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诗意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ed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诗是诗人用简洁精练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将借助一首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来学习诵读和创作诗歌。我知道你们借助资料,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谁来读一读?(生读)
  师:要想读好诗,首先要知道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谁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听到喜讯时兴奋之情。
  生:表达了诗人的欣喜若狂。
  生:表达了诗人想快点还乡之情。
  师:诗人的情感是丰富的,诵读古诗,要想真正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还需要借助诗中描绘的画面,让画面伴着诵读出现在你的脑海里。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边读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读诗)
  生:我仿佛看到了杜甫一家人高兴得合不拢嘴。
  生:我仿佛看到了杜甫高兴地把诗书胡乱地卷起来。
  生:我仿佛看到了杜甫一家人收拾包裹准备回家乡了。
  师:我们已经从诗中读出了许多的画面,这些画面都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需要好好体会。现在,我们就把目光聚焦到这一个个画面上。
  师:(出示第一句)谁来读?(生读)诗人为何“初闻涕泪满衣裳”呢?
  生:因为他在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了失地的好消息。
  师:让我们看一看八年战乱,诗人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吧。一起来读一读诗人的另一首诗。(出示《春望》)
  师:战乱开始,诗人背井离乡,逃离了家园。他在逃难的路上,曾被叛军抓获,囚禁在长安达七年之久,深受战乱之苦。这首诗是他被禁长安时写下的。请大家借助诗文的解释(出示诗文解释),好好读读,好好想想,诗人的泪是什么样的泪?
  生:是悲伤怨恨的泪。
  师:是啊!感时——(生齐读)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生:诗人的泪是痛苦的泪。
  师:因为国破——(生接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前繁华的长安城如今荒草深深。
  生:是思念亲人的泪。
  师:如今烽火——(生接读)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多么希望能听到亲人的消息。
  师:从一个“泪”字,我们体会到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痛苦、悲伤、思念家人的情感,这首诗就是诗人的苦难经历。八年的漂泊,两千多个日子的颠沛流离,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此时的泪又是什么样的泪啊?
  生:是高兴的泪。
  生:是激动的泪。
  生:是兴奋的泪。
  师:这就叫“悲喜交集、喜极而泣”。谁来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指名读)
  师:你的读,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真是万分激动!一齐读。(生齐读)
  师:(指图)此刻,杜甫的妻子和孩子没有了一丝忧愁,满面笑容。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诗人的喜。用诗中的词就是——(生齐说“喜欲狂”)谁来读?
  师:一向爱书如命,读书破万卷的杜甫,此时,居然“漫卷诗书”,可见诗人真的是“喜欲狂”。破碎的山河得到了统一,这是大事中的大事。杜甫能不“喜欲狂”吗?
  师:当时的杜甫已经52岁了,白发苍苍。他在大白天里又是唱歌,又是纵酒,是因为他听到了剑外——(生接背)忽传收蓟北,是因为他却看——(生接读)妻子愁何在,是因为他想到了青春——(生接读)作伴好还乡。
  师:在这阳春三月里,有谁将和杜甫作伴还乡呢?
  生:有美丽的春景。
  生:有杜甫的家人。
  生:还有许多跟他同乡的人。
  师:你们很会思考!还有无数远离家乡、漂泊异乡的人们都要在明媚的春光里重归故里,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放歌吧。
  师:最后一句诗中出现了4个地名,哪4个?
  生:巴峡、巫峡、襄阳、洛阳。
  师:(出示地图)这是诗人回家的路线,他从剑外起程,到巴峡坐船,穿过地形狭窄的巫峡,顺长江而下,抵达襄阳,再由陆路到达洛阳。这回乡的路真是山一程,水一程,千里迢迢。谁来读?(指名读)
  师:此时,杜甫的心已经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呢?
  生:杜甫非常思念家乡。
  生:杜甫迫不及待地想回家。
  生:杜甫思乡心切,归心似箭。
  师:杜甫的好朋友李白的《早发白帝城》里的一句诗和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想起来了吗?
  生:(齐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刚才,我们随着诗歌,借助诗中描绘的画面,融入自己的想象,感受诗人的情感,与他一起为山河的破碎而悲,为国家的重新统一而喜。杜甫是在用诗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个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欣喜若狂,喷薄而出,写出了生平第一首快诗。
  师:这仅仅是杜甫一个人的喜悦吗?(生:不是)是他一家人的喜悦吗?(生:不是)而是国家之大喜,百姓之大喜。让我们和当年千千万万个欣喜若狂的人们一道来放歌吧!
