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言为心声,题为文眼”,强调了标题在一篇文章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一个好的题目不仅能令文章纲举目张,而且能更准确和生动地表情达意。标题一方面凝结着作者的独特用心,另一方面又联系着读者,成为他们感受、理解作者思想和情感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有必要重视标题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利用标题做点文章。
標题是一篇文章的精要所在,有着很强的概括性、形象性,因此,合理地发掘课文标题中隐含的语义,梳理作者在课文标题中想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性,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利用课文标题来探索课文要旨,既是一种阅读法,也是一种教学法。
利用标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概可以有三种思路:解释、增补和改易。
所谓“解释”,就是对课文标题中的文字、词语等进行解释。一方面,一些课文的标题中可能存在着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教师如果不及时解释清楚,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容易因为遇到障碍而使教学不能有效开展;另一方面,一些课文的标题结构特殊,不理清结构,容易造成误解,学生如果带着错误的观念阅读,很容易造成对课文的误读。如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前,教师就有必要解释“格物致知”是儒家研究事物道理的理论,大意是探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智慧。又如学习《与朱元思书》一文,一些学生的古文功底不扎实,断句在“思”前,这样是无法正确理解课文的,教师必须要解释“朱元思”是吴均的好友,这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书信。由此也可以看出,解释的方法通常适用于标题中存在难懂的词语、复杂的结构,或者令人难懂的背景资料,除了前文中的两个例子,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答谢中书书》等课文也可以用到这一方法 。
所谓“增补”,就是在课文原标题中增加词语,在忠实反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使得标题的意义更加丰富、具体和明确,借以解读课文。如在上《故乡》一课之前,笔者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任务:读课文之后,请在原标题“故乡”之前,加上一个或几个修饰性的词语,把这篇课文的标题变成“ 的故乡”的形式,并做简要说明。学生添加内容后的标题有:“美丽的故乡”“悲凉的故乡”“不值得留念的故乡”“使‘我’气闷的故乡”“与‘我’有了隔膜的故乡”“清晰而又模糊的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等。从补出的词语,不难看出学生对“故乡”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已懂得了以前的故乡在“我”心中的美好,以及笼在“故乡”上的一层朦胧而又淡淡的哀愁,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了体会。又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笔者请学生根据课文增补题目。学生很快就抓住了“温情”这个关键词,补写出了“济南没有风声的冬天”“济南安适的冬天”“济南慈善的冬天”“济南秀气的冬天”“济南如唐代水墨画的冬天”“济南温晴的冬天”等等题目,并在增添的一系列美好的词汇中,体会到了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一般来说,言简义丰的标题或者文学色彩比较浓厚的标题,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解读,类似的课文还有《藤野先生》《紫藤萝瀑布》等。
所谓“改易”,就是针对课文标题进行一种条件性的改动甚至是更换,其实质仍是提问。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笔者请学生从“我”、父母与于勒的关系出发,根据课文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改写标题。学生写出了“我的叔叔于勒原来并不是‘福星’”“父母不想再认识我的叔叔于勒了”“我的叔叔于勒从亲人变成了陌路人”。显然,学生已经意识到“我”的父母对叔叔于勒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于是笔者趁热打铁,继续请学生们做一个练习——给课文另拟标题。学生拟出了如下的标题:“福星?祸水?”“向‘钱’看齐”“这个世界太疯狂”等。这一改易看似简单,实际上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对文章的主人公及其特点、表现手法等进行整体感知,同时也锻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矛盾,理解文章的批判对象,从而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利用课文标题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们往往是把这种利用标题阅读的方法作为课堂导入。诚然,就“解释”这种具体的方法来说,在开课前扫清阅读障碍,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开展阅读,提高教学效率。但是,也存在一些只是将标题作为学生的一个兴趣点来引入课文的情况,比如教学《猫》这一课时,有教师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家养过的猫,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而实际上学生讨论的“猫”和郑振铎要说的有关“猫”的故事并没有太大关系。就本文提到的利用标题来帮助课文阅读的“解释”“增补”和“改易”三种方法来说,除了“解释”适合用在课文阅读之前作为准备和引入外,“增补”和“改易”的使用则应当建立在学生对课文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由教师在标题上设置需要增补的空白或者提出需要改易的地方,形成学生阅读课文前预置的问题或者阅读过程中的线索,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发现并解决阅读难点。
同时,利用课文标题来阅读,是一体两面的:它既是一种阅读法,也是一种教学法。因此,教师利用标题进行阅读教学时,还要注意传授学生这种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利用课文标题去展开阅读。比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对课文标题中不理解的词语进行“解释”,有助于在阅读前扫清学习障碍;在课文阅读过程中,要时时抓住标题这个“线索”,依据已经读到的内容对标题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发现的内容进行回答和增补。比如阅读《故乡》一课,学生应该学会在阅读中不停地提出疑问:谁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为什么和现在的故乡不一样?为什么熟悉又陌生?隔膜是如何产生的?如果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提出这样一系列的问题,那么他离读懂这篇课文也就不远了。
总之,标题作为一篇课文的重点所在,往往成为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关键点。课文标题的概括性、形象性和感情色彩,正是教师借以展开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实质上是寻求通过解读课文标题,将课文的重点、难点展现给学生,教会学生利用解释、增补和改易等方法对标题进行改写,从而使学生对课文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作者单位:常州市嘉泽初级中学)
