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校理科学生就业能力现状研究

来源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ield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使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具有高学历的求职者人数迅速增加,每年剧增的大学毕业生使就业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因此,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理科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视角,旨在研究云南省高校理科学生在就业能力上存在的共性不足,力图找到解决方法和完善途径,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促进校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提升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
  据教育部统计,我国2010届高校毕业生超过630万人,比上年增加近20万,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结构矛盾也益加突出。此外,当前就业市场明显呈现出结构性就业难的特点,调查显示,88.51%的大学生以大中型城市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为就业首选目标,而二三线城市、相对贫困地区和一些中小企业却很难招到适用人才。因此,笔者认为,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和工资水平低问题的根源并不仅仅在于大学生数量过多,其原因既有经济结构调整、市场就业机会不足、人才(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等客观原因,也有学生就业观念转变不到位、职业技能培训不够、缺乏实践能力和经验等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运用生产资料从事合法的社会活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互动的过程。我国学者郑晓明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就业能力包括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两方面。一般就业能力是指;第一,个人的态度、世界观、价值观、习惯等;第二,与工作有关的一些能力,主要是指处理与周围的人和工作环境的关系的能力;第三,自我管理能力,如学习能力、决策能力、理解能力、对现实资源的利用能力以及有关自我方面的一些知识、对学校所学课程与工作中具体运用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能力。特殊就业能力是指某个职业所需的特殊技能和环境所需的某种特殊技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专业技能。
  要成功地从事某种职业,常常需要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的有机配合。对于当代的大学生,特别是理科学生而言,由于学校、个人对专业技能的重视,他们缺乏的往往不是专业技能,更多的是缺乏一般的就业能力,也就是一个社会人长期的职业发展能力。而事实上,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一般就业能力,许多求职者就是因为一般就业能力不强而未被录用。
  二、云南高校理科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笔者在理科学院从事一线学生工作,在长期与理科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更加理性、自主、务实和多元化,其就业能力有所提高,但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了就业能力。
  (一)沟通能力不足。
  由于专业方面的原因,理科学生大多较为内向,不善言辞,很少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在与人打交道时明显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甚至少数学生存在交际障碍,故大部分学生虽能把握住机会,认真对待各种笔试面试、自主选择就业单位,但是也有部分同学因为相对欠缺的表达沟通能力和表现力而难以展示出自己的真才实学,错失了心仪的单位。而现在的许多就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中,“沟通能力”在最重要的衡量指标之列。因此,对理科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其素质的重要一环。
  (二)创新能力不足。
  当今科技发展突飞猛进,要求人才具有创新精神。理科学生虽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自己的认识,在学习中也能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具有一定的逻辑能力,但是由于理科学生专业任务较为繁重,知识面拓展不够,因此,在整合学科之间的知识方面存在困难,缺乏创新性思维。
  (三)实践能力不足。
  传统观念认为,对于理科学生而言,专业能力是最重要的,其他方面如合作精神、社会经验、责任意识等只是凭个人自觉。因此,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着动手能力弱、责任感不强等问题。而现在的用人单位则把动手能力和责任感、诚信以及团队精神等看做考察的重要内容。
  (四)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普遍缺乏对自身的职业规划,几乎没有规划的意识,也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缺乏对就业政策、就业环境、就业形势等问题的全面了解,无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最终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往往手足无措。
  (五)求职准备不足。
  一些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认识误区,他们仍然把所学专业、课程考试成绩、各种证书等看成是吸引用人单位的主要方面。用人单位的反馈则是应届毕业生不能理解现实世界,没有商业意识,没有做好参加工作的心理准备,缺乏应变能力等等,这都反映了毕业生无法凭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以及取得的成绩和用人单位产生共鸣,使得他们的智力、知识和文化优势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导致他们在求职乃至工作过程中屡屡碰壁。
  (六)应聘能力薄弱。
  应聘能力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直接因素,包括应征中的竞争意识、自我推销能力等综合能力。用人单位也是注重毕业生的应聘能力并通常以此作为判断的标准。但大部分学生应聘能力薄弱,在应聘时过于紧张,或自卑或自负,不善于展示自己、自我推销,从而丧失了就业的机会。
  三、提升云南高校理科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思考
  基于以上理科学生就业能力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高校虽没有能力改变整个就业的宏观环境,但是可以有针对性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应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建立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体系,积极搭建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平台,促进其就业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理科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重在过程教育,就业指导的对象不能仅仅局限为毕业生,仅仅提供就业信息,而应将对理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能力发展性指导贯穿于日常的学生工作中以及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中。
  (一)转变教育理念,将就业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目标。
  不可否认,高等教育应当具有对社会的引领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可以忽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大学毕业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就业能力,才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服务社会。因此,转变就业理念,把就业能力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已经超越了就业问题本身,成为高等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革发展的时代诉求。
  (二)提高学习能力,优化知识结构。
