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医理玄机

来源 :健康大视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rt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6-0397-03
  【摘要】艾滋病毒一旦侵入人类机体,其独特的致病机制立即启动,超强的复制能力,超常的潜伏和变异,即使是使用现代药物的联合应用,依然不能杀伤和彻底清除病毒。艾滋病的无法治愈就在于此。正因如此,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绝对优势也被显现出来,宏观治病,微观调控,整体合一,最终以体内没有病毒为目的,是中医治疗艾滋病的优势所在。 
  【关键词】艾滋病;中医病因;艾滋病毒定位;属性;致病机理;辨证/治法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人为所致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称艾滋病毒。艾滋病毒选择性的侵犯人体免疫系统,造成免疫损伤,功能缺陷,继发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而危及生命。
  
  1 艾滋病的中医病因学与艾滋病毒定位
  
   艾滋病是近代发现的又一新型传染性疾病,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中医史前无此疾病,是中医学科的新领域。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真正的治愈艾滋病,首先要认清艾滋病毒的中医学属性,中医病因学的研究是认识艾滋病毒的关键环节。
   微观世界的一切生命现象,祖国医学称其为气,认为天地之间有无限之气,故有无限之生命。人类生于天地之间,一切生命活动和自然万物一样,受气之所生,亦受气之所化。故曰:“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艾滋病毒是微观世界的微小生命体,同样也是受气之所生,受气之所化。气化作用促使万物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然而,天地之间,即有气生,亦有气变,通常情况下,气变有六,即“风、寒、署、湿、燥、火”,禀四时太过和不及,人若应之,太过则为病,不及则为病,所病又被气之所化,所化之气成为病气或称之为邪气,邪气的变生可致百病。
   天地之间,有无限之物,故有无限之气,以此有无限之气就有无限之气变,即有无限之气变,就有无限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大气相关者,称为四时不正之气,不与大气相关者,称其为“杂气”。“杂气”者,非为大气所有,其生成乃是物之所化,万物万象,各有其气,“尸气”,“浊气”融于大气之中,以是大气之中兼有“杂气”也。其所致病,不与四时气变相关,人若触之,各随其气而为其病,病之所化,又能相互传染,小则传播单一,大则遍布一方。可见,“杂气”之为病,比四时不正之气更甚也。
   综上,艾滋病毒属“杂气”之一,此气源于人身之内所化之“败气”,“败气”是人身之内腐化而形成的“湿气”,典型特征是,易被真阳之气所化,由此体外毒性较弱,而在体内其毒性极强,人身正气无不被毒气所化,所化之气只有通过人身直接交融才能相互染疫,然后重复上述气变过程。据此,艾滋病毒是属于“杂气”之中的“败气湿毒”,以此,将艾滋病毒定位为中医学的“败气湿毒”。
   “败气湿毒”不能与大气相融,毒性虽强而体外不能生存,故此而传播单一,如果人类的行为有素,此病不会发生或根本不复存在。今人之生活习性,不遵循自然规律的生存法则,任性放违,亲而贪之,嗜而屠之,思而淫之,为图一时之快,导致了这一疾病的发生和扩散,不但促进了自然万物生存环境的恶化,同时人类自身受害必在其中。事实表明:艾滋病的起源是人类不正常之行为导致了不寻常之气变所致。
  
  2 艾滋病毒的中医学属性
  
   病毒是自然界的微小生命体,群体庞大,即能与人类共生,又能导致疾病,有些甚至还可诱发肿瘤和恶性肿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已知病毒有4000余种,人类的生存环境实际上是在病毒的包围之中,故此,病毒是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中医理论认为,病毒乃是由物之所生,气之所化,分则万象,合则为二,于是,病毒无非只有两种,一者是阴性病毒,另者是阳性病毒。阴阳所属,主病不同,阴毒致阴病,病性多湿多寒;阳毒致阳病,病性多燥多火,阴病难调,阳病暴烈。凡由病毒所致疾病,视病性寒热虚实,观变可定毒之阴阳所属。
  阴性病毒不能与大气相融合,因大气乃是真阳之气,融之则焚,故其传播单一。阳性病毒则不然,即能与大气相融合,又能以万物作传媒,传播广泛,极易引起大流行。艾滋病毒虽然在体内毒性极强,但在体外不能生存,即不能与大气相融合,又不能以万物作传媒,交融入血是唯一的传播途径,如是者,畏阳之故。唯有阴性病毒畏见阳气,故此,艾滋病毒属阴性病毒明矣。
  