  (作者单位:淮安市洪泽县外国语
  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这学期,我专门从事学校“小学汉语国际推广”的工作,我以语文教师的专业身份,体验着诸多的学科教学,范围涉及到音乐、美术、品德与社会,甚至是我们学校汉语国际推广实验部特有的“世界”课程。  我是一个喜欢琢磨的人,越是手忙脚乱,越是要找到规律化解难题。整整一学期的多学科代课经历,让我积累了不少经验,且都对语文的教和学有所启发,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一、 跨学科的“大语文之旅”    1. 音乐课,我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论及语文教育的特点时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这段话精辟地阐述了语文教育的特点,揭示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指出
期刊
李伟忠,1990年参加工作,本科学历,在读研究生,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副校长。他作为南通市首批名师培养对象,曾荣获南通市226高层次人才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南通市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南通市新长征突击手、启东市“十佳园丁”等称号和南通市第四届“园丁奖”。执教的《题西林壁》《恐龙》曾获得全国“创新杯”课堂教学艺术大赛一等奖,执教的《鼎湖山听泉》获全国第六届小学青年教
期刊
真正接触李伟忠与他的课堂是在2004年的11月,那是在南通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观摩展示活动上,因为那一次我的任务是在他们上完课后进行即时点评,而李伟忠便是那一次参与展示的四位教师之一。记得那一次他上的是苏教版三年级的一篇课文——《恐龙》。在那次课堂上,他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了遥远的侏罗纪时代。教师上得潇洒自如,学生学得兴致勃勃,课上气氛活跃,高潮迭起,学生上得很“疯”。说实话,因
期刊
课前预习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习惯,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如何去查阅工具书,如何收集资料,如何发掘、确立与课文相关的学习主题等等,都有利于提高学生预习的效率。    一、 预习是学习本身的需要    课前预习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表现自我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  在预习中,有针对性地对课文难点、重点进行提示和分解预设,再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学习的目标就
期刊
一年级,我们该怎样指导孩子读?笔者在实际指导中,总结了一些方法。    一、 揣摩读,让朗读因交际而有意义    片段一:(《东方明珠》第1自然段第1句)  师:上海广播电视塔在什么地方呢?能通过读这句话告诉老师吗?  (生自由练读后,一生读)  师:老师还是听不清楚广播电视塔在什么地方。  (几生读,注意突出“黄浦江边”)  师:老师听明白了,广播电视塔在黄浦江边。  学生在读中揣摩怎样读怎样答
期刊
一、 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1. 老师这里有条谜语,小朋友想猜吗?(出示谜语:从不离开水,摇头又摆尾,无脚也能走,有翅却难飞。)生回答是小鱼。(师出示小鱼图片,板书:小鱼)  2. 下面猜个更难的了:“生来本无形,走动便有声,夏天无他热,冬天有他冷。”冬天来了,刮起了呼呼的北风,(板书:北风)北风给你什么感觉?  3. 老师用一个字把它们连起来——(板书)和。  4. 指导识写生字:“和”是左右结
期刊
一直很喜欢“实话实说”的主持人崔永元和“鲁豫有约”的主持人陈鲁豫,他俩平和、真诚、幽默,能倾听、接纳嘉宾和观众的声音,注意营造主客不分、和谐融洽的氛围,对话中常常出现话语、思维、智慧的共鸣和撞击。在许多语文教师的课堂上,我们也常常会看到,老师蹲下来和孩子对话,注意倾听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在一种零距离的、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电视节目与语文课堂
期刊
○梅花香自苦寒来    赵玉霞:  2006年夏,我在吴忠、银川等地接受课改的洗礼,装满了“一脑子的”新思想、新观念,怀着满腔的热情,走上了课题研究之路。回首三年来的路程,我累过、苦过、怨过、惶惑过,但有辛劳,就有收获。  我的课题就是从一堂课中产生的。下面是《蘑菇该奖给谁》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 小黑兔是怎样说的?  生: 小黑兔得意地说。  师:什么叫“得意”?  生: 就是骄傲。  师:
期刊
信息技术和网络不仅成为教师学习提高的途径,也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带来诸多益处:一方面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在社会中的意义、价值以及对语文教学模式产生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另一方面,语文学习又能对打字速度、图像处理技术、音乐媒体运用技术、上网阅读,搜集、整理等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笔者在利用计算机辅助课内外衔接的学习,将信息技术贯穿到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