標题是一篇文章的精要所在,有着很强的概括性、形象性,因此,合理地发掘课文标题中隐含的语义,梳理作者在课文标题中想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性,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利用课文标题来探索课文要旨,既是一种阅读法,也是一种教学法。
利用标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概可以有三种思路:解释、增补和改易。
所谓“解释”,就是对课文标题中的文字、词语等进行解释。一方面,一些课文的标题中可能存在着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教师如果不及时解释清楚,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容易因为遇到障碍而使教学不能有效开展;另一方面,一些课文的标题结构特殊,不理清结构,容易造成误解,学生如果带着错误的观念阅读,很容易造成对课文的误读。如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前,教师就有必要解释“格物致知”是儒家研究事物道理的理论,大意是探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智慧。又如学习《与朱元思书》一文,一些学生的古文功底不扎实,断句在“思”前,这样是无法正确理解课文的,教师必须要解释“朱元思”是吴均的好友,这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书信。由此也可以看出,解释的方法通常适用于标题中存在难懂的词语、复杂的结构,或者令人难懂的背景资料,除了前文中的两个例子,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答谢中书书》等课文也可以用到这一方法 。
所谓“增补”,就是在课文原标题中增加词语,在忠实反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使得标题的意义更加丰富、具体和明确,借以解读课文。如在上《故乡》一课之前,笔者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任务:读课文之后,请在原标题“故乡”之前,加上一个或几个修饰性的词语,把这篇课文的标题变成“ 的故乡”的形式,并做简要说明。学生添加内容后的标题有:“美丽的故乡”“悲凉的故乡”“不值得留念的故乡”“使‘我’气闷的故乡”“与‘我’有了隔膜的故乡”“清晰而又模糊的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等。从补出的词语,不难看出学生对“故乡”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已懂得了以前的故乡在“我”心中的美好,以及笼在“故乡”上的一层朦胧而又淡淡的哀愁,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了体会。又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笔者请学生根据课文增补题目。学生很快就抓住了“温情”这个关键词,补写出了“济南没有风声的冬天”“济南安适的冬天”“济南慈善的冬天”“济南秀气的冬天”“济南如唐代水墨画的冬天”“济南温晴的冬天”等等题目,并在增添的一系列美好的词汇中,体会到了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一般来说,言简义丰的标题或者文学色彩比较浓厚的标题,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解读,类似的课文还有《藤野先生》《紫藤萝瀑布》等。
所谓“改易”,就是针对课文标题进行一种条件性的改动甚至是更换,其实质仍是提问。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笔者请学生从“我”、父母与于勒的关系出发,根据课文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改写标题。学生写出了“我的叔叔于勒原来并不是‘福星’”“父母不想再认识我的叔叔于勒了”“我的叔叔于勒从亲人变成了陌路人”。显然,学生已经意识到“我”的父母对叔叔于勒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于是笔者趁热打铁,继续请学生们做一个练习——给课文另拟标题。学生拟出了如下的标题:“福星?祸水?”“向‘钱’看齐”“这个世界太疯狂”等。这一改易看似简单,实际上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对文章的主人公及其特点、表现手法等进行整体感知,同时也锻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矛盾,理解文章的批判对象,从而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利用课文标题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们往往是把这种利用标题阅读的方法作为课堂导入。诚然,就“解释”这种具体的方法来说,在开课前扫清阅读障碍,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开展阅读,提高教学效率。但是,也存在一些只是将标题作为学生的一个兴趣点来引入课文的情况,比如教学《猫》这一课时,有教师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家养过的猫,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而实际上学生讨论的“猫”和郑振铎要说的有关“猫”的故事并没有太大关系。就本文提到的利用标题来帮助课文阅读的“解释”“增补”和“改易”三种方法来说,除了“解释”适合用在课文阅读之前作为准备和引入外,“增补”和“改易”的使用则应当建立在学生对课文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由教师在标题上设置需要增补的空白或者提出需要改易的地方,形成学生阅读课文前预置的问题或者阅读过程中的线索,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发现并解决阅读难点。
同时,利用课文标题来阅读,是一体两面的:它既是一种阅读法,也是一种教学法。因此,教师利用标题进行阅读教学时,还要注意传授学生这种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利用课文标题去展开阅读。比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对课文标题中不理解的词语进行“解释”,有助于在阅读前扫清学习障碍;在课文阅读过程中,要时时抓住标题这个“线索”,依据已经读到的内容对标题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发现的内容进行回答和增补。比如阅读《故乡》一课,学生应该学会在阅读中不停地提出疑问:谁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为什么和现在的故乡不一样?为什么熟悉又陌生?隔膜是如何产生的?如果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提出这样一系列的问题,那么他离读懂这篇课文也就不远了。
总之,标题作为一篇课文的重点所在,往往成为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关键点。课文标题的概括性、形象性和感情色彩,正是教师借以展开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实质上是寻求通过解读课文标题,将课文的重点、难点展现给学生,教会学生利用解释、增补和改易等方法对标题进行改写,从而使学生对课文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作者单位:常州市嘉泽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