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行贿罪之主体问题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csolita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行贿犯罪在近几年来呈现出一种高速增长的态势,特别是单位行贿犯罪。因此,厘清单位犯罪的犯罪主体的相关理论问题,为司法实务提供正确的理论依据,从而更好地打击犯罪,遏制日益严重的贿赂犯罪就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单位行贿;犯罪主体;打击犯罪
  我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三条[1]
  规定了单位行贿罪的两种情形,即: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给予国家工作人员手续费、回扣等,并特别规定向个人行贿的转化条件。设置单位行贿罪在一定程度上抑止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发的单位行贿行为。但是经过经二十年的司法实践,对该罪仍存在不少理论与实务上的争议点。本文试图对实务与理论中存在较大争议之处进行分析、厘清,以期对司法实务有所裨益。
  一、内设与分支机构能否成为行贿罪的主体
  “以单位的内设、分支机构,部门的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主要归内设或分支机构,部门所有的,应认定为单位犯罪[2]”。这种观点自从扩大了1999年7月的“司法解释[3]”后,就逐渐衍变为目前我国刑法学界的主流观点。“法人说”与对主体的限缩解释被彻底推翻。但是,将单位的内设、分支机构规定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回溯至单位行贿的立法原意,可探究得知,立法者规定单位行贿罪的目的在于规制单位行为,而非个人行为或单位内部机构的行为,因此,在认定单位犯罪时,必须综合考虑行贿是否以单位名义、体现单位意志且为单位利益,仅凭“会议纪要”的形式就随意扩大处罚范围,有违刑法的谦抑性与罪行法定原则。
  二、私营企业能否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根据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行文的逻辑来看: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不能成为行贿罪的犯罪主体。更有学者根据司法解释的观点进一步论述到:“从责任自负原则来看,私人拥有私营企业财产,企业通过行贿罪而获得的不正当利益亦为个人利益[4]。”因此,将其认定为单位行贿罪,则法定刑则轻于自然人行贿罪,无异于放纵犯罪分子,“对私营企业的行贿行为,应当以自然人行贿罪论处为宜[5]。”笔者认为司法解释和有些学者的观点存在值得商榷之处,刑法意义下的“单位”绝对不能等同于民法意义下的单位,民法中的单位设置其主要调整的是作为民商事主体的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产关系,而刑法规制下的单位则是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角度为出發点的,一则重在保护、调整,一则重在禁止、打击。两者的立法目的截然不同,再者,将非法人私营企业排除在单位行贿之外,亦无法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而且从目前市场中的私营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看,无论是否具备法人资格,其内部机构日趋完善,拥有独立的决策、经营、执行机构,已经具备了独立的刑事责任能力,如果依然按照传统的观点认定为个人行贿罪,那在一定程度上有违罪刑相适应原则的。笔者认为不能将非法人私营企业一律排除在单位行贿罪的规制之外,应当以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地根据具体案情来综合的做出判断,充分考虑认定单位行贿罪的三个因素在非法人私营企业行贿案件中的具体应用,即:结合是否以单位的名义,体现单位的意志,为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而非法行贿三者来综合评价。
  三、单位行贿罪主体转化问题
  刑法第三百九十三条规定:因单位行贿而取得的违法所得归个人是所有的,依照三百八十九条、三百九十条(即行贿罪)定罪处罚。这一规定即犯罪主体向自然人犯罪主体的转化,认定这一转化主要可以从“名义”和“目的”两方面来确定。要构成单位行贿罪,则必须要以单位名义、代表单位意志、并且为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反之,不是以单位名义,或虽以单位名义却是为个人获取利益,则认定为个人行贿罪。
  关于该规定,亦不缺学者们的批评之声,有的学者认为:“不具体分析案件的实际情况,一律将违法所得归个人占有的情形认定为个人行贿罪,有违《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举证责任原则[6]。”
  欧美国家虽亦有对单位行贿行为的刑法规制,但却不像我国刑法规定的如此简陋,仅凭借一两个条件就完成了向个人行贿罪的转化。因此,笔者建议在下一次的刑法修正案中修改、增加对单位行贿罪的规定,以期更加符合限制国家刑罚权与打击贿赂犯罪、保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双重目的。
  注释:
  [1]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因行贿取得的违法所得归个人所有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九条、第三百九十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2]参见:2001年1月21日《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 :“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实施犯罪行为的处理。以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的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亦归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所有的,应认定为单位犯罪。不能因为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没有可供执行罚金的财产,就不将其认定为单位犯罪,而按照个人犯罪处理”
  [3]参见: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第一条.
  [4]陈明华.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页774.
  [5]张平,谢雄伟. 单位行贿罪若干问题新探[J]. 理论月刊,2005,04:133-135.
  [6]甄刚. 刑法第三百九十三条质疑[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06:54-57.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张明楷.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陈平、刘明祥主编.刑事司法疑难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甄刚.刑法第三百九十三条质疑[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06:54-57.
