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间辽阔的教室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h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阅读”关乎孩子语文素养的提升,关乎孩子的精神成长,以及认识世界的眼光。基于此,我校申报的教科研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经典少年游’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于2017年2月被列为江苏省“十三五”规划研究课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问题


  1.问题的由来和背景。自教育部提出“核心素养”这一观念,并将之作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核心素养既是课程目标,又是一种新的课程观”(张华教授语)。在此理论框架下如何进行经典阅读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目前尚不多见。
  2.课题的界定和说明。围绕核心素养的总目标,设计和开发“经典少年游”课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特点,开发相应的课程内容,学生通过诵读、讲演、主题研究、撰写读书报告、游学等方式,从各个层面感受经典的无穷魅力。以此课程为舟楫,引领学生航到经典的海里去,“见识经典一番”,受到一点经典的训练,从而促进核心素养的提高,塑造更明亮、更高雅的精神人格。
  3.课题试图解决的问题及实践价值。在“核心素养”这一理论框架下,如何制订本课程的研究目标,以及如何去评价课程的实施结果,从而让经典阅读真正走进课程,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其实践价值如下。
  (1)有利于教师走出课程开发的误区。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教师在“核心素养”理论的框架下,制订清晰的课程目标,选择恰当的课程内容,避免研究的随意性。
  (2)有利于确定课程研究的重点。第一学段,重点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并积累富有童趣的经典诗文;第二学段,重点研究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散文、诗词﹑小说等;第三学段,重点研究如何指导学生以“小专题研究”等形式研读经典并撰写读书报告。
  (3)有利于促进与语文课程之间的融合。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观的理论框架下,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通过不同主题的经典阅读,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有效促进与语文课程的融合。

二、研究目标


  1.引导学生积累经典,并学习经典阅读的方法。
  2.探索出与语文课程有效融合的策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3.开发出适应本地区师生实际的“经典少年游”的课程体系。

三、研究内容


  1.基于核心素养的“经典少年游”课程开发的策略研究。
  2.基于核心素养的“经典少年游”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3.基于核心素养的“经典少年游”课程评价方式研究。

四、研究的主要进展


  1.紧扣研究目标,规范研究过程。诗歌经典浩如烟海,小学生读什么,怎么读,读出什么,应是研究的首要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对现有教材内容,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必背的75首古诗进行发掘和整合。课题组研究的步骤如下。
  (1)研制课程目标。①有效实施“诗歌经典”课程开发的研究。研究过程中,实现三个成长:一是教师的经典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成长;二是课程开发能力的成长;三是学生在系统化、多样化的诗歌经典滋养下的成长。②构建校本课程评价体系。要建立课程方案、课程实施、教师和学生发展水平的三级评价体系,不断完善评价的指标、内容和方法。
  (2)开展实践研究。①结合本校实际,依据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点,以“人物专题”为主要内容,通过甄选、梳理、分类等方式,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等主题,按“低、中、高”三个年段,选择相应的诗歌经典。②开展教学实践,拓宽课程实施渠道。走进课堂:课前两分钟,诵读经典;诗歌经典与教材内容结合或拓展,课内外巧衔接。走进社团:与社团活动相结合。通过喜闻乐见的朗诵、讲座、阅读报告等多样形式来展现诗歌经典的魅力。走进家庭:倡导家长们参与到亲子阅读的活动中。③开放评价途径。课题组努力构建科學的评价体系,明确了教材开发、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三方面管理的内容,特别是从“备课质量、上课情况、活动辅导、科研成果”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从而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自身课程研发的能力。
  2.注重理论阅读,提升研究品质。围绕“核心素养”与“课程开发”这两个核心概念,课题组采用小组领读的方式,成员先后阅读了课程专家张华教授的《论“核心素养”的内涵》、王丽华副教授的《让儿童成“人”:学校层面课程整合迷失和回归的原点》、佐藤学教授的《课程与教师》、蒋军晶老师的《和孩子聊书吧——让孩子爱上阅读》等著作,并研读了《中国教育报》刊登的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一组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文章。通过查阅、分析相关理论文献资料,避免重复研究,进一步提升对于“核心素养”与“经典阅读课程”的理论认识,并形成综合评述。
  除此之外,我们还做到写作与研究相结合。我们鼓励课题组成员将课题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和收获,及时提炼并整理成文,让肤浅的思考变得缜密,让直观的感受转化成理性的分析,让一般经验提升为研究策略。
  3.革新课题管理,检验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分散在城乡不同的学校,这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更多元的样本,也能更好地检验课题研究的成果。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框架下,课题组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制订了“经典少年游”课程不同年段的课程目标。在此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选择富有时代精神的中国传统经典书籍,建设不同主题的课程板块,分类建档,规范过程,及时评估,不断提高反思意识。
  在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严格按照课题管理要求,按照预设方案有序展开研究,执行课题研究制度,采取专题式集体研讨与个人研修相结合的活动方式。每个月度,课题组成员利用微信工作平台,汇报研究进度,交流研究心得,推出研究建议,避免课题研究步入程式化、机械化和任务化的误区。为了最大程度上整合专业资源和力量,课题组以兴化市实验小学为研究基地,成立全市学术研究共同体,同解实践难题,共享研究成果。