  3 艾滋病毒的特殊致病机理
  
  3.1 艾滋病毒的特殊传变规律:
  所谓特殊者,即艾滋病毒的传变规律不同于六经传变,卫气营血传变,三焦传变,脏腑传变,有谓“伏气温病”的传变假说,践于临床无据可依。依据艾滋病发病过程的初症于脾,继之于肺,损之于肾,累于心肝,连带于腑,见症于外的特殊发病机理,病毒的传变与五脏相关,脏腑的气机升降是病毒传变的根本所在。
   艾滋病毒属阴性病毒,多寒多湿,故其中人,不从口鼻而染,不从肌肤而入,直入经血者,同气相求而中脏。脏性多湿,多阴少阳正是艾滋病毒气化之所,故此,走阴经,入血脉,中脏可知也。
   五脏之中,唯有脾脏多湿,居于土位以生四膀,能适应艾滋病毒气化条件者,唯有脾脏,于是,艾滋病毒循经走血,中脏入脾,得脾湿而盛,随脾的输精作用,附精而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直达卫表,又通过肺的肃降内入脏腑,至此,人身内外,四肢百骸均被毒之所中。
   说明一点:现在之人不注意精血之养护,随意妄为,淫娼,吸毒,动伤精血,给艾滋病毒以可乘之机,又以母婴,输血方式扩散。可见,人类的行为是艾滋病毒机会性传播的必要条件。
  3.2 袭卫表,伤卫阳,闭门留冠:
  肺主皮毛,皮毛位于体表,是卫阳聚会之所,又是人体抗御外邪的第一屏障。艾滋病毒随肺气的宣发,直入卫表,病毒的阴寒湿气与卫阳之气相博相耗,正邪两争,邪争则寒,经脉被阴寒湿气所阻,经络蜷急,故见畏寒,身痛,关节痛,湿气郁之于表,又见皮疹湿疮;正夺则热,“窗口期”的发热表现与艾滋病期的发热概念不同,表明是卫阳充盈之故。正邪相博,终至两损,邪损则内陷,正损则前门失守,肺气失宣,天门自闭。“闭门留客”,正气内耗则由此而始也。
  3.3 淫中州,致湿浊,诸虚由此而始:
  艾滋病毒中于脾,盛于脾,犯卫阳,两损内陷,困守中州,致使中阳不振也。中州乃脾之所居,虽居土位而喜燥恶湿。脾阳之气不断的被艾滋病毒的阴寒湿气所消耗,致使脾脏阴多阳少,湿浊内生。湿浊之气是艾滋病毒繁殖寄生的必要条件,脾阳越虚,湿浊越盛。由于脾的内需环境和特有的生理功能被艾滋病毒所破坏,功能状态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方面维持正常的生理所必须,另一方面为病毒提供了有利的寄生增殖环境,致使病毒不断的扩充和增殖。随着脾肺的升降宣肃源源不断的向全身扩散,由此,脾的功能状态不为正气所用,而被邪气所夺,它脏受累,诸虚因之而始也。。
