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向老班长学习什么

来源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mily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5课《金色的鱼钩》,文章讲述的是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炊事班长为已经得肠胃病的3个小战友能吃上东西,走出那无边无际的草地而壮烈牺牲的事。
  教学意图
  教育学生学习忠于信念、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大都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老班长为了战友,不惜一切代价,直到付出了自己生命的大无畏的精神,而没有去发掘体现在老班长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决策行为。事实上,教师更应该指导学生去学习老班长为了护送3个红军战士而表现出来的科学抉择。
  我们知道,老班长和3位红军战士进入草地面临着四大困难:第一个困难是进入草地,被陷在沼泽而牺牲。这个险境,红军战士随时面临着。第二个困难是在草地中因缺食而饿死。红军战士储备的食物较少,支撑的时间并不多,后期还需要一定的食物供给。第三个困难是3个人病情加重而死。红军战士掉队的原因就是因为生病,病情的减轻和加重是红军战士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老班长肩上的重任。第四个困难是失去走出草地的信心——“心死”而最终导致“身死”。红军战士在穿越草地的过程中最怕的就是面对困难表现出“心死”,这也是摆在红军战士面前的重要问题,给3位红军战士树立走出草地的勇气和信心是十分必要的。
  面对如上所述的四大困难,老班长沉着应战,将一个个困难的威胁降低到了最低限度,实现了抉择的科学化,挽救了3位红军战士的生命。在《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科学地运用了七个抉择,以保证了3位红军战士成功地走出草地。
  决策一:随身带缝衣针,用于缝补衣服或其他用途。结果,在老班长有备无患的决策指导下,缝衣针被做成了鱼钩钓鱼,因此挽救了3个红军战士的生命。试想:没有老班长的远见卓识,没有老班长的缝衣针,3位红军战士能吃上鱼吗?没有鱼作补充食物(尽管很少),3位红军战士能顺利走出草地吗?
  决策二:老班长出发前,也许就料到了火会发挥巨大作用,因此就精心地准备了火种。有了火种,红军战士才喝上了热气腾腾的鱼汤,有了火种,红军战士们才抵御了寒冷和潮湿,保证了身体对热量的需求。
  决策三:老班长想方设法把宿营地安扎在水塘边,为的就是希望找到鱼的踪影,有水塘就意味着鱼的存在。设法钓起鱼来,红军战士的食物便可以得到解决,食物解决了,红军战士的生命就多了一份保障。
  决策四:草地到处是沼泽,人走在里面随时有下陷而失去生命的危险。红军过草地时,被陷入沼泽地而牺牲的红军战士非常多。通过老班长的科学择路,3位红军战士一次也没有被陷进沼泽地里,顺利地走出了草地。尽管书中并未谈到沼泽地对红军战士的威胁,但我们仍然可以体会到这是老班长的指导和带路在发挥重要作用。
  决策五:老班长以自己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哄骗”3位红军战士吃下仅有的一点鱼汤,支撑了3位红军战士走出草地的体力,顺利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其实,老班长完全可以在鱼汤做好前自己先吃一点或者和3位红军战士一起分着享受鱼汤,但是,老班长没有这样做,却以“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及“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来“哄骗”3位红军战士。这样舍己为人的行为,如果没有崇高的品质和坚强的革命信念,那是无法做出这样的抉择的。
  决策六:“同志们,咱们在这儿停一下,好好弄点吃的,鼓一鼓劲,一口气走出草地。”事实上,老班长是在以自己剩下的最后力量给3位红军战士增加走出草地的信心,直到临死时都在鼓舞3位红军战士,以自己的“死”来促进3位红军战士的“生”,这是老班长以自己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来激励红军战士的体现,也是伟大的革命战士最崇高的抉择。
  决策七:对3位生病的红军战士实施科学护理,这也是老班长科学抉择的体现。老班长的护理知识,来自于长期的革命磨炼,正因为老班长积累了这些知识,才使得老班长的决策表现得顺利、高效。尽管决策中遇到了重重困难,老班长还是努力地解决了各种困难。
  老班长在自己革命的历程中,造就了坚实的决策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体现。一个个的抉择,都是绝处逢生的最佳展现。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老班长的革命精神、信念和科学抉择不就是我们需要认真学习的吗?
