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机:语文课堂的深层引动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q87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的深层引动,是师生对美的沉浸赏味、对情的深层触碰、对理的深度认知。语文课堂要想深层触动学生的情思,深层引动学生寻探,要靠教师深谙于胸的厚实储备和引动策略。如此,课堂才会丰盈有致。
  一、远瞻:深层引动的厚实储备
  1.角色,教师的深度认知
  语文课堂如穿密匝的林间小道,有时如履坦途,有时需斩荆棘,有时遇水设桥,有时碰沟铺路,有时还遇雷霆暴雨,一番辛劳跋涉后才柳暗花明。斩棘、设桥、铺路、躲雨,不应是教师自我沉浸的辛苦劳作,而是启发学生、点化学生去劳作。教师,不是代劳者,而是引动者。
  语文教师的使命,就是引动课堂。教师是引动者的角色,学生是主动探寻者、深度融入者的角色,课堂是勃勃生机的舞台。
  2.驱动,内功的勤勉修炼
  课堂的无限生机,源于两大任务驱动:一是深备文本,二是深察学情。两者不可偏废,任何一轮驱动缺位,课堂都无法深层引动。
  (1)深备文本
  不参照任何现成教案(教学设计),反复研读、深耕文本,明晓轻重缓急,深谙难易重点,对文本烂熟于胸,方为深备文本。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研探,是备课环节最基础、最见功底的能力,它决定了课堂的厚度和广度。
  优秀的文本往往内涵丰富,哪些内容适合深挖,如何深入开掘,哪个途径巧妙高效,这都需要教师解读文本的内功,参不透、找不准,课堂一定劳神费力,事倍功半。文本解读得越透辟,引动起来便会越自如,越容易向四面八方伸展,任学生如何表现,教师总能引领学生从一条秘密小径通向美丽的花园。
  (2)深察学情
  文本参得透,只能说功课做了一半。如果忽视了学情,常常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教师备课时要有充分的考虑,要预想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种种反应,怎样做才能始终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热情。
  一个问题能拎起整个课堂,举重若轻;一种设计可肯中要害,深入浅出;一次追问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一次深耕可拨开云雾,得见明月……这皆源自教师深厚的备课之功。当教师有这样的深度认知、深度自觉和厚实储备时,课堂的深层引动已如在弦之箭。
  二、策略:深层引动的适切选择
  教师是课堂深层引动的发动者,深层引动的场域在课堂,深层引动的策略在适切选择。
  1.目标,方向的精确定位
  方向清,目标明,教学过程才会畅达有序、拾级而上,学生才能有所收获,课堂才会被深层引动。我们常会看到教师将教学目标设定为: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复杂情感,理解人物的形象,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样模糊不清的目标,使得课堂的走向不明朗,不知终点何在。
  教学目标有时看似清晰,但不代表定位准确。如《游山西村》一文,如果将教学目标简单设定为理解诗人闲适的心情,就会以偏概全,抓不住文本的内核。隐在诗里的“未忘情国事”的情怀,充溢诗人心间,理当成为教学目标,甚至是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的精确定位,考验的是教师深度解读文本、深入把握学情、深层引动课堂的能力。
  2.切口,文本的精准进入
  切口,就是抓手。寻找抓手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时从题目中找,有时找关键词,有时找文中的语句,有时借助案例分析,有时通过实物列举,有时可借情势渲染……切口,讲究“小”;抓手,讲求“准”。如《智取生辰纲》紧紧围绕“智”字而展开,如何领着学生理解“智取”,自然成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发现了中国邮政发行的《水浒传——智取生辰纲》特种邮票小型张,便以此为抓手,做了如下设计:这是一张邮票。邮票一般纪念什么人?(伟人,有杰出贡献的人)而这张邮票,纪念的却是八百多年前的一场抢劫诈骗案。其涉案金额之大,参与人数之多,作案手段之奇,堪称一时之绝。然而奇怪的是,八百多年过去了,当初的主谋依然为人称颂,参与的共犯成了人们心中的英雄。今天,我们把这件案子再翻出来看个明白,探个究竟。请大家当一回法官,为其断案。学生结合“受害人”和“作案人”的资料谨慎断案,“智取”的丰富内涵不讲自明。
  切口“小”,才会开掘深;抓手“准”,才会重点明。“小”与“准”,让课堂灵动而有生机,深层引动自然而生。
  3.开掘,内容的深入寻探
  开掘,是对文本的深层寻探。引动学生的深层思考,全在一个“深”字。课堂不能只有表面的热闹,不能仅停留在浅处,要引向文本深处的内核,要走向学生的深层认知,唤起学生对问题深度探求的意识。
  开掘,不仅是对某一维度内容由表及里地深层寻探,还意味着对其反复多次地深入探求。例如,教学生使用圈点批注法,不光要讲透如何圈点、怎样批注,更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要圈点批注,不同类型文本的圈点批注法区别何在,既要看到圈点批注“点”的闪光,还要观照文本整体“面”的和谐。用多个课时,分不同课例,从多个角度,深探圈点批注法,这样的开掘才有意义,学生最终才会深得此法。
  4.一得,沉淀的智慧选择
  优秀文本的内涵是多元敞開的,解读时会发现可讲授的内容很多,但因课堂容量有限,要分清主次,有所取舍,力求一得,这样才会将课堂引向深处。