  3.4 伤“后天”,损“先天”,五虚互作:人身有两大根本,曰“先天”和“后天”,“先天”由肾所主,“后天”主于脾胃。肾主藏五脏之精,主化真元之气,是人体先天之本。脾胃主纳水谷,运化精微以养四肢百骸,是人体后天之基。斯二者是人身最重要两大根本,五脏之精又非五谷不能生,因之脾胃又为根本中之根本。故此,脾胃益养不益伤,伤则脏腑乏源,百骸受累。人身诸阳,艾滋病毒均可犯之。为最者,首犯于脾,脾阳少气,胃失温煦,谷精不化,津精气血不足以养四膀,随致五虚互作。
  五虚源自于脾,脾虚先累于肺,肺气乏源,母病及子。脾阳不升,肺阴不降,脾精不能益肺,肺虚不能为脾所用。肺之宣肃失职,谷精不能正常输布,脾湿滞留而成脾胀(即艾滋病患者的肝脾肿大之症),此又肺虚及脾,子病犯母矣。
   脾虚次累与肾,肾乃“先天之本”,是人体生命之根,内藏先天之精和真元之气。先天之精和真元之气须赖脾气化生和运化的水谷精气不断的充养和培育,方能充盛。肾气充盛则化其有余将元阳真气徐徐上达而温养脾气,资助脾阳以化生水谷。脾胃先伤不能充养于肾,肾气乏源,命门火衰不能资助于脾,致使虚而更虚。
   脾、肺、肾三脏已虚,心肝二脏岂能独支?如是:肝气乏源,疏泄无能,气机不能有常升降,谷精不布,渗泄中满。心气乏源,血脉虚少,心阳不振,不能温养于脾,以致健运失常,心无所主。
   凡此五虚,源于脾胃先伤,故曰诸虚不复源于脾。五脏伤之于内,正气不充而衰竭,外邪相凑则是必然。至此,艾滋病毒感染者一旦进入发病阶段,其正虚邪实已是明证。
  3.5 久虚不复,必成劳极:从感染艾滋病毒至“窗口期”过后,所有患者均遗留有脾肺两虚证,甚者留有脾肾两虚证。上证的存在是艾滋病病理性演变的潜在因素,表明机体内部的精气在不断的被消耗,五脏六腑功能呈现代偿性运转以维持机体正常的功能状态。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精气被耗竭,正虚不复,五脏六腑不任克伐而功能衰退。艾滋病的病理性演变也将随着机体正气的衰败而不断发展,直至发展到典型的艾滋病期。机体功能状态的不断恶化,由初始的虚损状态向劳极状态转化。最终发展至脾之劳极,大肉陷下;肺之劳极,气衰皮损;肾之劳极,骨枯髓空;心之劳极,血空脉闭;肝之劳极,视昏筋痿。根据艾滋病的以五脏虚损为主因,以慢性、渐进性、难复性的病理性演变为依据,艾滋病应属于祖国医学“虚劳病”范畴内的一个新病种。后天内耗,正虚不复虽是由外邪引发,但外象表达的一系列症候群均是由内虚所致,并且艾滋病的初期发病阶段与祖国医学所载的“虚劳病”额有相似之处,故此,艾滋病以“虚劳”辨治应为中的之举。
  
