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准确找到切入点,提纲挈领的问题可以更好的推动教学,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的流畅、高效。为此,需要就如何找准切入点进行探讨。在文中,主要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高效切入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阅读教学;切入点;高效课堂
对于一节主要靠语言文字来教学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来说,如果老师的问题不够凝练,过于随便,特别是课堂上的一些毫无意义、老生常谈的问题就会让整堂课显得支离破碎,也让听课的老师顿觉索然无味。怎样才能有效地抓住重点,使得课堂生动有趣,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呢?我认为教师一定要紧扣课文的主题,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出提纲挈领的问题,这样,以一问牵动整篇课文,使得教学过程流畅、高效。
一、扣住题目切入课堂教学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的很多课文中,课题就很好地概括了文本的内容,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加以巧妙的运用,以使得课堂教学完整、精致。就拿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来说,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就是教学中一个非常好的抓手,在学习完生字词,弄清文章层次后,我是这样设计的: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就围绕课题读开去……
1、一读课题,强调“柳”,吟詩词,读第1节。
①谁来读课题?注意读出青海高原上长了一株什么?(柳)读出来了!这里长了一株柳树!(点“柳”)
②吟诗:提到柳树,我们自然想起很多诗人写过柳树,唐朝的贺知章写过《咏柳》,大诗人杜甫也写过:两个黄鹂鸣翠柳……
③诗人写柳树,那是因为它美呀!这种美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美,在我们这儿经常看到柳树,你在哪儿看到过柳树?(太平常了)练读第1节,读出“平常”。
2、二读课题,强调“一株”,体会读第5节: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柳树?
①读的好!这儿就长了一株柳树!默读这一节,用心体会这株柳树长得怎么样?(出示第5节)自由放声读,读出你的感觉吧!
②指读并导读各句(导读语:和我们常见的柳树相比较,这株柳树长得怎么样?我们常见的柳树会巍巍然撑立吗?长成什么样的柳树才会巍巍然撑立?
③这是一棵顶天立地的柳树啊(指名读)它的生命力极其旺盛(齐读)。
3、三读课题,强调“青海高原”,读好3、4节。
①还来读课题,注意读出这一株柳长在哪儿?(明白了,这一株柳树长在青海高原上,怎么想的?)“青海高原”到底是个怎样的景象啊!
②交流画面:读着读着,你好像看到了什么?这是课文里的一些词语,可以借助它们来想象!(读读词,透过这些词语,你看到画面了吗?)
③想著画面读,感受会更深!
a、情读第3节(指读):听着你的朗读,老师想到了一些边塞诗(大屏幕):唐朝王之涣的〈〈凉州词〉〉b、情读第4节(指读):这里是贫瘠的土地,这里是恶劣的环境!大片的冻土不允许绿色生命的存在,令人心头涌起阵阵悲凉……
④引读:(但是,在这里却长着一株柳树……)男生读第5节;这是作者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齐读第5节。
4、让我们第四次把目光聚焦在课题上,再来读一次课题,带着什么感觉读?(你想读出什么?→ 神奇,了不起!)
这样的设计从课题读开去,通过精心的设计,把课题分为“柳”“一株”“青海高原”三个层次,层层深入,读出感觉,体会这株柳树的神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紧扣这双明亮的眼睛,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有张有弛,中心突出,可谓构思独特。
二、利用词语切入课堂教学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精彩的词句,特别是一些写景的课文,里面的好词佳句就是展开课堂教学的一个着眼点。拿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黄果树瀑布》来说,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在初读完课文后,我让学生观看黄果树瀑布的录象,提问:刚才,你看到了怎样的黄果树瀑布?随便说,一句话、一个词也行。
接着,我引出课文中的词语出示:
人喧马嘶 腾空而上 舒服极了
一片喧嚣 直泻而下 灌满活力
雷声轰鸣 气势非凡 胸膛扩展
乐声奏鸣 雄伟壮观 无限生机
訇然作响 漫天浮游 完全沉醉
先自由读,再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教师指导:作者用这些生动、贴切的词语一起来形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是怎样的黄果树瀑布呢?一边读一边体会,在文中画出这些词语。
现在你能选择一些词,加上你自己积累的,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下黄果树瀑布给你留下的印象吗?
