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了解教材特点是首要任务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教书也一样,要想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要先了解我们的教学内容。那么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有着怎样的特点呢?一页页翻开教材,我们会发现教材能根据各个年段的学生年龄特点进行编写,它是由学习主题、若干个基本问题以及试一试、练一练组成的。教材所选择的学习素材与学生的生活现实相联系,内容的呈现突出了知识和方法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过程并关注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我个人觉得尤其在知识和方法的产生过程教材体现得淋漓尽致,但也有三个方面值得大家思考:一是每节课的课题对所学知识的内容没有直接体现;二是所有的新课都是直接提供主题图,没有任何的前置学习的内容;三是对于知识、方法的结论性太少。
二、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是教学的前提
正确的教材观是教师教学的前提,如果教学时只是一味埋怨教材的话,那么这个老师只会停滞在教学的原点,得不到任何的进步。一个老师的成长同时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只有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既遵循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正确挖掘教材资源,拓宽、延伸知识结构,活用教材,使教学从课内到课外,从点到线到面,从已知到未知延伸;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打破封闭的教学格局,形成开放的姿态,把教学的知识伴随在培养学生能力、学习态度形成的过程中,力求让学生学得更广博、更创新,这样你的教学课堂才会更精彩。
三、正确把握教材处理的切入点是教学的关键
(一)运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来切入
综观北师大版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都是由主题图、问题等组成,没有任何的复习铺垫。这对于学生学习新知有一定的阻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得知识,这是最高的技巧之所在。”所以教师需要设计一些复习知识来切入新课教学,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时一般都是要把这些图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知识,如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三角形、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这样的话我们就一定要进行旧知的复习才有利于新课的开展。
(二)创设合适、有趣的教学情境来切入新课
如五年级上册67页的《分饼》这一知识课本。像这样富有趣味性故事性的主题图,教师可以这样创设: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天,午餐时间快到了,师傅把午餐的任务交给了八戒。八戒出去化缘,从一户人家里化来了三张饼。这可让八戒犯难了,三张饼怎样分给四个人呢?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吗?
当然有些教材内容并不是一定就是故事情境,有些可以是生活情境、游戏情境等。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情况根据学生具体的年龄特征进行具体处理。
四、创新运用教材是教学的提升
(一)简化教材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中有这样的一课时“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
我根据主题图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用课件演示讲述了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数学王国里有很多小伙伴,每天都热热闹闹的,这不今天天气特别好,花园里先出来了一群小伙伴:大家瞧瞧它们是谁啊!(出示第一幅图),接着又出来了另一群小伙伴:它们又是谁呢?(出示第二幅图),它们非常开心,叽叽喳喳地一下子就讨论开了,突然一阵激烈的争吵声响起来了,到底发生什么事了呢?原来是两个小伙伴在争吵着谁大谁小呢?
把一个主题图分成三部分,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不会被复杂的主题图受到干扰,而且能专注于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作主题图的处理,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
(二)重组教材
《数学课程标注》指出:课程内容是按照学段制订的,并未规定学习内容的呈现顺序。因此,教材可以在不违背数学知识逻辑关系的基礎上,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认知规律、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形成自己的编排体系,体现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如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中有“分数与除法”这一知识,这一内容包括3个知识点:一是借助“平均分”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二是利用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三是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问题。教学用书是这样安排的,第1、2个内容为第一课时,第3个内容为第二课时。我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认知,对教材做了这样的变动,第1、3个内容为第一课时,第2个内容为第二课时。
(三)改变教材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中有《公顷、平方千米》这一课时的学习。
我考虑到学生头脑中无法一下子就想象出这么大的数据,所以我利用他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铺垫、过渡、学习,
(1)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1=1(平方厘米)
例子:一个大拇指手指甲大约是1平方厘米。
(2)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1×1=1(平方分米)
例子:《新华字典》的封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
(3)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1×1=1(平方米)
例子:教室门的一半左右大约是1平方米。
(4)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100×100=10000(平方米)
也就是1公顷。
例子:400米跑道围成的操场面积大约是1公顷。(蕉岭中学体育场)
(5)边长是1000米(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1000×1000=1000000(平方米),也就是1千米×1千米=1(平方千米)
例子:100个蕉岭中学体育场大约是1平方千米。