  4 艾滋病的中医学辨证
  
   艾滋病毒被人类机体感染后,免疫系统遭受进行性的损伤和破坏,丧失应有的、特异的和非特异的免疫功能,出现相关的综合征,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因个体差异不同,感染前的健康状态,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症状的出现复杂而多样,多病种,多症状可在某一个体同时出现,如不追本求源,临床辨证很难达到准确无误。
  4.1 望与闻之以知证:
  2006至2008年,询证查访了120例艾滋病毒感染者,根据每一个体的诊查结果,按现代医学的分期方法归类分段,既急性感染期、潜伏感染期、艾滋病前期、典型艾滋病期。120例感染者中,急性感染期0例,潜伏感染期86例,艾滋病前期30例,典型艾滋病期4例。
  临床表现:
  (1)急性感染期:艾滋病毒感染者被发现感染时,绝大多数已经过了急性感染期,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已是模糊不清,虽有部分患者尚能回忆,临床取证以无价值。
  (2)潜伏感染期:86例患者中有79例表现为面色无华,痿黄或晦暗,嗜睡,倦怠乏力,畏寒怯冷。兼有其他症状或有过其他症状史者71例,以皮疹、发热、淋巴结肿大、消瘦、经常感冒等症表现最为突出。带状疱疹12例,其中出现一次者8例,两次者4例。
  (3)艾滋病前期:3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以机会性感染为主要症状,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反复的发热、腹泻、反复的白色念珠菌病、皮疹、单纯疱疹,以消瘦最为明显。30例患者中,每例患者至少存在三种以上上述或其他症状。但仍以倦怠乏力,畏寒怯冷,动则气喘汗出最为典型。
  (4)典型艾滋病期:4例患者均有反复住院史,危象病容,除相关症状外,恶病质的表现最为突出,4例患者中,淋巴瘤并发皮下紫斑性肉瘤2例,肝病腹水并发视盲1例。
   120例患者在诊查之前,某一个体在某一时间亦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头痛、关节痛、肢体麻木、阴痒、咽痛、腹痛腹胀、心悸等症状。症状多样,轻重程度不一。现代医学认为潜伏感染期是无症状带毒者,经120例询证诊查的患者证实,急性感染期过后,几乎所有患者都遗留有轻重不同的相关症状,但实验室检验很难发现异常,未发现异常不等于症状不存在。如肢体沉困、乏力、面无光泽、嗜睡、畏寒怯冷等症始终贯穿于整个疾病的全过程。
