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砖茶海:穿越四季的文化回归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bin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秦汉时期,中国的制陶业空前发展,砖做为一种传统陶制建筑材料,不仅具有建筑材料的优良属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和艺术装饰性。秦砖一词便沿用至今。结合当下最被广泛接受的茶文化,以秦砖汉瓦文化为基础、金砖烧制技艺为标准的秦砖茶海在年末终于问世了。
  5000年弹指一挥间,秦砖汉瓦用它的沉静记载着每一段遥远而辉煌的历史:用它的深沉见证着每一座王朝的更迭与兴衰;用它的凝重烙上岁月沧桑的印记。它曾是封建王朝皇权统治的符号与象征,亦曾是文人墨客钟爱的案首之物。今天秦砖汉瓦历经风雨沧桑千年,改头换面呈现在此,秦砖茶海带我们追溯另一种文化、一种历史、一种新的审美境界。
  古都西安,青砖建筑随处可见。那一块块被岁月尘封的青砖,依然倔强的呈现出朦胧的青色,纹路凸显,处处彰显万物轮回,落日余晖,光芒刺眼。面对青砖,凝目聚视,厚重的份量与岁月形成的包浆,跳跃在心间的是简单和宁静,畅游在脑海中的是金戈铁马与沧桑巨变。
  一方青砖经历了数道工序打造、近百天的时间水与火的浇炼,茶海方才形成。
  秦砖茶海,见证岁月变迁,值得去寻找、去记忆、去留藏。
  秦砖茶海的个性
  青砖是表达中国古典文明个性的经典载体。它在煅烧时发生的天然色差,给人以温暖柔软的感受,每块秦砖茶海都凝聚着古代文明与现代科技完满联系的新的文明理念。以土为源、以木为引、以火为刚、以水为灵,以金为相,五行合一。
  秦砖茶海的成分是以土为主,千度高温可起到灭菌消毒效果,因而它没有放射性,其中含有微量的硫磺元素可杀菌、平衡甲醛等不利人体的化学气体,更是无毒害的安全卫生的环保品。同时,秦砖茶海具有吸水排湿功用。使用时茶海体内散布的孔隙吸收茶水,不用时开释湿气,防止水份敏捷蒸腾而形成空气枯燥,坚持部分环境的相对湿润。其舒适性清楚明了,亦被称为会呼吸的茶海,天然的加湿器。
  养玩性是秦砖茶盘最独特的魅力,基于秦砖的吸水性,洗茶的茶汤随手扑于茶海,茶笔轻轻扫开,茶汤很快被吸收,茶海则慢慢变色,随着使用的时间自然形成的包浆,色泽动人、养气养人,千变万化,颇具灵性。其包浆旬月间即可形成。秦砖茶海将实用、养玩、收藏多种特性融为一体。其养玩后的保值增值,则随着时光的消逝而增长。
  秦砖茶海的制作
  从选泥到成品,前后总共要经过10道工序,缺一不可。选泥,这也是最重要的工序之一。秦砖茶海必须使用上等的纯粘土,在入冬之前将其储存于室外,经过整个冬天的风化陈腐,才能使土质足够疏松,满足制作要求。将风化陈腐后的泥和上适量的水,反复五遍过滤、敲打,直至练出的泥能用手搓出一米长的泥条而不断,才算合格。
  接下来就是设计造型,雕塑师直接用泥塑造原型,然后制作生产模具,由经验丰富的模具师制作可分解的模具。制胚是一个重要环节,将练好的泥搓成条状,放入模具中,反复压实,用力均匀。用钢丝刮去多余的泥,拆开模具。
  干胚是把坯放于不透光不进风的室内阴干。在阴干过程中,还需要雕塑师实时查看,整形修补。坯阴干后,由工人将其一块块搬入窑内摆放成弧形摆放妥当,用木柴小火烘干。烧窑依据古法前三、中三、后三的时间火力持续升温,直到师傅说烧亮了。便停止烧火。
  窖水是一个重要步骤,在窑顶凿开小孔,让水慢慢渗入。由于此时窑内温度超过一千度,水渗入后马上蒸发成水蒸气,能均匀的分布到每一块秦砖茶海之上,使其呈现出特有的青黛色。冷却后便出窑,但出窑后的秦砖茶海还要经过严格的筛选,用一把小榔头敲击各个部位,不碎且发出清脆金属声的才是正品。最后经过一番精心打磨,一块秦砖茶海才算真正制成。
其他文献
自从1753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把茶树定名为Thea slnensis L,茶原产中国似无疑义,可是1824年英国人勃鲁士在印度阿萨姆沙地耶地方发现野生茶树,并宣称印度是茶树原产地之后,这个问题便一直有着争议。目前,已有很多国家的植物学和茶学研究者分别从自然环境的变迁、茶籽化石的发现和野生茶树的分布等方面论证认为,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  1980年7月,中国西南贵州省晴隆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卢
期刊
