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学会学习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dan2008t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五程序单元教学模式”架构理论包括单元教学、教学程序、教学模式三个核心元素。其中单元教学理论达成语文教学的“高质高效”,教学程序理论彰显语文教学的“逻辑顺序”,教学模式理论规范语文教学的“操作策略”。在三元素理论指导下,遵循课程和课业、教材和教法的性质规律,由五道教学程序构成“教和学”两个方面的操作系统,将语文学科诸项知识与能力以系列化形态,融合组成“任务群”式的整体教学模式。[1]“中学语文五程序单元教学模式”研究属于教育建构领域,它的操作系统目标包括三个维度: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母语课程的乐趣。其中“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是核心维度,具体表现在每道教学程序的设计都努力帮助学生建立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并采用各种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每道教学程序都有具体、清晰、可操作的落点。
  1.第一道教学程序——“启始课”,把整体预习作为训练阅读最重要的阶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认为,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无法凭空养成,“而养成的方法,唯有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按照读物的性质,做适当的处理,教学上的用语称作预习”。统编教材的编写重视学生为学习主体,其助学系统包括单元提示、预习(阅读提示)、注释、练习、写作技巧点拨、探究性学习、阅读链接等等,力求使教材不只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自学的学本。“中学语文五程序单元教学模式”依据这些多层次构建的助学系统,紧扣“自学重点”“问题质疑”“学习评价”等问题,精心设计一份“自学检测与评价提纲”,以整体预习的形式交给学生完成包含字词积累、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思考质疑等四项内容的学习任务。这个环节作为一道教学程序放在单元教学之首,笔者将其命名为“启始课”。
  启始课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自觉意识和反应,并且积极探索知识内涵,努力历练实践能力,从而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启始课以“自学检测与评价提纲”为依托,把整体预习作为训练阅读最重要的阶段。“自学检测与评价提纲”之于教师,是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及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习行为进入教师可控性的层面,凸显教师主导作用;之于学生,是让学生在一个新的学习任务面前,清楚自己将要学什么内容以及怎样学,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
  启始课有完整的教学过程,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明确目标”三个步骤。在三个课时里,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地阅读单元课文,并且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的方式,逐步完成“自学检测与评价提纲”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在这表面上看来一片安静之下,却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因为学生依据“自学检测与评价提纲”在“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在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感知、消化、整合、生成。
  2.第二道教学程序——“阅读课”,通过对单元文本的解读与整合形成课型梯度,训练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技能。
  统编教材编者在阅读课型定位上做了调整,改“精读”为“教读”,改“略读”为“自读”,增加“课外阅读”,共同组成“三位一体”的课型结构。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对阅读名称改变给出的理由是:编写形式的不同旨在提醒教师注意两种课型的本质区别,加大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并重视培养学生运用不同阅读方法形成语文能力。笔者在一线调研的实际情况是,教师并非不明白要区分教读和自读,而是不知道如何在实践操作中实现这种不同。
  “中学语文五程序单元教学模式”阅读教学的特点在于:它不仅依据教材单元划分,明确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课型结构体系,而且遵循语文教学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对两种课型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即以精读的方法上教读课,以略读的方法上自读课,从而避免了传统阅读教学课型定位不清,教法不明的痼疾,使高质高效的语文教学成为可能。“三位一体”阅读教学课型结构如下。
  第一层次,作为“典型例子”的“教读课”。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读课就是从单元编排意图的角度选定一个在单元中起“例子”作用的“典型”,用精读的方法通过“这一篇”文章指导学生学习“这一类”文章的读书方法,同时教给学生“这一类”文章的写作知识,实现读写之间的有效迁移,为学生储备写作“这一类”文章的种种经验。
  第二层次,作为“举一反三”的“自读课”。“教是为了不教”,教材中自读课文的设置意图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自读课文的学习,来持续有效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达此目标的要点:首先把单元自读课文作为一个阅读群,和教读课文做出一脉相承的教学设计,然后运用略读方法提供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引导学生把教读课上学到的本领“举一反三”运用到自读课中,共同完成单元學习任务。
