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比中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ong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据分析观念”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关键词之一,要求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的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对一线小学数学教师而言,能真正领会其内涵,并自觉在课堂实施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浙江省特级教师俞正强执教的“折线统计图”这节课给了笔者很好的启发。
  一、在对比求同中唤醒数据分析意识
  (出示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信息后,把条形统计图变成折线统计图。)
  ■
  师:看,变成了什么?
  生:折线统计图。
  师:是由什么统计图变来的?
  生:条形统计图。
  师:怎么变的?
  生:把条形统计图的顶端都变成一个点,再连起来。
  师:先变出一个个点,描了很多点后,再连起来,就得到了什么统计图?
  生:折线统计图。
  师:我们把条形统计图变过来的时候,哪些地方没变?
  生:温度。
  师:横轴变了吗?纵轴变了吗?1格表示1摄氏度变了吗?下面1月、2月、3月到12月变了吗?
  生:都没变。
  师:只变了什么?
  生:从条形变成了一条折线。
  师:这个折线统计图告诉我们什么了?
  生:统计图的数据没变。最高还是32摄氏度,最低还是5摄氏度。
  师:变化最快的还是几月到几月?
  生:6月到7月。
  师:没变的还是几月到几月?
  生:1月到2月。
  师:那你有没有想到一个问题?
  生:我想问,数据都是一样的,为什么要这样做(把条形变成折线统计图)?
  师:是啊,意思一模一样,为什么要去改变它?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这个问题?
  生:没有。因为画条形统计图太麻烦了,画折线统计图比较简单。
  师:你觉得画折线统计图容易,还是画条形统计图容易?
  生:折线统计图。
  师:他的意思是画折线比较容易,条形要画出一个形状来。折线只要先( ),然后( )?
  生:先描点,然后用线连起来。
  师:既然意思一模一样,何苦再学一个统计图呢?
  生:它画起来简单。
  师:你认为他的想法对吗?
  生:对。
  【赏析】折线统计图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俞老师先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引导学生回顾条形统计图反映的数据信息以后,巧妙地把条形统计图中的“条”变成“点”,再把这些“点”相互连接,变成一个基本结构相同、形状不同的折线统计图,从而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一座知识桥梁,使学生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促进学生迅速把原来条形统计图的经验迁移到折线统计图上。在此基础上,俞老师引导学生对比两种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两种统计图都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并且温度、横轴、纵轴、1格表示1摄氏度、1月到12月等数据都没有改变。唯一的变化是形状由条形变成折线。从变与不变中,学生初步感知到数据分析的方法应该和条形统计图相似甚至相同。为什么要学习折线统计图呢?学生不知道原因。于是,俞老师引导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唤醒学生主动分析数据的意识。
  二、在对比求异中学会数据分析方法
  师:你在什么地方见过折线统计图吗?
  生:在书本上看到过。
  生:在试卷上看到过。
  生:在我爸炒股票时看到过。
  师(边说边出示走势图三个字):有个同学问了我一个问题:哪种统计图是他的爸爸所说的股票走势图?大家想一想,走势图是条形统计图还是折线统计图呢?
  生:折线统计图。
  师:走势图为什么是折线而不是条形?
  生:价格有高有低。
  师:条形有走势吗?
  生:没有。
  师:折线有走势吗?
  生:有。
  师:条形为什么没有走势?
  生:因为没有路线。
  师(指着条形):它也在走啊!(沿着第一个条形状从下往上指)这是谁在走?
  生:1在走。
  师:(沿着第二个条形状从底下往上指)这是谁在走?
  生:2在走。
  师:2走到这不走了,又换谁走了?
  生:3。
  师:一共换了几个?
  生:12个。
  生:每人走了几个月?
  生:一个月。
  (教师板书:12个主角各走1个月。)
  师:(指着折线统计图上的折线)先走到哪?再走到哪?然后走到哪?
  生:先走到1,再走到2,然后走到3,再走到4,再走到5……
  师:几个主角?
  生:1个主角。
  师:1个主角走了几个月?
  生:12个月。(板书:1个主角走了12个月)
  师:你认为哪个统计图才是走势图?
  生:折线统计图。
  师:为什么?
  生:因为折线统计图是一个主角走了12个月。
  师:条形统计图呢?
  生:12个主角各走1个月。
  师:它们有差别吗?
  生:有。
  【赏析】折线统计图的最本质特征是能够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俞老师没有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不断唤醒学生的已有统计经验,追问学生在什么地方见过折线统计图,尝试从学生的立场引出折线统计图的现实意义。对比两种图的不同地方,师生共同体验图形变化的过程,条形统计图是以“条形的高低”反映数量的多少,12个直条是12个主角,变化的形式是各走1个月,条形与条形之间不连接,它刻画的数量是离散的,不连续的;折线统计图是以“点的高低”反映数量大小,一条折线是一个主角,变化的形式是1个主角走了12个月,点与点之间的连接既可以反映出数量的多少,更直观、形象地反映出数量变化趋势,它刻画的数量是连续的。“主角”这一形象的描述,是对某地月平均气温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最形象的描绘,生动地解读了折线统计图的真正意义。在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中求同存异,有助于学生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整体变化趋势,促使学生正确理解数据中的隐含信息是以点和点发展的,其方向、长短和坡陡程度、数量增减变化的程度等都能通过折线直观地表示出来,不但凸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而且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数据的敏感性,学会数据分析方法。
  三、在对比选择中感受数据分析价值
  (课件出示两张统计表)
  ■
  师:哪张统计表比较适合画成折线统计图呢?为什么?讨论一下。
  生(齐):第二张统计表。
  师:理由?
  生:第二张统计表只有一个主角。
  师:第一张呢?