   询证结果显示:艾滋病的临床表现虽然是复杂多样,然而其发病规律具有典型的特征性,即艾滋病毒属阴性病毒,阴性病毒的典型特征就是所致疾病亦为阴性,症状的外象表达虽然多样而复杂,但阴病所致阴症一直如是。艾滋病毒本身又是“败气湿毒”湿毒致病,必以湿证方式通过外象来表达。前文已述,人身诸阳,艾滋病毒均可犯之。阳气损伤,湿邪无制,变症锋起。湿之为病,困之于里,为阴为寒,为泻泄,为肿胀;郁之则热,湿与热合而为湿热,在内熏蒸肝胆,致使肝胆淤滞,胆液外泄而成黄疸,在外为皮疹,疱疹,带疹,口腔白膜病;上炎侵五窍,下注侵二阴;湿气流窜,闭塞经络,轻则肢体沉困多睡,重则头痛、关节痛;散为湿气,聚则为痰;痰之危害,比湿更甚,淋巴结肿大,淋巴瘤以及所有恶瘤等病均是痰之所为。以上所举,乃艾滋病所发各症之大概也。艾滋病虽然能够集百病于一身,但追本求源无非缘自一证耳,由始至终只是湿浊所为。
   08年5月,临床研究已快结束,此间接诊一例女性患者,治疗第13天,睡前诊查未见异常,身体安然无恙。凌晨1点,电话呼叫,曰:“口中有物,呼吸困难”。急诊所见:满口白膜,厚如钱币,咽部,鼻道,唇周亦是白膜点点。对症处理,一天而愈。可见,湿之变症,其速惊人。
  4.2 观舌之变以知证:艾滋病毒感染者在潜伏期的后一阶段,有半数以上其舌质舌苔开始发生改变,表现为舌质嫩滑,无苔或少苔,至艾滋病期,上证更为明显,几乎所有患者均呈此象。不同时期的不同患者可见满口白膜,白膜脱落或白膜边缘仍是水嫩光滑,长期高热,舌苔可由嫩滑转为白腻,全身淋巴结肿大或肿瘤多发者,舌体红降,典型艾滋病期,由红降转为紫暗,但舌体嫩滑始终如是。
  舌质嫩滑而少苔乃是水湿内盛之象,病体多阴而少阳。虽发高热而舌苔白腻,不见黄腻苔者,湿郁之证明矣。有湿必有痰,痰之瘀而见证于舌,舌体必现红降或紫暗。
  湿家之为病,见证于舌,嫩滑少苔者,湿盛而虚极也。
  4.3 指下观脉以求证:艾滋病的一系列病理演化过程,最具典型者就是脉象的表达,机体的内部状态,正邪盛衰的基本情况,均可通过证的表达而显见于脉,沉脉是艾滋病之病脉,或濡软或细滑,艾滋病之证脉也。潜伏感染期多见脉沉而濡软,艾滋病前期,脉沉而细,典型艾滋病期,脉沉细而滑,如见细微而涩者,其危可见。
   沉脉主里,为阴为寒,脉见沉数,外虽发热,实则内寒。濡脉为湿,细软虚脉,滑脉主痰,脉沉细而滑者,必见全身淋巴结肿大,肿瘤等病症。
   综合望、闻、问、切,以八纲辨证为指导思想,艾滋病一系列病理演化过程通过证的表达无非是外邪引发,由虚证而始,湿证而变,痰瘀证而终也。
  