  [5]张平,谢雄伟.单位行贿罪若干问题新探[J].理论月刊,2005,04:133-135.
  [6]曾粤兴,孙本雄.《刑法》中的单位行贿罪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41-46.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宪法没有明确地把家庭权写入条款中,但可根据宪法的根本法的作用,以及宪法第49条的分析,寻找到宪法对家庭权作为基本权利的基本保障方面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家庭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出家庭权的内涵以及家庭权的宪法保障的具体内容,借鉴美国将宪法规定内容作为实践中原则的现象提出我国宪法保障的实施方法,即进行必要的原则性约束。  【关键词】:家庭权;宪法保障;原则性约束  一、家庭结构  从古至今,家
期刊
【摘要】:我国虽有多年的行政补偿实践,但主要集中在对公民财产权的征收和征用方面。随着诚信政府理念的引入,信赖利益保护问题在行政活动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实践中,信赖利益补偿纠纷多发,但我国并没有制定《行政赔偿法》,也无关于信赖利益补偿的法律规定,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对信赖利益补偿进行界定,确定信赖利益补偿的原则和范围。  【关键词】:信赖利益补偿;补偿原则;补偿范围   一、案
期刊
法律是社会的产物,同时又服务于社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制现代化也就成了法治发展的应有之义,而作为法制现代化建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司法的现代化,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仅要继承法律原有的、内在的公平正义价值理念,同时更要适应现代社会,进行制度上的自我革新;当法制现代化成为站在新旧世纪门槛上的法学家们热切关注、认真探究的中心问题时,司法现代化作为法制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也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接下
期刊
在新闻视听作品中,对新闻事件的评论类占据很大的比例,因有个人观点的融入及交锋,评论类新闻视听作品容易收到受众的青睐。  随着网络媒体的形成与发展,一种新型热门新闻视听作品形式——网络脱口秀,以其宽松的节目选题、短小精悍的节目内容、较快的传播速度[1]等突出优势迅速走红,其中既包括《晓松奇谈》(《晓说》)、《吴晓波频道》、《罗辑思维》等以网络视频网站为主要发布平台的自制节目,也包括《老梁观世界》等在
期刊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社会越来越多的事情可以借助机器人去完成。机器人可以作为服务员在餐馆为人们提供服务,机器人可以作为表演者为观众提供精彩的表演,机器人也可以作为导游引领游客参观景点等等。这些本由人类完成的工作现在交给机器人完成,不仅节约了人力,同时节约了成本。所以,当今越来越多的媒体发现了机器人这一优势,开始使用机器人来撰写稿件。由机器人撰写稿件虽然大大的增加了稿件生成的效率,但同时也引
期刊
【摘要】:赘婿作为妻家成员,在家庭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身份上赘婿不同于养子,他不是承嗣之人,无权主持妻家的祭祀。赘婿的财产权是基于同居劳动而产生的,一旦他离开了妻家归宗或者出外居住,他对妻家的上述财产权利就会丧失。在婚姻关系中,赘婿没有对婚姻的控制权,他经常成为被“出逐”的对象男子纳妾  的权利在赘婚中也是不可思议的。在家庭关系中,赘婿有一定的家产管理权,但这一权利很大程度上受到妻子的制约。 
期刊
所谓大众文化,是指是工业化技术和商品经济条件下产生的,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反映大众日常生活实践、观念、经验、感受,借助于传媒系统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播,适应社会大众文化品位、为大众所广泛接受并由他们参与其意义的生产、流通、消费、反馈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它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文化。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内含着当代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反映了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法制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和人权思想的不断发展,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问题备受各方关注,但无论是学界还是实践中,人们总是将关注的中心点放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身上。刑事被害人是我国刑事诉讼中重要的当事人之一,在刑事诉讼中享有一定的诉讼权利,具有一定的诉讼地位。但是在立法上对刑事被害人的诉讼权利保护却有诸多不足之处,实践中,忽视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损害被害人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国家通
期刊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复杂多变,法律的滞后性日益显现。在法学研究过程中仅仅依靠固有的理论和经验已经远远不足,因此在法学研究过程中实证研究受到研究者的青睐。实证研究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在解决法学问题时都产生积极的作用,并解决其他研究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民族法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法学,其包含内容广泛,各民族之间差异巨大,在民族法学研究中运用实证研究分析方法不仅能克服各民族之间的
期刊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微信”这种社交软件已经逐渐成为主要社交平台之一。由于其使用便捷、具有时尚气息等特点,已经拥有大量的长期用户。微信的普及也催生了一种新型的经营方式——微商,而微商群体目前呈现出一种混乱的局面,如何对其进行法律监管成为目前相关部门已经思考的问题。本次调查主要以研究“微商”法律监管的现状为内容,接着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结合实际情况,为加强和完善“微商”的法律监管提出一些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