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 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教师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jun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笔者的一节获奖比赛课为例,重点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它侧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关键词:任务驱动;高效课堂;自主学习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如何让数学课堂在有效的基础上高效起来”越来越为大家所关注. 高效课堂追求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根据数学学习的特点,笔者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路径. “任务驱动”教学法侧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其实施过程大致分成五个程序:创设情境——自主探究——突破难点——信息交流——实践反馈. 教师实施任务驱动分四步走,即规定任务、限制时间、指导方法、要求反馈.
  下面以《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教学为例,来谈谈笔者的一些实践和体会.
  
   创设情境 引出课题——任务诱导
  创设情境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轻松自然地引出课题. 此时可实行任务诱导,这时的任务要遵循“三不”原则——“不花哨、不过难、不偏题”,教师应该根据本课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基础和他们的思维水平来设计学习任务,把学生引进“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迁移过渡,顺利进入新课题的学习.
  在《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建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笔者设计了如下3个任务:
  任务1:如果请你用一根长为10 m的绳子围成一个面积大于6 m2的矩形,那么该矩形的一边长应该在什么取值范围之内?
  这个任务符合上文的“三不”原则,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对这个任务很感兴趣,很快就以矩形的一边长为自变量x,根据题意建立不等式x(5-x)>6,但大部分学生还解不出,这时教师抛出第二个任务.
  任务2:观察你所列的不等式,根据它的特点,请尝试给它定义.
  任务3:再写出几个类似的不等式,归纳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形式.
  
   合理铺垫 自主探究——任务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 重点内容的自主探究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教师必须根据学习目标精心设计任务链,适当启发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学生探究形式可以多样,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探究与发现,开拓思路,培养能力,得到比较充分的提高与发展.
  在《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这节课中,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是本课重点,而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 笔者认为此处设计任务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自主探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于是设计了如下的任务.
  任务4:我们已经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请同学们快速解不等式:2x-6>0,解完后作图说明解集的几何意义.
  该任务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熟悉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开始,引导学生回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让学生自然想到运用类比的方法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而且这里已经开始渗透“三个一次”的关系,为学生理解“三个二次”的关系做铺垫.
  任务5:请同学们尝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x2-5x+6<0.
  此时水到渠成地引出任务5,显得不突兀,而且从特殊的入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际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出的解法主要是以下三种.
  方法一:原不等式可化为(x-2)(x-3)<0,即x-2>0,x-3<0 或x-2<0,x-3>0, 即2  方法二:解方程x2-5x+6=0,得x1=2,x2=3;
  画出函数y=x2-5x+6的简图(图1);
  由图1,得不等式x2-5x+6<0的解集是{x2  方法三:还有少数学生将不等式分而治之,考虑函数y=x(5-x)与函数y=6的图象来求解.
  任务6:比较这些方法,说说它们各有哪些优劣之处?挑选出最适合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任务完成后要有交流反馈,这非常必要,在学生探究出多种方法后,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寻求最优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教师点评:方法一将一元二次不等式转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体现了化归思想,但这种解法步骤烦琐,有的不等式左边的二次三项式在实数范围内还不可以因式分解,解起来就更不易;方法三大部分学生认为不可取,易错,操作也不方便;方法二是大部分学生采用的方法,类比一元一次不等式,从不等式x2-5x+6<0的几何意义来考虑,解不等式x2-5x+6<0即求函数y=x2-5x+6的函数值小于0时x的取值范围,也就是抛物线在x轴下方的图象所对应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此法实用、形象、准确率高,但作图较麻烦,实际上只要注意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抛物线与x轴公共点的横坐标,其余细节都可以省略.
  
   深入思考 突破难点——任务疏导
  学生自主学习固然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但是也必然会存在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课堂教学的难点. 教师要善于搭设平台,采用任务疏导,促使学生化解疑难,使学生思维豁然开朗.
  任务7:解下列不等式:
  (1)2x2-3x-5>0;(2)x2-5x+5≤0;(3)x2-2x+1<0;(4)x2-2x+2>0.
  任务8:请你命题,写出一些解集形式不同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任务7不能只求结果,教师要指导学生规范书写.
  任务8从不同的侧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使学生思维活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任务8中每位学生设计的不等式都不一样,实践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让学生进行分类概括. 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在进一步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不断感受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任务9:解关于x的不等式ax2+bx+c>0(a>0).
  通过任务6和任务7的完成,学生头脑中已不只是孤立地解不等式,对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位置关系已心中有数,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本题由于系数都是参数,所以必须分类讨论!分类的原因是因为无法确定抛物线与x轴的位置关系;分类的标准是按Δ的符号分成三类,即Δ>0,Δ=0,Δ<0,难点得以突破!
  
   信息交流 总结提炼——任务指导
  任务10:谈谈你完成任务9的感受.
  这时教师要利用任务指导学生通过多种信息交流方式开展生生、师生、生本等多维度对话,指导学生将对话交流的收获进行整理,提炼上升为规律,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和提供指导.方法的指导要讲究学科性,体现学科思维特点,这将是学生终身受用的.
  任务11:任务9实际是对所有的一元二次不等式(a>0)解法的概括,你能根据所有解集的情况列一个解集表么?(限于篇幅,省略表格)
  任务12:如果二次项系数是负数怎么解?如解不等式-x2-2x+3≥0.
  
