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访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气候变化和能源组项目主任陈冬梅
即便已经被重复了无数遍,我们还是想说:环保,是从每个人真实有效的行动开始的。在生活方式上,我们已经得到了一些建议,那在日常管理中,商务人士还有哪些可行性的措施呢?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气候变化和能源组项目主任陈冬梅,为此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制定公司低碳政策
《中外管理》:在公司的日常管理中,哪些做法能帮助商务人士减少碳排放?
陈冬梅:首先可以制定一些差旅交通政策来帮助个人进行碳补偿。
比如:我们提到的长途旅行的碳中和。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所有的差旅必须进行碳中和,否则就得不到批准;同时,我们的办公用车已经全部更换为电动力车,在一些机构里,公司会对乘坐公共交通的人发放交通补助。
另外,很多人选择飞机作为交通工具是为了节省旅途时间。如果公司能增加休假时间,也能有效帮助员工合理安排出行计划,尽量避免飞机旅行。
《中外管理》:在办公环境中,我们能为节能减排做些什么呢?
陈冬梅:减少办公高能耗产品,比如:打印机、复印机、电脑,尽量选择低能耗的,在一些软件选择上,使用一些运行环境要求更低的产品,这能有效降低设备能耗,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还有就是提高办公环境的利用率,尽量减少办公环境的扩大。办公室不断扩大不仅增加运营成本,也增加员工个人的时间、交通成本。在WWF的海外办公室已经做到了“SMART OFFICE”(聪明的办公室),在这些办公室,人员上班是非常灵活的,一周五个工作日,有两到三天在家办公。或者约会合作伙伴在咖啡屋里办公。
这需要公司优化管理,如果目标责任考核跟得上的话,这样高效低成本、低排放的办公室是很容易实现的。
低碳是成本,更是投资
《中外管理》:对于公司领导人来说,他们不得不考虑公司环保行为的高成本。您有什么建议能平衡这种高成本吗? 陈冬梅:这个问题分几个层次,首先有很多节能环保行为是“零成本”的,这些是我们平常举手之劳就可以做到的,比如:随时关掉不用的电灯,随时切断电源,这些小动作是不需要花一分钱的,但节能效益非常高。
还有一些行为需要一些花销,但我们不要看成“成本”,而应该看成是“投资”。比如:我们提到的房屋建设,如果能做到好的通风和采暖,我们未来将节约掉空调的能耗。这种投资是能得到回报的。
还有一些投资可能会带来风险,比如:设备的更换、技术改造,要评估投资回报的话,可能会是几年甚至更长。但企业家要有一点儿承担风险、承担责任的勇气。同时,市场的变化可能远超过预期的速度。现在在欧美,一些超市的产品已经标注上了它的“碳足迹”。作为制造大国,中国厂商如果不及时对减排投资,就会很快在国际市场上淘汰出局。
《中外管理》:还有一层矛盾是,我们一方面在鼓励减排,一方面却又在鼓励消费;商务人士在这里也会有双重压力:承担减排责任和扩大市场份额。
陈冬梅:这就需要企业领导人去应对,而非被动地去适应。我们国家也一样,四万亿的经济计划鼓励老百姓消费,而又面临对世界减少排放的承诺压力。这就是一个利弊制衡的问题。消费者行为的改变和碳约束的加大会带来行业的阵痛,但是这也是产业转型的必由之路。谁越先经历这种阵痛,谁就越容易在未来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甚至获得更好的发展。
《中外管理》:在企业文化建设、培训上,企业领袖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陈冬梅:这其实是企业家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对整个车间,生产流程进行碳计算的话,你会发现很多高碳的产生是因为人的原因,是员工的减排意识比较淡薄。这需要对人进行梳理、进行更多的培训和宣传。
企业文化能建立使命感和自豪感。领导人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时候,如果能把对社会的承诺、对未来的预测都放到企业文化中,在日常管理的点滴中去推行这些理念的话,是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的。
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的员工,自然而然会产生自豪感,一些细小的行为,比如随手关灯都会产生自我肯定和自我嘉奖。
这就是如何倡导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倡导多了,做得多,员工内心的道德感就会更强,行动的约束力也就越强,希望影响到更多人的动力也就越强。
这种动力是无形的。比如在WWF,很多同事在这里工作了很多年,有的时候想换一份工作,但一直没有换。因为他们的孩子会说,妈妈你的工作让我特别骄傲,你在做一个对社会、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这个时候就觉得自己的工作责任重大,意义非凡。
即便已经被重复了无数遍,我们还是想说:环保,是从每个人真实有效的行动开始的。在生活方式上,我们已经得到了一些建议,那在日常管理中,商务人士还有哪些可行性的措施呢?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气候变化和能源组项目主任陈冬梅,为此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制定公司低碳政策
《中外管理》:在公司的日常管理中,哪些做法能帮助商务人士减少碳排放?