  教学总结
  在老班长的行为中,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是3位红军战士走出草地的核心力量,而科学的抉择也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因为有了无数像老班长这样的具有科学决策的革命志士,才有了我们新中国的诞生,才有了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强盛。国家、民族都需要有科学的抉择,而作为人类的一员,更需要具备科学抉择的素质。为了实现科学抉择素质提高,我们必须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强有力的决策基础来促进国家、民族、人类的向前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 批改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通道。采取客观评价与鼓励上进相结合的批改策略,教师变主角演员为导演,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  关键词 数学作业 批改策略 教学改革    数学老师都知道,如果一个教师任教2个班的数学教学,每天至少要花个2多个小时的时间批改作业,尤其是批改计算题、作图题等,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再加上平时小测验、单元
期刊
从本质上说,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必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学习。学生如果不善于去表现自己,对成长为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会有很大负面影响。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欲望呢?笔者以自己执教以来的亲身体会浅谈以下几点:  1.树立学生信心,增强表现欲。素质教育并非只在“三尺讲台”,而应是整个教室。必须淡化教师的表演欲,强化学生的表现欲,想方设
期刊
错误是学生探究的标志。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误中求知,从错误中探究,让学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1.关注错误,引导辨析。    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时,教师没必要早早地向学生透露解决问题的统一方法,而是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功能,在合作交流中主动寻求解题的策略。  教学《圆锥的认识》时
期刊
摘要 及时发现孩子们的优点、特点和点滴的进步,并进行鼓励和表扬,是培养儿童兴趣最有效的方法。在美术教学中运用表扬,转移兴趣;及时表扬,培养兴趣;积极表扬,持久兴趣等方法培养学生兴趣。  关键词 美术教学 兴趣培养 表扬技巧    教育家凯洛夫说过:“谁能让孩子的求知兴趣保持稳定和持久,谁就能教育孩子成材。”当代教育家在探讨教育方法时,往往提到时机。教育时机的重要,有如军事家的战机,农民种田的农时。
期刊
摘要 阅读能力是一种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外语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数学作为一种语言,开展数学阅读有其特殊性,但也有其必要性。提高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从而提高数学交流能力。  关键词 数学阅读 阅读能力 教育功能    阅读能力是一种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外语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本文就数学
期刊
摘要 由于作文教学对教师限制得过死,写作要求的条条框框压制了学生写作的灵性,导致学生怕写作文。从注重阅读、巧用文本、充分“辩文”、自由倾吐等方面,提出“简简单单教作文”的策略,把写作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保护和张扬儿童的纯真个性。  关键词 轻松作文 课外阅读 教学策略    “懒”教师教作文,在作文教学上采用简单的策略,殊不知简单生睿智,简单见实效。    一、引进经典重积
期刊
摘要 学生习作的灵气应来自于他们纯净之心对社会和生活的真切感受,来自于对社会和生活的真切情感。构建一个民主宽松的、张扬个性的、乐意表达的作文教学环境,表现真实的自我。在感悟中写作,表达真情实感,充分展现自我,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 写作训练 生成机制 教学环境    “写作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是作文教学改革在呼唤生命的回归。学生习作的灵气应来自于他们纯净之心对社会和生活的真切
期刊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的阴影仍笼罩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在语文教学上,就是很多老师往往大搞题海战术,重视了基础知识的训练,而忽视了写作能力的培养。那些自觉性强、上课专心、阅读面广的同学,作文能力较强,而懒于动笔、作业拖拉、不肯用功的学生其写作水平则逐渐退步。如何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并使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具有创新的能力,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需要从理论上深入研究的课题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结合课程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现在的农村,掀起了外出打工的热潮,导致许多留守儿童的成长出现一些不良的苗头,所以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尤为重要。数学课不单单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但它不能简单地用正面说理的形式,必须充分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诸多因素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塑造良好的品德。  1.从教学内容人手。小学数学教材中
期刊
摘要 小学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及技能,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实现过程性目标,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充分发展。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亲历性”、教学的“主体性”,关注学生“学数学”“做数学”的过程。  关键词 数学学习 亲历性 主体性 案例分析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有指导的再创造的过程。小学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