我们饮茶的喜好,常会随各时气候不同、随际遇的变化而变化。  今天城中略有些雨,又来远方的客人,就想到一款温暖的茶。不妨生起炭火,以暖斗室,并增茶香。  这是一款2005年景迈古树春料制成的熟茶,由当年的玩家定制,外形上有陈化痕迹,渥堆的味道已然浅淡,细嗅还带着林木的气息。此茶数年前一直存储在云南的景迈大寨,虽以密封方式存放至今,也在不停转化。  一般而言,好的古树生普容易遇到,而好的古树熟普却显稀
期刊
又到“秋香”正好的时节。  经过一个炎夏的休憩与积蓄,芽叶渐渐地在茶蓬上“热闹”起来,安溪的茶农们也开始忙碌了起来。  “春水”和“秋香”,几乎是安溪铁观音的代名词,前者以味著称,后者以香见长。它们在想象中徐徐展开,就是一幅唯美的图画。  “春水秋香”何来?  摇青,便是淬炼“春水秋香”的最关键技艺之一。鲜叶,通过连续反复地碰撞磨损,散去多余的水分和青气,诱发沁人的花香,形成这样恰到好处的“绿叶红
期刊
若干年前,首为铁观音作传时,即为她的原产地安溪,其风土之瑰丽、人情之敦厚、文化之精深,所深深折服。唯系于此,铁观音及其所代表的中国乌龙茶制作工艺,才得以在我们所生存的大地上薪火相传,百焙妙香,历久弥芳。而铁观音这棵茶树,在改变安溪、改变安溪人,丰富美好这个世界的同时,最终也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地理格局、经济形态——这,就是一棵植物的“伟大”与“传奇”。  此后,安溪原乡、安溪茶与安溪人的关系,开
期刊
逢每月《茶道》杂志出刊,编辑部都有一个铁打不变的任务,那就是去张老家送杂志。2005年秋天,《海峡茶道》即将创刊(2014年8月更名为《茶道》),我们去张老家请教。张老说:“办一本茶的专业杂志,这件事功德无量啊。很多刊物两三年就没了,你们要坚持住。”而后又问道:你们打算多长时间出一期?当得知我们办的是月刊后,他非常惊讶:“办月刊,你们胆子很大,茶叶哪有那么多内容可以写?希望十年后还能看见你们。” 
期刊
这个刚下过雨的午后,有点入秋的清冷。于朋友的茶室品尝今年的肉桂新茶,却被一些不是茶器的“茶器”所吸引,这些难得一见的老器物,褪去一切浮华,让时光在席间流转。  金丝楠木的幽香、红砖的粗矿、青花的秀雅、乌石的厚重,托起这袅袅茶汤,谱写成驱走秋日惆怅的和音,心里顿时明媚起来。  自古以来,人们对茶器至精至美的追求从未停止。不论古今,每一次专注而认真的饮茶,都是一场修行,不光茶有味,还要器物美。  而茶
期刊
大小车辆不断急驰而过的台13甲省道上,以瓦斯烧造为主的“纯青窑”并不起眼。看着主人林建宏取出一把没有壶扭的陶壶,从凸出的口缘掀开将水注满,以超过75度斜迤的临界点倒水,壶盖依然紧密贴住壶身,丝毫没有脱出或松动的迹象,显然壶盖的密合度与内部纵深设计都已趋近完美。接着他再将茶壶放在手上,以一只陶杯轻敲,声音居然跟金属一样嘹亮清扬,彷佛还有余音在空气中回荡,让我大感不解。他这才告诉我,茶壶非陶非瓷,而是
期刊
9月15日,距离“闽茶中国行”新疆站活动刚过去不到一个月,来自武夷山的一家茶企就与新疆万商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签订微商直销协议,以期在短时间内快速打开新疆的消费市场。  “闽茶中国行活动虽然结束了,但闽茶的茶香余韵绕梁,让新疆爱茶人回味无穷。”万商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文惠说,借助类似的线下推广平台,更多人了解了闽茶。此外,再辅以“互联网+”的翅膀,闽茶在西北市场的销售有望开出新芽。  实际上,
期刊
提到贵州茶,大多数人马上会想到都匀毛尖。都匀毛尖,在人们通常说的“中国十大名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黔南州的都匀,有“彩云之城”的美称,都匀之美,在茶中可见。  作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之地有过的许多神奇的过往和神秘的传说如今都随着剑江河东去了,不变的,依旧是透翠青山。  都匀毛尖是都匀的“绿色黄金”,明朝起,这种或称为“鱼钩茶”、“雀舌茶”的茶,在黔地就有着极大的声望。1956年,都匀县
期刊
一叶小小的铁观音能够走向世界,声名远播,离不开勤勤恳恳、敢于创新的安溪人为自己家乡做出的巨大贡献。无论身在何方,他们都心系安溪茶,共同创造了安溪茶产业前所未有的辉煌,安溪县农业与茶果局局长蔡建明就是其中之一。  在安溪茶业界,提起蔡建明,几乎无人不知。他生在茶乡,长在茶乡,自1982年毕业分配到安溪县茶叶局,到如今担任安溪县茶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在安溪茶界摸爬滚打的30多年中,蔡建明心怀对家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