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pwode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要与情感教学相结合,一位哲人曾说:“没有感情的认识就不是深刻的认识,深刻的认识需要在认识中融入情感,这样才能得到力量,引起思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学习知识,还要在共性中发展个性。个性的发展需要教师的引导,否则很容易走向偏激。个性在发展过程中,应结合文学的美、文学的情,从而感受文学的意境和空间,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境的目的。

一、师情:课堂情感激发的主舵手


  艺术家大都有自己特有的个性,个性与情感也是语文的教学内容。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和深刻情感,没有爱和情感的老师不是一位好老师。作为语文课堂的主导者,语文老师应该带着浓浓情意,焕发课堂激情。教师的情感主宰着课堂情感,教师是课堂情感发生的主舵手。教师该如何掌舵,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呢?
  1.课始激情情始生。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这一课时,老师让学生了解了这篇课文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后进一步启发:萧红为什么要写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什么样?她和祖父的园子有什么联系?这都可以作為教学的铺垫,吸引学生。教师向学生展示文章的大体框架与基础情感,然后根据这些问题的探讨,让学生深入阅读,进一步深化感情,激发探究热情,一睹文章的风采。
  2.课中悟情情更浓。一堂好课自始至终都会被一种浓浓的激情感动所包围。这需要老师对课文的倾情投入,对课堂氛围的激情营造,对学生情感的自如调动。我曾听过一位名师上《师恩难忘》,至今想起仍旧感动万分,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他通过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朗诵音频开始此次课程。老师巧妙地导入当时发生的感动中国节目中扎根悬崖小学18年的支教夫妻李桂林、陆建芬的事件,让学生观看这段支教夫妻的视频,感受支教老师对学生那浓浓的深情。随后,老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紧紧抓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一要点,使学生详细体悟。在课文情感感悟中,老师依次让学生齐读,默读,自读,领读。课上,老师让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感悟,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读了十几遍。可以看出,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他们不仅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更重要的是领悟到了这句话赋予自己的情感。课程结束之后,老师让学生们回忆过往的学习生涯中对自己有过帮助的老师,并让他们写下自己记忆中对老师印象深刻的事件。
  3.课终谙情情未了。教师的情感引领对激发语文课堂情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授课时,教师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把握好教学进度、课堂氛围,将教学热情与激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步伐,一步步感受文学的丰富和壮阔。让激情与知识散发在课堂中,触及学生的思维,带动学生的情绪与心境,引发学生的思考以及想象,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文学,爱上学习,接受文化的熏陶,为语文教学带来活力与激情。

二、生情:课堂情感承载的主力军


  课堂里进行着的是师生双边活动,如果说教师是情感激发的主舵手,那学生便是情感承载的主力军。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怀着深情,引导学生在文字中品味,在情境中感染,在经历中感悟,在联想中体验,在习作中升华,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情换情,让学生在学习中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
  1.在文字中品味。即引导学生捕捉文情的细腻与生动,进入作品,与作者同呼吸,共思考,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如《花瓣飘香》一文,我让学生寻求触动心弦的一段话时,不少同学很快捕捉到“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他。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然后,学生以入戏的状态,用同情与赞美之心,细心研读,反复玩味。小女孩善良、纯洁的心灵和真挚、纯朴的亲情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荷花》一文中“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抓住“冒”细细咀嚼品味,让学生思考怎样长叫“冒”,这个字可以用什么字代替,这个字想表达荷花的什么神态和动作,让学生通过一个“冒”字体会荷花的可爱、大自然的神奇。教学中,教师注意让学生以动情的心,去研读揣摩细腻闪光之处,充分感受文情,明白“文以情生”的道理。明此理,“融情入文”也就成了学生的自觉行动,学生醉心于其中,成为一个心态良好、情感丰富的有情人。
  2.在情境中感染。教学中创设恰如其分的最佳情境、氛围,视文情的悲壮激越、灵动舒缓、深沉凝重、清丽淡雅的不同,合理取舍音乐画面,以最佳视听效果充分地激活学生思维,感染学生的内心。如《生命桥》一文,以悲壮深沉为基调,教师截取“迅速组队——飞渡壮举——猎人迷惘”几个镜头,让学生感同身受。教师让学生从藏羚羊或是猎人的角度,说出一句动情的话语。不少同学情动于衷,脱口而出“罪过呀,我的枪口”“生命,为何是条弧线”等。他们下意识受到了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3.在联想中体验。以联想的方式,推动情感的发展与深化,让学生充分领会作品的深刻内涵。如教学《云雀的心愿》一文,我的第一要务是拨动读者的心弦,荡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为达目的,我抓住云雀妈妈的话语“孩子,这里曾经也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引导学生想象这里曾经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这里曾经有生机勃勃的小草,这里曾经有五彩缤纷的鲜花,这里曾经有潺潺流淌的小溪……然后又抓住云雀妈妈的话“现在却变成了贫瘠的沙漠”,引导学生想象这里没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这里没有生机勃勃的小草,这里没有五彩缤纷的花儿,这里没有潺潺流淌的小溪……这里除了黄沙还是黄沙。通过对云雀妈妈两句话的体会想象,对沙漠曾经、现在的景象有了感性的体悟和对比,学生的情感之门自然而然被打开。接着我因势利导,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变化的?”此刻群情激动,发言踊跃,同学们深情表达:“由于人们乱砍滥伐,树木被砍光了。”情至深处,我发现同学们有的表现出心疼,有的表现出惋惜,有的表现出痛恨,有的表现出无奈。此时,文章的情感实已把握,再读文,学生就很容易受到熏陶与感染了。
  4.在经历中感悟。学习语文要有善感的心态,有如诗如梦的浪漫情结,这些均须深入生活中经历、提炼。于是,我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实践,“读人读书读山水,悟情悟意悟生活”,真正练就一颗易感动的心。如观看黄昏下的路灯、纷杂的菜市场,欣赏巍巍青山、滔滔江水,倾听机器的轰鸣与山村的静谧,寻访名人逸事凡人心迹,领略劳作充实与空虚的茫然……融入了生活的经历,熟睹了人情冷暖,洞悉了世间万象之后,学生就会多一份感动,多一份灵气。

