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批注”导航 促进深度阅读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ia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阶》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教材加入了10条批注。一条条批注可以说是教材编者给我们学习课文设置的一个个抓手,笔者在参加某市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执教这篇小说时,巧妙运用教材批注,引领学生在文本深处畅游,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精彩。
  一、运用教材批注,彰显自主阅读特色
  请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概括父亲与台阶的故事后,笔者这样小结:
  刚才大家在概括内容时有一句话十分重要,它是整个故事发生的原因或者背景。这句话是什么?
  这句话一问完,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出了答案。但笔者随即追问:“在这句话旁边,教材编者给我们加了一个批注:‘起笔引人思考,父亲为什么“总”有这样的感觉?’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教材编者为什么要对第一段做这样的批注?”
  这一问,让所有学生都目瞪口呆,他们习惯于完成题目,但是命题人有意图的追问让他们一下子无所适从。这正是笔者想利用的教学契机,笔者接着说道:
  “批注是古人常用的读书方法,教材编者提供这个批注,是提醒我们读书时要学会质疑。这个批注问了‘为什么’,又在‘总’字上加了引号,编者是在提醒我们小说开头的这句话不平常,同时还要关注关键字词的表达。我提供给大家两个思路:一是反复读,比如把这句话读三遍,每次读的时候把重音分别落在不同的词语上,看看有什么发现;二是联系下文,看看哪些地方和这句话有关联。”
  学生在重读“总觉得”“低”“台阶”“父亲”“我们家”等词语后,联系文章的第6段至第9段,不僅理解了父亲的“老实厚道”,体会到父亲的心理压力之大、承受压力时间之长,更感受到父亲心中的责任与期盼。学生运用批注自主阅读所获得的,大大超出了笔者的预期。
  接下来,我让学生们尝试自己解决教材批注中的问题。首先要求学生自学,在课本上写下自己的思考结果,然后开展小组讨论。
  在学生自学有疑难时,笔者注意适时为他们搭建支架。比如回答“造好的新台阶为什么会让父亲如此‘不自在’”这个问题,笔者搭建了两个支架,设置了四个阶梯,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筛选信息,在上下文的关联中找到思考的着力点。
  两个支架:文中是怎样体现父亲的“不自在”的?“不自在”表现了父亲什么心理?
  四个阶梯:结合上下文看,从哪几个词看出来父亲很不适应?他磕烟灰这个细节跟上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找找看在哪儿。“不自在”体现在父亲的答非所问上,试想一下,父亲期望人们问他或者和他说什么?“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以致“一级级地往下挪”,戏剧化的场景让我们理解了父亲什么样的心理?
  正如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所说:“人的大脑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它是永恒活动着的,能对外部的刺激做出最精密的反应。你不能像工具一样,把它磨锋利了才去使用它。”让学生学会学习,才是真正有用、有效的学习之道。
  二、学会设计批注,体验深度阅读魅力
  能够运用教材批注引导学生阅读《台阶》显然远远不够,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设计批注,体验深度阅读的魅力,才是笔者课堂上想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指导学生设计批注需要循序渐进,笔者在课堂上按照两个阶段引导学生。
  首先,从设计赏析型批注和评论型批注开始。评论型批注主要集中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黄河颂》一课,《台阶》中第5条批注“面对生活,执着而坚韧,这就是朴实的中国农民”也很典型。赏析型批注主要是针对词语、句子修辞等表达效果,如《台阶》第19段中动词的表达效果赏析,第23段“岁月在不经意间流逝”的赏析,等等。这两种类型的批注虽然看上去简单,但是已经超越一般的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层级,进入语言建构运用以及审美鉴赏这样较高的能力层级。
  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出来的批注有不少还是可圈可点的,比如对父亲洗脚后的感受,几个学生的批注分别是:
  父亲的话正是他一辈子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最佳注释。
  用“踩在棉花上”比喻父亲梦想还没实现时“没着落”、不踏实的心理。
  “最硬实”与“轻飘飘”,在对比中写出了父亲此时的心理。
  从学生的批注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透过词句品析,读懂人物背后的心理,能够结合全文进行深度阅读。
  其次,引导学生分解和转换批注形式。课文编者设置的批注有的可以分解成几个问题,或者转换成其他形式的批注,这样的转换不仅是形式的转换,而且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一个新台阶。
  比如第13段的批注:“摇晃的树枝,摇不散的目光。想想父亲此时的心理。”如果按照质疑方式来做批注,可以从哪些角度展开?学生批注如下:
  “这时”是什么时候?
