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百年冰城”的《烟火漫卷》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mingyu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烟火漫卷》作为2020年度最佳长篇小说之一,是茅奖得主迟子建为其生活了30年的城市——哈尔滨,奉献的最新长篇力作,也是一部叩问天地、历史、命运、灵魂的多重交响曲。小说虽无宏大的叙事结构,亦无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此种不紧不慢的叙事节奏使得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笔下的烟火人生。整部小说分为上下两卷,以刘建国寻找其不慎丢失好友之子为叙事主线,进而似“蝴蝶效应”般引述出自上世纪30年代至今跨越三代人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迟子建并未囿于人和事进行叙述,而是将其置于这座历史涌动的“百年冰城”中,为我们描摹了一幅极具温情主义的生活画卷,同时彰显其于人学视域下“真”“善”“美”的人文关怀。

晨昏:共绎生命之真


  艺术真实指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和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由此可观,《烟火漫卷》便是这样一部写实作品,它蕴含着作家自己感悟的同时使读者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与思想上的启迪。迟子建踏着清晨与暮霭的节点将哈尔滨的烟火气拨向我们,以一种民间视角来聚焦普通人的命运与情感,摹写他们生存的纯粹、真实、自在的原生形态,给予我们一种温暖亲近之感。作者以“无论冬夏,为哈尔滨这座城破晓的,不是日头,而是大地卑微的生灵”为上卷开篇,随即写到清晨的一派景象,由人及物,以物引人,回环叙写中使得我们仿佛置身其中,感受这娓娓道来,倍感熟悉的烟火气息。正如迟子建所言“原来那些琐碎的日常里隐藏着的是最迷人的烟火气”。可见,清晨似乎扮演着一位传递信息的使者,不仅在纵向上为情节发展设置重重悬念,且横向上绘制日常生活之景,纵横交错间为我们揭开平实中充满欢乐的人间帷幕。而小说下卷,亦是生命的本真演绎,小说以“无论寒暑,伴哈尔滨这座城市入眠的,不是月亮,而是尘凡中唱着夜曲的生灵。”以及紧接着的大量笔触摹画下班之后的生活图景以及形色各异的众生生存面相,正是这些真实场景的绘制使得哈尔滨的夜晚完美落幕,但落幕的背后亦是故事结局的揭晓。作者将上卷的重重悬疑于临近结尾处爆发,凸显出人性之真。
  值得注意的是,迟子建并未将叙述对象个体化或私人化,而是将笔触深入到城市的每一寸街角,每一处褶皱,在烟火弥漫的俗世中演绎人物的命运经纬,书写人物生命本真之态。并且不似付秀莹的《他乡》将人物置于城市中,以此来展现“城”与“人”的二元对立,迟子建则是将这座富有历史记忆的城和生活在其中的“人”彼此互嵌来书写。如中央大街、阳明滩大桥、犹太公墓、松花江、斯大林公园等具有哈尔滨地域特色的建筑在每一节篇首均以巧妙自然之形式与故事线贴合在一起,不得不说是此部作品的异于他人之处。

日常:彰显人性之善


  对于作家而言,注重客观真实再现的同时,亦不忘揭示人性的善恶与生命的圆缺,这便是文学的本质体现。迟子建是一位具有悲悯情怀与温情主义的作家,在叙述琐碎之事的同时也对人性进行了剖析,正如她所说:“文学的终极理想其实也是对人性的挖掘和考问。”但其作品的主旋律基本都是对善的讴歌,她曾引用拉斯普京的话:“这个世界的恶是强大的,但是爱与美更强大。”因此,其常在作品中倾注浓郁的悲悯之情,使读者在感叹之余依旧相信世间的美好与人性之善,比如《候鸟的勇敢》,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温暖之意。而新作《烟火漫卷》亦不例外,主人公刘建国终其一生穿行在哈尔滨的每个角落,皆为寻找自己不慎丢失的婴孩铜锤,虽是无意造成,于大卫也不予追究,但他逃不过自己内心的谴责与愧疚,孩子的丢失是其无法逾越的精神狱墙。可见在作者的笔下,刘建国是善良的,也正因这种善性,使他明白罪恶是不会被岁月流水淘洗掉的,它是一粒永在萌芽状态的种子,时时刻刻要破土而出。所以在小说最后,刘建国去寻找当年被他猥亵的小男孩并陪他渡过接下来的人生,此乃其对自身错误的赎罪,亦是作者对人性之善的彰显。
  迟子建对“善”的表达并不只建构在主角之上,而是体现在小说中每个人身上。比如作为狱警的刘骄华帮助出狱之后的犯人重返社会并为其谋生;黄娥因为自己的出格气死了丈夫,在替杂拌儿找到抚养人的同时,也抱着必死的决心来忏悔。最值得关注的是无意中撞了黄娥的农民夫妇,“善”的光辉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对夫妇本是靠卖菜维持生计的贫苦百姓,在无意撞伤黄娥之后并未逃脱,而是担负起了责任。“把兜里仅有的皱皱巴巴的五百块钱拿去缴押金”,并且跟杂拌儿说:“万一你妈救不过来,你又找不着你爸,我也不能不管你……有我吃的就有你的,就是吃个虱子,我也会掰几条腿给你。”这几句虽简短普通的话语,却是最触人心弦的。作者对此情节的描写,无不透露出她的温情主义和对人性之善的讴歌。迟子建说:
  所谓信奉人性的恶,恰恰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善是一种生活状态,它不是思考的结果。有时候结果可能是恶的,但我在展现的过程中可能会是一种善性。
  可见她认为善是人性最本质的内核,并在其作品中时刻彰显人性之“善”。但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未塑造至善至美的圣人,亦无大奸大恶的罪人,而是在弥漫的烟火间不断交织,正如烟火从来不止是单一的颜色一般。

