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食者的困惑与两难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sw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是素食主义者吗?乔纳森·萨弗朗·弗尔(Jonathan Safran Foer)是。
  这位青年作家仅仅靠《真相大白》和《特别响,非常近》两部作品被广泛认为是他那一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而另一本《吃动物》于去年先后引入台湾和大陆出版,引起了不小轰动。原因是,这部作品极为生动地唤起了人们对于工业化养殖的恐惧,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时代。
  弗尔九岁的时候便成为一个素食主义者,因为认为杀害动物作为食物是错误的。这样的困惑,或许每个孩子都会有:为什么我们要吃动物,我们那么爱动物?既然吃动物,为什么不吃宠物?但后来几年他在荤素之间摆荡,直到自己的长子出生,才转向坚定的素食主义者——与其说为了儿子择选更健康的食物,不如说给孩子的困惑一个可以接受的理由。
  从传统营养学角度看,食肉是有益健康的,我们需要优质的蛋白质,这是每个人被灌输和强化的观念,也是让人犹豫是否成为一个真正素食主义者的原因。弗尔提到一个在大学餐厅工作的朋友,某次打开一包肉食时,发现包装上的标签写着:“适合人类食用”。此后,朋友便停止食用肉食,而成为素食者。弗尔说,肉食让我们变得不断屈服于自己生存以外的欲望,变得越来越贪婪,丧失了是非的概念。
  不幸的是,人类发现自己处在一个越发明显且局促不安的境地——现代化的养殖方式和食品加工方式带来的不仅是廉价,而且是劣质!
  肉食行业绝对是一个不光彩的行业。恶劣的生产环境和方式,是最“有效”的食物生产系统——饲养家禽和动物,疯狂喂养和宰杀。
  事情远不止屠杀和喂食抗生素那么简单。比如为了改变肉质的味道,养猪场的仔猪出生两天要注射铁剂,为了快速生长,在十天内摘除睾丸。但其实仔猪断乳后,死亡率高达9~15%,若是发育不良则会被摔死。又如家禽总是被喂食大量的抗生素、荷尔蒙等药剂,为在屠宰前维持生命迹象。在美国,一年喂食牲畜的抗生素用量高达1780万磅,而人类一年则是约300万磅,再者,基因的培育也改变了家禽的饲养。这一场饮食工业化的浩劫之下,我们还剩下什么可以享用?
  “美国饮食界的良心与革命者”的麦可·波伦(Michael Pollan)有一本书,叫《杂食者的两难:快餐、有机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这本书揭开餐桌上的陷阱,讲述食物的工业化生产早已从整体的社会分工的大链条上脱节,脱离了供应者和消费者,而人们却全然无知。
  法国美食家Anthelme Brillat-Savarin曾说“告诉我你吃些什么,我就可以知道你是个什么样的人。”那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书中便形容美国人是“长着两只脚的玉米”。因为美国人用玉米转化成糖浆替代蔗糖,成为人工色素、甜味剂等食品添加剂,制造成牙膏、化妆品、垃圾袋……你走入超市,一半商品的原料的食物链可以追溯到玉米。连家禽、猪、羊、鱼都以玉米为生,你进食的牛排、牛奶、鸡蛋、奶精、起司、水果罐头、微波餐,都是玉米的影子。同样的还有石油制品给饮食的困扰,我们又成了“行走的塑料”,身体里流淌着石油。这意味着我们与食物的本质已相距甚远,我们失去了与自然食物循环的连接。对自然的原始记忆,更无从判断自己应该吃什么。我们应该吃有机苹果,还是一般苹果?应该吃养殖鱼,还是野生鱼?即使是超市里最简单的食品,都要细细端详再三。
  我们会因为一本书就改变自己的饮食吗?至少能引发了人们对人类肉食习惯的争议和思考。在这个世界,改变不是一个开关,而是一个过程。
  大家出版社总编辑赖淑玲刚接触到《杂食者的两难》时,大受震撼:“人类的饮食意识已经到了不能不觉醒的时刻。当看到作者先是对肉食伦理提出诘辩,然后拿起猎枪亲手猎杀一头野猪,让人类应否肉食这件事脱离了书空咄咄。他以自己开枪时的反应去直面人类基因中的猎杀天性,承认肉食的无上愉悦,但这一切都不能把虐待动物合理化。对于肉食,哈洛德·马基和麦可·波伦的共同主张是:若人类为了进食杀死动物,那么让动物在生前过得快乐些,似乎比较公平。”
其他文献
甫落幕的第20届台北书展,号称参观人数创新高,不知道其他人看到会不会很高兴,我看了倒有点五味杂陈。和出版沾上点边的人该心知肚明,若没有动漫馆(二馆)充人气,书展的发源地(一馆)早已边缘化。主办单位越想对外夸耀“每年创新高”,就越无法回避二馆是书展“业绩达阵”的关键,而一馆变成与国际交流和本地知识界唱和的装点门面。  一个商展若被唠叨诟病,表示还有救,心还未冷,只怕一馆的读者和业者已越来越提不起劲。
期刊