三、师生共情:课堂情感激发的共同体


  一堂语文课,要掀起情感的高潮必然要达到师生共情的境界。如何达到师生共情?除了前面所述的教师的激情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想象、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运用之外,更须关注语文课的本质。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城中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怎样把教材中的课文转化为可教的教学内容,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面临的一个重要话题。  表达是什么?我们知道,语文教学中表达分为两种,即“显性”和“隐性”。所谓的“显性”表达包括说、写、读,是直接的、普遍的、经常性的表达训练方式。而另一种“隐性”表达,则是通过阅读某些文章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种表达是把作者的情
期刊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有“情”之物,或借物抒情,或直抒胸臆……品读一篇好的文章,犹如啜饮一杯香醇的美酒,总能让人如痴如醉。语文课堂正是培养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主阵地,因此语文老师应该精心设置每一节课,让语文课堂美起来。下面我将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几篇课文为例,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语文课导入的几种方法。一、创设情境,渲染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学校,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
期刊
古人有经验之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陆游也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谓“行万里路”,知事要“躬行”,指的就是要亲身实践。而观察是认识的源头。视觉生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人从外界接收到的信息90%以上是从视觉通道输入。因此在孩子练习写话的起步階段,学会观察尤其重要。一、“静”物观察,“形”态各异  1.观察要注意深度。指导学生观察须从孩子身边的人、事、物入手,如观察小动物、水果、
期刊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强调应该“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实现培养读书兴趣的目标”“名著导读教学中,必须以兴趣为先导”。本文就以八年级学生的《契诃夫小说集》阅读成果汇报为例,谈谈名著阅读成果汇报的几种形式,以期待通过这样的教学探索帮助学生深入作品,理解内涵,培养良好的名著阅读习惯。一、幻灯片汇报  学生对计算机技术使用是很感兴趣的。阅读汇报课上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主题要求进行幻灯片的制作,以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中两度提到“对话”一词,其一是“教学建议”里的“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其二是在“关于阅读”里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一时间课堂教学也更是热闹非凡,似乎大家都开始“对话”了,但在热闹的背后更多的还是对“对话”的误读与误操作。一、概念的厘清——对话与教学对话  1.对话。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最早提出了对话的概念
期刊
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完善是我们组织学生即时性自我评价的根本目的。由于课堂教学的即时性,学生的自我评价常常发生在一瞬间,具有随机性,所以它往往因匆忙而流于形式,从而减弱了其应有的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功能。那么,我们究竟应如何做才能真正有效提升学生即时性自我评价的效果?一、帮助学生明晰自我评价参照  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他采用什么参照将直接影响到他的评价结果,进而影响他本次评价的最终效果。
期刊
《普罗米修斯盗火》改编于古希腊神话故事,讲述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无火的困苦触犯天规,义无反顾为人类盗取天火,为人类带来了温暖和光明,人类文明从此迈进了一大步,而自己却受到了残酷的惩罚。本文赞颂了普罗米修斯聪明机智、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篇神话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生动感人,结构清晰而明朗,语言准确而生动,人物栩栩如生,富有语言美、结构美。为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中我主要采用
期刊
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依然不能完全取代“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可以了解学情,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活跃学生思维,形成语文素养。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免有这样的情况:问得太难,学生无从下手;问得太勤,学生疲于思考;问得脱离文本和课堂,学生肆意回答。以及问得不注意时机,问得没有梯度,执着于设计好的问题不会追问、不知变通等现象也时常出现。这不仅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久而久之,还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期刊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特有的一种课文类型,它根据古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语言优美、情景交融的故事,将古诗融于其中,从而形成一篇课文。笔者以《黄鹤楼送别》一文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例,谈一谈“文包诗”类课文“扣诗学文,诵写结合”的教学策略。一、入题,引读古诗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  师:你们知道怎样才能把一首诗读得动人吗?  生:应该先了解诗的意思,把诗读懂,才能读出感
期刊
区里举办青年教师“幸福课堂”赛课活动,许老师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许老师工作时间不长,但极具亲和力,对文本有研究,着力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教学可圈可点,值得借鉴。当然,也有值得商榷、有待完善之处。教学片段一:情趣模仿教朗读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学生的朗讀能力,在低中年级理应受到教师关注与引导。教学片段中,读海底声音时,我明显感受到学生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