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人的解放”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及后继者关注、研究和解决的重大历史和现实课题,本文从“人的解放”的内涵、具体内容和两个方面展开论述,通过简要分析其内涵,重点论述其内容,深刻启示我们要从人类历史发展中借鉴经验、总结教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及时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在个人自由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统一中推进人的解放。
【关键词】:人的解放;内涵;内容;启示
一、“人的解放”思想的提出极其内涵阐释
“人的解放”思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通过总结以往的人类解放历史的基础上提出的。《宣言》并没有直接给我们提供一个现成的定义,而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弊病的批判与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的对比,使人们了解他们对该概念的理解。归结起来,“人的解放”思想包涵一下三个方面:
1、消除人的发展的受支配性,恢复劳动和劳动产品为人的特性。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劳动和劳动产品丧失了为人的特性,成了支配人的发展的客观力量的状况。劳动产品成了一部分人剥削另一部分人的手段,劳动成了创造剥削手段的活动。“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1〕为此,《宣言》提出要恢复劳动和劳动产品为人的特性。“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因此,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1〕
2、消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对抗性,重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人的特性。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不仅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关系成为对立的,资产阶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对立的利害关系,完全没有“人情味儿”,连家庭中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也被揭掉了。“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1〕“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这些不得不把自己零星出卖的工人,像其他任何货物一样,也是一种商品,所以他们同样地受到竞争的一切变化、市场的一切波动的影响。”〔2〕为了重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人的特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3〕
3、消除人的发展的片面性,恢复每个人与一切人自由发展的统一性。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极端片面化的状况,既包括工人阶级发展的片面性,也包括资产阶级发展的片面性。“对工人阶级来说,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再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他们都只是劳动工具,不过因为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需要不同的费用罢了。”〔2〕在资产阶级那里,人发展成为受资本获利逻辑操纵的获利工具。“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1〕为了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的极端片面性的弊端,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中提出了自己的目标:“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
二、“人的解放”的具体内容
1、人从自然力的盲目控制下获得解放。
马克思认为, 正是体力和智力的分离导致了分工的出现, 而“分工使他变成片面的人, 使他畸形发展”。[5]只有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 劳动者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于自身, 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要求, 把不同的社会职能作为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 人才能从劳动中彻底解放,如马克思所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里, 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 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 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 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 明天干那事, 上午打猎, 下午捕鱼, 傍晚从事畜牧, 晚饭后从事批判, 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6]
2、人从社会关系的盲目控制下获得解放。
主要表现为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和共同控制。“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7] 马克思认为, 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发展和解放首先是指个人通过实践活动所形成的对象性關系的全面生成, 人在社会关系上的全面丰富和社会交往的普遍性。但马克思同时指出, 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并不就是人的发展的充分条件。比如说, 资本主义大工业创造的“迄今为止最发达的社会关系”, 却反倒产生了“孤立个人的观点”以及物性化的人格。在这里, 问题的关键在于,
人在自己创造的社会关系面前究竟是它的奴隸还是主人。马克思说: “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8] 因此, 克服社会关系的狭隘性和对抗性, 创建“为了人”、“属于人”的社会关系结构, 是探寻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的直接路径。
3、人自身的解放。
马克思认为,个性自由或个人自由是个人活动的自主状态,即人们摆脱了自己的生存条件完全受偶然性支配的状态,它意味着从前完全受偶然性支配的人们的生存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人们的自觉控制, “这种在一定条件下不受阻碍地利用偶然性的权利, 迄今一直称为个人自由”。人的解放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在劳动能力和社会关系解放的基础上,“有个性的个人”逐步代替“偶然的个人”[9] 。马克思指出,在阶级社会中,个人隶属于一定的阶级,“他们的个性是由非常明确的阶级关系决定和规定的”。[10] 因此,要实现个性自由和解放,“就应当消灭他们迄今面临的生存条件,消灭这个同时也是整个迄今为止的社会的生存条件, 即消灭劳动。因此,他们也就同社会的各个人迄今借以表现为一个整体的那种形式即同国家处于直接的对立中,他们应当推翻国家,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实现”。[11]
4、人的思想解放。
人的思想解放就是人的精神境界达到理想状态, 作为主体的人获得了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精神解放作为人类解放的理想状态, 它标志着人不仅摆脱了对人与物的依赖和束缚, 而且摆脱了一切旧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禁锢和束缚, 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最优整合、人与人的最终协调以及人自身的最佳和谐。针对人的思想解放的现实路径,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12] 这说明,在生产力还不十分发达、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十分完善的阶段,就不可能达到人类社会的最高层次的精神解放;只有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生产力得到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社会高度和谐、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真正解放, 即人的思想解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8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7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88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94页