  目光前为什么要加“专注”一词?
  为什么会“摇不散”?
  这样的细节体现了父亲什么样的心理?
  这样转换的目的,是在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教材编者为他们自读搭建的支架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自己搭建支架,解决问题。
  三、反思批注得失,获得别样阅读体验
  学生要独自思考,不仅要学会提出问题,还需要反思自己的批注是否恰当,并尝试自己解决或者和同伴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有学生对第11段做批注:“小说里的数字会说话!”学生在阐释时说,这一段中,一年十二个月,父亲把时间用到极致,连过年的半个月也没休息,足见父亲的勤劳、责任感以及他承受的压力。其他学生补充说,这一段中父亲所做的工作很有意思,除了过年,其他时间都是在建台阶,特别是捡卵石。
  在其他学生的启发下,有学生指出第15段的数字也很有意思,“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既然前面有了“一元一担”,那再写“得一元五角”就显得啰唆了。部分学生也同意这种看法,笔者提示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有学生看到教材批注“面对生活,执着而坚韧,这就是朴实的中国农民”,认为这是为了表现父亲的执着,但立即有学生反对,认为这样的批注有贴标签的嫌疑。这时笔者提示学生们,既然作者特别使用了数字,那不妨联系上下文算一算账。有学生指出父亲一天得一元五角,一个月按照30天计算,结合第11段“四个月去山里砍柴”,那父亲一年砍柴所得也就只有180元。强调一天“得一元五角”这个收获,就是为了说明赚钱很难,强调父亲为实现建高台阶的目标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告诉学生,小说描写的是20世纪80年代,生活水平比较低,只有算一笔账,才能看出父亲的执着。到这时,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了文章,并用“小说里的数字会说话 ”作批注,十分形象,也给自己的写作带来启发。从课堂反应看,学生收获了深度阅读的乐趣。
  通过《台阶》的教学,笔者认识到,只有根据教材呈现文本的形式,关注与此相关的阅读策略,让学生形成主动意识,并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才能走向深度阅读。
  (作者单位:泰州市姜堰区城西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一、命题价值导向和语文学科特色鲜明——凸显“立德树人”“以文化人”  语文学科贴近现实生活,着重培养学生适应时代要求和未来发展的关键能力,必须要引导学生涵养家国情怀,拓展国际视野,增强文化自信。  二、突出时代精神,发掘传统文化中的育人要素——着重考查考生家国情怀和传统文化素养  学生应具备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下書写中国文化、表达中国精神的能力,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三、作文材料选择,着重
期刊
语文课堂的深层引动,是师生对美的沉浸赏味、对情的深层触碰、对理的深度认知。语文课堂要想深层触动学生的情思,深层引动学生寻探,要靠教师深谙于胸的厚实储备和引动策略。如此,课堂才会丰盈有致。  一、远瞻:深层引动的厚实储备  1.角色,教师的深度认知  语文课堂如穿密匝的林间小道,有时如履坦途,有时需斩荆棘,有时遇水设桥,有时碰沟铺路,有时还遇雷霆暴雨,一番辛劳跋涉后才柳暗花明。斩棘、设桥、铺路、躲雨
期刊
在教育部教材局的直接领导下,遵循新课标精神重新组织编写的自小学以至高中的统编语文新教材已经编就,大部分业已投入使用,少数册次也已送审而即将投入使用。根据使用过程中一线师生的反馈意见看,绝大多数褒奖了教材取得的成效,肯定了编写组的贡献;少数对教材的不足提出的改进意见,也多是中肯而切合教学实际的,值得编写组认真思考并加以改进;同时还有少数意见的出现属于对编写体例不够熟悉,这就需要对相关问题进行解说释疑
期刊