历史:摹画灵动之美


  作家创作向来追求“真、善、美”的统一。“真”与“善”作为文学审美价值完成的同时,美的塑造亦不可缺席。正如宗白华所说:“艺术家往往倾向以形式为艺术的基本,因为他们的使命是将生命表现于形式之中。”作为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形式美不仅体现为对艺术内容内在结构的组建,还体现在运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生成内容并使之呈现的外在形态的创造。纵观迟子建的作品,并不缺乏此种“美”。作者用简洁之中有生动,优美之内含趣味的诗性语言,并融景于其中,让我们在一幅美妙的风景图中欣赏世俗之相。如在写到哈尔滨的自然景观时;“松花江在哈尔滨城内穿行而过,带来了风霜雨雪,也带来了风景如画”; 描写哈尔滨四季分明,因有大半年是冰雪覆盖,所以春夏之景对人们而言更是弥足珍贵,这一对自然的描写给整部作品增添了不少生机。事实上,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文学根据地,迟子建的写作视域便是东北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以及其中的生命之真、人性之善、灵动之美。作者笔触细腻,情感真挚,书写的日常生活感伤却不乏温暖,有一种“哀而不伤”的叙事诗学之美。此外,在具体生活的描写中,众生面相的背后潜藏着一个城市的独特基因和地域文化,如榆樱院租客的变化,黄娥抱着赴死之心来到哈尔滨最终却被这座城的魅力折服,刘建国所见到的音乐演出和各式细致刻画的建筑,以及不乏被称为文化窗口的二人转表演等,无不隐秘着哈尔滨這座城市蓬勃迸发的现代活力与艺术魅力。可见,迟子建以一种“人世间”的民间文化视角和生存繁衍的俗世烟火来展现哈尔滨的历史变迁与人性之美,于美的形式下勘测烟火人生。
  故事终将接近尾声,但台下依旧生动上演着更多不为人知的烟火人生。作者以整体性视野为我们传递人世间的无常和深沉,处处充满温情,使人读来漫卷温暖明亮,不失为一部暖人之作。但小说缺乏一种震惊之感,情节有些平淡,悬念设置不够,比如翁子安的一出场,就会使得读者想到他可能就是铜锤,而对于刘建国的身世,作者确是安排的有些出其不意。
  (作者简介:赵婧: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研一学生;周春英: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评语:迟子建是一个很有创作个性和思想的作家,她的作品一直围绕着她的家乡展开,从早期描写漠河的童话般的小说,到后来描写伪满洲国历史的《伪满洲国》和少数民族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再到近作《烟火漫卷》都是如此。在呈现黑土地独特风景的同时,也展现了多彩的人生画卷。这篇书评从“生命之真”“人性之善”“灵动之美”三个角度,用流畅的语言、逻辑严密地去层层剖析作者描绘的烟火人生和展示的温情主义画卷,可谓切中肯綮,不失为一篇有一定质量的书评。
  ——周春英
其他文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第一个百年”最重大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其历史意义非同寻常。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是其中的底线任务,也是最紧迫、难度最大的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近日出版的《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之路》(刘文奎著,商务印书馆2021年3月版),完全根据作者及其工作团队二十年的扶贫实践,为读者讲述了一
期刊
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中推出了彭程的散文三书,即《大地的泉眼》《心的方向》和《阅读的季节》。拿到样书,我兴奋异常,废寝忘食地阅读,像饿食者,一飨饕餮之快。昏天黑地读罢,掩卷长叹:这是散文界的大事件,是稀有的生命之书。  与那些争抢“滩头”,批量生产,博得大名的文章家相比,彭程寫的是少的。究其原因,与他的“赤子情怀”有关。他敬重文学,认为文字虽“小”却是大事。因而要像里尔克一样,采集“真意与精华
期刊