我不再吟唱了,有谁愿意吟唱呢  大家根本无意聆听,只装出在听的样子  大家有的只是冷淡的心  根本不在乎吟唱的是怎样的歌  即便如此,却还装出倾听的样子  然后热烈鼓掌  日本昭和十二年(1937),当时最耀眼的诗坛彗星中原中也(1907~1937)因罹患结核性脑膜炎与世长辞,甫及而立之龄的他,早将生命的热情全部投注在文学创作,于生前留下了包含上述这首表述灵魂遭受创伤者深感阴郁孤独的自白写照《诗人
期刊
“在经历多年出版编辑工作之后,我一直认同的一个观点是:出版业属于服务业。无论你有任何想法、企图、抱负,最终目的都是要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以及满足作者出书的需求,因此心态上面最合理的选择就是将自己定位为服务业者。”在笔者的采访中,陈颖青感慨道。  猫头鹰出版社社长陈颖青,是一个从事出版工作27年的老编辑,主编过200多种图书。在1994年到猫头鹰出版社任职之前,他在台湾一家小型出版社做编辑,就像所有
期刊
难以定义的马华文学  要整体性地介绍马华文学,如果不是说不可能,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深受认同的困扰,直至今日。它并非简单的区域华文文学,也不是一般“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华文文学的大同世界”之类的泛民族主义范畴可以轻易处理的。“马华文学”中的“马”、“华”、“文学”都是有疑义的。一般都想当然地以为“华”指华文,其实也可以指华人,如果是后者,就可能包含华、马、英三种语言,那是华人在马
期刊
采访许知远是去年12月份的事。电话里的他,声音谦逊却难掩疲惫。谈话不时地被开会通知等各种杂事打断,而许知远的思维就这样在日常工作琐事与他的写作世界之间来回自如地穿梭。  2011年,许知远的新书《一个游荡者的世界》出版。与之前关注国内社会民生不同,在新书里,许知远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全世界。这在笔者看来,是许知远写作的新尝试。但他本人则不以为然:“表面上是一种写作的转变,但实际上我一直都对世界充满了兴
期刊
到如今,你我都知道鸦片战争是英国商人与政府为了巩固自己在中国鸦片生意的庞大利润而发动。明知鸦片对中国的危害之深,英国却还是出兵中国,只因为中国决定禁烟。  此后的中国,历经百年动荡,虽说国家本身积弱不振,让人有机可趁,但为了巩固庞大利润而不惜出兵其它国家,却也是英国必须承认的历史错误。  然而,過去从鸦片中获得庞大利润的英国政府,后来却决定全面管制鸦片,即便得放弃庞大利润!  想了解英国政府为何支
期刊
很多人或许已经忘了曾经有一本《光与影》杂志,这份于1981年创刊的双月刊杂志,曾是国内享有较高声誉的摄影专业期刊。2000岁末的休刊,一度引起期刊界和摄影界的震动。杨全强1998年从南京大学硕士毕业,即进入《光与影》杂志从事编辑工作。杂志因故休刊后,才转入江苏人民出版社图书部(《光与影》杂志是江苏人民出版社的一个部门),从事图书编辑。  2001年底,杨全强编辑出版田川的两本著作:《东京记》和《草
期刊
毕淑敏的新浪微博有一百六十多万粉丝,很多留言者询问生活中的困扰,她都一一回复,很像是大家的心灵疗愈师。一个普通的女人,拥有面对整个生命的勇气和力量,并能分享给周围的人,她的秘诀在哪里呢?  “世界上教人善良慈悲的学问,都有相通之处。很喜欢佛经中的一句话:一念三千里。所有的问题,换个角度看,别有洞天。”转念之间,生活就如同南瓜变成了马车一样,人人都可以展现辛迪瑞拉的笑容。    一本安静的百科全书 
期刊
人类学家张光直说,“到达一个文化的核心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肠胃”。  人类自学会以火熟食,便开启了饮食文化的演变过程。《四时食制》、《清异录》、《饮膳正要》、《造洋饭书》等等典籍对中国饮食文化均有着详尽的记载,每一段文字的攀爬便可唤起一片味蕾。而近年的饮食类图书也已发展成为出版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无论食谱类、饮食文化类或者饮食典籍、学术类都呈现各自鲜明而丰富的体态。  其中一个近年较为
期刊
她从远方来,也把远方带了来。  “人对远方的事物总是抱有一种向往,我自己也是因为这样才念西方文学。”唐薇说,德语让她打开了一扇窗,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不同的方式和可能性。听她说着关于翻译,关于德国经验,关于推广阅读的种种,却像是拨开了关于“远方”的迷雾,展现出一片没有际限的视野。  原以为,在一个专业译者身上,所能探知的大概就是语言转译的奥秘,以及一点关于德国文化与出版的更真确的讯息。但“翻译是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