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分析了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策略,探究了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的教学方法,以供借鉴。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阅读能力;北师大版教材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的作用不容忽视。“语文能力读为先”,说明阅读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也更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体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讀量的增加、阅读面的扩大。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对提升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出几点见解。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兴趣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动因。教师可通过巧妙地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将关注点转移到语文文本的学习中,且阅读导入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及学习环境。目前,大多数教师采用多媒体式的阅读导入形式,建立多媒体与文本阅读内容的联系,通过相关图片、视频、音频等的播放来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学习《春》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谈一谈关于春天的优美句子,然后进行示范性朗读,并配合《神秘花园》这首曲子,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春天的画面。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受到教学情境的感染,从而产生阅读的兴趣。
教师还可通过设置问题进行阅读教学的导入。例如,在《下雨天真好》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与学生分享下雨天的经历,在激发学生兴趣后,可提出“有什么下雨天难忘的故事?”“对下雨天有什么感受?”“喜欢下雨天吗?”等问题,随之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程的学习。这种阅读导入形式可有效引导学生的阅读行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带着问题全身心地投入阅读,有益于阅读效率的提升。
二、明确学生的主体性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明确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实现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的阅读行为应具有个性化行为特质,如此学生方能主导阅读思维及阅读节奏,实现理解性阅读及联想性阅读的目标。当然,这需要教师转变传统讲解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及情感沟通,以此加强学生的阅读体验,使其在阅读中掌握相关知识。
在自主阅读中,由于文本知识与主体认知的冲突,学生会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此为深入阅读的激发点,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深入阅读。例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学习过程中,由于该故事的叙述存在较多的转折点,学生常会困惑于“比徐公美”所阐释的道理。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转折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清文章思路,使学生认识到邹忌使用的讽谏方法是运用了类比推理,明白“人们会因为诸多原因不会在第一时间讲出真相”的道理,进而明确邹忌虚心纳谏、广开言路的治国智慧。因此,教师应明确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使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提升阅读能力,进一步理解阅读内容和内涵。
三、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学生在此阶段的学习侧重点,即经过了小学的知识积累,学生更应倾向方法的学习,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避免泛泛而读、盲目朗读等阅读行为。若学生不能通过阅读深入理解文章的本质与内涵,那么理解文章的阅读目标就无从谈起,也就难以真正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首先,阅读应着重于中心思想、写法、层次、题目等。具体而言,在阅读文章前,学生应先审题,并逐步剖析文章脉络,探究文章所描写的对象从哪些方面展开叙述,以及文章中心思想所表达的情感等。其次,阅读方式应分为精读与粗读两种。基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阅读的速度,以及文本的难易程度等的差异,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精读及粗读的方法,快速获取文章有效信息,以实现的阅读目的。最后,引导学生运用对比联想的阅读方法。通过将不同的文章进行对比联想,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内涵。例如,在《慈母情深》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阅读文章并掌握基本内容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这篇文章与之前学过的《背影》进行比较,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积极探索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葛青春.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23):100.
[2]胡立娟.初中语文教学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探究[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3):50.
作者简介:刘锁升(1970 — ),男,山东菏泽人,大专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阅读能力;北师大版教材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的作用不容忽视。“语文能力读为先”,说明阅读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也更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体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讀量的增加、阅读面的扩大。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对提升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出几点见解。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兴趣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动因。教师可通过巧妙地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将关注点转移到语文文本的学习中,且阅读导入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及学习环境。目前,大多数教师采用多媒体式的阅读导入形式,建立多媒体与文本阅读内容的联系,通过相关图片、视频、音频等的播放来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学习《春》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谈一谈关于春天的优美句子,然后进行示范性朗读,并配合《神秘花园》这首曲子,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春天的画面。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受到教学情境的感染,从而产生阅读的兴趣。
教师还可通过设置问题进行阅读教学的导入。例如,在《下雨天真好》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与学生分享下雨天的经历,在激发学生兴趣后,可提出“有什么下雨天难忘的故事?”“对下雨天有什么感受?”“喜欢下雨天吗?”等问题,随之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程的学习。这种阅读导入形式可有效引导学生的阅读行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带着问题全身心地投入阅读,有益于阅读效率的提升。
二、明确学生的主体性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明确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实现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的阅读行为应具有个性化行为特质,如此学生方能主导阅读思维及阅读节奏,实现理解性阅读及联想性阅读的目标。当然,这需要教师转变传统讲解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及情感沟通,以此加强学生的阅读体验,使其在阅读中掌握相关知识。
在自主阅读中,由于文本知识与主体认知的冲突,学生会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此为深入阅读的激发点,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深入阅读。例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学习过程中,由于该故事的叙述存在较多的转折点,学生常会困惑于“比徐公美”所阐释的道理。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转折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清文章思路,使学生认识到邹忌使用的讽谏方法是运用了类比推理,明白“人们会因为诸多原因不会在第一时间讲出真相”的道理,进而明确邹忌虚心纳谏、广开言路的治国智慧。因此,教师应明确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使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提升阅读能力,进一步理解阅读内容和内涵。
三、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学生在此阶段的学习侧重点,即经过了小学的知识积累,学生更应倾向方法的学习,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避免泛泛而读、盲目朗读等阅读行为。若学生不能通过阅读深入理解文章的本质与内涵,那么理解文章的阅读目标就无从谈起,也就难以真正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首先,阅读应着重于中心思想、写法、层次、题目等。具体而言,在阅读文章前,学生应先审题,并逐步剖析文章脉络,探究文章所描写的对象从哪些方面展开叙述,以及文章中心思想所表达的情感等。其次,阅读方式应分为精读与粗读两种。基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阅读的速度,以及文本的难易程度等的差异,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精读及粗读的方法,快速获取文章有效信息,以实现的阅读目的。最后,引导学生运用对比联想的阅读方法。通过将不同的文章进行对比联想,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内涵。例如,在《慈母情深》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阅读文章并掌握基本内容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这篇文章与之前学过的《背影》进行比较,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积极探索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葛青春.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23):100.
[2]胡立娟.初中语文教学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探究[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3):50.
作者简介:刘锁升(1970 — ),男,山东菏泽人,大专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