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诚:拥有环保电池专利觅“伯乐”

来源 :大众商务·小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主人公廖志诚,14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开发环保电池。如今,他耗尽了百万家财终于拿到了国家颁发的该产品专利证书。可是,由于他的发明成果在当地迟迟没有寻到“伯乐”,因此,他想通过《商人俱乐部》这个栏目介绍一下自己的产品,并且希望能找到合适的投资商。
  廖志诚,贵州省都匀市人。1983年,高中毕业的他到一家电器维修部当了学徒,他很快迷上了电器维修。一年后,廖志诚竟然将师傅的技术全部学到了手。1984年初,师傅主动找到廖志诚的父亲说:“这个孩子聪明能干,吃苦耐劳,以后肯定可以成就一翻大事业,从今天开始,让他自己干去吧!”
  在父亲的帮助下,廖志诚开了一家面积只有3平方米的电子器件维修兼销售的小店。廖志诚的小店不像师傅那样只给人修电器,还兼营电子配件。但是,生意不很景气。后来,他想了很多办法,跑了很多地方,详细了解市场供求信息。最终,他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在此后不到7年的时间里,他成功地赚到了100多万元!
  1991年以后,竞争日益激烈,廖志诚的生意也越来越难做。就在他正准备转行时,这年3月4号,廖志诚收到一个四川客商的来信,询问他有没有2伏特的圆柱型充电电池,如果有,他要订10万对。对一个单一的产品,客商一下子要这么多,这是做了近十年电器生意的廖志诚头一回碰到的事。廖志诚拿着这封信,激动得在屋里跳起来!凭他的经验,如果这笔买卖做成了,至少可以挣一大笔。
  于是,廖志诚赶紧给全国各地的供货厂家打电话联系。可令他失望的是,所有厂家都没有生产这种产品。不甘心一笔到手的大生意从眼前溜走,廖志诚又跑广州、成都、北京等地四处打听,结果令他惊异的发现,当时国内市场上关于这种产品竟然还是一片空白,没有一个厂家生产这种产品。
  这笔生意虽然没有做成,但廖志诚凭着自己多年的商场经验断定,这种尚未出现的电子产品背后隐藏了一个巨大的商机。经过一翻调查研究,廖志诚决定自己研制这种2伏特的,可以再回收利用的电池产品。
  这对一个高中毕业的他来说,可以说是个天方夜谭。为了不打无准备之仗,他开始阅读大量的物理、化学书籍,查阅了无数有关电池的最新资料后,得到以下信息:当时国内市场上广泛使用的一次性干电池,只有1.5伏特,主要成分构成是二氧化锰、化学氨电解质和锌筒壳等,不但没有回收价值,而且污染环境极其严重。当时中国一年要丢弃废电池100多亿支,产生的黑色垃圾数十万吨。而一节废弃的干电池丢在水中会污染60万公升水(污染1.6万平方土地),可以说,电池污染触目惊心。为此,廖志诚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发明2伏特的电池,并且是那种不污染环境、可重复再利用的产品。
  凭着一股执著的创新精神,到1992年底,廖志诚仅用一年多时间就研制出了环保电池。在随后的4年里,他咨询了许多国内同行业的专家,使产品不断完善。经过不懈努力,到1996年底,廖志诚向国家专利局申报了专利发明。到2003年,廖志诚终于等来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关于“2伏特通用型圆柱形铅蓄可充电电池的专利证书”。 该专利产品成本低廉,可以反复充电使用500次,还可以回收再利用,不污染环境,是典型的绿色产品。
  然而,国家专利证书拿到了,他的所有积蓄也都因为做实验,买材料花光了。因此,他希望通过我们这个栏目帮他找到投资商,实现环保电池产品的价值。
  编辑:李娟珍
其他文献
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一个充满朝阳的环保产业;  命运?兴趣?无论如何,两者之间已经结下了不解的渊源;  几年间,凭着执着的信念,他带领着一支精英团队缔造了“康美家”品牌,打造成了中国室内环境治理服务行业的连锁航母。  他,就是香港康美家中国连锁事业管理总部执行总监姚杰。    告别平庸,将环保进行到底    姚杰,祖籍安徽合肥。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抑或是兴趣的使然,姚杰一开始便与环保这一极
期刊
2004年,由于县政府机构改革,年近五旬的孙智国所在外资局被撤消。拿了二万多元安置费,原来当局长的老孙顿成无业人员。欲设法进其它部门的种种努力落空后,巨大的失落,一气之下,他举家到省城“创业”,只想开个早餐店或小卖部赖以度日。    一语惊醒梦中人    同学帮老孙在武昌一小区门口开了间杂货店。门面小得可怜,只有七平方米,可租金要四百。小区外面大商场、沿街的食品店、水果店等数不胜数。老孙只能靠延长
