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文前功夫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underwa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日前,刚上三年级的小侄女带着作业跟着她妈妈一起到我家玩。小侄女写题为“我的妈妈”的作文时,竟然是她妈妈说一句她写一句,全然没有自己的创造。笔者大感惊异,遂问之,答曰这是老师教的方法,而且称其为作文启蒙的“妙法”。
  对于这个“妙法”,笔者实在不敢苟同。下面谈谈一孔之见。
  笔者认为,所谓作文,是指写作者运用语言文字对自己在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过程中产生的思想感情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一种主观能动的过程,其产品就是文章。
  关于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前人有过诸多论述,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诗言志”和“文以载道”的理论。“诗言志”最早出现在《尚书·尧典》中,所谓“志”是指诗人在政治上的理想抱负,后来也泛指人的思想、意愿和情感等。“诗言志”的实质就是把诗看做诗人的心灵、情感的表现。先秦诸子散文《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可谓是“诗言志”的代表作。“文以载道”则是宋理学家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提出的。这一理论使文章沦为了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写作者拘囿于对“道”的发挥而无法表现自己的性灵和对世界的认知与对策。特别是明清两代,八股取士禁锢了士子的思想,造成了当时大部分文章的等而下之。
  从上文可以看出,“诗言志”理论明显优于“文以载道”理论。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思想的逐渐觉醒,不断有先驱者对“文以载道”理论进行了拨乱反正。1919年前后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等人发起的“新文学运动”就彻底颠覆了这一理论,带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空前发展,自此传世经典层出不穷。
  不论志也好,人的心声也好,只有作者把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认知和感悟作为作品的精神内核,才能创作出“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作品。
  当然,对小学生特别是处于作文启蒙阶段的小学生谈这样的大道理显得有点迂腐。但是,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小学生作文,需要写出写作者自身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认知和感悟的道理却是一致的。既然从古至今人们都这么强调,那么作者对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认知和感悟是产生在作文之前还是产生在作文之后呢?
  根据马克思主义存在决定意识的认知原理我们可以推断出,只有作者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存在产生了一定的意识才能进行写作。那么,作者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认知和感悟肯定应该产生在作文之前,而不是作文之后,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写作者必须从认识自然、社会、自我的现实存在出发,多在调查、研究、体悟等方面做“文前功夫”方能写好文章。
  这里笔者姑且拾诗人牙慧,说说如何做好“文前功夫”。
  一曰做,即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唯有参与实践,才能对社会产生直观的感性认识,并形成明代唐顺之所谓“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写起来方能直抒胸臆,笔下有物。
  二曰看,即观察。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一书一文,都会使认真观察者有所领悟,都会使认真观察者发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件事的深刻意义,发现自然景物所蕴含着的人生道理,使其获得享受或启迪。
  三曰听。听其实也是观察的一种。小音乐家杨科不认真倾听就不会发现大自然声音的美妙;“焦桐有幸裁名琴”,蔡邕不倾听就不会发现火中燃烧的桐木,千古名琴“焦尾琴”也就不会诞生;蒲松龄不倾听村夫野老的故事就不会写出传世名作《聊斋志异》。
  四曰说。学生观察之后,教师应及时引导他们进行口头表达,学会把观察到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出来,并要求学生说准确、说生动。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妈妈自她上幼儿园起,就让她每天讲述学校发生的有趣事情,既促使其整理了自己的思维,也提高了她的口头表达能力,为写作打下基础。
  五曰读,即读书。古人都很重视读书。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至于读书之法,南宋理学大家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笔者认为还有一到:手到,应多抄精彩语段,多记阅读感悟。
  六曰写。写相当于美术的速写,就是把观察体会到的感悟形成文字,为以后正式写作积累素材。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无论是学生学习写作,还是教师教学写作,只要在作文或教学之前从作、看、听、说、读、写几方面做好或引导学生扎实做好这六步“文前”准备工作,写好或教学生写好一篇文章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唯如此,不但前述家长说一句学生写一句的怪事不会出现,就是當前流行的所谓接龙续写作文法也将会退出作文教学的舞台,学生的“作文恐惧症”大概也会不治而愈;若不如此,临渴方去掘井,“作文恐惧症”便如附骨之蛆,大概不但使学生头疼不已,也会使老师头疼不已吧!