  5 艾滋病的中医治法
  
   艾滋病毒一旦侵入人类机体,其在体内的绝对优势是其他任何病毒所不及。超强的复制能力,超常的潜伏和变异,即使是使用现代药物的联合应用,依然不能杀伤和彻底清除病毒,艾滋病的无法治愈,就在于此。
  5.1 治疗艾滋病标本治则的确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1]。本者,阴阳也。阴阳消长,或生或杀,此乃病之本始所在。本者,为病之源,标乃所病之变。艾滋病毒为阴性湿毒,人身诸阳无不被其所伤,诸阳伤,生命之本开始动摇,正气伤之于内,诸邪所犯必矣。故艾滋病之为治,必以正气为本,以诸证为标。艾滋病的发生发展是外源性“败气湿毒”所致,标证的轻重缓急,是内虚程度不同的外象表现。同时也是邪毒盛衰的典型标志。故此,艾滋病的治疗原则是:标急则扶正以祛邪,标缓则祛邪以扶正,不急不缓,扶正与祛邪并举。
   问曰:“本文治则,前后自相矛盾”。答曰:昧者所问也。艾滋病的研究与治疗已经不是一时之事,利弊与否自有见的。标证是内虚程度的外象表现,标急表明内虚已甚,此时治标,必犯一症未平,它症又起,原则上必须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以此而达到治标之目的。实践证明:补虚扶正有激活艾滋病毒之作用,标缓则表明正气尚未大虚,此时当以祛邪为正治,误犯标缓扶正以助邪。总之,愈疾之先,必须以祛邪为首务,邪去正安,诸症自解。
  5.2 开天门,洁净腑,清毒解毒:艾滋病毒是在人身之内腐化而成,其阴寒湿气重浊腻滞,最易阻碍气机。故其为治,开天门,通调腠里,透邪外出,宣毒于表。调脾胃,洁净腑,枢纽开合,清升浊降,导邪于下,出于二阴。此乃开门逐客之法,天门一开,水道通调,邪毒得路而出。主用芳香辛透以宣通肺气,开启上闸。佐以开达透泄以温运脾阳,脾升胃降,邪从中解;再佐以淡渗利湿,促邪毒从前阴而出。三效合一,名曰:顽毒分消清解法,亦叫“祛邪扶正”法。此法主要用于艾滋病潜伏感染期的患者,结合现代检测方法,一日一次用药,可清除体内艾滋病毒达30000cp/ml以上(体液病毒超过500000cp/ml以上者),艾滋病毒新感染者,其正气无大损伤的情况下,20天之内可将体内病毒全部清除。
  2007年4月临床研究期间,收治一例女性患者,初检病毒载量420000cp/ml,用上法治疗,投药40剂,服用时间60天。结果:所有病理体征全部消失,身体康复如常,复检病毒载量,结果是小于LDL。
  5.3 温脾胃,补真元,扶正以清毒:艾滋病的最终治疗结果,关键问题就是必须清除艾滋病毒。施治之则,应审时度势,识邪正虚实而治之。艾滋病的潜伏感染期之前,是属于正邪相持阶段,正气尚未大虚,邪气尚未盛极,此时应以清除病毒为正治。艾滋病前期之后,正气虚极,邪气已盛,分消清毒之法已是不能为之所受,此期所主,当另择治法,即顾其正而补其虚,正气复而邪无不退者,此则补中有攻之意。凡发展至艾滋病期的所有患者,后天脾胃,先天真元均以受损,诸虚在里,湿浊内盛,痼寒宿冷则必然,其为治,以大剂温补为专务,重脾胃,补真元,兼以疏导以攻邪,此谓扶正祛邪之法,正气存内,邪毒自退。此法用于艾滋病患者的治疗,结合现代检测方法,效果显著,病毒载量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而平稳下降,最多一日可下降10000cp/ml以上,CD4细胞每日以1~2cells/ul缓慢回升,回升至150个以上时,临床各症不治自解。
  5.4 清余毒,重在正气修复:补虚扶正有活化病毒的作用,可诱导病毒在细胞内复制,这样可促进细胞内潜伏的病毒大量释放,由此可使体内病毒最大程度的得到清除。然而,病毒受细胞免疫的强大作用,依然会有少量的残余病毒潜伏在细胞内,处于长期“休眠”状态,对此类病毒的有效清除方法,就是通过正气的修复而增殖免疫细胞,尤其是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和NK细胞,药物的清毒作用可使机体内环境得到净化,从而促进了免疫细胞的活化,使免疫细胞处于高识别状态,高表达状态,从而彻底清除残存的感染细胞和病毒。祛邪扶正疗法和扶正祛邪疗法的补益和清毒作用均可达到上述效果。
  5.5 治法的总结:祛邪扶正疗法和扶正祛邪疗法整体有五大药理作用:①清除艾滋病毒;②免疫重建;③分离细胞内潜伏的病毒;④激活细胞免疫;⑤净化体液。五大药理作用既有宏观治病,又有微观调控,分则有五,合而为一,最终以清除病毒为目的,从而有效的治疗艾滋病。
  
