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变革牵引厂商关系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s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对厂商关系,很多人作了形象的比喻:老虎与猴子、豪猪与刺猬、情人关系、夫妻关系、“蚂蚱”关系(一条藤上的蚂蚱),等等。这些比喻多少揭示了厂商关系发展中的历程和特征,由以前的厂家单赢转为现在的厂商共赢。但是,“共赢”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要真正地落实到企业战略和渠道管理上,还需要厂家和商家认清形势、形成共识、共同努力、共同协助、同舟共济。
  
  厂商关系与渠道变革紧密相连,未来发展存在五个方向
  人们习惯于把厂商关系比喻为“夫妻关系”,而这对
   “夫妻”显然存在着很多矛盾,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他们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对企业而言,市场竞争已经全面升级,但有些企业还将经销商视为企业主体之外的市场经营伙伴,与经销商之间的关系仅仅靠一时的利益驱动来维持,很少有企业能将二批商、零售商纳入企业的战略联盟,因此市场会经常出现不稳定的局面,销售常常大起大落。对经销商而言,除了面临市场上同行的竞争,还将面临着来自厂家的压力——厂家会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渠道、针对不同的经销商,给予差异化的关注和支持,没有厂家的关注和支持,经销商的未来都是堪忧的——或者被其他渠道逐步吃掉,或者被同业竞争者取而代之。
  如何营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经营体系,如何完善经销商稳定的盈利模式,实现厂商双赢是生产厂家和商家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与此密切相关的厂商关系就成为经久不衰的研究和讨论对象。
  笔者认为,市场在变化,厂家在发展,渠道在变革,经销商在提升……可不管怎样变化,厂商关系将一直存在,并随着分销渠道的不断整合与细分以及渠道重心的下沉,走向多元化和合作化,厂商应该跳出各自为阵的惯性主动去适应市场发展的趋势。
  常规厂商关系的现状
  常规厂商之间分工简单、关系松散,生产厂家只负责把产品生产出来,而经销商只负责销售产品,双方仅通过简单的协议和一时的利益驱动来维系关系。以快速消费品为例,这种关系下的渠道运作方式如下:
  在成熟的区域市场,厂家直接把产品批发给总经销商,后者顺价销售给二批商,二批商顺价销售给三批商或者零售终端,最后,终端再顺价卖给消费者,这中间的每一个环节——厂家、经销商、二批商、三批商直至终端都有利可图;而在新的区域市场,或者是新产品进入市场,则是厂家出钱负责品牌宣传,并在销售政策上激励经销商;而经销商出力,帮助厂家进行市场开拓,同时协助做好品牌建设。这是理想的渠道赢利模式,也是常规厂商之间的运作方式。
  可事实上,这种常规的厂商关系在现实中并非如常人所愿的那般理想。他们总是在争夺对市场的控制权以从对方身上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且由于在产品的品牌宣传、市场推广方面没有强有力的约束,很容易造成双方的职责不明确。一旦市场推广失败或者区域市场受到对手的冲击,双方利益受损,就习惯于互相扯皮,推诿责任,导致厂商之间矛盾重重。
  那么,厂商之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本质联系?他们之间的矛盾又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呢?只有研究了这些本质的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才能明确厂商关系的发展方向。
   一根绳上的两只蚂蚱?