这样,从词语入手,进而由词到句,联系到课文中的佳句从声响、形态、感受三方面展开对全文的教学,这样层次清楚,教师指导得较为明确,学生理解得也更全面,
三、联系生活切入课堂教学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上,可以适时引入学生的生活实际,丛生活中学语文,感受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就是个很好的案例:
在初读了课文,理清了脉络后,学生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老师要求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概括吗?这也是一种语文能力。
这时,教师指导学生其实将课题换一个字就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了。(板书:“和”改为“杀”。)接着,教师提问:生活中家里杀过小动物吗?这时学生纷纷联系到生活实际有的说杀过鸡,有的说杀过狗,有的说杀过猪……教师分析其中的原因后相机板书出:“没有用”“不喜欢”“没感情”,这样一来,课堂教学中一个大大的问题就出现了,彭德怀为什么要杀大黑骡子呢?是因为没有用?不喜欢?还是没感情了?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就有了方向,发挥了总领课堂教学的作用。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高级段教学时,只要多用心发现,多探究实践,就能找准阅读教学课堂中的切入点,让课堂教学流程精练有序,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最优化。
【关键词】阅读教学;切入点;高效课堂
对于一节主要靠语言文字来教学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来说,如果老师的问题不够凝练,过于随便,特别是课堂上的一些毫无意义、老生常谈的问题就会让整堂课显得支离破碎,也让听课的老师顿觉索然无味。怎样才能有效地抓住重点,使得课堂生动有趣,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呢?我认为教师一定要紧扣课文的主题,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出提纲挈领的问题,这样,以一问牵动整篇课文,使得教学过程流畅、高效。
一、扣住题目切入课堂教学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的很多课文中,课题就很好地概括了文本的内容,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加以巧妙的运用,以使得课堂教学完整、精致。就拿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来说,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就是教学中一个非常好的抓手,在学习完生字词,弄清文章层次后,我是这样设计的: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就围绕课题读开去……
1、一读课题,强调“柳”,吟詩词,读第1节。
①谁来读课题?注意读出青海高原上长了一株什么?(柳)读出来了!这里长了一株柳树!(点“柳”)
②吟诗:提到柳树,我们自然想起很多诗人写过柳树,唐朝的贺知章写过《咏柳》,大诗人杜甫也写过:两个黄鹂鸣翠柳……
③诗人写柳树,那是因为它美呀!这种美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美,在我们这儿经常看到柳树,你在哪儿看到过柳树?(太平常了)练读第1节,读出“平常”。
2、二读课题,强调“一株”,体会读第5节: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柳树?
①读的好!这儿就长了一株柳树!默读这一节,用心体会这株柳树长得怎么样?(出示第5节)自由放声读,读出你的感觉吧!
②指读并导读各句(导读语:和我们常见的柳树相比较,这株柳树长得怎么样?我们常见的柳树会巍巍然撑立吗?长成什么样的柳树才会巍巍然撑立?
③这是一棵顶天立地的柳树啊(指名读)它的生命力极其旺盛(齐读)。
3、三读课题,强调“青海高原”,读好3、4节。
①还来读课题,注意读出这一株柳长在哪儿?(明白了,这一株柳树长在青海高原上,怎么想的?)“青海高原”到底是个怎样的景象啊!
②交流画面:读着读着,你好像看到了什么?这是课文里的一些词语,可以借助它们来想象!(读读词,透过这些词语,你看到画面了吗?)
③想著画面读,感受会更深!
a、情读第3节(指读):听着你的朗读,老师想到了一些边塞诗(大屏幕):唐朝王之涣的〈〈凉州词〉〉b、情读第4节(指读):这里是贫瘠的土地,这里是恶劣的环境!大片的冻土不允许绿色生命的存在,令人心头涌起阵阵悲凉……
④引读:(但是,在这里却长着一株柳树……)男生读第5节;这是作者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齐读第5节。
4、让我们第四次把目光聚焦在课题上,再来读一次课题,带着什么感觉读?(你想读出什么?→ 神奇,了不起!)
这样的设计从课题读开去,通过精心的设计,把课题分为“柳”“一株”“青海高原”三个层次,层层深入,读出感觉,体会这株柳树的神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紧扣这双明亮的眼睛,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有张有弛,中心突出,可谓构思独特。
二、利用词语切入课堂教学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精彩的词句,特别是一些写景的课文,里面的好词佳句就是展开课堂教学的一个着眼点。拿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黄果树瀑布》来说,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在初读完课文后,我让学生观看黄果树瀑布的录象,提问:刚才,你看到了怎样的黄果树瀑布?随便说,一句话、一个词也行。
接着,我引出课文中的词语出示:
人喧马嘶 腾空而上 舒服极了
一片喧嚣 直泻而下 灌满活力
雷声轰鸣 气势非凡 胸膛扩展
乐声奏鸣 雄伟壮观 无限生机
訇然作响 漫天浮游 完全沉醉
先自由读,再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教师指导:作者用这些生动、贴切的词语一起来形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是怎样的黄果树瀑布呢?一边读一边体会,在文中画出这些词语。
现在你能选择一些词,加上你自己积累的,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下黄果树瀑布给你留下的印象吗?
这样,从词语入手,进而由词到句,联系到课文中的佳句从声响、形态、感受三方面展开对全文的教学,这样层次清楚,教师指导得较为明确,学生理解得也更全面,
三、联系生活切入课堂教学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上,可以适时引入学生的生活实际,丛生活中学语文,感受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就是个很好的案例:
在初读了课文,理清了脉络后,学生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老师要求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概括吗?这也是一种语文能力。
这时,教师指导学生其实将课题换一个字就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了。(板书:“和”改为“杀”。)接着,教师提问:生活中家里杀过小动物吗?这时学生纷纷联系到生活实际有的说杀过鸡,有的说杀过狗,有的说杀过猪……教师分析其中的原因后相机板书出:“没有用”“不喜欢”“没感情”,这样一来,课堂教学中一个大大的问题就出现了,彭德怀为什么要杀大黑骡子呢?是因为没有用?不喜欢?还是没感情了?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就有了方向,发挥了总领课堂教学的作用。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高级段教学时,只要多用心发现,多探究实践,就能找准阅读教学课堂中的切入点,让课堂教学流程精练有序,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