五、主要阶段性成果


  经典诗歌的阅读,提升了学生语言与人文素养。比如,笔者开发“千古文豪苏东坡”课程,依据课标,编写课程纲要。近半个月,班级集中阅读苏东坡的诗词,并通过诵读﹑讲演、撰写读书报告等形式,从各个层面感受其人其文的魅力。孩子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合作﹑探究,并初步掌握了主题阅读的方法。这无疑是课程带给他们的改变——给孩子一间辽阔的教室,他们会还你一个精彩的世界。
  当然,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受益的不止是学生,在某种意义上讲,教师自己更是一个受益者。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要围绕一个问题持续思考,往深处去思考,不应只是课程的传递者,而应是课程的开发者﹑生成者。
  作者简介:江苏省兴化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在高中的古诗词教学中,基于教学进度的需要和高考的考试说明的要求,往往忽略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而重视答题方法和解题方略的传授,没有完全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美深刻地体现出来,导致学生很难深入感受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本文着重探析在古诗词的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一、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感悟力  古诗讲究节奏和韵律。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
期刊
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阅读对人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阅读也是写作必不可少的基础。语文教师引导、组织学生做好指向写作的阅读工作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一、由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引发的思考  为了让学生在考场上能写出一篇像样的作文,许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方面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面对严峻的高考形势,采取一些功利的、短平快的做法让学生在考场上取得高一点的分数似乎
期刊
一、聚焦标题,精准确定教学内容  在教学之前,预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概括小说情节内容,说说小说主题,提出阅读之后疑惑不解的问题。批阅作业时,我发现学生的疑问大多数集中在对标题的理解上:文中伽西莫多是在喝了爱斯梅拉达的水后才流下了眼泪,为什么题目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的是一葫芦水,为什么是“一滴水”?原先教学预设是从文中人物入手,通过伽西莫多、围观群众前后变化以及伽西莫多、克洛
期刊
基于核心素养,语文教学已经开启了新的航程。古诗文教学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及问题简析  古诗文教学引起了众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陈增菊在《新课堂新评价》中指出:希望教师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体现人文主义的情怀,让学生乐学、好学;黄丽娟在《美读,让诗词教学灵动起来》中强调教师要用“美”来感染学生,让他
期刊
初中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语文教师要按照他们的个人特点,去开展一些创新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但是部分语文教师的思维过于僵化,导致学生缺乏自主选择的权利,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无法展现。教师应该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改变原本的教学观念,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创新思维,实
期刊
由徐林祥教授与郑昀博士合著的《语文美育学》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内首部赋予语文美育独立学科地位的著作,也是国内首部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指导语文美育的著作。  《语文美育学》最大的创新是将语文美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该书将语文美育学作为语文教育学与美育学的交叉学科,构建了语文美育学的理论框架,系统阐述了语文美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学科特点,语文美育的目的、任务和价值,语文美育的主体、客体
期刊
21世纪,互联网以其不可阻挡之势“攻城略地”,几乎占据了各行各业,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新课标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互联网+”已经潜入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正在对我们的教学产生着各种影响。下面,我就自己在“互联网+”背景
期刊
课程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作用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如果没有课程来作为载体,就只能是一种无目的、无计划、无系统的随机影响而已。2001年7月,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新的教育哲学和课程理念指出,只有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地域及学校的特色、学生的需求等因素融入国家课程,才能产生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真正的校本课程。  笔者所在的学校开发校本课程遵循四个原则:面向
期刊
苏州推行教学“七认真”管理已经多年,其中“认真备课”列为“七认真”之首。认真备课的第一步就是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文本解读的正确与否,解读得透彻与否,是老师能否上好课的前提。  说也奇怪,常被语文老师挂在嘴边的“文本解读”一词,《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都没有收录。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有收录:“通过分析来理解。”  那我们语文老师如何理解“文本解读”呢?文本解读就是对文本的理解。文本理解的价值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古诗词的要求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很显然,学习古诗词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诵读,在此基础上达到积累感悟和运用。一、朗读出韵,体现内在美  古诗词有其内在的节奏美和韵律美。我们经常能从电视镜头中看到古人读诗词时总是摇头晃脑,读着读着就会吟唱起来,感觉诵读诗词韵味无穷。而如今我们教学生读古诗词时,只是强调要读出感情,再也没有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