  不管厂商关系的具体表现有多么的不同,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具体来说:作为厂家,生产市场需求的商品并进行销售,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盈得利润,并尽可能的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作为经销商或者零售商,既然能够作为一个商业个体存在,它的目的也是为了追逐利润,获得市场的竞争力。厂家要实现利润需要通过营销网络将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卖给消费者来实现,目前绝大多数企业是通过销售渠道来实现销售的;同样,对经销商而言,虽然有些超级经销商也拥有自己的品牌,但它的赢利还是需要借厂家的产品来实现。厂商之间的合作正是基于这个基础,相互“利用”以便更好得获取利润,从本质上说,在利益的获得上,厂商是一个共同体。换句话说,在利益这条绳子上,厂家和经销商是一条绳子上的两只蚂蚱。至于这两只蚂蚱如何被“利益”捆绑在一起?捆得有多紧?这就是厂商关系形形色色的外在表现,可只要有厂家、经销商、市场的存在,这个本质就始终不变。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厂家、经销商、市场这三者之间并非是稳固的三角阵,而是厂家和经销商在一条线上对“市场”的角逐——拔河,所以他们在很多具体问题上产生分歧,究竟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比如说新品市场的开发问题,是由厂家还是经销商来做?直接由企业来做行不行?行,这是大公司的做法,可事实上,对多数处于成长中的中小企业而言,他们没有足够的财力去单独承担市场的开发费用;第二,直接由经销商开发可不可以?小经销商没有这个能力和实力,竞争力强的大经销商可以,但是这类经销商手上的品牌众多,有你不多,没你不少,不会花大力气去推广企业的新品,甚至可能会借机打压以保持他自身的利益;最后,厂家出钱,经销商出力,利用双方已有的资源共同开拓市场。这种模式看似公平有效,实际上由于操作细节上的不规范,更容易产生依赖或者发生分歧。
  具体来说,经销商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有三个:1、忽视市场开发,变相以吃厂家为生。不断的反复向厂家争取费用保护老市场、老产品,不愿意进行新产品推广、新市场开发和薄弱市场提升,这样便成为厂家的包袱;2.忽视与厂家的沟通,不主动去理解厂家对自己的期望和疑虑,或居功自傲,或固步自封,逐步由厂家依重的对象,转化为重点解决的对象;3.不能准确地定位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徒劳地阻止厂家出于战略和长远考虑所采取的措施与行动,一味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与厂家产生不必要的冲突。
  对厂家而言,也容易产生三个方面的问题:1.不断推出新产品,可是自身没有足够的资源投入,想依靠经销商来完成新品的上市工作;2.忽视与经销商的沟通,不了解经销商的竞争力或者实力,过分依靠经销商或者过分不相信经销商;3.不能准确地把握厂家的市场定位,一味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不断出台促销策略和压货措施,不断调整销售政策,让经销商无所适从,在一些琐碎的事情上与经销商经常发生冲突。
  厂商之间分歧的结果是,厂家怀疑渠道价值,经销商怀疑厂家品牌。
  没有我,你怎么办?
  中小企业寻找大经销商,大企业寻找小经销商,这是营销界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营销体系不完善,市场投入资源稀缺,于是希望找到一个全能经销商,然后自己专心做产品;大企业自身营销能力强、资源充足、通路完备,它们钟情于比较听话的小经销商,只希望经销商做厂家要求它们做的工作,经销商的功能开始向物流等专业化方向发展。这就存在一个控制与反控制的问题。
  大企业控制小经销商,控制渠道让后者利润微薄,而且经常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发展战略裁撤或者改组经销商,直接威胁后者的生存问题。而经销商一旦强大,控制市场,也会反过来对厂家进行控制,以获取最大的利润,正所谓“店大欺客”,而且有些厂家已经沦为经销商的定做加工厂,功能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作为弱势的一方往往依附在强势方的羽翼庇护下生存和发展,强势者因此可以毫不掩饰自己的优势,“没有我,你怎么办?”
  大难临头,各自飞?
  常规的厂商关系是,大难临头必然各自飞。一方面,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企业和经销商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厂商合作缺乏相关的理论和经验指导,不管在理论界还是实践领域,厂商关系的研究现在都不完善,西方营销理论的本土化移植还需要一定的磨合时间。厂商合作的探索和尝试一般都较为谨慎,因为,现在的经销商哪怕是犯一个很小的错误,都会被竞争对手抓住,可能会对经销商自身造成致命的打击。所以,厂家与经销商渠道在磨合过程中会慎而更慎,尽量规避矛盾,即使如此,在行业整体利润都非常低的时候,双方的矛盾完全有可能发生;而在市场面临难关、竞争对手全力攻击的情况下,不可避免的就是大难临头各自飞的结局。