  6 病例一则
  
  刘美轩,女,42岁。河南省上蔡县后杨村人。有多次有偿卖血史,确认感染艾滋病毒已9年,HIV抗体阳性。
  诊查所见:消瘦、腹泻、体倦乏力、全身淋巴结肿大,耳后淋巴瘤肉眼可见,有痛感,皮疹皮痒。舌体红降嫩滑无苔,脉沉细而软。实验室检测,淋巴细胞亚群辅助性T细胞CD4+31cells/ul,病毒载量760000cp/ml。其他即往史,服用国家发放的抗病毒西药“鸡尾酒”治疗至就诊时已五年时间。
  2008年4月29日,停服“鸡尾酒”治疗,开始服用《祛邪扶正饮》,隔日一剂水煎口服。服完15剂,症状明显改善,全身淋巴结肿大已消失,耳后淋巴瘤明显缩小,已无痛感,腹泻次数减少,舌脉同前。2008年6月2日,实验室复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辅助性CD4T淋巴细胞37 cells/ul,病毒载量330000cp/ml。
  继服《祛邪扶正饮》,改为每日一剂,连服10天。结果,耳后淋巴瘤消失,腹泻停止,此间出现口腔白色念珠菌一次,经对症处理而愈,舌体红降消退,但依然嫩滑无苔,脉沉而细较前有力。2008年6月25日,实验室检测,结果为:辅助性CD4T淋巴细胞51 cells/ul,病毒载量230000cp/ml。
  由于辅助性CD4T淋巴细胞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改用《扶正祛邪饮》治疗,以此增强补益作用,进而达到彻底清除病毒之目的。每日一剂,连服40天,结果:所有病理体征全部消失,体重增加,身体强健有力,精神饱满,以前由于严重脱发而稀少,现已重新长出新发,舌苔薄白,脉缓而实。由于受奥运会影响,检测延迟近1个月,2008年10月15日实验室检测,结果是:淋巴细胞亚群辅助性CD4T淋巴细胞157 cells/ul,病毒载量小于LDL。至此,所有治疗全部终止。
  2009年3月4日,实验室复检,辅助性CD4T淋巴细胞数206 cells/ul,病毒载量依然是小于LDL。现在健康如故,正在温州打工。
   现在国家有关机构一直没有出台艾滋病的治愈标准,关于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病理体征消失,病毒载量为零,是否等于治愈艾滋病,有待于今后商确。 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2] 徐莲芝.实用艾滋病防治指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 周先志,赵敏.艾滋病诊疗新技术.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
  [4] 白雪帆,张树林.艾滋病的诊断与治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
  [5] 刘爱民.实用中西医皮肤病性病手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6] 南京中医药大学.杨进.温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
  作者单位:122000 辽宁朝阳市保泰本草应用研究所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24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6)4  【摘 要】目的:观察并探讨舌骨下肌皮瓣在口腔肿瘤术后缺损修补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5年7月我院接诊的41例口腔肿瘤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1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舌骨下肌皮瓣进行修补,对照组患者采用胸大肌肌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6)4  摘要:目的:通過加强走失护理风险管理,降低或避免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院内走失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方法:对入院患者进行认知知觉功能检查,对认知障碍患者进行科室重点病人上报。科内建立重点病人交班本,并制定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强化护士防走失的意识,并告知家属患者走失的可能性,使其提高警惕。结果:护理工作者防范风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6)4  摘要:目的 探讨硝苯地平与厄贝沙坦联合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72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硝苯地平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结果 对比总有效率,干预组为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6%(P<0.05);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干预组远低于对照组(P0.05),无统
期刊
【中图分类号】R65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6)4  【摘要】 目的:探讨自动痔疮套扎术(RPH)在直肠黏膜脱垂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73例直肠黏膜脱垂患者行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71例治愈(97.6%),2例好转(2.4%),有效率100%,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RPH治疗直肠黏膜脱垂疗效可靠,经济安全。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
期刊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6)4  【摘要】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髓芯钻孔减压术治疗自发性膝关节骨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20011年12月对6例自发性膝关节骨坏死的患者进行了关节镜下髓芯钻孔减压术,并进行了1-4年的临床随访。结果: 6例患者均完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月。6例患者术后疼痛、肿胀缓解,症状、功能得以明显改善。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14.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6)4  【摘要】目的:探讨主动免疫治疗不明原因习惯性流产的疗效观察。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42例不明原因习惯性流产患者,给予患者主动免疫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42例患者,妊娠29例,占64.29%,妊娠成功28例,占96.55%,本组患者治疗后,IgG、IgM、补体
期刊
【中图分类号】R97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6)4  摘要:目的 了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方法 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及所涉及的不良反应进行汇总。结果 随着临床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也随着上升,其不良反应发生率<2.0%,肾损害的发生率为0.9%—4.3%。结论 在广泛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6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6)4  摘要:目的 探讨成人支原体肺炎患者经莫西沙星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成人支原体肺炎患者106例,病例收治时间在2013年3月至2015年8月间,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有患者53例。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经莫西沙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①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
期刊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6)4  摘要:目的 研究基于多学科协作诊治(MDT)模式下提高普外临床肿瘤的治愈率。方法 选取肿瘤中的结肠癌为代表,以接受多学科协作诊治的患者30例为MDT组,接受常规治疗的35例为非MDT组,分析多学科诊治和常规诊治之间的结肠癌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 经过观察,非MDT组的复发或者转移率高于MDT组,即MDT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6)4  摘要: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与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联合治疗老年高血压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30例高血压性心力衰竭患者联合服用开博通和螺内酯12.5mg ~75mg,每日1-3次,螺内酯20 mg~60 mg,经6周治疗后观察血压和心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下降(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