  笔者的一点感受,未必妥当,说与方家求教。除此,作文教学之技巧,古今贤人论述已多,不再赘述。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南鹰小学】
其他文献
高三学年师生厉兵秣马,尤其是对占分比重较大的作文,广大师生更是殚精竭虑,苦心备战。笔者近几年一直负责学校高三年级的作文教学工作,思考与探寻出了一些作文的指导方法,现将我的思考与做法梳理出来,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整体规划:力求写作指导到位,主题覆盖面广  1.作文训练的体系规划。  记叙文和议论文是高一高二两学年训练的基本文体,很多写作技法也都对学生先后进行过训练,所以高三作文的写作规划可配
期刊
自卑感强的人是很难做出成绩来的。面对自卑的学生,班主任应该细心观察、了解学生心理上的正当需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条件,用爱心、细心、耐心对待那些有自卑心理的学生,为他们倾注更多的爱和鼓励,帮助他们消除心灵上的阴影和创伤,让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都成为自信、乐观的阳光好少年。结合工作,笔者简要谈谈在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方面的点滴做法。  细心呵护,帮孩子找回自信  很多孩子由于行为活动、认
期刊
学习师德师风的理论是为了教师用所学理论去指导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师德师风水平,把良好的师德师风渗透进日常教学中。下面就师德师风学习中笔者体会最深的一点,即师德师风学习的实际意义,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对教师自身  1.利于形成健康积极的态度。  师德师风的学习对教师自身而言意义非凡,它不仅能提升教师个人道德素养与师风水平,全面砥砺其道德品行,而且能陶冶教师的情操、净化情感,塑造健康的人
期刊
在新课改大力实施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需要经常对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反思,这一做法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高中语文教材内容选取的大都是比较经典的内容,但是有许多的内容学生无法自主理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经常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反思,并且从中总结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内容  语文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
期刊
耳边如雨点般密集的敲击键盘声持续响着,我坐在中考阅卷现场,认真地批阅着一份又一份考卷。我用眼睛仔细扫描着每一个得分点,生怕判错。这考卷见证了所有初三学子三年的努力,三年的努力又只争这一刻,这是多么庄严的时刻!  这是一场百舸争流的战役,每一艘战舰都希望冲向力所能及的制高点,而船下的海浪就是孩子们、老师们、家长们三年汗水的汇聚,这汗水就是推浪移船、改天换地的保障。作为一名教师,我不能不热血沸腾,因为
期刊
二、放飞想象  所谓想象,就是“无中生有”,为不存在的事物虚构出它的具体形象。  吴承恩本人并没有去过天竺国,却捏造出了“两界山”“乌鸡国”“狮驼城”“灵山”等地名;他并不曾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却编造出了“南天门”“蟠桃园”“兜率宫”等天宫胜景;他没有见过任何男子怀孕,却能设计出唐僧、猪八戒因喝女儿国的河水而怀胎的离奇情节……  屈原想象自己“驾青虬兮参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李白想象自己
期刊
中考语文试卷中,作文的分值占总分比重较大,但许多同学面对中考作文时不知所措,因此对中考大失信心。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活中,我们的经历、感悟、思考、积累是我们写作的根基。但是,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也是在考场中写出佳作必不可少的要素。笔者认为,要想让作文决胜于中考,就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好”:  一、立意好,选材好  一篇文章一定要有一个正确、深刻、新颖的主题思想,这是写作的关
期刊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媒介,是教学重要的三要素之一,也是教学三角模型中的重要一点。在教学三角模型中,教师通过教材对学生施加影响,学生在教师影响之下,通过对教材的习得来构建一定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技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分析教材,对教材进行研究,属于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范畴。在新课程背景下,这种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从而实现高效教学。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
期刊
第三环节:感受韵节,悟情  语文既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科,又是提升情感的学科。诗歌千回百转的情愫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语言本身的节奏、修辞、韵律表现出来的。因而学习诗歌时必须通过富有感情的反复吟诵体味作者情感的细微变化,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  笔者以诗歌中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为例,引导学生体味《雨巷》在节奏、修辞以及韵律上的特点,并注意把握“逢”“飘”等字词
期刊
细心观察  帮学习成绩差的孩子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许多难以预测的变化,今天的后进生明天不一定没有出息,现在的优秀生将来也不一定会成为服务社会的有用人才。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可塑性强,所以我们教师不能用固定、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暂时有缺点、错误的学生,而是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这就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潜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