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对学生进行优良的文明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提高未来公民素质和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重要措施。小学生可塑性强,容易接受信息,是文明礼仪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能促进学生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对其今后的学习乃至整个人生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那么,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礼仪规范呢?
一、普及礼仪知识,认识礼仪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人的知书达礼并不是先天而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获得的。学生对礼仪知识的认识较薄弱,要改变这种现象,要从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入手。教师要把礼仪教育渗透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进校,要仪表整洁,主动与老师、同伴打招呼,与父母说再见等;用餐时,要保持桌面干净,爱惜粮食,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养成餐后自觉收拾餐具,饭后漱口和擦嘴的好习惯;课间休息时,注意上下楼梯靠右走,互相礼让;上课时,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并做到声音响亮,让同学老师听清楚;与同伴相处时,能做到讲话文明,懂得谦让,并乐意与同伴交流合作,形成友好的同伴关系。此外,还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所以然”。引导学生认识到,说声“对不起”也是最常用的礼仪用语之一,它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使人与人之间紧张的矛盾关系松弛下来,有助于与他人相处融洽,获得别人的信任,更能让自己亲近别人。
二、营造礼仪环境,熏陶礼仪
环境氛围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为使礼仪教育落实到实处,收到实效,教师要在环境氛围的营造创设方面下功夫。如:在教室里开辟一块礼仪角,张贴礼仪教育宣传标语,放上《弟子规》《三字经》《四书论语》等经典语句,或者礼仪知识、礼仪小故事等,让学生随时欣赏学习,咏读经典,内化行为;以礼仪教育为主体,设计黑板报,加强对学生礼仪知识、礼仪规范等方面的宣传;建立“礼仪手册”,记录学生的礼仪行为;开展“礼仪讲堂”,宣讲礼仪知识,通过挖掘身边体现公民道德文明的小事,在班级中营造“重道德、讲文明”的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这样做,不仅仅是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学习礼仪创设一个更为开放的“进入点”,让学生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文化熏陶作用。
三、树立礼仪榜样,学习礼仪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性,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儿童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老师是学生直接模仿的对象,也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
作为一名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切实做好表率,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上岗时做到衣着整洁、大方,精神饱满,笑脸相迎每一个学生和家长,主动与学生打招呼,和学生交流时都注重亲和、有礼貌,就像朋友一样,同时教师之间交谈时言语恳切、热情、有礼貌。教师启发带动,形成和谐融洽的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四、开展礼仪活动,践行礼仪
人们常说“光说不用,这只是纸上谈兵。”儿童美好心灵和优良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见效的,良好的习惯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养成。除了在一日活动中注重日常礼仪的教育渗透,教师还要积极组织礼仪活动,促进学生礼仪养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别以“找一找———身边陋习知多少”“照一照———礼仪行为美不美”“写一写———我与父母谈陋习”“讲一讲———礼仪规范入我心”“系一系———文明丝带传礼仪”为主题,开展礼仪系列实践活动,用“宣传”沐浴心灵,用“讲解”指导行动,让礼仪教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使学生在浓浓的氛围中接受礼仪教育的熏陶。
教师还可以通过集会、班队活动,引导学生调查班级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制定“礼仪公约”,在讨论、筛选、确定、执行礼仪公约中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在个人层面上努力规范自己;设立礼仪宣讲队、礼仪督导团、礼仪小天使等礼仪岗位,检查督促同学的礼仪行为,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的同时,更好地宣传礼仪和践行礼仪;通过评选“礼仪之星”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在丰富的礼仪实践活动的养成良好的习惯。
校园是知识的殿堂,是育人的摇篮。礼仪教育的实施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注重引导、启发和感染,将礼仪教育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形成良好的习惯,成为文明的传播者,礼仪的践行者。
参考文献
[1]金正昆.涉外礼仪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齐渝华.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读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年1月
[3]教育部.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纲要.2011年1月。
一、普及礼仪知识,认识礼仪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人的知书达礼并不是先天而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获得的。学生对礼仪知识的认识较薄弱,要改变这种现象,要从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入手。教师要把礼仪教育渗透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进校,要仪表整洁,主动与老师、同伴打招呼,与父母说再见等;用餐时,要保持桌面干净,爱惜粮食,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养成餐后自觉收拾餐具,饭后漱口和擦嘴的好习惯;课间休息时,注意上下楼梯靠右走,互相礼让;上课时,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并做到声音响亮,让同学老师听清楚;与同伴相处时,能做到讲话文明,懂得谦让,并乐意与同伴交流合作,形成友好的同伴关系。此外,还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所以然”。引导学生认识到,说声“对不起”也是最常用的礼仪用语之一,它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使人与人之间紧张的矛盾关系松弛下来,有助于与他人相处融洽,获得别人的信任,更能让自己亲近别人。
二、营造礼仪环境,熏陶礼仪
环境氛围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为使礼仪教育落实到实处,收到实效,教师要在环境氛围的营造创设方面下功夫。如:在教室里开辟一块礼仪角,张贴礼仪教育宣传标语,放上《弟子规》《三字经》《四书论语》等经典语句,或者礼仪知识、礼仪小故事等,让学生随时欣赏学习,咏读经典,内化行为;以礼仪教育为主体,设计黑板报,加强对学生礼仪知识、礼仪规范等方面的宣传;建立“礼仪手册”,记录学生的礼仪行为;开展“礼仪讲堂”,宣讲礼仪知识,通过挖掘身边体现公民道德文明的小事,在班级中营造“重道德、讲文明”的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这样做,不仅仅是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学习礼仪创设一个更为开放的“进入点”,让学生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文化熏陶作用。
三、树立礼仪榜样,学习礼仪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性,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儿童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老师是学生直接模仿的对象,也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
作为一名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切实做好表率,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上岗时做到衣着整洁、大方,精神饱满,笑脸相迎每一个学生和家长,主动与学生打招呼,和学生交流时都注重亲和、有礼貌,就像朋友一样,同时教师之间交谈时言语恳切、热情、有礼貌。教师启发带动,形成和谐融洽的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四、开展礼仪活动,践行礼仪
人们常说“光说不用,这只是纸上谈兵。”儿童美好心灵和优良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见效的,良好的习惯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养成。除了在一日活动中注重日常礼仪的教育渗透,教师还要积极组织礼仪活动,促进学生礼仪养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别以“找一找———身边陋习知多少”“照一照———礼仪行为美不美”“写一写———我与父母谈陋习”“讲一讲———礼仪规范入我心”“系一系———文明丝带传礼仪”为主题,开展礼仪系列实践活动,用“宣传”沐浴心灵,用“讲解”指导行动,让礼仪教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使学生在浓浓的氛围中接受礼仪教育的熏陶。
教师还可以通过集会、班队活动,引导学生调查班级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制定“礼仪公约”,在讨论、筛选、确定、执行礼仪公约中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在个人层面上努力规范自己;设立礼仪宣讲队、礼仪督导团、礼仪小天使等礼仪岗位,检查督促同学的礼仪行为,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的同时,更好地宣传礼仪和践行礼仪;通过评选“礼仪之星”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在丰富的礼仪实践活动的养成良好的习惯。
校园是知识的殿堂,是育人的摇篮。礼仪教育的实施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注重引导、启发和感染,将礼仪教育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形成良好的习惯,成为文明的传播者,礼仪的践行者。
参考文献
[1]金正昆.涉外礼仪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齐渝华.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读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年1月
[3]教育部.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纲要.201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