  第三层次,作为衔接课外的“拓展课”。“中学语文五程序单元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程序设置拓展课,遴选一组课外作品供学生在课内学习,以群文阅读的方式扩大阅读数量,提升阅读速度,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上每种课型基本上是一课时完成。能够取得如此高质高效的背景是启始课所做的铺垫。因为在启始课的三课时中,学生依据“自学检测与评价提纲”的要求整体阅读了课文内容,掌握了生字生词,了解了有关作家作品等文本常识,所以在阅读课上教师基本可以省去“字、词、句、篇、语、修、逻、文”面面俱到的烦琐分析,将充裕的时间留给学生读,教学生作文。
  3.第三道教学程序——“作文课”,将“写、评、改”全过程放在课内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学语文五程序单元教学模式”将作文教学的关键节点设置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文章产生自然程序所构建的“作文序列”,二是基于阅读教学读写结合而设计的“写作清单”。具体操作落实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关注文本,利用阅读教学找到“读”和“写”的链接点,从阅读教学过程中拟出作文“写作清单”;第二关注生活,利用活动课学生对大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体验和思考,挖掘作文素材的源泉;第三突破既有作文方式,在写作过程与策略上形成一个序列,将“写、评、改”全过程放在课内,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根据“写作清单”布置学生四十分钟内独立写作。当堂完成作文,训练学生快速立意、快速构思、快速遣词造句等能力,符合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另外,当堂作文,学生在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下的构思谋篇、布局起草、评讲修改,形成了严格训练的过程。这不仅对学生练好写作基本功、提高写作技能极见成效,而且从根本上杜绝了学生抄袭、拖拉、套作等不良写作行为。
  第二课时,教师与全班学生一起品评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定出优劣标准,然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评改本组或别组的作文。
  第三课时,要求学生根据评改意见在四十分钟内各自修改作文,并誊写到作文本上。美国斯迪劳·德·克拉森教授通过“对比班”与“实验班”比较研究得出结论:“作文教师评改学生的作文草稿,即在学生作文的过程中给予及时反馈,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确有效果。”好文章是学生自己修改出来的,尤其是在教师面对面指导下的修改,更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方式。[2]
  “写、评、改”三部曲定时、定质、定量,全程放在课内完成,重新定位了教师在学生作文中的角色,使得教师不仅是学生作文的策划者,而且是学生作文过程的见证者、参与者、对话者;同时使作文教学从关注学生作文结果转移到关注学生作文行为,将单纯的作文训练转化为语文学科听说读写四项全能训练,从而达成高质高效作文教学目标。
  4.第四道教学程序——“活动课”,将语文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运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五程序单元教学模式”活动课内容是丰富多元的,它强调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相结合,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活动课学习方式是自由、灵动的,它主张每个学生都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多渠道、多层面的语文实践机会展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训练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进而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因而它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道教学程序。
  活动课实施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自学、自悟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难点是将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以及其他学科整合,拓展语文学习资源,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运用多元化的方式形成活动成果,设计听说读写的综合性语文学习,促成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5.第五道教学程序——“总结课”,其实质是学生自己完成一个单元学习之后的自我评价。
  “中学语文五程序单元教学模式”设置的总结课呼应启始课,对照学习目标,抓住知识要点,突出能力训练,采用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设计三步教学环节:第一步,对单元学习过程的回顾与交流;第二步,對单元学习知识的检测与巩固;第三步,对单元学习技能转化为能力的训练与提升。
  总结课的三步教学环节之于整个单元的教学,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等多种功能;总结课的教学目标、指向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考查学生实现单元学习目标的程度。这样的评价,注重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方面的有机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从而摈弃了只侧重知识、技能方面的单一评价,突出了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参考文献:
  [1][2]邓玲.中学语文五程序单元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其他文献
