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我校语文教研活动开展了“同课异构”的活动,老师们精心设计自己的教案,看看每个人在自己的教学中有什么收获。金秋十月,正值丹桂飘香的季节,四年级老师上了《桂花雨》这一课。教学时,老师们按照预设,在让学生熟读精思,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品桂花香,演摇花乐……课堂中飘逸着桂花的香气,学生朗读表演充满了情趣。在突破课文的难点“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时,让学生体会作者和母亲的思乡之情,两位老师作了如下的精心设计:
[案例一]
师:我是那么爱摇桂花,母亲也是很爱家乡桂花,一起读一读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1:母亲热爱家乡。
生2:母亲对家乡的桂花印象太深了。
生3:母亲忘不了家乡的桂花。
师:是啊,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______。
这里的生活再好,也___________。
这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1:这里的生活再好,也比不上家乡的生活好。
生2:这里的天再蓝,也比不上家乡的天空蓝。
生3:这里的水再甜,也比不上家乡的井水甜。
……
师:是啊!这些都表达了母亲对家乡的眷恋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案例二]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琦君的家乡。出示:我仿佛看到了:
父亲( ),母亲(),
胡家老爷爷( ),我( ),
风儿( ), 蝴蝶( )……
(配乐,写话)
生1:我仿佛看到胡家老爷爷一边打着桂花年糕,一边喝着桂花茶……
生2:我陶醉在桂花的香气中,对大自然感到特别亲近。
生3:我仿佛看到了蝴蝶翩翩起舞,一会儿飞到……一会儿飞到……
生4:风儿为了让大家都能闻到桂花香,它让桂花香久久弥漫在村子里……
生5:我仿佛看到鸟儿在桂花树上安了家,天天和桂花为伴……
……
(孩子优美的语言和天真烂漫的想法是我无法描写和表达的)
师:自由读“摇花乐”的句子,看看能不能体会到“摇桂花”的乐趣。
(生1读得快轻;师:他摇得急,可力量不够大。生2读得特别有力响亮。男生女生分别读读。)
师:你们摇出了什么?
生1:摇出了快乐。
生2:摇出了美味。
……
师:现在你读懂了吗?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没有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
(这种香有着对故乡和童年永远的思念。)
反思:通过对这两节课的研讨,终有一些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感悟,只要我们认真研读课文就能找到解读文本的方法,挖掘文本,给文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找到语言的真谛。只要我们认真地阅读文本,通过精心的预设,终会有殊途同归的收获。
一、香气弥漫,乐满课堂
[案例一]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从朗读中初步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接着老师用几个填空,引发学生通过对比“这里的_______再好,也比不上家乡的_________。”来触发学生体会母亲对家乡的思念。母亲不光思念家乡的桂花,而且思念家乡的山、水……体会作者通过写桂花,表达了母亲和自己思念家乡的那种情怀。课堂上如果有时间的话,还可以尽情地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乡的美。进而由作者的思念延伸到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这样学生的思路开阔,让浓浓的思乡之情弥漫整个课堂,也飘逸着桂花带来的乐趣。[案例二]老师设计思路更加广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家乡,父亲和胡家老爷爷甚至花草风儿蝴蝶在桂花的香味下的各种表现,让学生从具体的人物事件中体会桂花带给人们的快乐。老师非常准确地找准了发力点,即“家乡桂花香,思恋家乡”这一思想感情。通过作者浪迹天涯的经历阅读,使学生很好地了解了为什么那么思念自己的家乡。很好地体现了自己对于文本的独特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以学生情感感受来体验作者的情感。
二、独具匠心,暗然生香
[案例一]老师借助文本的字面意思进行提问,从而使学生回答出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学生从浅层意思上,能够说出作者是由于思念自己的家乡而说的内心感受。此时老师没有停留在这一层次,而是深层挖掘文本,精心设计。虽然只是用几个“外地的 再好,也比不上家乡的________”填空,这让学生体会到“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的游子乡愁。再读“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这句话时学生的体会油然而生,水到渠成。[案例二]老师让学生深入到家乡的人,家乡的景物,可谓触景生情。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作者他们不仅仅是用嗅觉区别花香,而且是用情感、用整个身心去感受故乡的一草一木。这就是浓浓的思乡之情啊!触动了学生的内心深处,情动而发,学生是从内心的感受中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老师在全文教学接近尾声之时,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你读懂了吗?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没有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可以看出老师反复研读文本,注重文章的整体性。这一问题看似不经意,其实却是匠心独具,它很好地串连了全文,让学生再次走入文本,将全文有机整合。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很好地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浓浓情意,暗然生香。
三、温馨课堂,弥久留香
两则案例很好地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灵魂,二者合一,方能绽放异彩。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积累。”学生通过文本感悟生活,只有感悟到了,他们才会用心去生活,才会逐渐变成一个有思想的人。两则案例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了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心灵鸡汤,追求的精神元素。引领学生在课堂中学会生活,把生活中积累的生活经验融进课堂,融入文本。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作者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产生共鸣,学生才能从文本中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情感,通过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课堂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这样的课堂会让师生都获得灵魂的呼唤、精神的提升。