“北京街巷里的鲁迅”试图寻觅日常生活中行走北京街头的鲁迅。鲁迅曾经在北京生活过15个年头。鲁迅的足迹曾经遍布北京的街头巷尾。鲁迅固然主要是个作家,总是把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时光消耗在他并不见得豪华的书斋里。但为了谋生,鲁迅也不得不和常人一样走出家门到教育部上班和到北大、北师大等很多所学校兼职教课。除了工作,就医、购物、休闲、访友等业余生活也会把鲁迅和北京的某个胡同、某条街道连结在一起。鲁迅在北京是1
期刊
诚如《左传》所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自从有了私有制、建立了国家,战争就伴随人类从远古走向今天。中华民族在发祥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朝代更迭、抵御侵略之际,经历过无数次战争,对战争有着深刻而沉重的记忆。  许慎《说文解字》借楚庄王的话解释“武”的字义:“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止暴制乱,止戈为武,这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战争的明确诠释。爱好和平,慎重用兵,为守护和平而战,为保家卫国而战,不惹
期刊
春秋时期,管仲辅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史记·齐太公世家》),功业伟大。战国时,《管子》已经广为流传。根据《韩非子》的记载,当时诸多百姓讨论治国问题,很多人家藏有商鞅、管仲的法令篇章,“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韩非子·五蠹》),说明在秦统一之前,《管子》书在诸侯国中有较大影响。  《管子》主要记载了春秋齐桓公时期的政策法规、历史故事;亦有战国时期田齐的政策,展现了齐
期刊
房伟在题记中说:“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致命的秘密’,它藏在心灵深处,等待着唯一,也是最后的危险绽放。”《血色莫扎特》便是其思考的结晶,小说的高超之处不仅在于复杂的悬疑情节设计,更在于对人物悲剧命运的刻画,蕴含着作者对时代和人性的深刻反思。所有人都活在悲剧里  小说通过“钢琴王子杀妻案”这一导火索,以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制下的北方小城麓城为背景,集中展现了时代大潮下几个青年人的悲剧命运。  鲁迅说,
期刊
《管子》是先秦重要典籍,保存了齐桓公时至战国后期齐国的诸多文献。  太公封齐之后,简化了宗周礼乐文明制度,重视工商业和渔业、煮盐业,齐国开始富裕。春秋时期,齐桓公成为齐国君主,任用管仲为相。管仲认为,国家若要强盛,需要发展生产,重视经济,这样才能富民足食,才能谈得上有礼节。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百姓吃饱穿暖之后,才会知道礼节,才会有荣辱观念;管子强调“礼、义、廉、耻”是维
期刊
《有生》是胡学文耗时多年新近写就的一部长篇小说。如他在后记《我和祖奶》中坦言:“我一直想写一部家族百年的长篇小说。”《有生》可以看作是家族史、乡村史,但更确切地说,它是一部生命史。与以往的乡土小说不同,《有生》的切口很小。胡学文敏锐地抓住了建构乡土的本源——人,从生命、人生、命运等角度展现人的情感世界。  小说涉及了几十个人物,可贵的是,几乎每一个都有血有肉、灵活生动。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有生》独
期刊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中,第二个“相结合”系首次提出,意义至关重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结合点不是别的,正是习总书记近年来多次阐扬的“中国文化基因论”。  早在2013年12月30日,习总书记即在中央政治局
期刊
管仲生活在春秋中期,那时虽然没有像战国时期孟子、荀子那样严格意义上的人性理论,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人性思想。管仲的人性思想既是战国时期人性理论的萌芽,同时又是他辅佐齐桓公所制定的改革内政、称霸中原政策的理论依据。管仲的人性思想及其作用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管仲人性思想的内容  管仲生活的春秋时期,人性思想比较流行,这种人性思想与孟子、荀子的人性理论相比,多有不同。  管仲的人性以某些阶层的生而即有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