平时作文,未必要全批全改,尽量不要精批细改,甚至不一定要改。语文教师不要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不要煞费苦心地把自己锻造成批改作文的机器。作文教学长期低效,教师也要从批改方式上找找原因。  “每学期大作文不少于6篇”,一些学生视为苦事,因为怕写,难写好;一些语文教师也视为苦事,因为要批改,很伤神。我特别理解这些教师的苦衷,写作非一日之功,学生作文水准不高、辅导见效慢,教师不但很难等到“好作文”,甚至也不
期刊
在中国当代文学格局中,江苏文学大省的地位毋庸置疑。可以说,这是诸种因素合力的结果,比如作家的公众影响力和作家间的代际传递,比如文学政策和文学制度,比如文学教育和民众的审美素养,等等。其中,江苏作家在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国家级文学奖项中的获奖数,也是一个重要的量化指标。  以短篇小说为例,鲁迅文学奖至今已颁七届。除了第一届六篇,第三届四篇,其余均为五篇,共三十五篇。江苏省除
期刊
近年来,温州中考语文卷(以下简称“温州卷”)以其先进的理念、厚重的内涵、科学的体系、鲜明的特点广受好评。出于新旧教材过渡的考虑,2019年温州卷并未刻意在形式上做突破和创新,全卷看似平实,但紧扣统编教材,同时吸收内化了先进的测评理念,研析这套试卷对教学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一、聚焦统编时代的教学变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相较以往,统编教材的
期刊
在整个五言诗发展史中,《古诗十九首》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文温以丽,意悲而远,素有“五言之冠冕”之称。  本文援引陈几叟的“月落万川,处处皆圆”为题,意在说明《古诗十九首》对于后代五言诗发展的文学意义、历史意义与思想意义,正犹如一轮明月,横亘古今,尤见未来。  一、乾坤一螺寄  1.见微知著  《古诗十九首》中少有奇异物象抑或是罕见之景,然而细腻的描写与抒怀中自有丰富的意涵与情感,正如张叔夏在《清平乐
期刊
叙事作品,尤其是叙事散文,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及写作教学的重点。将指向明确的叙事学知识植入实际的读写教学中,无疑是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  一、布雷蒙的叙事序列图谱  敘事作品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每个事件都具有自身的叙事功能,功能与功能之间有着逻辑关联。为更好地探索叙事作品的深层结构,法国著名叙事学家布雷蒙提出了“叙事序列”的概念,并将“叙事序列”分为“基本序列”和“复合序列”两种。布雷蒙提出的“复
期刊
“言为心声,题为文眼”,强调了标题在一篇文章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一个好的题目不仅能令文章纲举目张,而且能更准确和生动地表情达意。标题一方面凝结着作者的独特用心,另一方面又联系着读者,成为他们感受、理解作者思想和情感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有必要重视标题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利用标题做点文章。  標题是一篇文章的精要所在,有着很强的概括性、形象性,因此,合理地发掘课文标题中隐含的语义,梳理作者在课文标
期刊
园林之美,妙不可言。然而,学生在写作中通常对园林之美存在言不尽意的表达局限。针对学生的这一学习难点,笔者组织学生总结并运用《苏州园林》中的园林鉴赏方法,自主游览鉴赏南京以及周边城市的园林,开展审美性的园林鉴赏活动,将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并做出具体的写作指导,以突破学生在描绘园林的过程中辞不尽意的表达困境。  一、欣赏园林艺术,学习鉴赏方法和观察角度  1.体察园林艺术构思的精妙  在叶圣陶的《苏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