   实践反馈 方法提炼——任务辅导
  任务驱动的实施,使得师生教与学的反馈呈现多层次、多时段状态等特点,这里主要指学生课堂学习中所进行的第二轮反馈与反思. 教师要对反思的方法与反思对象的规律加以指导,从而使学生得渔得智,提高教学效果,并增进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控能力.
  任务13:同学们,你们已经可以解所有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了,可是如果题目做这样的变化,你会解么?
  通过思考,求实数a,b的取值范围,使关于x的不等式ax2+bx+a2-1≤0的解集分别是[-1,2],(-∞,-1]∪[2,+∞),{2},[-1,+∞),R.
  这个任务需要学生有逆向思维的能力和考虑问题的缜密性,比如[-1,2],最直观的条件反射可能是-1,2是对应方程的两根,而忽略了二次项次数a的符号.这样的任务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三个二次的关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任务14: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学完了,能谈谈上完这节课你有何收获吗?
  学生的收获可能是零散的、感性的,这时教师要发挥引导的作用,在让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概括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数学思想.
  笔者通过实践后有三大启发:
  (1)“任务驱动”教学法使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更明确. 任务都是紧紧围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的,学生的课堂活动也都是围绕完成任务开展的,因此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学习目标都更加明确,这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2)“任务驱动”教学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整堂课学生都是在不断经历领取任务、完成任务、交流反馈的过程,他们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同时也有一定紧迫感,主体性得以充分的体现. 课堂上教师要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组织,控制学习活动的进程,组织学生的合作和交流.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恰当的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这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3)“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综合能力.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一般是先自主探究,再小组或全班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概括总结,这些过程无形中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也学会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改善了思维的广度、深度、速度,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这是高效课堂的本质.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数学公式的教学中关注和讲究“慢”教学,是针对当下数学教育现状的一种理性反思,也是教育本质回归的追求;“慢”不是目的,不是“快”的简单反义词,更不是低效率磨洋工的代名词,它强调的是对公式生成过程的态度、崇尚回顾旧知的追求、有效优质的教学和多元智能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公式;理性反思;生成;数学对象  数学公式反映的是数学对象属性间的关系,公式中的字母是数学对象高度概括的具体表征. 学生对
期刊
摘 要:培养学生数学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是数学教师的责任与义务,我们教师也在努力践行. 但是,目前数学课堂的探究活动人为因素多,人为地设定路线让学生做形式上的探究,这无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探究活动应体现探究的自然性和开放性,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之效.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究能力;培养;探究活动;自然    数学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数学探究意识与
期刊
摘 要:2010年江苏的高考数学试卷出现后,家长、学生和教师等反应比较大;2011年江苏的高考数学试卷出现后,一片安静,这份试卷考什么了,有什么特色,它对以后的教学有什么指导的意义. 本篇文章谈谈作者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自主命题;基本技能;非智力因素    2011年是江苏省实现新课程标准以来的第四次自主命题,试题在前三年成功的基础上,难度比去年有所下降,试卷从学科整体知识结构和思想体系的高
期刊
摘 要:“懂而不会”是一个复杂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但是,只要教师能成为智慧的“导演”,教学细腻,摒弃花哨,关注问题实质,注重普适性解法;只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演”,时时有机会去体验与感悟,“懂而不会”终将无所遁形,消失于有效教学的“阳光”之下.  关键词:中学数学;懂而不会;刨根问底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作业也会做,但考试时不会了”、教师说“这道题讲了很
期刊
摘 要:本文是一节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课题教学设计,它是圆锥曲线应用隧道设计方案的研究性课题,围绕主线课题确定、探索、交流评价、形成成果、成果展示等阶段展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实践体验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教学设计;课题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会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或在相关学科、生产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会用
期刊
摘 要:笔者通过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和思考如何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自主的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将一些自己的想法运用于实践. 本文主要探讨了在《二次根式的加减》的教学中,笔者通过改变学生构建知识的方式,运用抛锚式教学,将构建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文中详细阐述了各个教学设计点的理论依据,使理论和实践良好地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意义建构;类比;抛锚式教学    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的学习
期刊
摘 要:新课程倡导学生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本文在“一道高考题探究”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尝试转变传统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反例辨析、小组讨论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形成以“主 动参与、积极探究、交流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关键词:一题多解;发散思维;探究;实录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数学探究是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
期刊
摘 要:本文给出了2012年一道高考试题的多种解法,并对其三次推广探究,证法美、结论妙. 同时,发现该试题是一般规律特殊化,看似平淡,实则绚丽.  关键词:圆锥曲线;高考试题;多角度推广;解法多样;特殊化  2012年安徽高考数学试卷试题内容贴近教材,贴近教学,对高中数学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笔者认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理科第20题,给人的感觉是语言朴实,思路广阔,解法精美,意境深远.  点评:本题
期刊
摘 要:等差乘等比型数列是高中数学中常见的一种数列,其求前n项和方法——错位相减法易懂难算,本文通过归纳、猜想、证明的过程发现错位相减法的内在规律,得到一般结论,达到减少运算过程的目的.  关键词:等差乘等比型数列;求和;错位相减法  问题的提出  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中一种常用的数列求和方法,应用于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相乘的形式.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易掌握,但运算化简能力要求比较高,对中学生来而言
期刊
摘 要:高中数学课程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操作、探究等认识活动,促成数学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关键词:操作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验;情景  操作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不是学生被动接收课本上的或教师叙述的现成结论. 而是学生
期刊