[5][6][7][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9][10][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第16页
作者简介:王艳霞(1988—),女,汉族,陕西府谷,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人的解放;内涵;内容;启示
一、“人的解放”思想的提出极其内涵阐释
“人的解放”思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通过总结以往的人类解放历史的基础上提出的。《宣言》并没有直接给我们提供一个现成的定义,而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弊病的批判与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的对比,使人们了解他们对该概念的理解。归结起来,“人的解放”思想包涵一下三个方面:
1、消除人的发展的受支配性,恢复劳动和劳动产品为人的特性。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劳动和劳动产品丧失了为人的特性,成了支配人的发展的客观力量的状况。劳动产品成了一部分人剥削另一部分人的手段,劳动成了创造剥削手段的活动。“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1〕为此,《宣言》提出要恢复劳动和劳动产品为人的特性。“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因此,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1〕
2、消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对抗性,重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人的特性。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不仅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关系成为对立的,资产阶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对立的利害关系,完全没有“人情味儿”,连家庭中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也被揭掉了。“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1〕“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这些不得不把自己零星出卖的工人,像其他任何货物一样,也是一种商品,所以他们同样地受到竞争的一切变化、市场的一切波动的影响。”〔2〕为了重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人的特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3〕
3、消除人的发展的片面性,恢复每个人与一切人自由发展的统一性。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极端片面化的状况,既包括工人阶级发展的片面性,也包括资产阶级发展的片面性。“对工人阶级来说,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再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他们都只是劳动工具,不过因为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需要不同的费用罢了。”〔2〕在资产阶级那里,人发展成为受资本获利逻辑操纵的获利工具。“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1〕为了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的极端片面性的弊端,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中提出了自己的目标:“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
二、“人的解放”的具体内容
1、人从自然力的盲目控制下获得解放。
马克思认为, 正是体力和智力的分离导致了分工的出现, 而“分工使他变成片面的人, 使他畸形发展”。[5]只有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 劳动者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于自身, 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要求, 把不同的社会职能作为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 人才能从劳动中彻底解放,如马克思所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里, 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 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 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 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 明天干那事, 上午打猎, 下午捕鱼, 傍晚从事畜牧, 晚饭后从事批判, 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6]
2、人从社会关系的盲目控制下获得解放。
主要表现为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和共同控制。“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7] 马克思认为, 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发展和解放首先是指个人通过实践活动所形成的对象性關系的全面生成, 人在社会关系上的全面丰富和社会交往的普遍性。但马克思同时指出, 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并不就是人的发展的充分条件。比如说, 资本主义大工业创造的“迄今为止最发达的社会关系”, 却反倒产生了“孤立个人的观点”以及物性化的人格。在这里, 问题的关键在于,
人在自己创造的社会关系面前究竟是它的奴隸还是主人。马克思说: “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8] 因此, 克服社会关系的狭隘性和对抗性, 创建“为了人”、“属于人”的社会关系结构, 是探寻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的直接路径。
3、人自身的解放。
马克思认为,个性自由或个人自由是个人活动的自主状态,即人们摆脱了自己的生存条件完全受偶然性支配的状态,它意味着从前完全受偶然性支配的人们的生存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人们的自觉控制, “这种在一定条件下不受阻碍地利用偶然性的权利, 迄今一直称为个人自由”。人的解放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在劳动能力和社会关系解放的基础上,“有个性的个人”逐步代替“偶然的个人”[9] 。马克思指出,在阶级社会中,个人隶属于一定的阶级,“他们的个性是由非常明确的阶级关系决定和规定的”。[10] 因此,要实现个性自由和解放,“就应当消灭他们迄今面临的生存条件,消灭这个同时也是整个迄今为止的社会的生存条件, 即消灭劳动。因此,他们也就同社会的各个人迄今借以表现为一个整体的那种形式即同国家处于直接的对立中,他们应当推翻国家,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实现”。[11]
4、人的思想解放。
人的思想解放就是人的精神境界达到理想状态, 作为主体的人获得了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精神解放作为人类解放的理想状态, 它标志着人不仅摆脱了对人与物的依赖和束缚, 而且摆脱了一切旧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禁锢和束缚, 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最优整合、人与人的最终协调以及人自身的最佳和谐。针对人的思想解放的现实路径,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12] 这说明,在生产力还不十分发达、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十分完善的阶段,就不可能达到人类社会的最高层次的精神解放;只有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生产力得到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社会高度和谐、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真正解放, 即人的思想解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8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7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88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94页
[5][6][7][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9][10][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第16页
作者简介:王艳霞(1988—),女,汉族,陕西府谷,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