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是素食主义者吗?乔纳森·萨弗朗·弗尔(Jonathan Safran Foer)是。
这位青年作家仅仅靠《真相大白》和《特别响,非常近》两部作品被广泛认为是他那一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而另一本《吃动物》于去年先后引入台湾和大陆出版,引起了不小轰动。原因是,这部作品极为生动地唤起了人们对于工业化养殖的恐惧,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时代。
弗尔九岁的时候便成为一个素食主义者,因为认为杀害动物作为食物是错误的。这样的困惑,或许每个孩子都会有:为什么我们要吃动物,我们那么爱动物?既然吃动物,为什么不吃宠物?但后来几年他在荤素之间摆荡,直到自己的长子出生,才转向坚定的素食主义者——与其说为了儿子择选更健康的食物,不如说给孩子的困惑一个可以接受的理由。
从传统营养学角度看,食肉是有益健康的,我们需要优质的蛋白质,这是每个人被灌输和强化的观念,也是让人犹豫是否成为一个真正素食主义者的原因。弗尔提到一个在大学餐厅工作的朋友,某次打开一包肉食时,发现包装上的标签写着:“适合人类食用”。此后,朋友便停止食用肉食,而成为素食者。弗尔说,肉食让我们变得不断屈服于自己生存以外的欲望,变得越来越贪婪,丧失了是非的概念。
不幸的是,人类发现自己处在一个越发明显且局促不安的境地——现代化的养殖方式和食品加工方式带来的不仅是廉价,而且是劣质!
肉食行业绝对是一个不光彩的行业。恶劣的生产环境和方式,是最“有效”的食物生产系统——饲养家禽和动物,疯狂喂养和宰杀。
事情远不止屠杀和喂食抗生素那么简单。比如为了改变肉质的味道,养猪场的仔猪出生两天要注射铁剂,为了快速生长,在十天内摘除睾丸。但其实仔猪断乳后,死亡率高达9~15%,若是发育不良则会被摔死。又如家禽总是被喂食大量的抗生素、荷尔蒙等药剂,为在屠宰前维持生命迹象。在美国,一年喂食牲畜的抗生素用量高达1780万磅,而人类一年则是约300万磅,再者,基因的培育也改变了家禽的饲养。这一场饮食工业化的浩劫之下,我们还剩下什么可以享用?
“美国饮食界的良心与革命者”的麦可·波伦(Michael Pollan)有一本书,叫《杂食者的两难:快餐、有机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这本书揭开餐桌上的陷阱,讲述食物的工业化生产早已从整体的社会分工的大链条上脱节,脱离了供应者和消费者,而人们却全然无知。
法国美食家Anthelme Brillat-Savarin曾说“告诉我你吃些什么,我就可以知道你是个什么样的人。”那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书中便形容美国人是“长着两只脚的玉米”。因为美国人用玉米转化成糖浆替代蔗糖,成为人工色素、甜味剂等食品添加剂,制造成牙膏、化妆品、垃圾袋……你走入超市,一半商品的原料的食物链可以追溯到玉米。连家禽、猪、羊、鱼都以玉米为生,你进食的牛排、牛奶、鸡蛋、奶精、起司、水果罐头、微波餐,都是玉米的影子。同样的还有石油制品给饮食的困扰,我们又成了“行走的塑料”,身体里流淌着石油。这意味着我们与食物的本质已相距甚远,我们失去了与自然食物循环的连接。对自然的原始记忆,更无从判断自己应该吃什么。我们应该吃有机苹果,还是一般苹果?应该吃养殖鱼,还是野生鱼?即使是超市里最简单的食品,都要细细端详再三。
我们会因为一本书就改变自己的饮食吗?至少能引发了人们对人类肉食习惯的争议和思考。在这个世界,改变不是一个开关,而是一个过程。
大家出版社总编辑赖淑玲刚接触到《杂食者的两难》时,大受震撼:“人类的饮食意识已经到了不能不觉醒的时刻。当看到作者先是对肉食伦理提出诘辩,然后拿起猎枪亲手猎杀一头野猪,让人类应否肉食这件事脱离了书空咄咄。他以自己开枪时的反应去直面人类基因中的猎杀天性,承认肉食的无上愉悦,但这一切都不能把虐待动物合理化。对于肉食,哈洛德·马基和麦可·波伦的共同主张是:若人类为了进食杀死动物,那么让动物在生前过得快乐些,似乎比较公平。”
