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清主次 大胆取舍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ming26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媒介,是教学重要的三要素之一,也是教学三角模型中的重要一点。在教学三角模型中,教师通过教材对学生施加影响,学生在教师影响之下,通过对教材的习得来构建一定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技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分析教材,对教材进行研究,属于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范畴。在新课程背景下,这种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从而实现高效教学。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的中介和桥梁,其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艺术的综合体,小学语文教学所需要的只是其中的一个面,某个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只能解决其中的某条线,具体到某篇课文的学习则只能解决其中的一个点了。而我们所选择、确定出来的这个点,就是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
  能动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个优秀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也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能动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根据文本内容的主次,采用取舍之法,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从而使文本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那么,怎样合理取舍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呢?语文《课文标准》给我们提了醒:“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成了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判断语文教学成效的高低主要看教师能否帮助、引导学生把所获得的语言文字及其知识进行恰当的运用。显然,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应该成为新课程背景下确定一篇课文教学内容的标尺。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姜树华不愧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行家里手,他深知作为教材重要组成部分的课文中蕴含着哪些可以提炼出教学内容的资源——课文表面的语文知识:字的认写、词语句子的搭配及其规律、优美句子的积累;课文内所蕴含的知识:语言文字表达的方法与方式,阅读的程序与策略;课文外的知识:朗读、复述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理解与运用语言的能力,思维的准确性、广阔性和深刻性。
  姜树华老师更深深地知道,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不可能在这有限的四十分钟内让学生学习多少知识、帮学生解决多少问题。于是,他在课前花了大量时间解读文本,和作者反復对话,从而在执教《鞋匠的儿子》时,找准了课文的核心主旨——林肯追求人人平等的伟大人格;与文本对话,用语文的眼光欣赏教材文本,挖掘其中蕴含的教学价值:推敲词语、培养语感,揣摩句段、学习谋篇,抓住空白、练习表达,换位设疑、迁移运用;与编者对话,准确地把握教学意图。
  在这对教材文本进行二次开发的基础上,姜树华老师找出隐含在课文《鞋匠的儿子》之中的教学内容,并根据学段目标、学生需要,大胆取舍,智慧地设计了课文《鞋匠的儿子》的教学内容:以课文第一个事例为主,三段演讲词中又以第一段为重点,集中学生的精力理解忠告和三个永远,从而感悟文本内涵、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思维、积累学生语言、促进学生表达。
  评价一堂语文课的优点与不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先要清楚这堂课在教什么。“教什么”体现在一堂课就是看教学内容是不是合宜,是不是适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有的语文课堂安排的教学内容众多而繁杂,听课老师感觉这节课是在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赶,因为只有四十分钟,不赶就完不成教学任务啊!
  对此,我们应该从姜树华老师身上获得这样的启示。姜老师为了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遵循联系思维、整体思维和语文思维的原则,通过三个层次的对话寻找出隐含在课文《鞋匠的儿子》之中的教学内容,进而根据学段目标以及学生的需要大胆取舍,从而获得了课文《鞋匠的儿子》教学的成功。
  语文教学更多的是能力训练,能力训练就不是知不知道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进去,并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训练,从而让学生达到能的目标,完成语文学科的独特担当。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只靠教案显然是行不通的,所以对教材文本教什么的问题必须首先确定。只有这样,在语文课堂上教者才不至于蜻蜓点水、面面俱到,因为面面俱到往往就是面面不到。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北凌小学】
其他文献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教师的任务应该是一个良好的辅导者,激起学生的首创性和探索性。”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所以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觉学习。那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该如何恰如其分地担当起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积极地探究并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获得发展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唤
期刊
语文具有工具性、实用性,它与生活联系紧密,所以语文学习应当回归生活,课内学习应与课外实践密切结合,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  一、观察生活,温习语文知识  生活处处皆语文,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语文知识的应用,诸如广告、民风民俗、对联等都是学习语文的最佳“教材”。  先看一副对联:斑衣人绕膝,白首案齐眉。  这是一副寿联。联中运用了两个典故:斑衣戏彩和举案齐眉。 
期刊
教学目标:  1.对小学六年级课文进行系统复习,使学生明确阅读写人类文章的基本要求与一般方法,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课外写人的文章,并学会将习得的阅读方法作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  1.学生每人准备六年级上、下册的语文教材各一套;  2.学生人手两份课外阅读短文材料;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体会、归纳学
期刊
高三学年师生厉兵秣马,尤其是对占分比重较大的作文,广大师生更是殚精竭虑,苦心备战。笔者近几年一直负责学校高三年级的作文教学工作,思考与探寻出了一些作文的指导方法,现将我的思考与做法梳理出来,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整体规划:力求写作指导到位,主题覆盖面广  1.作文训练的体系规划。  记叙文和议论文是高一高二两学年训练的基本文体,很多写作技法也都对学生先后进行过训练,所以高三作文的写作规划可配
期刊
自卑感强的人是很难做出成绩来的。面对自卑的学生,班主任应该细心观察、了解学生心理上的正当需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条件,用爱心、细心、耐心对待那些有自卑心理的学生,为他们倾注更多的爱和鼓励,帮助他们消除心灵上的阴影和创伤,让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都成为自信、乐观的阳光好少年。结合工作,笔者简要谈谈在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方面的点滴做法。  细心呵护,帮孩子找回自信  很多孩子由于行为活动、认
期刊
学习师德师风的理论是为了教师用所学理论去指导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师德师风水平,把良好的师德师风渗透进日常教学中。下面就师德师风学习中笔者体会最深的一点,即师德师风学习的实际意义,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对教师自身  1.利于形成健康积极的态度。  师德师风的学习对教师自身而言意义非凡,它不仅能提升教师个人道德素养与师风水平,全面砥砺其道德品行,而且能陶冶教师的情操、净化情感,塑造健康的人
期刊
在新课改大力实施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需要经常对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反思,这一做法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高中语文教材内容选取的大都是比较经典的内容,但是有许多的内容学生无法自主理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经常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反思,并且从中总结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内容  语文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
期刊
耳边如雨点般密集的敲击键盘声持续响着,我坐在中考阅卷现场,认真地批阅着一份又一份考卷。我用眼睛仔细扫描着每一个得分点,生怕判错。这考卷见证了所有初三学子三年的努力,三年的努力又只争这一刻,这是多么庄严的时刻!  这是一场百舸争流的战役,每一艘战舰都希望冲向力所能及的制高点,而船下的海浪就是孩子们、老师们、家长们三年汗水的汇聚,这汗水就是推浪移船、改天换地的保障。作为一名教师,我不能不热血沸腾,因为
期刊
二、放飞想象  所谓想象,就是“无中生有”,为不存在的事物虚构出它的具体形象。  吴承恩本人并没有去过天竺国,却捏造出了“两界山”“乌鸡国”“狮驼城”“灵山”等地名;他并不曾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却编造出了“南天门”“蟠桃园”“兜率宫”等天宫胜景;他没有见过任何男子怀孕,却能设计出唐僧、猪八戒因喝女儿国的河水而怀胎的离奇情节……  屈原想象自己“驾青虬兮参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李白想象自己
期刊
中考语文试卷中,作文的分值占总分比重较大,但许多同学面对中考作文时不知所措,因此对中考大失信心。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活中,我们的经历、感悟、思考、积累是我们写作的根基。但是,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也是在考场中写出佳作必不可少的要素。笔者认为,要想让作文决胜于中考,就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好”:  一、立意好,选材好  一篇文章一定要有一个正确、深刻、新颖的主题思想,这是写作的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