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课程改革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和实践素材。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仍存在学习处在被动状态、课堂教学有效性低等问题。现就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合理预设,进而提高课堂有效性做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有效性;合集性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5-247
目前,随着课改的深入,根据课改要求,学生应当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充当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教师如何参与、引导,尤其是如何控制学生活动的进程,保证课堂的有效性,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进行比较充分的预设。下面我认为体现课堂有效性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一、学习素材的精选。
精选的素材能够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感知的素材中所传递的信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在选择和准备材料时,不仅要看它是否是现实的,有趣的,还要看它能否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即还应考虑其目的性、实效性和客观性。
如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对负数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因此在教学时应重视数感的建立,分层次分阶段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教师从上课开始让学生直观感受负数在生活中的使用,帮助学生感受负数出现的必要性,从根本上促进了学生想学习负数欲望及兴趣。接下来要着重讲解负数的含义,它与正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不但丰富了学生对负数的感受,而且学生可以在生活中使用,巩固了新知。
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与合作者。
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直线、线段和角、直角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中力求做到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导入新知,层层引入,通过学生在观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并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能用所学知识理解某些体育项目中的术语,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整节课的设计,时刻围绕“教是为了学’’的教学理念。因为学生接受知识最基本的途径是课堂活动,所以依据教学内容、适时的为学生创设交流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是必要的。能够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有效的提高学生对课堂新知的掌握。
三、巧妙安排学习方式
确定了准确的教学目标,选择了合理的学习素材,我们不能不考虑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获得的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运用,因为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在学习计量单位知识时,如米、千米、克、千克、吨、时、分、秒等知识的学习需要用以体验为主的学习方式;对于《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需要用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小数乘小数》需要用以讲授法为主的方式;对于《观察物体》、《平移和旋转》等知识的教学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主的学习方式……当然,任何一节课都不是单纯的一种学习方式,需要多种方式的综合应用。
四、学习兴趣的激发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诚然,在数学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情感,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的材料和学习的过程感兴趣,才能学得愉快轻松,积极主动。
教学转转盘比大小时,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设计学生非常喜欢的游戏性情境——“转转盘”,把新知识“比较数的大小”融于游戏活动之中,快乐游戏的同时又能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此游戏以两人为一组,轮换转转盘,转得一个数字,就可以任意将它填在个位、十位或百位上,最后将组成的三位数比大小,数大的为胜。这个游戏非常有趣,要想在游戏中获胜,除了靠点运气,最重要的是要运用价值概念等知识并掌握一定的方法。所以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始终处在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与同桌“比输赢”的过程中,获取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五、重视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
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人人参与的机会。在合作交流中,老师有意识地指导,提出要求,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人人参与,人人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课堂交流量,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另外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及时指导,避免形式主义的合作学习,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应合理给他们"分工",给每个同学参与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 这样即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又能够使学生学会在倾听中吸纳、修正、反思。采用有效的小组合作,使小組合作真正发挥它的优势,为教与学服务。
总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设计时要全面考虑教学总体,每一环节的设计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明确,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较好的完成每一小目标,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栋.浅议课堂有效性在教学设计中的体现[J].新课程,2015(08):365
[2]王华.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教研),2010(11):226
关键词: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有效性;合集性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5-247
目前,随着课改的深入,根据课改要求,学生应当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充当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教师如何参与、引导,尤其是如何控制学生活动的进程,保证课堂的有效性,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进行比较充分的预设。下面我认为体现课堂有效性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一、学习素材的精选。
精选的素材能够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感知的素材中所传递的信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在选择和准备材料时,不仅要看它是否是现实的,有趣的,还要看它能否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即还应考虑其目的性、实效性和客观性。
如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对负数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因此在教学时应重视数感的建立,分层次分阶段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教师从上课开始让学生直观感受负数在生活中的使用,帮助学生感受负数出现的必要性,从根本上促进了学生想学习负数欲望及兴趣。接下来要着重讲解负数的含义,它与正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不但丰富了学生对负数的感受,而且学生可以在生活中使用,巩固了新知。
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与合作者。
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直线、线段和角、直角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中力求做到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导入新知,层层引入,通过学生在观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并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能用所学知识理解某些体育项目中的术语,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整节课的设计,时刻围绕“教是为了学’’的教学理念。因为学生接受知识最基本的途径是课堂活动,所以依据教学内容、适时的为学生创设交流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是必要的。能够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有效的提高学生对课堂新知的掌握。
三、巧妙安排学习方式
确定了准确的教学目标,选择了合理的学习素材,我们不能不考虑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获得的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运用,因为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在学习计量单位知识时,如米、千米、克、千克、吨、时、分、秒等知识的学习需要用以体验为主的学习方式;对于《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需要用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小数乘小数》需要用以讲授法为主的方式;对于《观察物体》、《平移和旋转》等知识的教学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主的学习方式……当然,任何一节课都不是单纯的一种学习方式,需要多种方式的综合应用。
四、学习兴趣的激发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诚然,在数学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情感,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的材料和学习的过程感兴趣,才能学得愉快轻松,积极主动。
教学转转盘比大小时,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设计学生非常喜欢的游戏性情境——“转转盘”,把新知识“比较数的大小”融于游戏活动之中,快乐游戏的同时又能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此游戏以两人为一组,轮换转转盘,转得一个数字,就可以任意将它填在个位、十位或百位上,最后将组成的三位数比大小,数大的为胜。这个游戏非常有趣,要想在游戏中获胜,除了靠点运气,最重要的是要运用价值概念等知识并掌握一定的方法。所以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始终处在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与同桌“比输赢”的过程中,获取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五、重视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
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人人参与的机会。在合作交流中,老师有意识地指导,提出要求,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人人参与,人人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课堂交流量,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另外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及时指导,避免形式主义的合作学习,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应合理给他们"分工",给每个同学参与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 这样即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又能够使学生学会在倾听中吸纳、修正、反思。采用有效的小组合作,使小組合作真正发挥它的优势,为教与学服务。
总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设计时要全面考虑教学总体,每一环节的设计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明确,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较好的完成每一小目标,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栋.浅议课堂有效性在教学设计中的体现[J].新课程,2015(08):365
[2]王华.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教研),2010(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