一节《桂花雨》不只是一篇文章的欣赏和阅读,我们的老师在研读文本时,那种探究精神值得赞扬,教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要教给学生学会生活。正如浓浓的桂花糕、桂花酒那样弥久留香,留给学生的是快乐学习。
[案例一]
师:我是那么爱摇桂花,母亲也是很爱家乡桂花,一起读一读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1:母亲热爱家乡。
生2:母亲对家乡的桂花印象太深了。
生3:母亲忘不了家乡的桂花。
师:是啊,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______。
这里的生活再好,也___________。
这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1:这里的生活再好,也比不上家乡的生活好。
生2:这里的天再蓝,也比不上家乡的天空蓝。
生3:这里的水再甜,也比不上家乡的井水甜。
……
师:是啊!这些都表达了母亲对家乡的眷恋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案例二]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琦君的家乡。出示:我仿佛看到了:
父亲( ),母亲(),
胡家老爷爷( ),我( ),
风儿( ), 蝴蝶( )……
(配乐,写话)
生1:我仿佛看到胡家老爷爷一边打着桂花年糕,一边喝着桂花茶……
生2:我陶醉在桂花的香气中,对大自然感到特别亲近。
生3:我仿佛看到了蝴蝶翩翩起舞,一会儿飞到……一会儿飞到……
生4:风儿为了让大家都能闻到桂花香,它让桂花香久久弥漫在村子里……
生5:我仿佛看到鸟儿在桂花树上安了家,天天和桂花为伴……
……
(孩子优美的语言和天真烂漫的想法是我无法描写和表达的)
师:自由读“摇花乐”的句子,看看能不能体会到“摇桂花”的乐趣。
(生1读得快轻;师:他摇得急,可力量不够大。生2读得特别有力响亮。男生女生分别读读。)
师:你们摇出了什么?
生1:摇出了快乐。
生2:摇出了美味。
……
师:现在你读懂了吗?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没有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
(这种香有着对故乡和童年永远的思念。)
反思:通过对这两节课的研讨,终有一些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感悟,只要我们认真研读课文就能找到解读文本的方法,挖掘文本,给文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找到语言的真谛。只要我们认真地阅读文本,通过精心的预设,终会有殊途同归的收获。
一、香气弥漫,乐满课堂
[案例一]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从朗读中初步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接着老师用几个填空,引发学生通过对比“这里的_______再好,也比不上家乡的_________。”来触发学生体会母亲对家乡的思念。母亲不光思念家乡的桂花,而且思念家乡的山、水……体会作者通过写桂花,表达了母亲和自己思念家乡的那种情怀。课堂上如果有时间的话,还可以尽情地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乡的美。进而由作者的思念延伸到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这样学生的思路开阔,让浓浓的思乡之情弥漫整个课堂,也飘逸着桂花带来的乐趣。[案例二]老师设计思路更加广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家乡,父亲和胡家老爷爷甚至花草风儿蝴蝶在桂花的香味下的各种表现,让学生从具体的人物事件中体会桂花带给人们的快乐。老师非常准确地找准了发力点,即“家乡桂花香,思恋家乡”这一思想感情。通过作者浪迹天涯的经历阅读,使学生很好地了解了为什么那么思念自己的家乡。很好地体现了自己对于文本的独特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以学生情感感受来体验作者的情感。
二、独具匠心,暗然生香
[案例一]老师借助文本的字面意思进行提问,从而使学生回答出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学生从浅层意思上,能够说出作者是由于思念自己的家乡而说的内心感受。此时老师没有停留在这一层次,而是深层挖掘文本,精心设计。虽然只是用几个“外地的 再好,也比不上家乡的________”填空,这让学生体会到“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的游子乡愁。再读“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这句话时学生的体会油然而生,水到渠成。[案例二]老师让学生深入到家乡的人,家乡的景物,可谓触景生情。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作者他们不仅仅是用嗅觉区别花香,而且是用情感、用整个身心去感受故乡的一草一木。这就是浓浓的思乡之情啊!触动了学生的内心深处,情动而发,学生是从内心的感受中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老师在全文教学接近尾声之时,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你读懂了吗?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没有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可以看出老师反复研读文本,注重文章的整体性。这一问题看似不经意,其实却是匠心独具,它很好地串连了全文,让学生再次走入文本,将全文有机整合。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很好地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浓浓情意,暗然生香。
三、温馨课堂,弥久留香
两则案例很好地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灵魂,二者合一,方能绽放异彩。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积累。”学生通过文本感悟生活,只有感悟到了,他们才会用心去生活,才会逐渐变成一个有思想的人。两则案例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了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心灵鸡汤,追求的精神元素。引领学生在课堂中学会生活,把生活中积累的生活经验融进课堂,融入文本。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作者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产生共鸣,学生才能从文本中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情感,通过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课堂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这样的课堂会让师生都获得灵魂的呼唤、精神的提升。
一节《桂花雨》不只是一篇文章的欣赏和阅读,我们的老师在研读文本时,那种探究精神值得赞扬,教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要教给学生学会生活。正如浓浓的桂花糕、桂花酒那样弥久留香,留给学生的是快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