  新厂商关系的五个方向
  厂商关系的发展变化与分销渠道的变革是紧密相连的,渠道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厂商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势。在市场整体环境特别是终端市场发生了重大变革的环境下,我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渠道模式,而新的厂商关系自然要在适应渠道的变革中发展。笔者认为,中国市场新渠道模式的发展将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厂商关系的变革也对应有五个方面的内容。
  分销渠道系统性与规范化,厂商关系管家化。目前中国分销渠道的管理体系上存在六大问题:渠道费用大利润少、拖账死账、地区串货、渠道无序竞争、零售终端管理复杂、新品推广缺乏积极性。以上六大问题都出在分销体系的系统性与规范化上,因为分销渠道形成机制是一个系统,包括规模形成机制、组织形成机制、管理形成机制和调控形成机制,所以,不断加强分销渠道系统性与规范化的基础建设将是渠道变革的基本任务。
  分销渠道系统性与规范化就要求厂商之间不再是松散的利益关系体,而是向着管理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双方在组织、管理和调控上将逐步形成一个系统的管理共同体——“管家”。
  分销渠道个性化与创新,厂商合作朋友化。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厂家不应仅从现有渠道入手,单纯地进行评估和选择,而应该从产品及消费需求入手,设计、创新、构建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较理想的分销渠道。厂家以消费需求、产品和成本为基础,以分销成本的节约和购买的便利性原则出发,设计出最符合产品特征和企业实际情况的具有个性化的渠道。
  配合这种分销渠道的有效性,就要求厂商有先进的经营理念、真诚的合作意识、有效的激励和指导、一流的管理才能保证这一渠道模式的成功地运行。而这样的厂商关系会因为渠道的个性化发展而类似于朋友关系,或者是紧密的合作体或者是辅助的利益共同体。
  分销渠道整合与细分,厂商关系父子化。分销渠道的基本要素在组合为某一条分销渠道的同时,也造就了全社会的商品流通网络,渠道的整合与细分是在商品流通母体基础上的重新排列与组合。它包含四个方面的理解:一是多元化的分销渠道;二是规模化、系统化、严密型的分销渠道;三是细分渠道;四是在同一分销渠道内要尽量进行产品多品种的整合。如娃哈哈联销体的分销渠道的整顿方向之一就是不断地在通路上整合、兼并、培养大客户。
  随着渠道的整合与细分,一方面,渠道商的专业化和高度竞争力是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企业分销渠道的系统化和规模化也将获得强势地位,这个时候的厂商之中的一方就能依靠自身的优势获得对方的高度信任,成为父子关系。
  分销渠道扁平化与垂直化,厂商关系家庭化。产权制度造就产权型分销渠道,厂商或中间商努力地将交易由外部转移至内部,大大降低了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长渠道逐步改造为短渠道、市场由中间商操作为主逐步向厂商操作为主转变,不少经销商的快速壮大发展加速了对区域、行业内其它经销商和二批商、三批商的兼并和垄断,渠道的扁平化和垂直化进程将会加速。
  在这种基础上的厂商关系很大程度上逐渐向内部收敛,市场的控制权或者转向销售商或者转向企业,厂商之间成为一种基于共同市场共同品牌的“家庭关系”。
  渠道注意力转向关注消费者,厂商关系联姻化。分销渠道注意力将从关注终端逐步转移到关注消费者。优秀的跨国企业渠道模式已经给我们做出了现成的榜样,如可口可乐分销渠道的22种模式,主要是根据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习惯和服务要求来设计和构建的,其中还体现了渠道的多元化和传统渠道的批发、直销、自营渠道、自建终端、辅助分销商做终端等的渠道整合。
  关注消费者的结果就是厂商合作的公司化、联姻化,企业内部直销、自营渠道、自建终端等等都让经销商成企业家庭中一员,成为整个公司市场运营体系中的一环,从市场开发、品牌宣传、终端销售等所有方面都由公司内部统一运作。
  变则通,通则久。笔者认为,分销渠道是整个市场营销的关键性环节,而良好的厂商关系则是渠道畅通的保证,厂商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分销渠道的变革,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不断的修正、完善、创新与变革,厂商要获取市场竞争力就要主动迎合这种变化。
其他文献
经常会有营销人为市场出现的大量问题感到烦恼而且不知其所以然,例如:经销商难以管理,进货回款缺乏热情;市场价格混乱,渠道利润不足;广告、促销对消费拉动效果欠佳;销售人员工作效率低,积极性不高;企业对零售终端缺乏掌控力,终端陈列差、推荐率低;市场份额难以增长,甚至销量下滑等等。其实这些问题只是冰山一角。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问题的真正根源在于企业的营销管理体系。(见图1)市场问题是由于营销政策不恰当或执
