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识土壤到绿色社区及海绵城市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xia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存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和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计算、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土壤;绿色社区;海绵城市;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的课程目标(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存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和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计算、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特别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虽然2017版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出台以后,还未见到配套的教材,但作为科学教师也应创造性地使用旧的教材,合理地挖掘教材,以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我在以前使用大象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蚯蚓小导游第一课《探访蚯蚓的家》。学生通过采取校园内的土壤,观察、体验探究到土壤里有水、空气、沙子、石块、小动物、植物等。在接下来的拓展中,发现土壤中的水分来源自然补水(降雨、下雪)和人工补水,土壤有涵养水源的能力。在第二课《蚯蚓的房前屋后》,通过探究认识到土壤可以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类型。虽然三种土壤的涵水量有所不同,但都能涵水。在第三课《蚯蚓的邻居》教学中,认识到土壤对植物生长、小动物生活习性等多方面都有影响;引导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的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大象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绿色社区调查《我们心目中的绿色社区》《调查小组在行动》《我们的绿色社区建议》等四课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开展调查研究。
  经过前三课的教学,引领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绿色社区分析绿色社区的内涵使我们了解到它是一个涵盖很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领域,它牵涉到绿色建筑、社区绿化(绿地面积及植物种类)、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利用、污水处理、节水、节能和新能源等多项科学研究内容,把这些内容作为小学生科学课研究的内容,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的大科学教育观。如调查社区绿化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调查实践中认识常见绿色植物的种类、生长环境及其生长习性,了解合理的绿化比例,了解植物的灌溉技术,而且还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积极意义,自觉保护绿色植物。最后,教材又以“展示交流”等形式让各组学生之间共享研究成果,共商绿色社区(或生态村)创建之计,使学生在分组深入研究中又不失对其他话题的了解和把握,使学生既掌握了绿色社区的内涵与建设目标,又调查了解本社区建设现状及其与绿色社区的差距,为社区发展献计献策,培养其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树立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第四课《我们的绿色社区建议》中,通过对校园、社区、市区的观察,实地调查,发现:经过硬化、美化、绿化,环境变得更加让人舒适、舒心。但却发现硬化以后,绿化都大量地依赖人工补水,土壤不能靠自然补水得到涵养。这既浪费了大量的水,同时还耗去了大量的用于人工补水的能源。
  与此同时,城镇建设越大,自然降水不能顺利地被土壤吸收,会造成土壤缺水,地下水枯竭。同时,这些降水大部分流入低洼地带,造成内涝,还会在进入河道后,加大洪水的流量,增大洪灾的风险。
  最后,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经过讨论,提出以下建议:
  在校园、城镇的硬化过程中,地面应合理的留下渗水孔、渗水漨。当然挡墙也应留排水孔,修好必要的排水沟,以及地下排水管网。在低洼地带预留湿地,疏浚河道。
  这样既做到防洪,排涝,又使土壤涵养了水源,补充了地下水。从而使得我们的城镇变成了绿色社区,海绵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態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其他文献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部分学校已经能够按照教育改革的要求进行素质教育,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思维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合时宜,因此必须立足于市场的需求和教育形式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从确定教育领域的地位开始,树立新的发展目标、采用新的教育模式来提高技校的教育水平,增强教育实力,以更好的适应市场和时代的要求。鉴于此,本文就技校语文教
期刊
摘 要:音乐欣赏是通过优秀的音乐作品,帮助幼儿提高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享受参与音乐活动的快乐和培养对音乐的探究热情,同时音乐欣赏与舞蹈潜能开发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人们在欣赏与舞動中发展了创造能力,激发创造的欲望。笔者针对幼儿音乐欣赏教学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从五个层面对音乐欣赏教学挖掘幼儿舞蹈潜能进行了相关的探究活动,获得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音乐欣赏;挖掘;舞蹈潜能;探究  一、研究背景 
期刊
案例背景:  狼是小朋友们故事中最常见、最熟悉的一种动物,在孩子们心中狼是一个凶恶、狡猾的坏家伙。作品虽然画的是坏蛋大灰狼,却突破了传统观念里大灰狼的形象。特意将他画成一个具有拙趣的模样,表情多变、动作喜感的形象,淡化了大灰狼原来的恶形恶状。通过大灰狼想吃红焖鸡的情节,让这个原本严肃的主题成为一个有趣的故事,再加上明亮、逗趣的图画,让整本图画书风趣、诙谐,洋溢着爱。孩子阅读时不会觉得它是在说教,而
期刊
摘 要: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中关注的焦点问题,留守儿童也逐渐成为一种社会身份。本研究试图从“留守儿童”社会身份出发,通过深度访谈对师范生群体中的“留守儿童”各种复杂的关系的梳理,发现留守儿童社会身份建构主要表现为:残缺的家庭关系网、另类的同伴关系/模糊的留守儿童社会身份认同。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身份;现状  “留守儿童”是在1994年才首次出现的词汇。在此后的5
期刊
摘 要:“三去一降一补”是2016年重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落实体现,重庆连锁经营服务行业也受到相应的重大影响。本文针对重庆市连锁经营服务行业进行分析,针对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发展提出相应的思考。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连锁行业;影响;发展  1前言  关于我国的连锁经营行业的发展,在十八大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供给侧改革与调整的主旨思想和方向性观点,并做出了具体部署,为贯
期刊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往往借助客观物象--风花雪月、山川草木等表现主观感情,这些物象常常带有诗人强烈的主观感情。这些物象我们一般叫它为“意象”。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来说:“象”在写景抒情诗中就是“景”;在托物言志诗中就是“物”
期刊
摘 要:中原文化作中国核心文化的重要成部分之一,在中国文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原文化对外传播是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提升中原文化实力的需要。豫菜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豫菜英译可以让西方世界更好地了解河南饮食文化以及中国饮食文化。  关键词:菜名翻译;中原特色;翻译  进入21世纪,伴随科技的飞速进步和经济的高度发展,中国百姓的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饮食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丰富局面,
期刊
摘 要:对于石寨山文化青铜扣饰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石寨山文化遗址的不断发掘和青铜扣饰的大量出土,青铜扣饰以其独有的魅力受到学者的关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涵盖了青铜扣饰的定名、类型、功能、起源、年代、族属、装饰风格、制作工艺等诸多方面。本文拟就通过对墓葬材料的分析,对青铜扣饰功能作进一步的分析。  关键词:石寨山文化;青铜时代;石寨山遗址;青铜扣饰  首先可以肯定的讲,类型样式多样的青铜
期刊
摘 要:如何在小学思品教学中立足本土教育资源,解读德孝文化,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国学文化,对于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探寻中华文明之源,传承道德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人核心价值观,助推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文本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方面的经验,浅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与宁远本土德孝文化融合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小学思品教学;宁远德孝文化;有机融合  德孝文化
期刊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这是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出的生死标准。司马迁认为,人生仅以一死来对抗黑暗,“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因此,司马迁“隐忍苟活”,最终写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而流芳百世。  一、“隐忍苟活”,“重于泰山”  司马迁,字子长,55岁,龙门人,生于公元前145年,逝于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著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