期刊
有人惊奇地发现:在汇集中国鞋业品牌精华的温州五马街,如果将各自皮鞋的品牌和商标拿掉,再集中在一起,从鞋的外表来判断,消费者几乎无法分辨每双鞋背后的真正厂家。  款式的雷同,样式的千篇一律,使产品失去了个性。不只是鞋类产品是这样,在我国的市场上,产品设计单一,款式没有新意,“这一个”和“那一个”,没有太大的区别,甚至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如果不是行家里手,如果不是专业人才,那是很难将“这个产品”和“
期刊
大变小,发现时装覆盖“空白点”    今年26岁的王丽娟是辽宁盘锦市人。她在经营“爱淘时装屋”一年之后,由于生意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决定关门大吉。  就在店面“转让清仓”的时候,她碰到了这样一位顾客。女孩十二三岁的样子,她看中了店里一条白色的裙子,可试穿之后发现有些大。王丽娟就提出免费帮小女孩把这件衣服改小,如果改得不满意,可以不要。那位年轻妈妈一听,很高兴地答应了。  她们走后,王丽娟用了半天时间
期刊
一个地处小巷深处的小菜摊,一天能卖几千斤各类蔬菜,月利润上万元,年赚10万元。他到底有什么制胜法宝呢?    一、细化卖点,吸引顾客    2003年,45岁的吴建中下岗后,在“丰源农贸市场”租到一个摊位卖菜。由于摊位地处小巷深处,生意很清淡。于是,他就到菜场里四处转悠,他找出了生意不好的主要原因:菜的同质化非常严重。  生意要好,首先就是把顾客吸引过来,把人气炒起来。在考察中,吴建中发现,菜市里
期刊
【摘 要】 “斯密问题”指亚当?斯密的两部代表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之中关于人性标准的矛盾问题。本文将文献资料中对“道德人”与“经济人”实际上的统一性的论述加以总结和归纳,然后从另一个角度简单阐述了对二者统一性的理解——即只要有一个“良好”的制度,那么道德人与经济人会自然而然的产生统一。   【关键词】 斯密问题;道德人;经济人   中图分类号: B82-053      1 引言——“
期刊
中国是世界上自行车产量最大和拥有量最多的国家,13亿多人口,就有4亿多辆自行车,可以说国人没有不会骑自行车的。如此巨大的一个市场,里面必定商机无限。湖南就有这样一个打工嫂,靠出租自行车,摇身一变成了百万富翁。    “老外”的困惑:自行车大国没人出租自行车    今年30岁的魏虹是湖南省祁阳县观音滩镇人。高中毕业后,她跟随邻村几个姐妹来到衡阳市打工,替人编织竹木藤椅。2005年初的一天,魏虹应约到
期刊
去年以来,股市火爆,基金日渐成为了投资热点,但目前开放式基金已达两百多只,基金业绩分化严重,今年初以来,业绩好的基金净值增长率达到 60% ,而业绩差的基金净值增长率为负数。关键是如今多数基金业绩不稳定,业绩排行可以说是“轮流做庄”、“各领风骚几个月”,上个月还一直排在前列的绩优基金,转眼就一蹶不振,成了“垫底儿”基金;而以前一直不被大家看好“丑小鸭”基金却突然“咸鱼翻身”,一下子变成了基金中的“
期刊
骗子公司长期行骗而屹立不倒。他们究竟是怎样行骗的呢?他们手段为什么会显得如此“高超”?笔者通过网络采访了一位骗子公司的内部人士,他将为您揭开其中的奥秘。    诈骗准备,严谨周密    据这位内部人士介绍,目前国内不少沿海发达城市都存在这样的骗子公司。他们以提供大额出口订单、承诺巨额融资资金等为主要业务,实际上都是诱饵。诈骗的对象主要是内地不发达地区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往往存在急于出口而不得出路,
期刊
在我们很多企业,看到一些管理人员、营销人员非常忙,真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就像消防队一样,整天忙于救火,结果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  曾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条消息,标题是《一个问号价值六十亿》。大家都知道,有些新车族的很多事故往往是这样造成的:就是在紧急状态下要踩刹车的时候,由于慌张而错踩到油门上。这一踩,势必会事与愿违,造成严重的事故。  一个17岁的上海中学生就此事提出了问题:怎样才能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