期刊
广告策略对于任何一个啤酒品牌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快速消费品领域啤酒品牌的建立对广告(策略及其传播)的依赖远高于普通休闲食品(如糖果、小食品等),其原因在于啤酒比上述任何一类产品更具“口感嗜好性”——这种嗜好的品类特性加上啤酒的“高流转性”共同构成啤酒的“品牌忠诚度”。啤酒广告的策略及传播当量(媒介投放量)都是为了建立、维持、强化这一消费倾向。  基于上述观点,本文以真正依靠广告策略建立消费者偏好
期刊
曾经叱咤风云的资本玩家顾雏军无奈地在顺德看守所里签下了与海信的股权转让协议。为什么海信愿意耗费9亿元的巨资收购科龙这个曾经盛传已经关门停产的资产,海信下一步的动向又是什么?  当年顾雏军进入科龙时,科龙亏得已经很惨,外销收入只有6000万美元,几乎难以为继。顾雏军入主科龙后,其设想的战略是用科龙1300万的冰箱产能,为世界大的白色家电企业贴牌生产,为过剩的产能寻找到一个崭新的释放点,在和跨国家电公
期刊
徐飞,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上海展望集团总裁,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副院长,EMBA项目主任。  企业高管学习EMBA的动机,除了提升学位层次这一基本目的外,更重要的目的归纳起来大致有四:一是系统学习和提升经济金融和工商管理方面的知识。过去,在消费者不成熟,市场不完善,法制不健全,竞争不激烈,市场空白大,产品更新换代周期长的情况下,企业家们依靠以往的经验和直觉就能打理企业
期刊
一、 EMBA满足了企业高管再教育要求。  目前参加EMBA教育的主要有三种人:一是老板,二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三是政府部门的相关领导。  有些是获得过博士学位来读EMBA的,更有不少是以前获得过各种硕士学位的,据粗略统计,国内知名商学院的EMBA学员,以前曾获得硕士以上学位的人不少于20%。EMBA学员的年龄也有较大的区别,小的不到30岁,大的可能接近50岁。  根据以上这些特点,我们就不难分析
期刊
不知什么时候“厂商共赢”、“双赢”这个词汇开始  流行于各大媒体和厂家及经销商的口中,然而,几年过去了,双赢似乎只是一句口号又或是厂商相处时的一句台面话,真正能做到双赢的并不多见。  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人之常情,向合作对象多争取一些好处也并不过分,但前提是要控制在对方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要有利于销量的增长。要不然,厂家把经销商榨干了,市场也就没了,经销商把厂家给弄烦了,经销权也没了。那么在这种
期刊
无论是宝洁公司的“分销商2005  计划”,还是可口可乐的“101计划”,实质都是掌控经销商的一种模式体现。通常来讲,掌控经销商的主要目的是:产品分销网络的覆盖和对终端售点的维护。下面就让我们来管窥一下掌控经销商的几种有效方法:  利益法则  经销商一切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既定的利益,而产品是经销商获利最为直接的途径。经销商的利润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差价,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政策
期刊
现在厂商之间产生的冲突是产业发展和渠道变革的必然结果。现阶段要避免冲突而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一定要进行厂商价值一体化的调整和改造。    厂商冲突的类型特征  厂商冲突有很多类型,这里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长期话语权的冲突。这是最根本的冲突,是事关经销商生存的战略性冲突。表现为厂家单方面缩小经销商的区域,或一味削弱其职能和利润空间。这类冲突在终端型市场和二三级市场的具体表现是:在终端型市场
期刊
随着大、中城市一二级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和饱和,很多企业开始纷纷进军县、乡、镇、村等三四级市场。确实,据统计,我国农村居民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拥有9亿多消费人口、2亿多个家庭,三四级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去年至今,打开三四级市场一直是个热门话题。  饮料方面,可口可乐进入中国25年来首次将战略方向转向三四级市场,并请葛尤做广告,推出“一块钱一瓶”的可口可乐,重点进攻乡镇农村;当然更不用说国内企
期刊
与轿车市场相比,SUV(Sports Utility Vehicle,即运动型多功能车)虽属小众市场,但近年来其主要品牌仍演绎出一段别样风情。三菱欧蓝德、本田CR-V则分别成为2004、2005年度市场上的明星。据悉,2004年,欧蓝德上市一年就赢得12%的市场份额,成为当年单品牌销售亚军;CR—V上市稍晚,2005年上半年,其荣登同期单品牌销售冠军并占据了15%的市场份额。  然而,数据显示,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