一、导入热身:回顾旧知,启迪新学  传记我们并不陌生,七年级下学期我们通过传记认识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何妨一下楼主人”闻一多、鲁迅的学生萧红女士。传记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先回顾《邓稼先》片段。  学习单补充材料: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
期刊
确定一对字或一组字是否为异体字,最主要的应看它们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例如“喻”和“谕”在先秦兩汉时音义完全相同,可以互相代用。在表示“晓喻”义的时候,既可以说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又可以说成“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史记·高祖本纪》);在表示“比喻”义的时候,既可以说成“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梁惠王上》),又可以说成“谊追伤之,因以自谕”(《汉
期刊
李洱是当代一名优秀的作家。他在文学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是《关东文学》1987年12期上的《福音》。截至2020年,李洱已经是一位文坛出道三十三年的作家了。他创作了《导师死了》《遗忘》《午后的诗学》等优秀中短篇作品,也贡献了《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等优秀长篇小说作品。其中的《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更是帮助李洱确立了他在文坛上的位置。然而,2006年以后,李洱的创作进入了一段时间的空白期,除了短
期刊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中国古代诗歌讲究“炼字”,甚至达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步。西方文艺理论家贺拉斯也曾说:“在安排字句時,要考究,要小心,如果你安排得巧妙,家喻户晓的字便会取得新义,表达就尽善尽美。”[1]锤炼语言、遣词造句是中外文学家的一致追求。阿城就是一位十分讲究炼字艺术的当代作家,他的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以及小说散文集《遍地风流》等作品,在
期刊
教育部考试中心解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时,阐释了高考对语用能力的要求:掌握基本的语法规范、标点符号用法和语篇衔接的常用手段,以及常用的语用规则、修辞手段;根据具体的交际对象、交际目的和交际情境,正确地遣词造句,准确地表情达意,有效完成交际任务。  笔者以近几年全国卷语言文字综合运用命题形式为参照,梳理了高考命题的考查路径:  经过分析,笔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语言文字综合运用命题通过“语义分析”“语
期刊
众所周知,叙事离不开写人。初中生写作的主要任务是写好一个人,叙好一件事。人物描写的核心,是为体现出人物个性特征、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生动的外貌描写、精准的动作描写、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真实的心理描写,都会让人物描写更加鲜活生动、形象逼真。但由于不少学生缺少多角度观察和适当的描写方法,写人物常常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形象干瘪、个性模糊、语言空洞无物,表达毫无创意可言。例如一位學生
期刊
统编教材将必读书目《朝花夕拾》安排在七年级上册,导读主题定位为“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编者的意图也许就是想借这本充满“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的书来推动学生迈出经典阅读的第一步。本文将以《朝花夕拾》为例,来谈一些推进名著阅读的策略。  一、激发阅读兴趣,走近童年鲁迅  整本书阅读不同于单篇阅读,它既能够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同时也会因为篇幅过长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阅读障碍。尤其是遇见鲁迅这样的大家,激发
期刊
一、东坡印象  1.课前布置学生自选一首最喜爱的东坡词,并用一个词概括对东坡最深的印象。  2.请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这首东坡词。  学生对苏东坡的印象可概括为:《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坦荡);《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豁达);《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深情);《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愁苦);《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幽独);《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俏皮);《临江仙》“夜饮东
期刊
世事皆可说,人情亦能话。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只要能正确合理地进行口语表述,就能让人际间的交往变得更顺畅、更愉悦。笔者以课堂教学《复述与转述》为例,来谈谈口语交际课堂中的一些教学策略。  一、设置活动,全员参与  口语交际课具有互动性和实用性,这就要求教师尤其要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有合理的、适时的活动设计,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成为“我”的“
期刊
1.把握全文主要观点,明晰主要论证方法,理清基本论证思路。  2.领会本文驱遣想象鉴赏文艺的方法,并尝试运用于自己的鉴赏实践。  3.在鉴赏实践中,体验阅读之乐、审美之趣。  一、解题入境  想象是文学创作的基础,也是阅读文学作品的桥梁。但作家确立的标题不是“运用我们的想象”,而是别具一格的“驱遣我们的想象”,题目中的“驱遣”是什么意思?  驱遣:1.驱逐,赶走;2.驱使,差遣;3.调遣,使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