的各门学科,只要把各种艺术形式融合起来,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833400新疆博乐市乌图布拉格中心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体育锻炼对中学生体质的影响一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本文论述体育锻炼对中学生体质的积极影响,为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将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锻炼 影响 体质 体格 体能 适应能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和健康环境的日益改善,青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但是,由于很多人缺乏正确的体质观念和增强体质的科学方法以及一些学校为追求“升学率”而忽略了体育教育,使得在身
期刊
俗话说心灵手巧,实际上手巧也会心灵。动手可以促进大脑发育,手脑并用是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小学美术手工制作课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如何优化手工制作课课堂教学,营造适合培养创造性的环境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营造参与创造的空间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当学生对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兴趣、形成一种
期刊
过氧化钠、氯气等物质的性质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一类重要的验证性实验。做好它们,对于帮助学生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掌握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等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现行高中教材上的某些演示实验的实验方法存在着一些缺陷,实验时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需要改进。    一、Na2O2与H2O和CO2的反应的改进  1、原课本实验方法[1]  高一化学教材第二章第二节《钠的化合物》中,关于Na2O2与H2O
期刊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尹少潭教授在阐述“美术课程标准”时,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
期刊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美术被设置成小学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是人类自上而下发展起来的精神产品,每件有历史份量的美术作品都是文化的化石,都是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心影。美术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是一种文化学习。应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一、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来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知识  美术包括绘画
期刊
【摘要】手势是指用手指、手掌和手臂的动作和造型来表情达意的一种体态语言。不同的手势造型能表达人们潜在内心的各种微妙的情感,同时也可描摹出事物复杂的状貌。在戏剧、音乐、影视、舞蹈界都将手势语言称做人的“第二张脸”。如果我们将手势语言恰当巧妙的运用到音乐教学中,它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使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手势语言 巧妙 恰当 音乐教学 运用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手有时比嘴还
期刊
许多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难以理解题意、难以将所给条件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理解的情况。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发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那么,如何发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何发掘物理情境中的隐含条件呢?我们认为应指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发掘约定俗成提法中的隐含条件   课本上经常用一些习惯的说法来说明某些现象,这些提法中的某些词语由于已经约定俗成,所以具有确定不变的
期刊
物理是研究力、声、热、光、电等现象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应如何推进创新教育呢?近年来出现的开放性试题是实现创新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突破口。  开放性试题,就是以多端性、变通性、独特性为特点的创造性思维方法,能对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分析,从正反两极进行比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克服思维定势,避免思维僵化和单一,从而有助于认识全面、深刻,方法灵活多样,在求知中产生创
期刊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学生的认识能力不能从外部形成,而只能由学生自身的发展决定。新的课程标准也突出强调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参与中培养兴趣,学会方法,学生就会有兴趣,也就不会把学习看成负担,就会主动钻研,不断发展。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一些粗浅的感受和体会:    一、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的最微妙
期刊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响应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具体贯彻“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大力推进体育特色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充分发挥体育特长生的作用。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充分调动有体育特长的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具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