  指导理科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增强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培养知识更新能力打下基础。对于理科学生来说,不仅要加强学科基础知识,更应该加强法律、经济、管理、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应该为了获得知识而学习,而非为了获得学分而学习;使学生不但拥有一技之长,更拥有广阔的知识和管理协调等综和能力。同时,应指导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就业能力。一年级主要培养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二、三年级学生应侧重根据个性特点塑造和完善自己,发掘职业兴趣,优化知识结构;四年级则侧重于拓宽知识面,通过组织模拟面试发现学生的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提高应聘能力,做好应聘准备。
  (三)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就业能力。
  除了推荐学生参加兼职、志愿者工作等方式锻炼其实践能力外,可以在每个专业班中设立一个以团队方式打分的课程,这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责任感应该很有帮助;教师也可以在实验课、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指导学生通过课余学习获得一些专业技术岗位的证书,如各类等级证书、国家资格考试等,增加就业时的竞争优势;并通过组织开展各项科技、文化、艺术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充分发挥职业指导作用,促进就业能力的提高。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5根据笔者日常与学生接触发现,大部分理科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没有规划和设计,有规划设计以及设计明确的学生数量很少。不少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缺乏真正的了解,这些对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应指导学生强化职业意识,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真正有条不紊的提高竞争力。
  同时,职业指导应该是“个性化”的,针对不同性格、兴趣的学生开展有差别的、由特殊的、有突出的指导工作,强调个性化服务和预防性指导,按照学生的不同,针对其问题的性质和难度,提前入手进行指导。
  (五)开展模拟训练,做好求职准备。
  针对学生提供一个提前进入竞争状态的模拟训练,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无领导讨论、面试礼仪培训、简历制作指导、压力面试考验。对于低年级同学,着重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合理选择职业目标。这样,学生对未来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平时的学习实践当中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强化训练了。对于高年级学生,则侧重于面试的礼仪和简历制作等方面。
  (六)指导毕业生理性认识就业形势并作出切实的职业选择。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式和就业格局上也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即作为一个普通社会成员去求职和就业。因此,指导学生消除自己的主观理想预期与社会客观实际之间的差距,主动地转变就业观念、及时进行调整,选择目前被暂时忽视或“冷落”的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等,实际上这就等于主动选择了一种就业相对困难、甚至减小了就业相对困难系数,换言之,这种调整便可能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形成。
  其次,及时向学生宣传国家有关政策,鼓励和帮助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使学生意识到自主创业可以成为个人层面上减少就业难度的一种主动性的现实选择方案。
其他文献
高校管理的对象是有知识、思想活跃、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不能像管理物品那样机械死板,管人既要有严格的制度约束又要在全面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让学生从思想上接受,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达到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  一、“硬管理”的表现形式及其实施  高校对学生的“硬管理”主要表现在依靠各种规章制度上,例如不迟到、旷课,不吸烟、酗酒、赌博等等,这些构成了管理的基本骨架,要使“硬管理”发挥作
期刊
那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创新业务考核机制,切实减轻教师负担  改革常规备课的检查措施,教师可以主动申请对备课免检。这些教师包括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系列以及教学成绩长期保持好的质量的教师,他们的备课方式可以灵活多样,甚至可以随意而为,不必在备课的数量、质量、格式上按照一定的规矩去评价,这样缩短下来的时间去创新,去搞研究。当然对这些教师也有一定的要求,即有考核
期刊
高校党组织是高校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履行和实现高校历史责任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把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在基层党委、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等各级基层组织中创建学习型组织,能够更好地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基层组织的战斗堡泉作用,用党组织先进的学习理念教育和引导身边的同志、学生加入到学习的队伍中来,全面提高学习风
期刊
高职大学语文是学生提高汉语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却逐渐被边缘化,学生在语言应用能力方面出现了危机。高职院校学生低下的汉语能力与社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形成了巨大的矛盾,这些引起了社会学者和教育人员的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的汉语应用性能力培养逐渐成为社会焦点问题。  一、高职大学语文  长期以来,大学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的争论持续不停,体现在高职大学语文教育功能上即: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德育教育以多种多样的手段和途径彰显塑造心灵的无穷魅力。目前,班级管理之班级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班级文化的形成,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课程,具有一种教育力量,它将有利于班级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既是一种文化氛围的创设,同时也是教育者心灵的虚造。具有多重的作用。必须要有层次、有深度、有广度。高中阶段的学生,是实现独立人格的一个重要时期,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足
期刊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颠覆了传统的翻译观,重新定位原作与译作、作者与译者、翻译与意识形态、翻译与性别的关系。本文拟在女性主义翻译背景下探讨翻译和政治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女性和翻译处于“他者”、“第二性”的尴尬局面,翻译则是女性参与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解构“忠实”,发挥译者的主体性等方面探讨翻译是种政治行为,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  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和成熟  女性主义发源于18世纪的自由女性主
期刊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激发学生兴趣,搭建让学生自主表演的舞台,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美术课真正地"活"起来,让美术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开放的美术目标  开放的美术目标是指美术目标的多元性,以前,我们在制定目标时遵循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开始把美术的目
期刊
评价通常是指对事物的价值高低的判断,包括对事物的质与量做的描述和在此基础上做出的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做的评价。  语文教学评价,又称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它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运用
期刊
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低效的表现  (一)按照教案上课“照本宣科”,忽视学生主体缺少灵活性。  在课堂上有时会发现教师的课前准备很充分,如精心制作的教具、道具、课件等等,但有时是如此精心的准备换来的课堂却是低效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个别教师只是备了教案,却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就是解决了怎么教却没有解决怎么学,只重视形式、方法的丰富,轻视音乐内容的学习;只重视教学媒体演示、操作,轻视师生之间的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