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阅读融入作文指导教学中

来源 :现代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you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和写作密切结合,读中书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要从语文的阅读教学入手,将阅读课作为作文课的前奏,培养学生的读书与写作能力也就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教学中,精彩的课文和片段,尽管小学生的理解还达不到透彻的程度,还没有能力去欣赏课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独到之处,但要求他熟读成诵并不困难。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课文的语言自然而然会变成他们自己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一旦用时会自然涌上笔端,大大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还可以利用学生爱模仿的天性,让学生模仿说话;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心理,通过学生自身的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这样的训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有很大的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指导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 1.利用好的文章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 “兴趣是成功的开始”,學生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对它感兴趣,而小学生年龄较小,经历的事情毕竟有限,单凭自己亲历的素材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就造成了学生怕作文的现象。我们教师就可以利用好的、精彩的文章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往往也会想让自己能够写出这样好的文章来,就会不自觉地积累一些优美的词句,用这种间接地方式来充实自己,所以说阅读是间接经验最好的获取来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是这个道理。
  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课下大量的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去书的海洋里学习探索自己没有机会接触到的知识。曾经有一个学生在做作文中这样写到:我以前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不知道如何下笔,老师就教给我“偷学问”,我把平时在书中看到的好玩的事、好听的词和优美的句子运用到了自己的作文中,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写出这样好的文章来,渐渐地再看这个世界的时候,就会看到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到的事情了,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有观察到的细节,也就“下笔如有神”了。
   2.模仿、积累、创新
   语言学习研究者表明,儿童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模仿,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的知识贫乏,经验不足,模仿是他们的天性,而我自己也认为,学生的作文是由“仿到创”的过程中提高起来的,模仿是写作的最初形式。学生通过仿词、仿句、仿思路等等形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作文的水平。
  久而久之,学生在仿写中逐步掌握积累了一定的好词、好句,以及表达思想的要领,范文的写作技巧也就逐步变为学生自己运用自如的表达能力。由此实现了创的飞跃,由仿到创实现了写作知识最直接的迁移,也就使学生由怕作文变成了爱作文。
    3.激发想象,完善空白
   大多写人叙事的课文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但这并不意味有关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方方面面都得写实写满。事实上许多课文都根据各自的匠心或多或少地留有“空白点”,待我们去回味思索。利用课文里的各种“空白点”,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填补空白。
  如《她是我的朋友》一文中,主要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和行动来展开故事,而对人物的语言和心理留有空白,于是我就采取片段训练的形式将这些潜在的内容显现出来,“阮恒在抽血的过程,会想些什么?医生又会对他说些什么?”从而不但加深了对这一课的理解,也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锻炼了想象力。
  在学习《南辕北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续写一下赶车人不听劝告,一直走下去,路上又会发生一些什么事呢?当他意识到自己走错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呢?
  这样的训练,能让学生在不同的空白中充分的发挥想象,写出各个不同的“精彩”来。
    4.读中反思,书写感慨
   苏轼曾经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每个文章中都有令人感动、引人思考、拨动你心弦的一个“点”,可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可能是文中的一个画面、一个感人的情节,教师就可以通过这一个“点”,引导学生抒发自己对文章的感慨。
  例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通过人们肆意破坏自然,最终得到自然反击的故事,启发我们必须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由此引导学生想象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什么呢?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是通过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政府派出中国国际救援队赶去救援,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艰苦战斗,救援队圆满的完成了抢险救援任务,受到了阿尔及利亚群众赞誉的故事,我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们去感受他们都很熟悉、感触颇深的汶川、玉树大地震,由此会和学生们产生共鸣,他们也似乎有很多的话想要一吐为快,也就能“以我手,写我口,写我心,书我情”。
  几年来,通过高效阅读训练和以读促写,以写助读的模式训练,我们深深感悟到: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必须做好读写的结合,使阅读能为写作服务,写作又能促进阅读的训练和提高,使二者收到良性互动、同步提高的效果。
  
其他文献
物理作为一门实验科学,本身有着很强的学科特色。观察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必要基础。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兴趣作为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主要在生活实践中、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就必
期刊
【摘要】 威廉詹姆斯的话提醒了我:“我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就是,一个人可以藉由改变自己态度,来改变一生。”整理自己几个片段的思想感情的经历,虽然每个故事各有侧重点,但他们是用一条线索贯穿的,那就是爱心。   【关键词】 完美 真诚 优点     我由于满脑子想的都是学生的成绩,每当我面对不认真学习,完不成学习任务的学生时,就会陷入习惯性反应,心里愤怒、懊恼、烦忧,批评学生时
期刊
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作为班主任应该做到真正的热爱学生,总能尽自己所能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关爱中健康成长,在集体中得到锻炼和进步。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来开展:   1.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    班主任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我们都知道“身教重于言教”。我时刻注意自身对学生的影响,处处以身作则,上班从不迟到早退,即使人不舒服也坚持上课。平时我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求
期刊
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理性的基础学科。数学课,在很多学生的印象中就是枯燥的计算。思维形式以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为主。学生要把肤浅的感性认识转化成抽象的理性认识是很困难的。那么如何使数学课趣味横生,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数学,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呢?   1.实践中的数学   课堂教学从传统的集中于数学的内容方面,转变到数学的过程方面,其核心是给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机会,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
期刊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 1.加强和
期刊
作文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写作,学生普遍有畏难心理和无奈心里。因为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除了一些本身文学底蕴非常丰富的学生之外——使大多数学生三年高中下来,没有多大起色,最后在高考作文中只能拿个不高不低的中间分甚至是及格分。而正是这种背景,使作文的优化教学尤显重要,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如何挖掘学生的写作潜力,如何让他们写出美丽的文字,如何使写作成为他们的热爱,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
期刊
【摘要】 好的语文课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更能让他们得到语文艺术的享受,激发出他们对学习语文的无限兴趣。那么如何让学生享受快乐的语文课堂呢?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关注学生,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带着对新知识的渴求和浓厚兴趣,愉快地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享受快乐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 课堂 过程 享受快乐     好的语文课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
期刊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村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教师是这场改革的核心,占主导地位,学生是主体。那么作为班主任的老师又充当什么角色呢?  我认为,教师应当是学生心目中的引路人,学习中的榜样,生活中的长辈,交往中的
期刊
一、恒成立问题的基本类型  在数学问题研究中经常碰到在给定条件下某些结论恒成立的命题。  函数在给定区间上某结论成立问题,其表现形式通常有:①在给定区间上某关系恒成立;②某函数的定义域为全体实数R;③某不等式的解为一切实数;④某表达式的值恒大于a等等……  恒成立问题,涉及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性质、图象,渗透着换元、化归、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思想方法,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在培养思维的
期刊
【摘要】 新时期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具有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具有创造性的先决条件。教师如能适当根据教材中蕴藏着的丰富创新资源,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来设计教学,因势利导,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则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学生 创新思维 激发 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