  生:有4个主角。
  师:第二张有时间的变化,第一张4人都在同一时间点上的。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是不是可以任意更改的?
  生:不是。
  师:你有没有产生一个新的问题?
  生:两个表都可以用两个统计图。
  师:这个大家讨论过了,不能任意更改。第二个适合折线统计图,1个主角走了2年。第一个适合条形统计图,前后有4个主角。如果把平均气温图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折线统计图,合适吗?
  生:不合适。因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不是完全一样。
  【赏析】学生通过先前的学习是否真的理解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呢?怎样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呢?学生的判断能力是肤浅的还是深入的?只有学生的思维状况才是检验的唯一标准。教学时,俞老师巧妙地设计两种情境,一类是不同人的近视程度的高低,另一类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近视程度的高低,对于不同人的近视情况更多是比较大小,而同一个人的不同阶段近视的情况是反映增减变化情况。同样是视力问题,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俞老师把选择权完全放手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讨论,把握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中蕴含的信息,能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对统计图进行多层次的数据分析和解读,促使学生能真正感受数据分析的现实意义。
  总之,俞老师基于学生原有认知经验,多角度、多层次创设对比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在教师的不断追问和引领下,学生经历观察、比较、选择、预测、说理等活动过程,真正理解折线统计图的本质特征,增强学生读图、数据分析能力。因此,有效对比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有效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南城县株良镇中心小学自办学以来,注重塑造文化特色,提升学校文化品位。近年来,该校立足当地地域文化特点和优势,确定以“追梦文化”为主题,定位于师生养成教育下的校园追梦文化之美,精心打造出“追梦教育”这一独具特色的个性化育人模式。  株良镇是拥有两千年悠久历史、人文底蕴丰厚的古镇,孕育了独具魅力的状元文化、古窑文化、磁圭文化、祥岗文化。为此,株良镇中心小学将“追梦教育”立足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精
期刊
【说明摘要一】  2016年思想品德学科中考命题“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继续坚持德育为魂、发展为本、能力为重、生活为基、智慧为上、特色为求的命题原则,突出思想品德课程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解读】  “德育为魂、发展为本、能力为重、生活为基、智慧为上、特色为求”的24字命题原则是江西省思想品德历年中考命题经验的高度提炼和总结。  德育为魂——发挥思想品德学科特殊的德育功
期刊
习作是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他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一种重要手段。习作能力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虽然许多优秀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做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习作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仍然处于“高耗低效”的无奈状态:学生因“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而苦恼,教师为“教什么”“怎么教”而困惑。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
期刊
一、课前互动,玩读数游戏  师生玩读数游戏,生读一组数字(0 1 2 3 4 5 6 7 8 9)。  二、表演揭题,我为你点赞  第一次挑战:圆周率小数点后第100位  1.师:“0 1 2 3 4 5 6 7 8 9”读起来容易吧?但10个数字重新组合,你还能像刚才那样读得又快又好吗?(PPT出示圆周率小数点后前100位。)  2.指名学生试读,体会读得又快又好很难。师:读都如此吃力,如果让你
期刊
开展教师培训是推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在很多时候却不如人意。不少教师感到,每次培训,不是听听课,就是听听讲座,或上课+讲座,老一套,没劲。如何让培训像一个强大的磁场,牢牢吸引住教师?怎样克服传统培训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培训者与受训者分离,“签个到,睡我觉;前门进,后面出”的弊端?我们受“辩课进校园”的启发,在培训实践中逐渐探索、总结出了一种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
期刊
今天,我们全体语文老师相聚在这里,开展本学期第二次“主题引领,五段互动”教研活动。前面几个环节从理念引领、教学实践、观点碰撞等方面有序开展,可谓环环相扣,精彩纷呈。  徐洪权老师给我们做了题为《基于生命成长的主题式活动作文研究》的讲座。讲座有两点应该重点关注,一是作文教学要关注儿童生命的成长,儿童精神世界的发展,而不单单是为作文而作文。只有从关注儿童生命成长的角度出发,教师才可能贴近孩子,理解儿童
期刊
王崧舟老师的课堂是美丽的,他长期探索追求着“精致大气”的诗意语文的理想课堂境界。那么,究竟什么是诗意语文,怎样有效实施诗意语文呢?他执教的人教版教科书六年级下册课文《桃花心木》无疑是“诗意语文”的经典课例。  【片段一】善于引导, 激发思维  师:谁还记得种树人是怎样给桃花心木浇水的?  生: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
期刊
特级教师余映潮独创的“板块式”教学,板块之中教与学、疏与密、快与慢、动与静、轻与重的关系处理恰当,课堂波澜起伏,抑扬合理,动静分明,充满生机和活力。其《白杨礼赞》教学“板块”依据文本体类特征,遵循学理规律,创设着板块内部的独特风景:板块既有理性特征,又有诗意手法;既激发指向体验,又引发助力探究;既让学习活动开展充分,又使学习结果积累丰厚。  教学板块:《白杨礼赞》一文中品读白杨象征意蕴的象征之美。
期刊
2015年11月4日至6日,全省中小学(幼儿园)优秀课例现场展示活动(高中数学)在上饶中学举行,笔者受委托,对这次数学优秀课例现场展示活动,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小结。  笔者认为,“智慧先行,激情引导,打造高效课堂”是本次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主旋律,“用心灵塑造心灵,用智慧启迪智慧”,带着真诚与爱心走进学生,带着敏锐与智慧走进课堂,做到给学生以心灵和智慧的启迪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激情
期刊
华东六省一市第十七届小学数学教学观摩课“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一课,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猜谜语游戏入手,借助圣诞老人送礼物的情境,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思考、交流的机会,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真实性与趣味性。在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动手操作、师生交流、生生辩论中理解策略、应用策略。让“真”“实”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常态。现撷取几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