  比如小说教学,通常是围绕“人物”“环境”“情节”设计教学内容,其实也不妨一次只抓其中一个要素。比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重点析“人物”;学习《猫》,重点讲“情节”;学习《芦花荡》,重点说“环境”。这样便会重点分明,主题突出,形成有效互补,结成知识网络。
  三、丰盈:深层引动的课堂面貌
  深层引动的课堂有诸多共同的显性特征,呈现出丰盈有致的课堂面貌。
  1.独见,课堂的迷人印痕
  独见,是对文本和学情深思熟虑后的个体认知,拒绝人云亦云,拒绝平庸,重视个体的发现与独创,鼓励有创见性的对话和表达。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说明文,笔者曾尝试从身边的事例说起,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生物入侵”,明晰概念后,请学生自由提问,学生问及了:(1)生物入侵的途径是什么?(2)生物入侵会有怎样的后果(危害)?(3)生物入侵和我们的生活有何关系?(4)哪些生物会入侵?(5)我们怎样应对生物入侵呢?   其实,这些都是文本要为读者介绍的内容。笔者请学生打开课本,自己从文中寻找答案,学生一下子就和文本亲近了起来,问题从学生中来,学生带着问题自觉地走进文本中去。课堂教学就变得轻松自如。
  2.交互,课堂的生机之所
  交互的明显特征是师生与文本的多重对话,课堂的螺旋上升。笔者执教《游山西村》时,安排了三次深度交互。
  第一次交互:初读诗歌,读懂大意。
  交互途径:(1)请学生试读诗歌,读准字音和停顿。(2)注意断句和字音,生齊读诗歌。(3)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标出自己不懂的字词。(4)自由朗读,相互释疑。(按照自己的习惯理解、翻译,可直译,可意译)(5)带着理解,集体朗读。
  第二次交互:再读诗歌,读出心情。
  交互途径:(1)山西村是作者游玩的地方,它在哪里?(2)这个地方给诗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齐读诗歌,试着体会诗人闲适、欣喜的心情。
  第三次交互:深读诗歌,读懂感情。
  交互途径:(1)请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乾道元年(1165年),陆游调任隆兴府通判,后因他人向朝廷进言,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被罢官归里。乾道三年(1167年)初春,陆游正罢官闲居家中,作《游山西村》。面对如此的境遇,诗人当时的心情本该如何?(2)你从诗中读出了诗人愤懑不平、悲伤的情绪吗?(3)再看资料,陆游在被罢官归里之前又发生了什么?你从资料里读出了什么?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陆游上疏,建议整饬吏治军纪、固守江淮、徐图中原,孝宗罢陆游为镇江府通判。
  隆兴二年(1164年),陆游在镇江任上结识张浚,献策出师北伐。“隆兴和议”签订后,陆游上书东西两府,后被朝廷贬为建康府通判。
  乾道元年(1165年),陆游调任隆兴府通判,后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被罢官归里。
  (4)“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你从诗中的哪个词能读出作者心志犹在?(5)“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诗中的哪个句子有明示?(6)生齐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会、赏析诗人于苦闷中依然心志坚定的情怀。
  深层引动的课堂,无疑是师生与文本间的多重深度交互,失去了交互,课堂便失去了生机。
  3.章法,课堂的厚实沉淀
  不同课型、不同文体、不同文本,解读方式迥然有异,但都有章可循。依课、依体、依本循章,可省时省力。优秀的教师,会守住自己的课堂阵地,有自己的“解牛之道”,最终形成鲜明的个性风格。深层引动课堂,各有其门道。
  依文体说,诗歌教学,要将诵读精神贯穿到底;小说教学,始终紧扣“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说明文教学,离不开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汉字教学,要学会随文讲字;文言教学,讲求言文合一。
  再如品析小说中的人物,可圈点批注,可横式比较,可纵向贯通,可深剖归因,可循点放大,可依点知类,可人物勾连……
  章法是课堂的支点。教学有了章法,课堂便走向了有序,也就深层引动了学生的思考和认知。
  (作者单位:南京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赏析诗歌就是欣赏分析出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情感。然而,准确地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是一个难度很大的挑战,鉴赏者需要从“人”的角度出发,以翻译为纬,以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为经,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全方位立体地剖析,才能最大限度地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本文即以此法分析杜甫的《春望》一诗,抓住“望”这一“诗眼”,体会作者其时的复杂思想感情。  一、原作的翻译  春望  杜甫  国破
期刊