陈冬梅:首先可以制定一些差旅交通政策来帮助个人进行碳补偿。
比如:我们提到的长途旅行的碳中和。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所有的差旅必须进行碳中和,否则就得不到批准;同时,我们的办公用车已经全部更换为电动力车,在一些机构里,公司会对乘坐公共交通的人发放交通补助。
另外,很多人选择飞机作为交通工具是为了节省旅途时间。如果公司能增加休假时间,也能有效帮助员工合理安排出行计划,尽量避免飞机旅行。
《中外管理》:在办公环境中,我们能为节能减排做些什么呢?
陈冬梅:减少办公高能耗产品,比如:打印机、复印机、电脑,尽量选择低能耗的,在一些软件选择上,使用一些运行环境要求更低的产品,这能有效降低设备能耗,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还有就是提高办公环境的利用率,尽量减少办公环境的扩大。办公室不断扩大不仅增加运营成本,也增加员工个人的时间、交通成本。在WWF的海外办公室已经做到了“SMART OFFICE”(聪明的办公室),在这些办公室,人员上班是非常灵活的,一周五个工作日,有两到三天在家办公。或者约会合作伙伴在咖啡屋里办公。
这需要公司优化管理,如果目标责任考核跟得上的话,这样高效低成本、低排放的办公室是很容易实现的。
低碳是成本,更是投资
《中外管理》:对于公司领导人来说,他们不得不考虑公司环保行为的高成本。您有什么建议能平衡这种高成本吗? 陈冬梅:这个问题分几个层次,首先有很多节能环保行为是“零成本”的,这些是我们平常举手之劳就可以做到的,比如:随时关掉不用的电灯,随时切断电源,这些小动作是不需要花一分钱的,但节能效益非常高。
还有一些行为需要一些花销,但我们不要看成“成本”,而应该看成是“投资”。比如:我们提到的房屋建设,如果能做到好的通风和采暖,我们未来将节约掉空调的能耗。这种投资是能得到回报的。
还有一些投资可能会带来风险,比如:设备的更换、技术改造,要评估投资回报的话,可能会是几年甚至更长。但企业家要有一点儿承担风险、承担责任的勇气。同时,市场的变化可能远超过预期的速度。现在在欧美,一些超市的产品已经标注上了它的“碳足迹”。作为制造大国,中国厂商如果不及时对减排投资,就会很快在国际市场上淘汰出局。
《中外管理》:还有一层矛盾是,我们一方面在鼓励减排,一方面却又在鼓励消费;商务人士在这里也会有双重压力:承担减排责任和扩大市场份额。
陈冬梅:这就需要企业领导人去应对,而非被动地去适应。我们国家也一样,四万亿的经济计划鼓励老百姓消费,而又面临对世界减少排放的承诺压力。这就是一个利弊制衡的问题。消费者行为的改变和碳约束的加大会带来行业的阵痛,但是这也是产业转型的必由之路。谁越先经历这种阵痛,谁就越容易在未来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甚至获得更好的发展。
《中外管理》:在企业文化建设、培训上,企业领袖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陈冬梅:这其实是企业家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对整个车间,生产流程进行碳计算的话,你会发现很多高碳的产生是因为人的原因,是员工的减排意识比较淡薄。这需要对人进行梳理、进行更多的培训和宣传。
企业文化能建立使命感和自豪感。领导人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时候,如果能把对社会的承诺、对未来的预测都放到企业文化中,在日常管理的点滴中去推行这些理念的话,是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的。
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的员工,自然而然会产生自豪感,一些细小的行为,比如随手关灯都会产生自我肯定和自我嘉奖。
这就是如何倡导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倡导多了,做得多,员工内心的道德感就会更强,行动的约束力也就越强,希望影响到更多人的动力也就越强。
这种动力是无形的。比如在WWF,很多同事在这里工作了很多年,有的时候想换一份工作,但一直没有换。因为他们的孩子会说,妈妈你的工作让我特别骄傲,你在做一个对社会、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这个时候就觉得自己的工作责任重大,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