这位青年作家仅仅靠《真相大白》和《特别响,非常近》两部作品被广泛认为是他那一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而另一本《吃动物》于去年先后引入台湾和大陆出版,引起了不小轰动。原因是,这部作品极为生动地唤起了人们对于工业化养殖的恐惧,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时代。
弗尔九岁的时候便成为一个素食主义者,因为认为杀害动物作为食物是错误的。这样的困惑,或许每个孩子都会有:为什么我们要吃动物,我们那么爱动物?既然吃动物,为什么不吃宠物?但后来几年他在荤素之间摆荡,直到自己的长子出生,才转向坚定的素食主义者——与其说为了儿子择选更健康的食物,不如说给孩子的困惑一个可以接受的理由。
从传统营养学角度看,食肉是有益健康的,我们需要优质的蛋白质,这是每个人被灌输和强化的观念,也是让人犹豫是否成为一个真正素食主义者的原因。弗尔提到一个在大学餐厅工作的朋友,某次打开一包肉食时,发现包装上的标签写着:“适合人类食用”。此后,朋友便停止食用肉食,而成为素食者。弗尔说,肉食让我们变得不断屈服于自己生存以外的欲望,变得越来越贪婪,丧失了是非的概念。
不幸的是,人类发现自己处在一个越发明显且局促不安的境地——现代化的养殖方式和食品加工方式带来的不仅是廉价,而且是劣质!
肉食行业绝对是一个不光彩的行业。恶劣的生产环境和方式,是最“有效”的食物生产系统——饲养家禽和动物,疯狂喂养和宰杀。
事情远不止屠杀和喂食抗生素那么简单。比如为了改变肉质的味道,养猪场的仔猪出生两天要注射铁剂,为了快速生长,在十天内摘除睾丸。但其实仔猪断乳后,死亡率高达9~15%,若是发育不良则会被摔死。又如家禽总是被喂食大量的抗生素、荷尔蒙等药剂,为在屠宰前维持生命迹象。在美国,一年喂食牲畜的抗生素用量高达1780万磅,而人类一年则是约300万磅,再者,基因的培育也改变了家禽的饲养。这一场饮食工业化的浩劫之下,我们还剩下什么可以享用?
“美国饮食界的良心与革命者”的麦可·波伦(Michael Pollan)有一本书,叫《杂食者的两难:快餐、有机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这本书揭开餐桌上的陷阱,讲述食物的工业化生产早已从整体的社会分工的大链条上脱节,脱离了供应者和消费者,而人们却全然无知。
法国美食家Anthelme Brillat-Savarin曾说“告诉我你吃些什么,我就可以知道你是个什么样的人。”那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书中便形容美国人是“长着两只脚的玉米”。因为美国人用玉米转化成糖浆替代蔗糖,成为人工色素、甜味剂等食品添加剂,制造成牙膏、化妆品、垃圾袋……你走入超市,一半商品的原料的食物链可以追溯到玉米。连家禽、猪、羊、鱼都以玉米为生,你进食的牛排、牛奶、鸡蛋、奶精、起司、水果罐头、微波餐,都是玉米的影子。同样的还有石油制品给饮食的困扰,我们又成了“行走的塑料”,身体里流淌着石油。这意味着我们与食物的本质已相距甚远,我们失去了与自然食物循环的连接。对自然的原始记忆,更无从判断自己应该吃什么。我们应该吃有机苹果,还是一般苹果?应该吃养殖鱼,还是野生鱼?即使是超市里最简单的食品,都要细细端详再三。
我们会因为一本书就改变自己的饮食吗?至少能引发了人们对人类肉食习惯的争议和思考。在这个世界,改变不是一个开关,而是一个过程。
大家出版社总编辑赖淑玲刚接触到《杂食者的两难》时,大受震撼:“人类的饮食意识已经到了不能不觉醒的时刻。当看到作者先是对肉食伦理提出诘辩,然后拿起猎枪亲手猎杀一头野猪,让人类应否肉食这件事脱离了书空咄咄。他以自己开枪时的反应去直面人类基因中的猎杀天性,承认肉食的无上愉悦,但这一切都不能把虐待动物合理化。对于肉食,哈洛德·马基和麦可·波伦的共同主张是:若人类为了进食杀死动物,那么让动物在生前过得快乐些,似乎比较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