事物本有自己约定俗成的称呼,但有时出于某种需要,不直接使用该事物的固有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密切联系的另一事物来代替它,这就叫作代称。代称与比喻都是古代汉语中的重要修辞手法,但代称又不同于比喻。比喻是用乙事物来说明甲事物,其作用重在对甲事物的刻画;而代称则是将甲事物叫作乙事物,其作用重在对甲事物的称代。  代称在古书中的运用范围很广,下面我们先介绍代称的一些常见方式,然后再着重介绍一种特殊的割
期刊
愚公是《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当之无愧的主人公,文章“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寓意正是通过他的形象塑造来诠释与呈现的。智叟则是人物关系设定中的最大“反派”,文章用他的大愚若智来衬托愚公的大智若愚,突出愚公的发展眼光与奋斗精神。妻子则与智叟及“杂然相许”的支持者们有不一致的表现,因而总是被后人用来与智叟、支持者们做比较。以上三个人物分别是语文课堂中文本分析的主角、一类配角与二类配角,在教
期刊
一、学生自读作品,提出疑问  师:下面开始自读作品,把看不懂的字词句画出来。(学生阅读,标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在PPT上展示作品。三分钟后师生开始交流)  师:下面我们开始交流,哪些字词句比较难懂,请提出来。  生:“未尝征于声色”中的“征”;“诡告”的“诡”;“骂之亦可警将来 ”中的“警”。  生:“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整个句子。  生:“因实告邻翁”中的“因”字。  生:“鸭乃
期刊
一、关于《念奴娇》词牌  《念奴娇》,词牌名。“念奴”本是唐代天宝年间一个倡女的名字。唐人元稹在《连昌宫词》中写道:“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句下自注:“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每岁楼下酺宴,累日之后,万众喧隘……众乐为之罢奏。”后来,人们就用“念奴娇”作为词曲的名称,用来描述念奴之美。这是《念奴娇》的“本意”。  宋人苏轼用《念奴娇》作词牌写出“赤壁怀古”,因为有“大江东去”“一尊还酹
期刊
师:同学们,在理顺文言字句的基础上,我们继续学习《答司马谏议书》。今天这堂课,我们有一个任务:请你替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一封回信,来反驳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的观点。在写这封信之前,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内容。除去开头、结尾的客套寒暄,这封信最主要的内容在第二段。我们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二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1.在第二段中,王安石的哪句话摆出了自己将要反驳的观点?2.他是怎样反驳的
期刊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颁布和初中统编教材的使用,语文学习任务群、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评价等已日渐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2020年,本刊将围绕“新标准、新教材、新教学、新评价”展开,来稿需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导向,整合学习情景、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征稿内容及要求如下:  1.本年度拟重点关注的话题包括:  语文课程改革和语文核心素养
期刊
学界一般认为,《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诗作。清代陈沆对曹操诗歌赞佩有加,认为“曹公苍莽,古直悲凉,其诗上继变《雅》,无篇不奇”,其所著《诗比兴笺》于曹操诗仅选《短歌行》一篇,即以此篇为曹操诗作当之无愧的代表。当然,也有人持不同意见。宋代真德秀编选曹操诗歌,就偏偏弃用此篇。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也赞同真德秀的做法,说:“魏武帝(曹操)《短歌行》全用《鹿鸣》四句,不如苏武‘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点化
期刊
有虚有实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和审美观照的一个基本原则。八大山人画鱼不画水,却可以让观者感受到“水何澹澹”;古人画梅不画雪,却依然可以生动地呈现雪的洁白,这就是绘画中所谓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诗歌这种古老的文学样式通过最凝练的方式来刻画社会生活、抒写人类情感,更加讲究“物外之象”或“言外之意”,因此也就更加注重虚实手法的运用,以丰富诗歌的内容、拓展诗歌的意境、强化诗歌情感的表达。  我们试比
期刊
一、命题价值导向和语文学科特色鲜明——凸显“立德树人”“以文化人”  语文学科贴近现实生活,着重培养学生适应时代要求和未来发展的关键能力,必须要引导学生涵养家国情怀,拓展国际视野,增强文化自信。  二、突出时代精神,发掘传统文化中的育人要素——着重考查考生家国情怀和传统文化素养  学生应具备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下書写中国文化、表达中国精神的能力,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三、作文材料选择,着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