通过上面由小到大的推导和具体的例子,学生就能够在头脑中形象地感知出来1公顷和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而且还能注意区分出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大小来,甚至对于单位间的换算也能够体现出来,这就大大地帮助了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讲,开发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驾驭小学数学教材的能力。所以教学道路上需要老师的勤学善思,需要一个能与学生共成长的引领人。一个能在教材上钻研,教法上创新的老师,他的课堂才能精彩,他的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教书也一样,要想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要先了解我们的教学内容。那么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有着怎样的特点呢?一页页翻开教材,我们会发现教材能根据各个年段的学生年龄特点进行编写,它是由学习主题、若干个基本问题以及试一试、练一练组成的。教材所选择的学习素材与学生的生活现实相联系,内容的呈现突出了知识和方法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过程并关注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我个人觉得尤其在知识和方法的产生过程教材体现得淋漓尽致,但也有三个方面值得大家思考:一是每节课的课题对所学知识的内容没有直接体现;二是所有的新课都是直接提供主题图,没有任何的前置学习的内容;三是对于知识、方法的结论性太少。
二、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是教学的前提
正确的教材观是教师教学的前提,如果教学时只是一味埋怨教材的话,那么这个老师只会停滞在教学的原点,得不到任何的进步。一个老师的成长同时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只有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既遵循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正确挖掘教材资源,拓宽、延伸知识结构,活用教材,使教学从课内到课外,从点到线到面,从已知到未知延伸;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打破封闭的教学格局,形成开放的姿态,把教学的知识伴随在培养学生能力、学习态度形成的过程中,力求让学生学得更广博、更创新,这样你的教学课堂才会更精彩。
三、正确把握教材处理的切入点是教学的关键
(一)运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来切入
综观北师大版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都是由主题图、问题等组成,没有任何的复习铺垫。这对于学生学习新知有一定的阻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得知识,这是最高的技巧之所在。”所以教师需要设计一些复习知识来切入新课教学,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时一般都是要把这些图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知识,如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三角形、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这样的话我们就一定要进行旧知的复习才有利于新课的开展。
(二)创设合适、有趣的教学情境来切入新课
如五年级上册67页的《分饼》这一知识课本。像这样富有趣味性故事性的主题图,教师可以这样创设: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天,午餐时间快到了,师傅把午餐的任务交给了八戒。八戒出去化缘,从一户人家里化来了三张饼。这可让八戒犯难了,三张饼怎样分给四个人呢?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吗?
当然有些教材内容并不是一定就是故事情境,有些可以是生活情境、游戏情境等。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情况根据学生具体的年龄特征进行具体处理。
四、创新运用教材是教学的提升
(一)简化教材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中有这样的一课时“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
我根据主题图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用课件演示讲述了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数学王国里有很多小伙伴,每天都热热闹闹的,这不今天天气特别好,花园里先出来了一群小伙伴:大家瞧瞧它们是谁啊!(出示第一幅图),接着又出来了另一群小伙伴:它们又是谁呢?(出示第二幅图),它们非常开心,叽叽喳喳地一下子就讨论开了,突然一阵激烈的争吵声响起来了,到底发生什么事了呢?原来是两个小伙伴在争吵着谁大谁小呢?
把一个主题图分成三部分,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不会被复杂的主题图受到干扰,而且能专注于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作主题图的处理,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
(二)重组教材
《数学课程标注》指出:课程内容是按照学段制订的,并未规定学习内容的呈现顺序。因此,教材可以在不违背数学知识逻辑关系的基礎上,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认知规律、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形成自己的编排体系,体现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如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中有“分数与除法”这一知识,这一内容包括3个知识点:一是借助“平均分”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二是利用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三是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问题。教学用书是这样安排的,第1、2个内容为第一课时,第3个内容为第二课时。我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认知,对教材做了这样的变动,第1、3个内容为第一课时,第2个内容为第二课时。
(三)改变教材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中有《公顷、平方千米》这一课时的学习。
我考虑到学生头脑中无法一下子就想象出这么大的数据,所以我利用他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铺垫、过渡、学习,
(1)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1=1(平方厘米)
例子:一个大拇指手指甲大约是1平方厘米。
(2)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1×1=1(平方分米)
例子:《新华字典》的封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
(3)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1×1=1(平方米)
例子:教室门的一半左右大约是1平方米。
(4)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100×100=10000(平方米)
也就是1公顷。
例子:400米跑道围成的操场面积大约是1公顷。(蕉岭中学体育场)
(5)边长是1000米(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1000×1000=1000000(平方米),也就是1千米×1千米=1(平方千米)
例子:100个蕉岭中学体育场大约是1平方千米。
通过上面由小到大的推导和具体的例子,学生就能够在头脑中形象地感知出来1公顷和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而且还能注意区分出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大小来,甚至对于单位间的换算也能够体现出来,这就大大地帮助了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讲,开发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驾驭小学数学教材的能力。所以教学道路上需要老师的勤学善思,需要一个能与学生共成长的引领人。一个能在教材上钻研,教法上创新的老师,他的课堂才能精彩,他的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